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符合苏联...、中国...和中国...利益的,尽管国内两党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对这次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但如果没有苏联和共产国际在中间斡旋,合作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1苏联方面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当中。在国共正式确立合作之前,苏联和共产国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建立,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实施远东战略,寻求中国人民支持的第一步。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符合苏联 ... 、中国 ... 和中国 ... 利益的,尽管国内两党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对这次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但如果没有苏联和共产国际在中间斡旋,合作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那么,苏联和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1苏联方面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当中。国内方面,苏联革命成功太迅速,国内反动派并没有完全被镇压,残余的反革命势力组成白卫军,与境外势力妄图颠覆新生苏维埃政权,甚至连苏联党内也有很多矛盾纷争,所以苏联列宁领导的政权并不巩固;同时,以英美为核心的西方国家开始敌视苏联,在经济上、外交上封锁、打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迫切需要与正在进行解放运动东方国家——中国进行联盟。为此,苏俄 ... 在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和《加拉罕第二次对话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时代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并表示希望与中国 ... 建交。然而,苏联欲与北京 ... 吴佩孚、地方军阀陈炯明合作计划却频受打击,在共产国际马林的极力推荐下,苏联把合作的对象目标放在了 ... 领袖孙中山身上。
1.2 ... 方面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全力投入到民生主义的实行。及至1923年春的宋教仁被 ... ,孙中山醒悟过来,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随后,第一次护法运动也宣告失败,1922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出走广州,这使孙他大受打击。他开始思考,著述革命经验。之后他认识到即“救国之业,仅能出他一途,即重行革命是也”,而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依靠苏联和 ... ,建立真正的强有力的政党和真正的受命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1.3中国 ... 方面 1921年,中国 ... 成立之时只有53人,到1922年4月,中国 ... 的总人数也只是100人刚过,而且大多集中在知识界,或者叫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中间,组织中工人出身的农民出身的党员非常少,中国 ... 的势力十分弱小。所以中国 ... 面临着如何扩大组织,如何扩大 ... 的影响这样一个难题。鉴于这时中国 ... 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所以联合正在开展国民革命的 ... 则是改变这一现状,扩大党的组织和影响的最佳途径。 由此,苏联、 ... 和中国 ... 都有相互合作的必要,但是在最初 ... 和中国 ... 并未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有些人是坚决反对国共合作的。在国共正式确立合作之前,苏联和共产国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苏联和共产国际所做的努力2.1帮助成立中国 ... ,确立与 ... 合作的计划 1920年3月,以魏金斯基为首的俄国 ... 小组受共产国际和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派遣来到中国。他们目的是寻求中国人民的支持。魏金斯基小组到中国后首先找到了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在魏金斯基小组的帮助下,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 ... 。中国 ... 的建立,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实施远东战略,寻求中国人民支持的第一步。然而,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一些中国 ... 人,尤其是其领袖陈独秀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中国 ... 和 ... 是完全两个不同性质的政党,完全没有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林在不能说服陈独秀的情况下,先一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1922年8月,国产国际执委会给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发出了指示信(维经斯基给 ... 中央的信),信中明确指出“你们还是应该根据条约原则同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大政党—— ... 保持紧密联系,以便建立民主统一战线”,要 ... 党人完全接受马林的主张。17日,中国国产党召开了西湖会议,会议最后原则上同意了共产国际的决议,同意加入 ... 实现国共合作,但会后 ... 加入 ... 的热情还是不高。到1923年6月,随着共产国际的不断施压和 ... 改组的初见成效, ... 召开的三大决定 ... 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 ,实行两党的党内合作。
2.2促使 ... 领袖孙中山确立合作的意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与孙中山虽有联系,但并未上升到要建立革命互助的关系。苏联在与北京 ... 的接触时,也关注着孙中山。联合北京 ... 受挫后,苏联加紧了与孙中山的联系,孙中山对于苏俄和列宁愿意支持中国人民革命的态度逐渐有了较深的了解。在1922年陈炯明叛变之后,孙中山更加坚定了与苏联合作的决心。1920年秋,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维经斯基,提出建立电台联络,军事援助,希望能将“华南斗争与遥远的俄国的斗争结合起来”。1921年12月下,马林专程来到桂林与孙中山会谈,并提出三条建议:第一, ... 必须改组,以便容纳农民和工人;第二,必须建立一个军事学院,以便为革命奠定武装基础;第三, ... 和中国 ... 携手合作等。1922年6月,孙中山到达上海约见了 ... 人李大钊等人,他渴望着 ... 能够有李大钊这样的新鲜血液。在1922年8月,苏俄 ... 副外长越飞来华,之后,孙中山与越飞多次函件往来,互通各自关注的信息。1922年12月《越飞、马林提纲》形成,1923年1月《孙越联合宣言》发表,这标志着孙苏合作关系开始确立,而其先决条是苏俄“必须答应给 ... 以援助”建议的被苏俄 ... 批准。
