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二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二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信心成就是我们今生学佛的成果,它是阿弥陀佛成佛果上生出的果,是果中之果。要获得任何成果,哪怕种一块田,想要有所收获,都需要春种秋收的过程。南无阿弥陀佛光明名号,是佛的因果,首先它是我们获得往生信心的外在因和缘,这个因缘体现在成就文中就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上一节我们略讲了“闻”字的意思。亲鸾大师在教行信证中对“闻”解释是“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闻后没有怀疑,这才叫“闻”。如果你有怀疑,那叫“闻不具足”,也就不能够如实地去依教奉行。净土真宗解释“闻”就是“信”的意思,“闻”即“信”。阿弥陀佛成就名号,众生闻名号,由“闻”而生“信”。“信”从“闻”生,成就文是“闻其名号”;另外被称做破地狱文的经文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也是“闻”;弥勒咐嘱文也是“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里还是“闻”。所以“闻”相当重要,我们要正确理解“闻”。亲鸾大师的“闻佛愿生起本末”,首先你要“闻”的是什么内容呢?是“闻”佛的愿,佛愿的生起、本、末。那为什么要“闻”佛愿呢?净土法门的特点之一是愿,“闻”愿,你有“愿”才能入净土门。所以佛给我们讲净土三部经,他首要就是劝导我们发愿,发愿往生净土,所以闻佛愿的生起本末,落在我们身上起点就是发愿。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法体成就,有了法体成就,是不是你就成就了呢?现在净土宗的弘扬者,有的说谁闻谁成佛,我闻到就往生决定了。是不是这样?亲鸾大师依经解说闻要具足,没有疑心,如果你有疑心,还是没有真实闻到。“闻”名号,名号中有本愿因果,你要把“法体成就”也就是佛愿因果闻到。了解佛愿建立信任首先你没有闻到佛愿因果,阿弥陀佛的愿是怎么生起来的?你不知道。他因地的愿,说了些什么?你也不知道。他的愿在果地上成就了什么呢?你还是不知道,那你整天念佛,你就不知道在念什么。你虽然念名号,不了解意义,信任就建立不起来,所以称名需要了解阿弥陀佛,即要闻名号。为什么《无量寿经》是真实教,因为只有《无量寿经》才讲佛愿生起本末,其它经都没有讲。《阿弥陀经》直接讲净土已经建成了,净土怎么来的没有说,只告诉你为什么叫阿弥陀佛,从果上说是无量寿、无量光。净土已经成就了、有了,怎么有的你不知道。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在用心上就只知道执持去念,你的信任就比较难从佛那边建立,多是从自己这边建立,追求自力“一心不乱”。你就不知道真实“一心不乱”。所以称名首先要闻佛愿,这个很重要,“闻其名号”,你要知道名号是怎么来的。发愿是起点往生净土首先要发愿,这相当重要,有了愿,才有信心决定。没有真实愿,后面的都没有,这个是根基,就如盖大楼要打牢固的基础。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知道阿弥陀佛怎么成就,你就没真实力量。不知道轮回本质是苦就不知道追求离苦佛在因地发愿时就跟我们绑在一起,同体大悲。现在的世界充满了苦痛,坠机、大旱、地震,这些冲击是苦中苦,非常剧烈的苦。其实从细微处看,我们念念都在苦中。佛法讲地狱很苦,恶道很苦,难道我们眼下就不苦了?没有智慧才不觉苦,实际上我们不用到地狱就能够觉苦。生命轮回本质上就是苦,无始以来就是苦的,没有什么时候是乐的,只是你自己不觉,所以没有离苦的愿望。你明明受着无穷尽的痛苦,却习惯了,没有感觉。父母打孩子,小孩子只能接受;领导压迫下属,为了挣工资,也只能接受;跟朋友相处,相互逼迫满足各自的欲望,还是只能忍;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不得不忍受苦恼。不发愿离苦得乐就没有“闻”到佛愿的生起阿弥陀佛的愿从哪里来?就是观察到众生连苦都不觉。为什么众生不觉苦?因为众生迷于法性,没有真实清净心,不能真正了知苦乐,虚妄中不断受苦。所以法藏菩萨是从众生的苦中发起同体大悲之愿,为了结束你的痛苦他发愿修行,建设净土。所以你闻名号就自然进入离苦得乐的佛愿中,随佛发厌苦欣乐的愿。从自私的常识上你觉得,佛愿是佛的事与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受苦的是我们,法藏菩萨早就出离了,他发愿本来就是为了我们。虽然闻名号、称名号的人有不少,但是有几个人发起了真正往生净土的愿望呢?愿不切就说明你连苦都不觉,也就还没有真正“闻”到阿弥陀佛本愿生起。念佛就是发愿彻底离苦得乐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善导大师说:“南无”即是皈命,亦是“发愿回向”的意思,首先发愿,要彻底的离苦得乐。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里彻底是苦,哪里会有往生的愿望?