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脉法》的故事《一》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 ...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 ... ,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    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 ... 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 ... 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 ... 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 ... 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表1 周潜川着述目录 序号 1. 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    19   温病心法十诀 2. “玄门四大丹”秘授              20   试论王叔和 3. 丹医语录·证治大法品第二    21  四川草药简辑 4. 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第三    22  峨嵋白云禅师考 5. 丹医语录·骨伤科大法品第四 23  医易大要 6. 丹医语录·外科大法品第五    24  太素脉法评介 7.《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      25  潜川先生《三焦论》 8. 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     26  潜川先生《三消论》 9. 丹药概要                          27  经络“里支”内照图 10. “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 28  癫、狂、癎三大证治心法 11. 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       29  考《奇经八脉考》 12.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   30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 13. 气功纠偏药疗法               31 《内经知要》述义 14. 养生学讲义                     32   胎胪旨要 15. 农村医生卅门                  33   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 16. 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   34   医学密典(未完成) 17. 分经候脉法                     35   验方回忆录 18. 伤寒心法十诀                  36 《峨嵋十二庄释密》 我手中存有周氏1962年在河北中医学院讲述“分经候脉法”时的记录稿(目录中的第17种,以下言及此文本时皆称之为《分经候脉法》),其第一部分述“分经候脉”之由来,全文如下: 分经候脉法 [②]  (周潜川大夫报告) 一、分经候脉之由来 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着。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着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晋以后由于大家都舍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 ... 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 ... 可靠性是很大的。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 ... 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 ... ,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 ... 。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 ... ,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勾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从推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分经候脉法》的第二部分讲述分经候脉法的具体内容,所述二十部脉的具体的诊法与主病,实即《古脉法》抄本的主体内容。但我之所以要以相对而言属“二手材料”的家藏《古脉法》为介绍与研究对象,是因为如此才能完整地将这个“另类医学流派”的故事讲下去: 《古脉法》的抄写者(如果从它是《分经候脉法》的抄本的视角出发)或撰写者(如果以为它属再创作),是家父廖厚泽(1923~1998)。廖氏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航海专业,50年代末开始追随周氏学习,并业余为人治病;60年代初以契而不舍之精神从交通部转业至山西中医研究所,通过正式考试,从一名工程师变成了职业医生。其后周氏罹难,众弟子皆受牵连——取消医生资格、遣返原籍。直到“文革”后,此案才得以 ... 。这就是何以《古脉法》中丝毫未言其师之名与学术源流,而仅称“搜采散存民间之旧论”的原因所在。我在此介绍师徒二人的经历,并非是要昭示他们的苦难,而是意欲以此个案为例,来展示此类早年受近代科学养成教育之人,在接触到中医这样一种传统文化与技艺后所表现出的执着态度与认知方式。相比之下,周氏的其他弟子,虽多为中医或西医出身,但对周氏之学的理解却均属等而下之,不过是热衷于有效之方的学习与实用而已。进而还想以此为例,阐述“中医这门貌似古老、一成不变的学问,实际上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观点 [③] 。 二、《古脉法》的内容   由于成书在今本《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学经典《难经》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何谓也”;又由于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所着《脉经》中才开始见到将两手的“寸口脉” [④] 分成寸·关·尺三部,用以诊候人体上·中·下(或五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的诊脉 ... ,因此一般认为:中医的诊脉 ... 发展成现今所见之方式,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将王叔和作为脉诊之法发生转变的始作俑者,或褒或贬地加以评说。 《古脉法》站在尚古、复古的立场上,对王叔和及从那时开始使用的“独取寸口”的脉诊 ... 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给出了所谓“古代诊脉之法”的具体内容——即“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合计二十部脉的诊法与主病。不管这种“分经候脉”的诊脉 ... 是不是汉以前或王叔和《脉经》之前的文化遗存,但确属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传世医书中所看不到的内容。换言之,这个“抄本”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故全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所有注释皆为笔者所加,以助理解其内容与含义。

