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我和战友黄继光》收录了战友李继德回忆黄继光的文章——1951年2月,我们奉命进入...。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黄继光的战友在平时,黄继光像大哥哥一样,对我非常照顾。黄继光咬咬牙站起来,说得走,不走,就得冻死在这里了。我们好不容易回到了连队,黄继光费了不少劲儿才脱下了棉鞋。有不少战友给冻掉了手指头脚指头。背米冻伤了脚,连里要安排我和黄继光还有一些战士回国治伤。黄继光牺牲的这天是1952年10月19日。四连伤亡也很大。

《我和战友黄继光》收录了战友李继德回忆黄继光的文章—— 1951年2月,我们奉命进入 ... 。 进入 ... 的第一站叫新义州,我们这些新兵在这里分到了连队里。我被分到了15军45师135团二营六连一排一班。班长叫乔有仁,是个陕西人。这时候黄继光还没有来。他们一帮四川兵是3月份才来的。他和马万昌、高成刚、朱树明,一共四个四川兵,分到了我们这个一班。 黄继光这时候叫黄际广,是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比我大4岁。 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黄继光的战友 在平时,黄继光像大哥哥一样,对我非常照顾。吃饭时,他经常把自己碗里的菜夹给我,还经常把他碗里的饭拨给我一半。我不好意思要。他说你还不到16岁,身体还没发育成大人呢,需要补充营养。他拍拍自己的胸脯,说我早已经是个大人了。 我们班的战士马万昌个子不高,身体比较瘦弱,每次轮到他去干重活儿时,黄继光总是主动替他。黄继光对马万昌说,这个活儿,你可吃不消,我替你去。 1951年的冬季,气温降到了零下30摄氏度。我是北方人,抗寒能力还比较强,黄继光他们是南方人,就给冻得受不了了。我们穿着棉裤棉袄军大衣棉鞋还是给冻透了。 配图,与本文无关 这年12月,我们住在夏又里(音),有一天下着大雪,我们连晚上去后勤部往前方背大米。因公路和桥被敌人飞机炸坏了,粮食运不上去,只好用人背。雪下得有半米多厚。气温降到了零下39摄氏度。 我们虽穿着棉鞋,但因天太冷了,那棉鞋不管用。为了伪装自己,防止被敌机发现,棉袄都是反穿的,让白里子朝外。每人发了一个生鸡蛋当饭。每人背了一袋50斤重的大米,来回70里。走时天就黑了,反正借着雪光往回走呗。 走到下半夜,又冷又饿又累,就走不动了。放下大米,想先歇一会儿喝了那个生鸡蛋再走。但掏出鸡蛋来,在石头上一磕,鸡蛋早冻成冰疙瘩了。黄继光咬咬牙站起来,说得走,不走,就得冻死在这里了。我们好不容易回到了连队,黄继光费了不少劲儿才脱下了棉鞋。我一看他的脚指头给冻得又紫又黑,像紫萝卜似的。几个战士忙去找柴火想烤烤火。 我听卫生员讲过防冻的知识,忙说,不能烤火,一烤,手脚就坏了。我让大家用雪搓,再把脚放到雪堆里。我还给黄继光和几个战友用雪使劲地搓脚。有不少战友给冻掉了手指头脚指头。 配图,与本文无关 有一个连队晚上在雪地里趴着,准备伏击敌人,结果全给冻死在那里了。冻死了还都握着枪,瞪着眼趴着,做准备冲锋的姿势。 背米冻伤了脚,连里要安排我和黄继光还有一些战士回国治伤。黄继光一听就说不行不行!我来到 ... 还没打仗没立功呢,怎么能回国?我也说,祖国人民说我们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回去了,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于是我们就没走。 晚上在坑道里睡觉时,我和黄继光把一床被子铺在地上,上面盖上一床被子两件大衣,再盖上棉袄棉裤,两个人在一个被窝里睡,互相取暖。有时候去站岗回来,浑身冻得像个冰棍儿,钻进让黄继光暖热的被窝,过一阵子身体就热乎起来了。就这样,我俩在一个被窝里睡了一个多月。 我们135团是1952年6月进入上甘岭阵地的。二营指挥部设在597.9高地。上甘岭这个高地在战略位置上非常重要,它在我军控制的东西战线中间,就像一个大门。它南面离汉城不到200公里,离板门店也就100多公里,离三八线不过七八十公里。控制了上甘岭就控制了距这里200公里的 ... 区域。 我们接替了原先的防守部队,进入了坑道。六连连长万福来的六连坚守597.9高地,五连连长刘湖平的五连坚守537.7高地北山。师部总机话务员是田光海,团部总机话务员是赵水城,二营营部话务员是任继文、海洪安、李继德。 我们驻守上甘岭的前三个月没有战事,到了9月份,气氛就紧张了起来。敌人为了争夺上甘岭,可是花了大本钱。从10月14日,每天早晨7点到8点,先是飞机,一群一群地排着投弹轰炸。他那个飞机炸弹不是落到地上爆炸,而是在离地面还有一米时就爆炸, ... 伤力是很大的。从8点到9点,是他那个24管火箭炮,从上到下排着轰炸,把上甘岭上的土都翻了好几遍。然后是飞机又飞过来扔汽油弹、 ... ,把上甘岭烧成一片火海,连石头都烧成了粉末。 配图,与本文无关 这还不算完,接着再打毒气弹,红的绿的黄的,打得上甘岭上一片浓浓的烟雾,什么也看不见。