愿不切就是计划继续受苦,凡夫的责任就是轮回,都是虚妄的责任,自己以为有什么事情很重要,其实就只有受苦最重要。佛告诉我们,在娑婆世界你就是忍受苦恼的,可以忍不是好事情,如果不可以忍了,你就会从愿中发起真正的冲击力,那你就快要成佛了。法藏菩萨成就真实信心助我们离苦得乐阿弥陀佛本愿生起与我们离苦是绑在一起的。众生的苦从哪里来,我们是不知道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心里时常充满恐惧。法藏菩萨观察到我们的苦是没有真实清净心。所以他发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成就名号回向给我们。至心就是真实清净心,通过闻名号你有了这个真实清净心,就能够认识到苦,就能发起离苦得乐的愿望。愿力成就即获得往生决定的信心,反之你没有闻名号获得真实信心,你就不能离苦得乐,所以法藏菩萨成就真实愿力信心回向给我们,助我离苦得乐。“信心欢喜”,到底“信”什么?“信”名号,“闻”就是“信”。信名号就是信佛,信佛的本愿因果,信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信我们实实在在是苦,佛实实在在是乐。但是我们信吗?我们不信,信很难,所以阿弥陀佛五劫思维选择成就信心,通过光明名号回向给我们,我们即有真实信心,才会发起同佛一样的大悲本愿。我们以本来的模样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十方三世诸佛为众生离苦成就了很多 ... ,但这些 ... 需要我们勤苦修行。只有阿弥陀佛,你是什么样子,就以什么样子救度你(给你名号信心),而且救度效果不比任何佛差,甚至更殊胜。这是法藏菩萨五劫思维,久远长劫修行的不可思议因果力量,专门针对我们这些连苦都不知道,不懂发愿也没有信心的可怜众生。愿力成就光明名号,念佛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调摄十八愿因愿文“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然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本愿选择的 ... ,这是本。本为因位选择的愿、行,因位有愿有行,这叫法体成就(佛那边)。而法体不离众生,众生叫机,机法相对,法藏菩萨发愿就是为众生。为什么要闻名号?佛要你知道本愿就是为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给我们成就离苦得乐的保障,给我们往生决定的保证。凡夫众生,给你的保证看不见,摸不着,就不合适,那怎么办?他选择的 ... 是成就名号给你,让你闻信称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法藏菩萨选择的 ... ,众生念佛就是在阿弥陀佛光明的调摄中。佛名号即是光明,愿力成就无量光明,佛用光明名号摄取称念者。因此你不只要听到佛愿,还应该知道佛成就了不可思议的智慧力,那就是光明。名号即是光明,光明是缘,如果你只知道“愿”,不知道愿已成就为光明,就只知道因不知道果,对你成就信心来说就只有“因”没有“缘。佛要你闻名号,闻佛愿生起本末,没有怀疑之心,就是通过名号回向信心给你。闻不具足,半信半疑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也是“闻我名号”,然后是“植诸德本”,这个因愿文中的“闻”就是闻不具足,由于闻不具足,所以把佛愿成就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善根德本来修,还不能完全离开自力。到了成就文“闻其名号”就真正闻到佛愿生起本末,全依他力,获得大信心。所以闻名号有具足、不具足的差别,闻不具足即半信半疑。往生正因是“信、愿”现在净土教对成就文“信心”的解说弘扬,出现了很多差异。有弘扬者非要念佛者追求“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体验,这是将重点落在信心上。我们每次学完要念“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段经文,这是落在往生不退转上。往生决定与信心决定是一事的两面,往生决定重愿,信心决定重信。求往生重愿则落在佛愿法体边,重信则落在众生机法一体成就边。从名号因果说,是先发愿再成就信心,众生获救过程也是从发愿到获信,这是顺次成就。直接以信心为重心,再返回来重视发愿,是先果后因的教授次序。以发愿为重点或以获信为重点只是教授上的方便差别,都是闻其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然后“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次第是先信心,然后是至心、愿生。而“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的偈子没有提到“信心”,它的重点是愿(愿望),欲就是愿,与成就文表达不一样。两段经文前面都是闻名,后面一个是信心欢喜,一个是闻名欲往生,所以往生正因是“信”和“愿”。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即是皈命,皈命就是“信”,“南无”亦是回向、发愿之意,所以南无也有发愿的意思,往生正因是信愿。