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唐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黎明,长安城延秋门里悄然地走出了一群人。他们之中,有帝国的天子李隆基,贵妃杨玉环,贵妃的族兄右相杨国忠,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

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三日黎明,长安城延秋门里悄然地走出了一群人。他们之中,有帝国的天子李隆基,贵妃杨玉环,贵妃的族兄右相杨国忠,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我们不禁想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皇帝撇下百官和百姓,仓皇出逃?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这一切还要从十余年前说起。短暂的武周代唐后,魏晋时期世居高位的门阀士族,以及北朝称雄一时的关陇集团,都相继衰落。中高层权力真空,意味着新一轮洗牌,以及短暂的失序。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姚崇、宋璟等奠定一时「 ”盛世”的文官早已离世,权臣李林甫升任宰相。为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边将入相的影响,他向皇帝举荐蕃将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其中安禄山尤受宠信。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他原名轧荦山(一称扎荦山),生父是粟特人,生母是突厥人,后因随母改嫁而改姓安。他作战骁勇,又善于钻营,至开元末期已升任营州都督。这个灵活的胖子通过贿赂李林甫、巴结杨贵妃,进而在皇帝面前跳舞卖萌。为表忠心,他在玄宗让他拜见太子时声称「 ”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甚至还认小自己十六岁的杨贵妃为义母。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靠着这份「 ”忠诚”,他先后兼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所谓「 ”节度使”原本是一种临时性 ... 委任,即在朝廷派大将驻边时,赐以旌节,代表皇帝权威。但到玄宗时,节度使增至十个。每位节度使都兼统几个州郡,并兼任按察、安抚、度支等使,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十镇兵力约五十万,中央直辖军不过十万,安禄山所在三镇就拥有近二十万兵马,几乎占了帝国的三分之一。他身边也缺乏掣肘,能阻止其不造反的理由,似乎只剩下表面的「 ”忠诚”。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而在基层,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逐渐废弛。朝廷的编户齐民因受田不足,往往典卖田产,或成为流民,或成为佃农。据杜佑《通典》载,天宝年间全国总计一千三四百万户,其中佃户、逃户约四五百万。这导致了原本依托于均田制的府兵制、租庸调制均逐渐崩解。府兵消亡的结果是,开元十一年(723年),朝廷改为招募强壮男丁充当京师宿卫,号「 ”长从宿卫”。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又招募丁壮充当边镇戍卫,称「 ” ... 健儿”。雇佣兵开始全面进入唐营。他们以行伍为职业,长期驻扎各地军镇,兵将之间很快形成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终至盘根错节的地方 ... 集团。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整体结构上外重内轻,具体安排上所托非人,导致局面会很快失衡。契机很快到来,权相李林甫病逝,皇帝新宠杨国忠接任右相。安禄山对前者还很是服帖,但对遽攀高枝的后者缺乏尊敬,两人很快产生摩擦。天宝十三年(754年)春,玄宗本有意让安禄山加同平章事,赋予其位列宰执的身份。杨国忠强烈反对,说安禄山目不识丁,若当上宰相,会被四夷嘲笑。玄宗遂作罢,让安禄山任左仆射,但无法入政事堂议政,显然没啥实权。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天干物燥,积薪如山,一簇火星,便可燎原。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以「 ”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大军南下,河北、河南诸州县望风披靡,很快攻占洛阳。翌年正月,这位奉诏讨贼的「 ”忠臣”在洛阳建「 ”大燕国”,自己登基坐殿。但他虚火之下,后方不靖。当时,河北地区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组建敌后义军,切断驿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北节度使李光弼也在嘉山大捷。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如果唐王朝能稳扎稳打,切割、压缩安禄山的生存空间,其实有可能阻止局面进一步恶化。但偏偏李隆基平叛心切,他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镇守潼关,阻挡安禄山进逼长安。在实现这一目标后,又因杨国忠猜忌哥舒翰的进言,下诏命其从潼关出兵迎击。郭子仪、李光弼上书「 ”若潼关出师,有战必败。关城不守,京室有变,天下之乱,如何平之!”但玄宗昏聩,拒不接受,拼命催促出兵。结果是,哥舒翰不得不出兵,大军遇伏,一路溃败。不见生者归田园,但见死者填沟渠。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噩耗传至京师,就有了前述玄宗携美人仓皇出逃的那一幕。待他们行至马嵬坡,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禁军兵变, ... 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李亨随后与太监李辅国等前往朔方,组织迎敌。七月他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并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图片由御史房原创 ... 两年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 ... 。不久,史思明 ... 安庆绪,自封「 ”大圣周王”。又二年,他的儿子史朝义 ... 父。这种内乱让唐军逐渐重新组织反击,终于宝应二年(763年)春,史朝义自缢而宣告安史之乱的终结。但中国历史上的盛唐,已然一去不复返了。 大家如果喜欢可以关注御史房头条号:原创历史文章+原创历史视频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玄宗纪》,卷二百《安禄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逆臣列传·安禄山》,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本文标签:安禄山历史唐朝大唐盛世杨国忠玄宗哥舒翰潼关安史之乱突厥秦朝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