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伯温晚年为何至死一言、一策不进?一封遗奏揭露朱元璋四项政失

说起刘伯温,人们对刘伯温的第一印象就是: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民间有句老话说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将诸葛亮与刘伯温对比,也并不确切。诸葛亮除了前期的隆中对制订了一个大的战略方针之外,都是在战场的第一线。而刘伯温却一直都是一个策略的制定者角色,并不是具体战争的参与者。更像是西汉三杰的张良!刘伯温曾经给朱元璋制订了三个方向性策略。这三个策略让朱元璋成功的从一个小明王手下的将领,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可是在朱元璋登基没有几年,刘伯温就辞官回乡养老了。从此之后不论是被诬陷进京辩白,被阴谋下药毒害,还是病重回乡。都不曾再向朱元璋进一言、一策不进!这是为什么呢? 刘伯温 朱元璋攻占南京,准备进攻浙东,听说刘伯温,随后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加入朱元璋集团。当时陈友谅攻下安徽当涂意图东进进攻南京。这时候刘伯温向朱元璋进献第一个策略:陈友谅,后图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当时的朱元璋 ... 实力不如陈友谅,军中对于陈友谅进攻也是惶恐万分。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策略成功,击退陈友谅,度过危难。随后经过复杂的战争,击败了陈友谅! 汉王陈友谅 第二个策略是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同时以「 ”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朱元璋虽然 ... 上相对独立,但是名义上一直是小明王手下。因此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利用张士诚与小明王的矛盾,让张士诚 ... 掉小明王韩林儿自立。朱元璋没有利用张士诚的 ... 掉小明王,大大推迟了朱元璋的发展速度,最后小明王还是死于意外沉船,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小明王 第三策略是北伐灭元策略。这是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刘伯温的策略之下,朱元璋很快击败王保保,统一长城以南的全部区域。事情发生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朱元璋与刘伯温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从时间上看,此时的刘伯温已经59岁,朱元璋称帝四年。这四年时间里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在明朝一共做了四年的官,但是刘伯温已经看透朱元璋的为君之道。于是刘伯温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这样还是没能逃脱别人算计。刘伯温先是被人诽谤用”王气「 ”的土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被朱元璋剥夺了官职和俸禄。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刘伯温只得亲自去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并定居了下来。不久后,胡惟庸成了左丞相,刘伯温大为悲戚,不久便忧愤成疾因病去世了。 南京明城门 从1370年到1375年病逝,刘伯温私下只觐见朱元璋一次,隐晦的告诉朱元璋自己生病,胡惟庸带御医来看病,吃了他开的药之后病情加重了。可是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句:你安心养病吧。心寒如水的刘伯温回到了家乡,不久病逝。据说在刘伯温临死前曾经给次子刘璟留下了一份遗奏。并跟他说:「 ”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 胡惟庸被 ... 事情刘伯温预料的那样胡惟庸倒台了,刘伯温也再次被朱元璋记起。公元1397年刘伯温留给刘璟的密奏也终于到了朱元璋的手里。据说这份密奏是朱允炆念给朱元璋听的。里面共计包含先皇治政四大遗憾、九大策略: 朱元璋 第一:刚愎雄猜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诸多开国功臣必将死于朱元璋之手。而此时朱元璋已经把开国功臣 ... 的七七八八。 第二:严刑峻法 刘伯温推断,现在的臣民循规蹈矩并非出于守法,而是畏法。必不是长治久安之策。后来朱元璋反省自己也说自己苛政是为了给新君以机会实行仁政收拢民心。 明朝锦衣卫 第三:吏治太苛 刘伯温担心现在百官,忌惮朱元璋的为名,清廉守法。朱元璋百年之后新君的威慑力必然不足,到时候就会造成巨大反弹,贪官恒生。明朝前期官俸很低,而且没有人敢贪赃枉法。明朝后期,也证实了刘伯温的预言。 第四:潘王可虑 朱元璋在位时候为了保证皇帝不被身边的近臣掌控,大肆分封潘王。而且潘王手握雄兵。刘伯温担心之后潘王拥兵自立。后面的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燕王朱棣发动兵变,夺下帝位。 朱棣与朱允炆 可以说刘伯温的所列的四大政失件件命中要害,件件是朱元璋的痛点,也是不能触及的点,因此不敢说!历史也证明了这四大预言的准确。据说朱元璋听完之后,并没有听九大政略。而是感慨道:刘伯温晚年一言不发、一策不进、沉默至死是因为和自己无话可说了啊! 你认为刘伯温晚年为什么一言不发、一策不进、沉默至死?欢迎留言讨论。喜欢记得关注