往生容易,愿心难发愿往生心难发,往生很容易,从哪里看出往生容易呢?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的人临终遇善知识(释迦牟尼佛)为他介绍阿弥陀佛本愿力,指示他选择往生净土,让他合掌至心称念,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五逆十恶十念就往生,那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就更容易了。下品中生只闻其名号,口都没念就往生了。闻到就往生,“闻”即有“信”,所以善导大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临终的人,念不出名号来是不是就不能往生呢?依《观经》念不出来也能往生,闻而信受,佛力就可以让他往生。无常的苦闻名欲往生,说明佛力能发起真实愿往生心,如果你现在有必死的心,立刻就能往生了。所以你要把“死”提到现在来,生死本来是一回事,只是凡夫智慧不够。人生充满了担忧和恐怖,难道你不觉得苦吗?难道非要死亡来临才感受到苦?就不能观察无常的微细生死,我们念念都是生死。缘分的改变影响着你和一切的关系,而这都是你无法预料和控制的。每一个无常的过程都是一个可怕的死亡过程,只不过慢慢的变化,让你没有产生强烈的感受。如果你用心观察体会,你也应该会感受到无常是很可怕的,你就不愿意再受这种痛苦。为什么我们非要不断经受念念生死的考验呢?身苦感受是有限的,而心苦是永不停息的,心里随时都有 ... 和无明,凡夫就好象生活在地狱中一样,你难道感受不到这种痛苦?心苦让我们感受更深,所以要结束心苦。而心是什么?心不生不灭,死是死不了的。对遇到教法的人来说,临终死亡的恐怖对往生反而会产生很大的加持,“死亡”并不是坏事情。人到临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解脱机会,当然你要依殊胜的教法,没有教法那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现在人多向外求,时时追求无常的东西,不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你可以抓得住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但是凡夫沉溺在虚妄的陷阱中,内在创造一个我,外面即有他与大众,在这种混乱相对的游戏中无力自拔,自欺欺人,再也生不起离苦得乐的真实愿心。有愿必生依《观经》说五逆十恶往生都很容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觉得自己还有时间。佛为什么要为我们发愿,就是因为我们的愿都是恶愿,愿所带来的行为都是恶行,到临终算帐时就变成最难过、恐怖的时候。临终时你没有得到安慰那是非常恐怖的,如果这时跟你讲阿弥陀佛本愿,让你至心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因为苦报虽然集中不了心力忆念佛,但合掌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就往生了。为什么要具足十念呢?因为五逆十恶业力障生净土,所以佛力使你灭罪,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是往生的正行,也是灭罪最有力的 ... 。有些人念佛,却觉得阿弥陀佛力量不够,要去找地藏王菩萨、金刚萨埵帮忙灭罪,这就是对阿弥陀佛本愿没有信心。名号本愿成就你的往生,灭罪的环节,法藏菩萨因地早就设计好了,哪里还用你担心,另外去找办法呢。法藏菩萨的本愿力技术,具足十念就灭除世间最重的障碍往生罪行,佛力使罪人得到金莲花接引,即得往生,这是释迦佛在《观经》中亲口所说。另外阿弥陀佛即是无量佛,地藏菩萨、金刚萨埵等一切佛菩萨皆摄在其名号中。念佛却怀疑佛力,反而要找别的菩萨来帮忙,实是画蛇添足。若依《观经》来看往生很容易,闻其名号,佛力使你有愿就必生,这就是闻名欲往生。善导大师比喻说有“三定死”经验,即接受他力获得信心离苦得乐的真实愿我们难发,所以闻其名号,经佛力劝化,释迦本师劝导我们,你们应当发愿。虽然真实愿是佛的,但是还是要落在你身上。如果说愿是佛的,佛的就是我的,那为什么有很多人没往生呢?名号法体早就完成了,成佛以来经过十劫。名号法体落实在闻名者身心上就叫机受,对于闻名者来说,你的成就反而才是佛的成就。佛为众生发愿成就名号,名号即是机法一体。所以阿弥陀经在劝导发愿后,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善导大师讲《观经》三心时说回向发愿心就是愿生心。二河白道喻讲愿往生者在心上经过“三定死”,就是愿往生者把“死”提到现在。往生容易吗?很容易,死了就行了。但是这个死不是你身体的死,是佛力使你往生的愿望发起来了,你对六道的所有追求都觉得苦。佛力使你横截五恶趣,就是人天的所有因果安乐,你都感觉到苦,你发起了强烈的厌苦欣乐之愿。其实要让凡夫主动放弃轮回,是不可能的,凡夫即没有愿,也没有力量。哪能放得下呢?你什么时候会放下呢?就是你身心苦得不得了,希望彻底破灭了,甚至连生出希望的内心深处的你都不知在哪了,佛力将你放在了不可思议的名号上,你才会觉得放下了。就是信心建立之后,凡夫的本质依然会困扰你,所以名号本愿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卑贱众生无法发出真实愿往生净土的心愿往生心是否真实,你可以自己做下观察。