2.3支持 ... 改组,为国共合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1.思想方面。1923年1月25日,孙中山在上海发布了《中国 ... 改组宣言》、《中国 ... 党纲草案》和《中国国民 ... 程草案》。在1923年11月2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就做了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 ... 问题的决议,要求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同时要重视中国工人阶级,放手发动其力量,“把全国的解放运动建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上”,利用帝国主义在华的矛盾,同工农国家的苏联建立统一战线,同日本的工农解放运动和 ... 的民族解放运动建立联系。虽然也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地方,但是在当时对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如《孙中山年谱长编》里说:“决议关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解释,实际上成了《 ... 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基本准则。”孙中山重新解释并将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这些修改和改进则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组织方面。1924年1月,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国 ... 全国大会宣言》和新的《中国 ... 总章》,开始了对 ... 党内进行全面改组和实现国共合作的序幕。 ... 组织方面的改组是在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帮助下进行的。 ... 在改组前的体制是依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创建的,因此,改组前 ... 没有基层组织。由于缺乏基层组织的相互联络,散发挥不出政党应有的领导力。鲍罗廷担任 ... 的组织教练员后,极力宣传只靠干部不靠党员之弊,强调建立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在此影响下, ... 开始建立笼罩每一个党员的基层组织。同时,在俄共与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下,孙中山认识到了群众力量的强大和工农群众的重要性。他在发表改组宣言当日即宣称:“此次吾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依靠兵力,要依靠吾党本身力量。所谓吾党本身力量者,即人民之心力是也。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之心力为吾党之力量,要用人民之心力以奋斗”。后孙中山与 ... 中央代表多次商谈,双方同意 ... 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 ,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以保证 ... 组织迅速革新。由此 ... 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群众基础的现动员型的强有力的政党。 3.军队方面。孙中山一直都想建立一支由革命党自己控制的武装力量,孙中山十分欣赏苏联的“赤军”制度。1924年6月,苏联派来了一大批的军事顾问,在他们的援助和指导下, ... 建立了中国 ... 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从而开始入手建立“党军”。 ... 选拔出了一大批富有政治热情,倾向于接受三民主义的“ ... ”青年入校学习,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这种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而 ... 也利用这些人才建立了正式的“党军”。
2.4财力、物力上的援助 1923年3月8日,俄共(布)中央 ... 召开会议,决定向孙中山提供200万卢布的资助,在经孙中山同意后向广东革命 ... 派去政治和军事顾问小组。随后,为帮助建立黄埔军校莫斯科出资270万中国元,为帮助稳定广州财政建立中央银行提供贷款1000万中国元。在广州商团叛乱时,苏联运来了8000支带有刺刀的 ... 和400万发 ... ,足够装备一个师的兵力,这批武器不仅装备了第一支 ... 的军队,而且还被用来装备了广州市的警备部队和工人纠察队,平定了商团的叛乱。到北伐战争开始,苏联又接连数次运送大批武器弹药给 ... 人。包括日本来复枪4000支, ... 400万发;俄国来复枪14000支, ... 800万发;各种机枪90挺,各种炮24门,总价值将近300万卢布。正是这些军事物资的援助,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雄厚的军事力量。
3总结 苏联和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一手促成了国共合作。从 ... 的成立到正式确定和 ... 合作到部分 ... 人加入 ... ,从开始接触孙中山到帮助 ... 进行改组再到给予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援助,再到国共双方关于合作的态度的转变,苏联对国共合作所做的努力处处可见。虽然,苏联最初的目的通过和中国的联盟,打破帝国主义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封锁,其做法有时也伴随着一种利己的民族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之于苏联 ... 、中国 ... 、 ... 和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第一,苏俄孙中山的合作打破了帝国主义世界对苏俄的经济和外交的封锁,,使苏联有了在国际上的支援。也正是由于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突出表现,在此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苏联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一度影响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第二,中国 ... 通过改组,转变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强有力的政党,也拥有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苏联和中国 ... 的帮助下,广东革命 ... 的力量不断增强,并取得了商团叛乱、东征、西征、南征和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三,之于中国 ... ,这种合作给年幼的中国 ... 提供了在北洋 ... 打压下继续发展的的空间,组织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党在 ... 组织的下层不断地学习累计经验的同时也洞悉了 ... 组织中还潜伏着的如人心涣散的危机,为之后的斗争埋下伏笔。而且,也由于合作后期 ... 右派的叛变使得中国 ... 获得了宝贵的斗争经验,从此,中国 ... 开始成熟起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近代史第三国际历史李大钊陈独秀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