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孟交往的历史与传说

中孟交往的历史与传说——谨以此文庆贺中孟建交35周年驻孟加拉国大使 张宪一(驻孟加拉国大使 张宪一供稿)2010/09/28中孟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这两块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两个民族曾经有过数千年的交往历史。温故而知新。在两国共同庆贺中孟建交35周年之际,我愿以此文回顾历史,期盼未来,昭示希望。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三条丝绸之路把中国和印度次大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条是“北方丝绸之路”,它东起中国的中原,经中国的西北进入印度次大陆并延伸至欧洲,中国的西汉使臣张骞、东晋大和尚法显、唐僧玄奘以及元代到过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等人都曾在这条充满风险与传奇的古道上行进过。在中国大陆和印度次大陆以南的大海上,也曾经留下过我们祖先之间交流的印记。在略晚于“北方丝路”的时候,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了。法显、意大利商人雅各、马可·波罗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都曾尝试过这条海上之路。明朝的郑和更是开创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并至少两次到过孟加拉。我在这里特别要讲述的是第三条丝绸之路,即“南方丝绸之路”,它曾经与孟加拉有着不解之缘。不少学者认为,这条丝路很可能起始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比上述两条丝路的历史都要长。最早记载“南方丝绸之路”的是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其所着的《史记》中记述了汉使张骞出使大夏国(Bactria)的一段经历。大夏国位于今日阿富汗北部,在今天的阿姆河以南和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区域。公元前122年,张骞从大夏返回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他随后奏报汉武帝刘彻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即印度)。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着,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张骞继而表示:“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张骞认为,由北方去大夏,“患匈奴隔其道”,而从“羌中”(今青藏高原一带)去又“险”。因此,通过“蜀身毒道”往之,是为“宜径”。在他的呼吁下,汉王朝决定重开与西南地区的交通线,从而恢复了这条早已存在的“南方丝绸之路”。中外不少学者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次大陆之间最早开辟,而且是古代中国边民经缅甸到次大陆最短的路程,与“北方丝绸之路”构成了古代亚欧大陆的两条重要通道。二、孟加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史料看,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南方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是蜀地,即今天的成都平原,而后南下入滇,经今天的昆明、大理、保山、瑞丽,再进入缅甸和印度。到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通过这条古道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更加活跃,所走的路线也有拓展。有的进入缅甸后沿伊洛瓦底江上游,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达今日印度的阿萨姆邦;有的由云南出境后沿着瑞丽江、伊洛瓦底江南下至曼德勒,经卑谬后折向西北,翻过阿拉干山进入今日印度的曼尼普尔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条茶马古道,最终都殊途同归,到达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一个王国,名叫“奔那伐弹那国”(Pundravardhana),并由此再进入印度平原。“奔那伐弹那”这个名字在《新唐书·地理志》(编撰于1044-1060年)和唐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均有记载。其地理方位可能在当今孟加拉国的朗普尔(Rangpur)附近或帕布纳(Pabna)一带。三、“南方丝绸之路”带来的文明间的互动“南方丝绸之路”为中国,特别是川滇地区同印度次大陆之间的文化、科技和商贸交流起到了重要的联通作用。众所周知,养蚕和丝织技术最先起源于川、滇,后经“南方丝绸之路”传入印度次大陆和波斯。据一些古代文献记载,早在2400年前,中国的丝绸已经在印度次大陆的贵族中普遍使用。出自那一时期或之后的梵文经典,如《摩诃婆罗多》等书中都有丝绸和中国的记载。茶和芝麻的原生地为云贵高原,它们很可能是经“南方丝绸之路”西传的。由此看,今日孟加拉纺织业和种茶业的传统与上述古代交流不无渊源。据考证,铁器和冶铁技术也是取道“南方丝路”进入印度次大陆各国并传往中亚以至古罗马的。亚洲的水稻栽培技术可能同时起源于中国的云南和印度的阿萨姆邦。从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的有葫芦、苦瓜、茄子、甘蔗、扁豆等。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莫过于源自印度次大陆的佛教,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还有天文历法、数学、建筑、绘画、造像和地理知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养分。佛教自公元前2年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碰撞中被逐步融合和同化,融入中国文化、思想和哲学体系。