有愿必定有行,如果口里说有愿却没有去行,就说明你的愿不切。有些人口里叫得很响,我愿意往生净土啊,但是你为此付出了多少行动?如果有愿无行,那愿即孤,暂时没有结果。愿浅不切也不行,你要是有真正的愿就一定会去行,然后才说得上杂行、正行。如果愿都不真,就说不上什么杂行、正行,只能是轮回六道之行。有些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连愿都还没有,只是感点兴趣,听一下,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成熟。凡夫众生在这个世间太久了,不能觉知真正的苦乐分际,不懂追求究竟利益。理解极乐确实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人生,你什么时候觉得真正快乐了?你痛苦时有什么是可以究竟依靠的?有哪一件事情是你希望不变就能永远保持不变?你在世间追求的东西有哪一样不是无常?无常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呢?除了苦,还能有什么呢?所以要讲苦的话,每个人都是眼泪汪汪,超过了四大海的水。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还是不能真正发起愿往生净土的心,让卑贱的我们发愿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闻其名号就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呼唤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他十劫都在呼唤我们,让我们醒过来。释迦佛也出世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混到人身赶了一个末法。象我们这些没有愿望的人生都是混的人生,混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当然也没有任何实在意义。佛让你快醒一醒,思考一下,你对这个世界有任何意义吗?你死了能有几个人会想到你?你这样的人生难道有意义?很多人觉得我工作很重要,我子女很重要,其实那是什么?那只是你的无明贪心很重要。生命甚至是需要痛苦的,否则就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感觉?人有时就是要找苦吃,找罪受,否则就体会不到生命的存在。这虚妄游戏真是很玄妙,人不单是要找乐,也有时是在找罪受。阿弥陀佛怜悯我们发愿成就名号,释迦牟尼佛说“诸有众生”,让我来告诉你们苦乐的不同因果。“闻其名号”就是我们听到了阿弥陀佛慈悲呼唤,这是多么希有难遇的事。在生命的苦海中,你什么时候感觉真正的苦了,不单是感觉到现在苦,感觉明天也很苦,后天也还是很苦,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希望了。“闻其名号”,接受佛愿,觉得我非要往生,我现在就要往生,不往生,其它什么都毫无意义,那你就离往生很近了。如果你还在计算这、计算那,今天买房子,明天找工作,那就再过八百世你也很难获得信心往生,你无明贪心为主做下的事情终究还是变成苦果回落到自己身上,自作自受,轮回无尽。获信同时得到往生当我们遭罪的时候,你不要去怪别人,只能怪自己,这是因果,是我们自作自受。要怪,可以怪怪阿弥陀佛,你希望往生,就可以对佛说,你说我都发了愿,你怎么还没来救我。我已经发了愿,怎么还没感受到你的光明,你的救度呢?怪别人没有用,因为他们即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也没有劝你离苦得乐,更没有发本愿来救你。只有阿弥陀佛有本愿,他要救你,他说你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所以往生你就直接找阿弥陀佛,不要找别人。这个偈子跟十八愿一样也是成就文,但重心落在愿上,不突出信心,但是如果你得到往生,自然具有信心。阿弥陀佛立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已经往生了,你不信都不可能了。所以你要得到往生(皆悉到彼国),你就自然信了。当然这个成就文包含的比十八愿的广,带有方便。临终往生化土的人到净土后自然也会进入报土。平生业成的人是信心即得往生,往生化土的人到净土后自然也开显真实信心。念佛人的往生阿弥陀佛早就完成了,大家一起学习《无量寿经》,就是“闻其名号”。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应当发愿往生净土,如果你不发愿,那就只好交给观世音菩萨,交给地藏菩萨。如果你发愿那就直接交给阿弥陀佛,你愿往生,就“皆悉到彼国”。你不发愿离阿弥陀佛还远,你有愿就必定往生。往生才是最重要的,获得往生自然有信心,平生业成固然是信心成就“即得往生”,但如果你离了愿往生去追求信心,也有走入岐途的危险。南无阿弥陀佛!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二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梦见猜谜语 梦见猜谜语什么意思