刘伯温晚年为何至死一言、一策不进?一封遗奏揭露朱元璋四项政失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2.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3.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4.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5.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都会封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君臣。而且这些造反的人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封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费聚。在他学成以后,正好遇到朱元璋在为自己的队伍招兵买马,所以他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看在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情分下,就同意了。

  9. 历史上的今天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交给朱允炆?

    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10.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随机推荐

  1. 梦见千金小姐

    周公解梦梦见千金小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千金小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梦见铺被子

    周公解梦梦见铺被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铺被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橘化为枳造句_橘化为枳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橘化为枳júhuàwéizhǐ橘化为枳的意思和解释: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橘化为枳的出处《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化为枳的例子橘化为枳造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橘化为枳”这句成语。Thus,theidiom“anorangebeesanothervarietywhentransplanted”isusedtodescribetheeffectsoftheenvironmentonpeople’sbehavior

  4. 价格不贵,但抗癌养生功效却一流!收藏好,终身受益

    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有很多中药具备很好的抗癌作用。而且,这些中药比较便宜,绝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名贵。

  5. 著名诗人王维为何放弃了政治抱负?

    王维是一位将绘画艺术融入诗作的诗人,年少时期就才华出众,被当时的显贵所待见,考中进士后在朝中担任官职,官职尚书右丞。王维原本有政治抱负,但是在为官后因政局动荡逐渐消志,但是他在诗坛上尽显才华,留下了数百首诗作。王维简介 王维的资料王维,摩诘,出生于河东蒲州,年少聪颖,因...

  6. 甲午战争时清军逃兵,为何没被斩,反而在狱中过快活日子?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追究责任时,方伯谦是第一个因逃兵被斩首的将领,其实在甲午之战中,逃跑的官员很多,有些甚至连责任都未追究,依旧活得潇洒快活。有一个逃官甚至被判...也没死,而且活得很滋润。逃官是谁?甲午之战逃官叫龚照玙,字鲁卿,此人是安徽合肥人,生于1840年。他在科举之路并未求得功名,由于龚照玙家里有钱,后来家里花钱给他买官坐。由监生捐纳同知,后来又捐到了知府。清朝买官制度富了朝廷,却留下隐患,

  7. 中国古代神话(第四辑)

    图文摘自网络神话是关于人类和世界变迁的故事,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由于当时人的认识水平较低,因此经常带有神秘色彩。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

  8. 成都 ... 门口的一副对联,看着不像对联,原来作者别有用心

    去成都...游玩,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打卡点,那就是著名的「”攻心联”。「”攻心联”是...内挂在诸葛亮堂前的一副对联,作者是晚清的赵藩于1902年所写。赵藩在晚清时期没做什么大官,六次科举考试皆不中,后中了一个举人。以诗书闻名于世,五岁时因「”过目成诵”,时人称其为「”神童”。赵藩书法赵藩中了举人之后,多以幕僚身份游离于官场之间。1893年派到四川酉阳任知州,在任期间赵藩秉公办事,被当地百姓称为「”

  9. 最大减肥骗局?「 ”管住嘴,迈开腿”,误导多少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肚三层非一日之馋”。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同样肉也不一天就吃能吃起来,都是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或者是生活习惯造成的。而随着肥胖程度的日益严重、肥胖人数的日益增加,减肥这件事也就被很多人提上了日程,不少人都秉承着「”管住嘴、迈开腿”这六字箴言。14个减肥成功的人,13个却反弹?到底哪出了问题?一些具有肥胖体型的人,为了能够快速的达到自身的理想体型,于是就开始了自己速减

  10. 爬山所悟

    业余之时,閑暇之余,适当地爬爬山,一方面可以浏览祖国锦绣山河,更好的饱览祖国的名川大山,领略祖国山峰的崎岖与蜿蜒、悬崖和峭壁。然而得到更多是爬山所悟。过日子像爬山过日子,更像爬山,顺的时候,要学会冷静思考,不骄不躁,勇往直前,力争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