毒气消散了,敌人以为志愿军都被炸没了,毒死了,这才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山上冲锋。但他们没想到,我们又从坑道里钻了出来,冲他们一阵子扫射。一天能打退他们几十次的冲锋,阵地前面的山坡上横七竖八地躺了好多尸体。 黄继光牺牲的这天是1952年10月19日。从10月19日一大早,美军就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还是飞机先来轰炸,然后是24管的火箭炮又炸了一遍,再放烟雾弹、毒气弹,接着他们就开始进攻了。 开始是六连守阵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但六连伤亡很大,营里又调四连上去,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四连伤亡也很大。 敌人调来了一个营的兵力集中冲锋,把八连逼进了坑道里,在上午11点多的时候占领了597.9高地,封锁了八连的坑道口。然后,敌人就抓紧在交通沟的沟口上修起了一个碉堡。 碉堡的右边(从我方的方向看)是一道高高的山崖,左边是一道深深的山沟。从左右两边都过不去,无法从侧面把这个火力点打掉。当时营里也没有无后坐力炮、火箭筒一类打碉堡的武器,没法远距离地摧毁它。只好在机枪的掩护下,由战士们冲上去炸毁它。但我们的机枪对敌人的机枪形成不了压制和威胁。 电影《上甘岭》剧照 敌堡的射击孔位置比较低,也比较小,我们的机枪 ... 打不进射击孔里去。 已经上去几个组了,但这几个组的战士都牺牲了。敌人的照明弹把碉堡前的这一片开阔地照得很亮,一旦有攻击小组出击,敌堡中的机枪就开火。开阔地上已倒下了十几个战士。 副师长到了135团团部,副团长到了二营营部,副营长兼参谋长张广生带着黄继光来到了六连连部。营连首长紧急商议,怎么尽快摧毁敌人的这个火力点,重新夺回阵地。 就在这时,这个时间大概是晚上8点到10点,营长、教导员、副营长都没有表,我在 ... 战场上从来没见过表。黄继光站了出来,对营长秦长贵说:「 ”营长,我去!”接着,六连连长万福来的通讯员吴三羊也说:「 ”我去!”教导员申维恒的通讯员肖登良说:「 ”我也去!” 营长秦长贵大喊了一声,说:「 ”好!你们三个人为一个战斗小组,由黄继光任组长,马上出发!”又命令机 ... ,「 ”机枪掩护!” 三个人每人拿了一个苏式的大手雷,不是画上画的 ... 包。穿的都是单衣,戴着单帽,不是画上画的穿着棉衣戴着栽绒棉帽。 黄继光背上背了一支带刺锥的 ... ,背个黄挎包(挎包上有染上的蓝墨水),腰间扎了一条皮带。他们三个人出发后,左手拿手雷,右手和小臂撑在地上匍匐前进,开始行进的还比较顺利。但又行进了三四十米,也就是离敌堡还有四五十米时,敌人的机枪一个劲儿扫射,吴三羊、肖登良就中弹倒下了。黄继光往前又冲了十几米,在离碉堡还有二十多米时,也中弹倒下了。营长秦长贵把拳头往前边的土坡上狠狠地一砸,大叫了一声,哎呀! 黄继光烈士画像 也就过了十几秒钟,只见黄继光趴在那里,双手在身子前边动了一下,原来是他把手雷把上的盖子拧开了,又把手雷的弦一拉,右手用力在地上一撑,身子随即站了起来,在敌人机枪扫射的 ... 中往前猛扑了过去,扑到敌堡前,左手把手雷从射击孔塞了进去,并用胸膛堵住了两挺冒着火舌的机枪。 手雷比手榴弹引爆的时间短,也就两秒钟。手榴弹拉了弦之后要过四秒才爆炸。黄继光显然是算好了手雷的引爆时间,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全力冲到敌堡射击孔前的距离,才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的。 手雷「 ”轰”的一声爆炸了,地堡顶上升起了一团烟雾,敌堡中两挺机枪顿时哑了。营长秦长贵一看,大喊了一声:「 ”吹冲锋号!”冲锋号响了,战士们一跃而上,冲出了工事。八连这时也从坑道里冲出来了,几股队伍一起冲 ... ,快速来到敌人占领的交通沟上,冲沟中的敌人一顿扫射,打死打伤了许多敌人,重新占领了阵地。 我没有看到黄继光的遗体。部队刚一冲上占领的阵地,营长秦长贵就派我去运输队,给五连送弹药去了。第二天听战友们说,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把黄继光从敌堡前抬下来,他的前胸后背全被 ... 打了,身上全是鲜血。 敌人这个碉堡,从垒起来到被黄继光炸了,一共也就六七个小时。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贾立芳摘编自《我和战友黄继光》 有令峻 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立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标签:黄继光手雷战友机枪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