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

  炎炎夏日,酷热的天气使人食欲全无,此时若能吃到冰冰凉凉的东西,则暑意全消。当然,要想吃到冰镇食物就得有冰,可是古代没有冰箱,那么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呢?

  对人类来说,冰的用途广泛。人工制冰发明之前,人类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中早有取用天然冰的记载,也因此得知,古人会将冬天下雪结成的冰块,储存起来留待夏天使用。

  早在周朝,就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和“冰”有关的事务工作。在《周礼》中古人对于“冰”的管理,有很清楚的记载。据《周礼‧天官‧凌人》上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

  这段记载大意是说,凌人掌理藏冰、出冰的政令,每年十二月命令属下入山凿冰,以预计用冰量的三倍藏入冰室。春天来临时,要准备盛冰块用作冷藏食物的冰鉴。凡是内、外饔所供的肴馔在二月后,都要放入冰鉴里冷藏。凡是三酒、五齐、六饮等酒浆也是一样。

  祭祀时,要供应冷藏食物的冰鉴,赠送来宾的食物与祭品都要供应冰块。天子、皇后及其世子的丧礼,要供给冰尸体夷盘所需的冰块。夏天天子以冰颁赐群臣,要负责执行与处理。秋天时,要刷洗冰室预备冬天贮藏新冰。

  由此可知,“凌人”是掌管冰政的官吏,主要工作就是在冬天时要派人凿冰、藏冰,春天时要开冰、出冰,夏天颁冰,秋天清理冰室,随着季节变换而调整藏冰事务。

  另外,“鉴”同“鉴”,原意是古代用来盛水、冰的青铜大盆。如《说文解字》上载︰“鉴,大盆也。”汉朝经学家郑玄对《周礼‧天官‧凌人》中“鉴”的注解︰“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

  古人将冰块放入“鉴”容器内制成冰鉴,再把熟食或酒浆等物放入冰鉴中冷藏。所以,“冰鉴”是指置冰于其中,用来冷藏保存食物新鲜,其功能类似现代的冰箱。

  由于“鉴”是古人用来盛水装冰的容器,最初的“鉴”为陶制,盛水、冰后能够照见形象,后来“鉴”都为铜铸,也被用来当作镜子使用。因此,古代的镜子也叫作“鉴”,声转为“镜”。如《广雅》︰“鉴谓之镜。”及《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现在人们将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称为“借鉴”、“借镜”;而以过去的经验作为教训,就称为“引以为鉴”、“前车之鉴”、“鉴戒”等,都是由此引申而来。

  古人藏冰的地方为凌阴、凌室。凌阴,藏冰的地窖。如清朝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打冰》︰“周成王命凌人掌冰,岁十二月,敕令斩冰纳于凌阴。凌阴者,今之冰窖也。”又《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毛传:“凌阴,冰室也。”

  凌室,古代藏冰之室。如《汉书‧惠帝纪》︰“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颜师古‧注:“凌室,藏冰之室也。”及《宋书‧礼志二》:“孝武帝大明六年五月,诏立凌室藏冰。”

  古人为保证藏冰的质量,多在深山溪谷中凿取冰块,因为那里低温持久,冰块质硬、干净。同时为了长期保存,对于冰块尺寸也有规定,太小易融化。如《唐六典》中载︰“凡季冬藏冰,(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夏冰》上载︰“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可见将冰块外敷于穴位或身体某部位用来降温的方法,和现代医学使用冰枕降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虽没有冰箱,举凡食物保存、消暑、祭祀、医疗保健、尸体保存等,都源自于古人的藏冰制度——冬藏夏用,却也充分的展现出先人的不凡智慧。

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冰淇淋的演化史:从冰鉴饮食到苏合山、冰饮子、冰酪,再到冰淇淋

    炎热的夏季,我只想待在屋里吹空调陆游有一首诗,写尽了古人度夏所遭受的溽暑之苦:「”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夏日炎炎,我们现代人的命都是空调给的,在古代没有空调,怎么办呢?有块大冰多凉快啊之前有人说,古人很聪明,他们采冰而食,可以消暑。这就大错特错了。怎么会有错!又有史书记载,又有文物出土,怎么会有错!史书确实记载了中国人在3500年前就开始采冰、存冰,但是

  2. 日常交往指南:曾国藩《冰鉴》告诉你这个人该不该深交!

    曾国藩是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湘军统帅,一代大儒,更是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一生的偶像。

  3. 冰鉴_看相大全

    冰鉴曾国藩目录:第一神骨第二刚柔第三容貌第四情态第五须眉第六声音第七气色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4. 古人人原来也有消暑"牛器":冰鉴、瓷枕、"竹夫人"

    >“竹夫人”是古代消暑用具,也被称为青奴、竹奴。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瓷器的王国,古人用瓷器做了盘子、做了碗、做了花瓶、也做了茶具,当然也会想到用瓷器做枕头。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

  5. 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的夏天的?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冬天自然结成的冰块就被人们留存到了夏天来使用。"所谓的"凌人",就是专门负责和冰块有关的事务的官员。所以在民间,人们将冰,做出了其他的花样。"冰雪"即是宋朝的酥山。因为其中用到的冰和冰水,主要来自人们冬天采集的自然冰。

  6. 古代冰窖是什么样的?古代人如何避暑?