    梦见猜谜语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猜谜语的详细解说吧。梦见猜谜语,暗示你会为自己的家业担忧。已婚女人梦见破谜,预示你整天为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囚犯梦见猜谜语,代表你因违反狱规,会受到加刑惩处。士兵梦见破谜,提醒你因与敌军对抗,处境艰难。病人梦见猜谜语,则会改变治疗方案,病情会好转。学生梦见破谜,因考题难,所以对能否通过考试坐卧不安,忧心如焚。

  2. 奇妙的报警

    一天早上,公安局接到一个奇怪的报警,...接通后却无人说话,接着,传来异常响动……白探长迅速赶往,当场抓获一名入室窥贼。主人得到消息匆忙赶回来,警察问她刚才谁报的警,主人也说不知道。到底是谁报的警呢?>还是小布娃有点头脑,它说:“钻戒是主人的最爱,失去它,主人会伤心的,我们要保护好它!快报警呀。”>钢笔说:“很简单的,就是110。”>“你好,这里是报警中心,请讲!”

  3. 使牛奶营养价值降低的喝法

    它物美价廉,食用简单,但若“煮开就喝”,就会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使牛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在新鲜牛奶中掺入奶粉,其营养成分浓度升高,超过了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限度,不但消化不了,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所以,如果以牛奶喂养婴幼儿,应视牛奶的质量、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加水多少。

  4. 小姑娘感冒夭折变狗身 毅然 ... 重返人间

    梦参长老早年曾因不愿还俗被捕入狱,又在狱中宣传佛法,结果被判刑十五年及劳改十八年,1982年才...出狱。>梦参老和尚开示:>《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一段就是说鬼神能使你堕恶道,因为在你做不了主的时候,鬼神使你变恶,不必等到死后。>民国初年,黑龙江省的乡下,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她大概是严重的感冒,发了高烧。别的小狗都抢奶嘴去...,她不吃,她憋气,这一憋气她又死了。

  5. qq伤感唯美的爱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心痛的感觉令我麻痹,痛的我难以呼吸,却不敢告诉你。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活在当下。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爱人伤害过的伤口,远比那些肢体所受的伤害来得犀利,而且只有时间,才能够治愈。

  6. 目瞪舌强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mùdèngshéqiáng【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目瞪舌强”

  7. 宸汐缘煞气是什么?灵汐为什么自带煞气?

    灵汐自带煞气其实跟她的身世有关,也是全剧的秘密之一。在九宸和灵汐的相处过程中,两人相恋了,在两人以为可以幸福在一起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灵汐体内居然有煞气。灵汐在九宸的帮助下,从一个天真少女成长为带领族人反抗魔神的领袖。灵汐为什么自带煞气?灵汐天生自带煞气,这煞气刚好是能够解开魔神的封印。九宸因为不想滥...无辜,一心想要拯救灵汐,去掉她身上的煞气,而灵汐自带煞气和她身世有关。

  8. 祝福语_周末早上祝福语

    周末的早晨在做什么呢?下面是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末早上祝福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周末早上祝福语(一)1、一周里,何为贵?周末早上祝福语(二)1、阳光蒸发的是霉运,升温的是甜蜜;清风吹走的是烦恼,留下的是凉意;问候在早上是晨曦,在傍晚是露滴,凝聚着你一天的美丽。周末快乐,注意保暖,祝你健康,幸福欢喜!周末早上祝福语(三)1、收拾起繁忙的心情,整理好久违的记忆,牢锁住工作的搅扰,忘记掉所有的压力。

  9. 飞沙走石的意思

    飞沙走石的意思资料一:飞沙走石fēishāzǒushí[意思]形容风力极大。沙土飞扬;石子滚动。[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冥昼晦。”三国·宋均《春秋纬》:“风从箕星;扬砂走石。”晋·干宝《搜神记》:“王言此树神何须损我百姓;乃以兵围;正欲诛伐之;乃有神飞砂走石;雷电霹雳;无令得近。”

  10. 成语典故_商鞅作法自毙的故事 为什么说商鞅是作法自毙?

    成语典故_商鞅作法自毙的故事 为什么说商鞅是作法自毙?  成语“作法自毙”的典故  商鞅原名卫鞅,变法成功后使秦国富国强兵,分封商地。但由于变法中触及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书中见“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