《古脉法》前   言  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 [⑤] 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 [⑥] ,是医真不如宰匠也。”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 [⑦] ,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昧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则将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全豹。兹搜采散存民间之旧论,着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要于后,其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必须各部体用互参,不可分割,进而配合望闻问(各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

香江慈臣 [⑧]     甲辰于北京

太渊脉第一  以穴名也。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四、所主: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脉法》的故事《一》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为什么有名的中医都在农村里?城市有名中医却都不知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基本理论就已形成,可谓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医是我国的主要医学,为我国广大百姓解决了很多疾病的痛苦。

  2. 千金拜师李东垣——我国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人物简介李东垣(1180—1251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名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被尊称为「”李君”,是我国「”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调治脾土,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是脾胃内伤学的奠基人,素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和医圣张仲景并列,可见李东垣在中医理论学上的贡献。生平经历李东垣出身于真定世家大户,其家世居于此,颇有资财。东垣自幼天资聪慧,沉静

  3. 元代神医徐文中:能呼风唤雨解旱情,可惜名医难出高徒

    古代医道的根本,《黄帝内经》开篇讲到的其实是如何顺应「”道”。中医的传承顺序是上帝-先师-岐伯-黄帝。「”上帝”是天上的最高主宰。中国道教信仰的「”上帝”,祭祀的是「”玄天上帝”。因为,中医的根源于天道,自然会涉及到神和道,自然是名正言顺的神传医学。那些保持传统医道的人,因为能参透天地人之间的道理,所以会出现一些人们想象不到的奇特能力。中国古代有不少神医,比如华佗、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等,他们的

  4. 中国两百年前出版的书,韩国出十亿,日本出二十亿,美国愿出更高

    不过《聊复集》并不是全卷出版,有五卷公开发行,其中四卷还是手稿,《聊复集·怪症汇纂》就属于这些手稿之一。《聊复集·怪症汇纂》中收集的治疗疑难杂症的药方达到了540多种,像糖尿病等治疗...都在此列。《聊复集·怪症汇纂》孤本所汇集的资料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汪必昌所在的年代,这里面记载的不仅有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史料,更是汪必昌本人行医数多年间对中医知识的总结,汪必昌的这本书是中医学界的一大福音。

  5. 王庆其:「 ”废止中医”是对历史的无知

    王庆其,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会副主任,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坐教授。

  6. 民国时期的医生:名医诊金是穷人家庭半月生活费

    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好,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1929年南京国民...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和反对,只得收回

  7. 上古的「 ”祝由术”,到底是什么?

    「”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古籍中,记载了这么一种巫术,可以借用符咒,来治疗疾病,叫做祝由术。在上古时期的祝由术,是一种官职,都是当时文化程度高的人才能当的。据传,现在也还有会使用祝由术的人,这就说明,祝由术的传承,也许一直没有中断过;也就是说,在各个朝代,都应该有着关于祝由术的记载。但是,祝由术的使用...,却一直不太具体,因此,就算有记载使用的祝由术,也很难分辨出来真假。说

  8. 一位给乾隆当过御医的民间高手,他是如何成为神医的(上)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

  9. 学中医的你,知道十大中医之祖都是谁吗?

    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脉学介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外科之祖——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10. 传统医学面对5000年大变局,要感谢新中国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岑少宇】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里的佼佼者,不断演变革新,为亿万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然而自现代医学崛起,它也和各地的传统医学一样,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可谓是「”五千年大变局”。1879年,清代还陶醉在「”同光中兴”里,学者俞樾就写出了《废医论》,后来又写了《医药说》,主要观点即是「”医可废,药不可尽废”。俞樾像,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当时接近60岁的俞樾,痛失配偶

随机推荐

  1. 酸奶什么时候喝最好?

