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话说秦朝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都是有历史的前车之鉴的。朝廷众官都跟嬴政说,这分封制要不得,有漏洞。这些都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所以到了秦朝肯定不能再这么搞下去,于是郡县制就诞生了。相比分封制,郡县制也不见得有多么好,该叛乱还是叛乱,地方反抗中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郡县制的产生固然是因为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但本质原因还是统治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话说秦朝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都是有历史的前车之鉴的。 朝廷众官都跟嬴政说,这分封制要不得,有漏洞。 你看看那个可怜的周天子,自己的土地分封完了,各诸侯有了家底都不愿意再听周天子的指挥,结果搞得自己最后没地方待了,还得看各诸侯的脸色。 赵韩魏瓜分晋国之后,在三个强盗的强烈要求下,周天子被迫赐予他们诸侯的爵位。 秦国和齐国也不老实,直接称帝了。 这些都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所以到了秦朝肯定不能再这么搞下去,于是郡县制就诞生了。 不过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肯定没有那么简单。 相比分封制,郡县制也不见得有多么好,该叛乱还是叛乱,地方反抗中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郡县制的产生固然是因为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但本质原因还是统治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春秋国时代是学术思想大爆炸的年代,我们现在的文化就是建立在那个年代之上。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思想叫做「 ”大一统理论”。 大一统理论是儒家的首创,最早出现在《公羊传》这本书内。 而这本《公羊传》是谁写的呢?就是子夏的弟子公羊高写的。 人家孔先生也提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个天子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什么事情都要由他来决定。 大一统理论出现以后,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个大佬都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吕不韦集百家理论汇编了《吕氏春秋》一书,里面的中心主旨也是代表着大一统思想的基本形态。 春秋战国的韩非子也提出自己的理论说「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而名相管仲说的更清楚了: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 这意思就是代表着,天下之大,莫非王权,就是这么地奴性但也科学。 也正是如此,大一统理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各个流派的诠释和认同。 而其理论背景就是东周末年这些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民众饱受战争之苦。 所以这些思想家试图寻求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出来,以便结束国家林立的状态。 这股思潮的形成为后来李斯反对延续沿用分封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这个李斯是跟着谁学的帝王之术呢?就是荀子。 这个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倡「 ”性恶论”,而另一个儒家大咖孟子提出的则是相反的「 ”性善论”。 李斯跟着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最后进入秦国成为秦始皇的谋士,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李斯的倡导下就来了一出焚书的戏码。 李斯为什么要劝秦始皇焚书?就是要稳固统治,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各种学术理论毫无节制的现象。 可见这时候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成熟,只不过到了董仲舒时代才被阐述的更加系统和理论化。 既然在思想上统一了,那么肯定也要寻求制度上的统一。 所以郡县制,本就是顺应着王朝的气运而生的。 分封制的废除既是因为它本身的弊端导致的结果,其实也是大一统思想推动了它的废除。 其实你要说郡县制很完美肯定也不切实际,从秦朝建立以后,皇帝和自己的大臣就开始了长达几千年争权的斗争。 直到明清时期,皇帝们才达到了个人专制的巅峰,真正做到了说一不二的强权统治。 这也就道出了郡县制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 分封制的最大缺点就是赋予了封国过大的权力,几乎可以说这些封国和中央就是独立的两个国家。 但郡县制回避了这一点,把下层的权力稀释掉,然后集中到皇帝那里。 这样一来,皇帝也就能够相对稳定的统治他的国家了。 所以两种制度说不上谁好,却是因人而异。 毕竟都是建立在封建基础上的事物,不可能让后世人说谁好谁棒。 只能说,在这些历史人性面前,一切都是 ... 裸的自私。 所谓郡县也好,分封也好。用得好就是工具,用不好便是屠戮天下的巨刃。
本文标签:分封制秦朝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历史中国历史李斯谋士百越周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