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东南沿海一带的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最初发现于浙江余杭县,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制玉工艺的普遍发展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和红山文化同时代表了我国东部沿海南北两地原始社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东南沿海一带的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最初发现于浙江余杭县,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制玉工艺的普遍发展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和红山文化同时代表了我国东部沿海南北两地原始社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近年南京博物院发掘的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文管会发掘的青浦县福泉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余杭县反山、瑶山等处良渚文化遗存,都发现了众多的精美玉器,而且还发现了很重要的“玉敛葬’、“祭坛”等遗迹。余杭反山、瑶山发现玉器总数已达三四千件之多,许多是前所未见之品。各地接二连三发现的良渚玉器中,新的资料层出不穷,比比皆是。本卷选录的余杭反山、瑶山、桐乡金星村出土的玉带钩,各置于墓主人尸骨下半部,型制和 ... 都很精巧,一端有一横穿的圆孔,一端有弯勾状的扁方孔,可以穿绳系带,十分适用,虽不能确认此种带钩是衣带上的饰件抑或是挂系其他物品,但可把中国玉带钩出现的历史推早二三千年。余杭瑶山发现的玉梃纺轮,非常规整精致,梃杆顶端钻有小孔,可以穿绳悬吊,便于手搓捻动,从而明了当时的安装和使用 ... ,这是探讨原始纺织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属于礼仪方面的用器,青浦福泉山发现一件长达34厘米的锥形器,相同器形在新沂花厅大汶口文化墓地中也有发现。在这些锥形器方柱体上,有若干组简化的带冠人面纹,从纹饰上看,锥形器尖端朝上,带榫口的朝下,有的榫口处外套圆形玉管,或插在其他器物上。上海金山亭林良渚文化墓葬中所 出锥形器握于死者手中*,凡此种种都说明此种锥形器不同于佩戴的锥形饰,应是原始宗教祭祀用器。
此外,带有特权性质的玉钺和相关玉质配件,近年在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余杭反山、瑶山相继发现,一柄玉钺包括有钺身、木质或其他有机质的柲,柲的柄首——玉龠,柲的柄尾——玉鐏。从玉钺和相关玉质配件出土位置测知,大体一柄玉钺长度在60至80厘米之间,持有玉钺的墓主人往往把玉铺握在手中,钺身在左肩,玉龠在其上端,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神权、财权和 ... 统帅权。余杭反山、瑶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玉器中首次发现了似人似兽的神人形象和人与兽集于一体的形象,这在玉钺、玉琮、锥形器、玉冠状饰的图案中都有相同的反映,也可以说是良渚部族崇拜的神徽。这些图案的寓意,不少学者认为是起贯通天地和保护人世的功用。过去所指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纹,有些就是这种神 ... 面图像的简化形式。神徽的发现,引发了对良渚部族原始宗教和巫术的进一步探讨。过去良渚玉器中的璧,大多为素面无纹,余杭安溪乡新近出土的一件青玉璧,正反两面均有图文铭刻,是迄今国内发现的第一件良渚玉璧图文铭刻,类似的玉璧在美国弗里尔美术馆曾有收藏,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对探讨良渚文化时期文字符号会有重大意义。此外,良渚文化遗存下来众多的精美玉器实物,其高难度的加工技术,在当时条件下如何完成,令人难以想象。如在不到一厘米的地纹内,刻五六道细线;又如地纹、主题纹、辅助纹样三层纹饰的合理布局,十分娴熟的运用减地、浅浮雕、透雕 ... ,加工出各种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加工大件玉器也有惊人之举,有的长筒形玉琮高达三四十厘米,宽扁型玉琮重达6.5公斤,这都说明良渚制玉工艺有着空前的发展和突破。
选自《中国玉器专论》杨伯达主编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