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关于建窑的“油滴”和“曜变”兔毫斑釉是建盏最为流行的釉,在黑色釉面上呈现竖向丝缕状的自然结晶斑纹,细密如兔毛,因而有“兔毫斑”或“兔毛斑”之称。“油滴”即宋代文献所称之“鹧鸪斑”。成书于16世纪初的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认为“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油滴在数量上比曜变更多见于世”。
关于建窑的“油滴”和“曜变”
兔毫斑釉是建盏最为流行的釉,在黑色釉面上呈现竖向丝缕状的自然结晶斑纹,细密如兔毛,因而有“兔毫斑”或“兔毛斑”之称。关于建窑兔毫盏,宋代文献多有记载,如蔡襄(1012—1067年)《试茶》诗:“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令人对兔毫盏亦无争议,在此不必赘述。下面着重谈一下油滴盏和曜变盏。
“油滴”即宋代文献所称之“鹧鸪斑”。据考证,“油滴”一词最早见于15 世纪中叶的日本古籍,如成书于长禄三年(1459 年)的《荫凉轩日禄》中已有“油滴”之称。成书于16 世纪初的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认为“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油滴在数量上比曜变更多见于世”。“油滴”一词并不见于我国宋、元、明、清文献中,说明此词很可能是由日本传入我国,而且是较晚的事。其实,我国宋代文献中所说的“鹧鸪斑”,即日本古籍中所说的油滴。
由于今人对鹧鸪斑盏争议较大,故笔者欲略加详说。目前已知最早记载建窑鹧鸪斑盏的文献是五代末至北宋初人陶谷(903—970 年)撰写的《清异录》一书。该书卷二“禽名门三十二事”之“锦地鸥”条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此后,宋代有许多文人留下赞美建窑鹧鸪斑的诗句。如黄庭坚(1045—1105 年)的“建安瓷碗鹧鸪斑”、“纤纤棒,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诗僧惠洪(1071—1128年)的“盖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需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金鼎浪翻螃蟹眼,玉瓯绞刷鹧鸪斑”。陈蹇叔的“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上述记载充分证明建窑鹧鸪斑盏的存在。
但其真实面目究竞如何,明清以来,人们对此多有争议,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如清乾隆时朱琰撰《陶说》,认为“鹧鸪斑即兔毫盏”。晚清寂园叟撰《陶雅),则认为“兔毫盏即鹧鸪斑,第鹧鹄斑痕宽,兔毫针瘦,亦微有不同”。今人对鹧鸪斑的看法亦有几种,一是否定宋代建窑烧造过鹧鸪斑盏,认为鹧鸪斑是宋代吉安永和窑(吉州窑)的独特风格,理由是建窑遗址没有发现这类标本。二是认为鹧鸪斑盏即建窑的油滴盖,即在黑色的釉面上分布大大小小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斑点,颇似鹧鸪鸟胸前羽毛上的斑纹。三是认为鹧鸪斑即窑址出土的那种“在有光泽的黑釉透蓝的底釉上流淌着一道道鲜艳的黄色釉彩”的建盏。四是认为鹧鸪斑盏即1988 年在建窑遗址区内发现的那种在黑釉上人为施加白釉斑点的器物,这种器物的外底有阴刻的“供御”二字。
笔者赞同第二种看法。因为鹧鸪鸟胸、背、尾部的斑纹虽不尽相同,但最能代表其特征的却是胸前大面积的白色斑点,而且宋代以鹧鸪斑命名的其他物品所据亦是鹧鸪胸前的斑点特征。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曰:“鹧鸪斑香亦得之于海南沉水蓬莱及绝好笺香中,槎牙轻松,色
黑褐而有白斑点,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建盖之中与鹧鸪鸟胸前斑点特征相符合者只有所谓的“油滴盏”。至于窖址出土的那种在黑釉上人为施加白釉斑点的建盏标本,当是模仿鹧鸪斑的作品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