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康熙时期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绘画大师们奠定了珐琅彩绘画的基础,创造出震古烁今的瓷器珐琅彩绘画艺术珍品。由此看来,清宫珐琅彩的烧制成功最迟不会晚于康熙五十九年。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清三代珐琅彩,均为未完全风化的高岭土制坯,必须长时间发酵腐熟、淘练方用于制坯,故呈现滑腻的发酵胎相。早期的珐琅彩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清代珐琅彩的鉴定
珐琅彩的鉴定
珐琅彩瓷,究竟始于何时烧造,暂无可考,但从实物来看,始建于唐代贞观时期,在元代中晚期,北方窑工,也将珐琅彩工艺带到了景德镇,结合景德镇成熟完美的瓷器烧造工艺,将珐琅彩的生产推向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当时,并未定义为珐琅彩,而采用“珐华彩”一词。但从彩料的性质,绘画方式,烧造工艺角度来看,和清代广为采用的“珐琅”一词,没有任何本质差异。
在清代康熙皇帝亲自倡导下,在群芳璀璨的瓷器百花园中,盛开着一株美丽典雅,血统高贵的奇葩——那就是清宫珐琅彩,它那近乎于脱胎的轻薄,来源于宫廷的彩绘,一丝不苟,细如毫芒,所有的烧造工序都出类拔萃,创造了中国瓷器彩绘的伟大奇迹,被世人誉为“彩瓷皇后”。
清康熙时期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绘画大师们奠定了珐琅彩绘画的基础,创造出震古烁今的瓷器珐琅彩绘画艺术珍品。
由欧洲传入的珐琅器所表现出来绚丽华美的贵族风格,十分适合皇室豪华富贵的装饰需求,瓷胎画珐琅比明末清初流行的斗彩、五彩瓷器更加令人赏心悦目。康熙皇帝对此的喜爱达到了醉心的程度,为了便于彩料的研制,他下令更改了三百年来御用瓷画彩统一由景德镇完成的惯例,将珐琅彩的烧造专门划归到内务府造办处的珐琅作烧造。康熙二十七年正式开始研制瓷胎画珐琅,此后反复实践,不断试烧,并把珐琅作由紫禁城内启祥宫移至内廷深处的养心殿西侧,便于皇上的巡视和督察。康熙二十九年为加强珐琅作的管理增加笔帖式一人,以后多次增加技术和管理人员。康熙五十九年,圣祖在接待罗马教皇克来孟使者嘉禄时,向他展示了造办处自己制造的数件珐琅彩瓷器。由此看来,清宫珐琅彩的烧制成功最迟不会晚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珐琅彩从试烧到成功经历了三十几年的艰辛历程,康熙晚期步入了完美的成熟时期。
至此,珐琅彩绘画,才完美结合在瓷器上,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门独特的绘画艺术———瓷器珐琅彩。
(图一)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康熙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为康熙晚期的优秀代表作品。碗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高7.2厘米;内白釉,外以红彩为地,于鲜红的色地之上以粉、绿、黄、藕荷等色绘数朵含苞欲放的莲花;足白釉内有外宽内窄的蓝料珐琅双方框四字堆料款“康熙御制”。此碗曲线优美,胎质洁白,釉面纯净,彩绘鲜丽,特别是用以补地的红彩,色彩鲜艳,浓重均匀,没骨画法描绘莲花,或仰或俯,极尽妍丽。画师以浓淡不同的彩料将莲花含苞欲放时的阴阳反侧、花重茎轻的下坠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似一幅工致细腻重彩工笔画,给人以雍容典雅、仪态万千的视觉感受,此珐琅彩碗的绘画技法,已经从铜胎珐琅的规板格局中脱颖而出,变板滞为生动,更趋于写实。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雍正后期由于绘画技术的提高,逐渐将珐琅彩绘在施纯正白釉的瓷器上,使得珐琅彩绘画能完美地展现中国绘画的魅力,从而将珐琅彩艺术推到了彩瓷的巅峰。
雍正珐琅彩特征:
乾隆珐琅彩国产料特征:
真品軋道工艺重工粉彩中华瓷王细部特征如下:
现代仿品軋道工艺重工粉彩中华瓷王细部特征如下:
珐琅彩如何鉴定呢
1.先看瓷胎: 由于在景德镇烧制素坯,经过严格挑选,用于 ... 珐琅彩的瓷胎细薄,强光手电透射呈现青白胎质;修胎规整,不见变形、剌手现象,精美器物圈足处常见明显修胎槽。
在白釉处迎光三十度左右照射下能见修胎后的应力痕(现代仿制不存在应力痕)。
发酵胎。清三代珐琅彩,均为未完全风化的高岭土制坯,必须长时间发酵腐熟、淘练方用于制坯,故呈现滑腻的发酵胎相。迥异于现代工艺条件下的非发酵胎。
2.造型: 一般珐琅彩的造型多为碗、瓶之类,尚有不少琢器,早期小件多,后期逐渐形制加大,多见陈设一类的摆件。
3.釉色:底釉或外釉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底色做釉除外)。部分器物上出现两种不同的釉色(部分素坯在景德镇施里釉,呈现泛青或泛黄色釉色,而外釉为纯净白色)。
4.珐琅彩色。珐琅彩的颜色是使用的珐琅釉料,所以颜色极鲜艳且柔和,色彩多,同一器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早起色彩较少,研制出国产料后色彩呈现多样性。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早期的珐琅彩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50以上倍的显微镜能见绿彩、黄彩等彩料处的宝石颗粒,并有极小的开片纹,开片呈现不规则、时间先后不一的特点,开片处必有黄褐色乃至深褐色的深浅不一样的微生物死亡碳化晶体现象。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康熙和雍正早期,绘画多采用涂抹以及工笔绘画的 ... ,没有太多的浓淡过度,雍正后期,珐琅彩的绘画技法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以及彩料的调制 ... 改进,用料和表现手法逐步由西洋油画的涂抹手法,转向深浅过度和渲染的写意表现手法,用彩已能达到厚薄运用自如地程度。
7.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地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珐琅彩情有独钟,热衷于珐琅彩的烧制,而出现中西绘画结合结合的洋彩,更出现了由中国绘画主导,采用渲染、色彩过度的写意珐琅彩。将珐琅彩技术发展到了彩色瓷器的巅峰!正是由于技法的提高和成熟,使得这一时期的产品也有其极高的艺术水平,才能出现比中国传统水墨山水更有表现力的、极高成就的珐琅彩山水巅峰之作。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
8.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有蓝料款和金款。
乾隆的款识“乾隆年制”和“乾隆御制”款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和金款。
乾隆时期,由于唐英署理窑务,推动了贡瓷的发展,从而出现了花地款,多款等形式。
以上这些就是鉴定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珐琅彩瓷器的主要依据,但是要真正懂得鉴定珐琅彩瓷器光靠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了解珐琅彩瓷器的相关知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