    古代会把冬天的冰块存起来,那古代的冰窖又是什么样的,竟然能够将冬天的冰块一直存到夏天使用?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古代冰窖。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后以土掩埋。修复后冰窖便不对外开放,由专人24小时值班看护。

  7. 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

    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  炎炎夏日,酷热的天气使人食欲全无,此时若能吃到冰冰凉凉的东西,则暑意全消。当然,要想吃到冰镇食物就得有冰,可是古代没有冰箱,那么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呢?  对人类来说,冰的用途广泛。人工制冰发明之前,人类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

随机推荐

  1. 早落牙象征著什么?_看相大全

    如果门牙在五十岁以前脱落,则五十岁以后运程不顺,常会为亲骨肉操心,但如果五十岁以后才掉,就没有禁忌了。牙齿小预示著什么_看相大全

  2. 净空法师:能不能开悟?能不能往生?

    「为我等与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不但我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法门流传到后世,后世的众生听到这个法门统统都能得度。我们发愿,下定决心,这一生决定求往生,六道轮回舍得干干净净。哪里都是道场,心在阿弥陀佛,念念是清净道场,念念是极乐国土,再不要分别,再不要有执着了。修而不能去的,那是他修得不如法,虽然修学,没放下,没有真的放下。所以能不能开悟?

  3. 周贞定王姬介简介 除了名字称号历史无任何记载

    周贞定王,姓姬,名介,中国东周君主,周元王子,在位28年,谥号贞定王。姬介死后的谥号为贞定王。他指出,《史记·周本纪》中周王介被称为定王,与姬瑜同谥,黄式三认为此处史记是沿袭了《国语》的错误记载。黄式三认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按照《世本》和《史记》等称周王介为贞王或定王的记载,臆造了周贞定王的称谓,司马贞《史记索隐》就对皇甫谧的做法提出批评。

  4. 人间福报 善语之德

    不揭人隐私,不自赞毁他,这都是善德之语。

  5. 这个感恩节,让我们回到17世纪的普利茅斯殖民地

    年是1627年。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港登陆后的七年是艰难的。一半以上的原乘客已经死亡,许多幸存者忍受着与旧大陆留守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的痛苦。但事情正在好转,殖民者会告诉你的。收成很好,人口也在增长。今天太阳出来了,是一个晒衣服的好早晨。相关内容你的感恩节火鸡是一只典型的美国鸟:一只...在现代普利茅斯以南三英里,马州,游客被邀请回到过去的时间,进入17世纪的农业和海上社区建设的朝圣者。虽然比原来的定居

  6. 古代第一酷吏来俊臣到底有多狠?让武则天感叹“朕不如也”

    历史认知网导读:小编整理了相关“古代第一酷吏来俊臣到底有多狠?让武则天感叹“朕不如也””的详细内容,以方便你了解!所谓酷吏是指一些甘作皇帝鹰犬爪牙,帮皇帝抓捕陷害不听话的臣子、并残忍对付政敌的贴身佞臣,史上最有名的酷吏当属武则天执政时期的来俊臣和周兴等人。话说当时还有个与来俊臣齐名的酷吏名唤周兴,被人暗中告发谋反,武则天叫来俊臣取其供词,令其伏法。来俊臣坏事做尽,报应自然也就来了。

  7. 最大的远见,是为健康投资:这3类人,请定期做癌症筛查

    国人普遍认为,医院是给有病的人去的,没有症状、没有病一般不会去医院,因此癌症筛查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医疗浪费,甚至认为这是医院在变相创收的办法,癌症筛查是否为过度医疗,其实这是对癌症筛查的一种误解。

  8. 明察秋毫造句

    明察秋毫造句一: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9. 长物为伴——宋明文人之雅致生活

    人们对古人追求雅致的「”慢生活”愈加向往。尽管时过境迁,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却可以通过一件件器物传承至今。「”长物”一词,典出《世说新语:德行》篇中王恭的故事,相传其为人「”清廉贵峻,志存格正”,故一身之外,别无「”长物”。是以「”长物”之称,意指「”多余之物”。但常常,无用而有大用,极其精致的往往就是为世所珍的,它们投射和沉积了一个时代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是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凭借。在儒

  10. 石达开外出单干,李秀成为什么不愿意跟随他?

    历史新知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石达开外出单干,其部将陈玉成、李秀成,为何不愿追随?为此,石达开在安庆大本营起兵“靖难”,逼迫洪秀全捉拿“北逆”,并将其首级送往安庆,以消心头之恨。如果说陈玉成因与翼王石达开有着血海深仇而不愿意追随他单干的话,那李秀成则是因为效忠于天国,效忠于洪秀全,而不愿意带兵出走,做“贰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