    酸奶什么时候喝最有益?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牛奶是一种不易消化的饮品,早上喝了以后可经过一天的运动促进其在肠胃中消化,晚上喝了以后,则由于人在睡觉后的运动量大大减少而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肠胃不好者还有可能因此产生消化不良的症状。酸奶的就不同了,它所含有的乳酸有助于人体肠胃在夜间的蠕动,因此晚上喝不仅不会导致消化不良,还有助于防止便秘和预防腹泻。

  2. [专家点评] 白釉弦纹盖罐

    [专家点评]白釉弦纹盖罐这件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弦纹盖罐,高18.7厘米,腹径12.7厘米。平口,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圈足。覆盘形盖,顶部有带托宝珠纽。肩、腹及盖的边沿划刻弦纹。胎体坚致,釉色白中微微泛黄,釉面光洁莹润。整个器型端庄稳重,简洁俊秀,落落大方,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却过目难忘,给人一种宁静典雅之美。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出土。

  3. 中国种植葡萄始于什么朝代 中国最早的葡萄种植

    夏天到了又是各种美味水果上市的季节了,其中葡萄是我们许多人的最爱,而且葡萄中富含大量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中国的新疆等许多地方种植葡萄。葡萄其实是外来物种,中国种植葡萄始于汉代,主要是从西域引进而来。中国种植葡萄始于什么朝代:西汉武帝时期中国种植葡萄始于汉代葡萄味道酸甜可口,种类非常的繁多,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

  4. 爱的誓言句子

    我想爱情,就是相濡以沫的过一生。接纳与磨合,让爱经得起流年。★纤柔情将我抚慰,片片关爱让我温暖,款款深情让我感动,点点滴滴让我铭记,你的一切已融入我的生活,你是我的伴侣,是我的爱人,是我一辈子的幸福。只要有心的牵挂,爱的思念和见面的亲昵我已感到很满足了!我不是不会爱上别的人,而是我更加懂得珍惜你,能在一起不容易,已经选定的人就不要随便放手…

  5. 抚躬自问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fǔgōngzìwèn。

  6.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儿子个个平庸,而孙子却如此生猛呢?

    诸葛亮一生堪称传奇,还在水镜先生门下学...时候就因为逆天的智商和广阔的让水镜先生感叹谁能得到他谁就可以安定天下。诸葛亮出师后得到了卧龙的称号,于是蛰伏在隆中静观天下大势。当刘备第三次到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留下一篇《隆中对》帮刘备制定战略计划,然后用了仅仅十年时间就帮刘备拿到荆州、益州、汉中一地,此时刘备的实力比江东还要强大,于是进位汉中王,不久后直接建立蜀汉。后来刘备病

  7. 梦见摘枣子

    周公解梦梦见摘枣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摘枣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明知无力回天,静观魏吴相争不好吗?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北伐

    明知无力回天,静观魏吴相争不好吗?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北伐文章由小马哥说历史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你的阅读蜀汉可以说是三国士族势力最弱的地方,土地兼并状况也并不是最严重,孔明严刑峻法保证了蜀汉中央集权,可以充分调动资源人力。蜀汉强大的蜀锦生产外销能力保证了经济来源,攻取陇右有夺丝绸之路,促进蜀锦销量,壮大经济,削弱曹魏,进取求变之现实目的,所以北伐绝不是非理性的行为。蜀汉时期,诸葛武侯专门设

  9. 金宝贝

    画布上的彩像和罩着的光环、镀金涂色的木雕像全都非常美观。鼓手的妻子望着红太阳陷入沉思;她想着鹳要给她送来的小宝贝。>“我的金宝贝,我的家财,我的太阳!”关于名字没有什么好说的,给他取的名字叫彼得。全城的人包括鼓在内,都把他叫做彼得,“鼓手的红头发儿子”;不过他的母亲吻着他的红头发,把他叫做金宝贝。母亲说道,“不行,我得让我的金宝贝完完整整的!”在那边,鼓手和他的妻子在想,要知道彼得在战场上呢。

  10. 敛声屏气造句_敛声屏气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敛声屏气liǎnshēngbǐngqì敛声屏气的意思和解释: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敛声屏气的出处敛声屏气的例子这些人个个皆~如此,这个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敛声屏气造句敛声屏气造句相关成语在形成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有一些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用于两性;还有一些,只用于形容年经人的,也有一些只用于修饰限制中老年人。如果把握不准,也会造成误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