佛教对于中国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南方丝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今日孟东北、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中,其祖先有的可能来自川、滇、藏、蒙。在同这些少数民族的接触中,我时常听到有关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东方的传说。四、法显、玄奘和义净来到孟加拉国之后,我经常听到朋友们提起法显、玄奘、义净和阿底峡等中国和孟加拉的高僧大德的名字。毫无疑问,在中国与印度次大陆文明的早期互动中,佛教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当年,佛教徒们在信仰的激励下成为各文明之间最执着的使者。无论是法显、玄奘、义净还是阿底峡,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因此由他们去承载历史便在情理之中了。由于有了他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着述,我们今天才得以如此近距离地与古人对话。法显是中国东晋时期的僧人。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求法之路,那时他已然63岁。14年后,当他乘船在今日中国山东登陆回归时,更是76岁高龄之人。14年中,他行程2万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通过两栖陆海交通到达现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第一人,也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印度次大陆巡礼佛迹、求取经律而归的高僧。他曾在孟加拉地区停留了两年,目睹了佛教在孟之繁盛。那时在孟有寺院30座,常住僧人2000余。他本人曾参学于着名的塔牟拉里普塔(Tamralipta)寺。法显回国后致力于译经,填补了当时在中国流传的经书中缺少戒律的空白。他还把自己游历30余国的见闻写成了《佛国记》一书。在法显生活的时代,中外没有任何人有他那样的经历和着述。《佛国记》的地位和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许多朋友告诉我,《古兰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你若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就请到中国去吧!”而在中国也有一句话,就是“西天取经”,意思是你若想学得真经,就请到佛祖的诞生地去吧!“西天”即为圣地。这句话源自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学习佛教经典的故事。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他历经严寒酷暑,跋山涉水,徒步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终于到达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佛教中心摩揭陀国,参学于着名的那烂陀寺。这座寺院是当时佛教的中心和最高学府,僧徒之客常有万人之多。当时印度佛教正处于最辉煌的时期,故也有学者把那个时期称为“那烂陀时代”。在那烂陀寺,玄奘师从戒贤(Sila-Bhadra)法师长达五年之久。据专家研究,戒贤来自今天孟加拉国的达卡地区。玄奘在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是这样描述戒贤的:“三摩呾吒国之王族。婆罗门之种也。少好学,有风操。游诸印度询求明哲。”后来在那烂陀寺遇到护法菩萨,“问以解脱之路。即穷至理亦究微言”。当时戒贤“年甫三十”,“后进之翘楚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奘的学识日渐精进,名声日大。当时的摩揭陀国国王曾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大会,由玄奘讲经,天竺18国的国王和3000余高僧到会。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述了数十个位于印度次大陆的王国,其中有三个被专家认为在今日孟加拉国境内,其中包括前面所说的奔那伐弹那国,还有羯朱嗢祗罗国和三摩呾吒国。读着这本书,你不由得被带到了1300多年前的孟加拉。那时的孟加拉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稼穑滋植花果繁茂”,经济发达,农业自足,应是当时印度次大陆较发达的农业区之一。其二,这里环境甚好,“池馆花林往往相间”,伴水而居,故而“居人殷盛”,人丁兴旺。其三,社会和谐,“气序和,风俗顺”。不仅在寺院里,大小二乘两大佛教派系可以和平共处,在社会中也是“异道杂居”,相安无事。其四,孟加拉有崇尚教育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当地人或“风俗好学”,或“好学勤励”,或“敦尚多才,崇贵学艺”,甚或“邪正兼信”,兼收并蓄。那应是一个思想开放、鼓励交流的开明社会。正因为如此,“东印度境硕学名僧多在于此”,是重要的学术思想中心。其五,孟加拉当年确为佛教圣地之一。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在此地讲经说法。当地佛教兴盛,香火甚旺,寺院多而宏大,僧侣云集,“硕学名僧”甚众。佛教遗迹很多,包括如来圣迹、阿育王塔、高八尺的素玉佛像以及用砖石垒建的佛教高台及其精美的佛雕。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阔别17年的长安,他从“西天”带回了“经纶六百五十七部”,而后潜心译经。他不仅为丰富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还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他编写的《大唐西域记》更成为十分难得的历史和地理着作,是研究印度次大陆历史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他的传奇经历经过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求法僧中,义净经常与法显和玄奘齐名。他自幼仰慕法显和玄奘西天求法的壮举,后于公元671年经 ... 赴天竺游历长达30年,亦曾参学于那烂陀寺并到过当今的孟加拉国。他完成了两本游记,翻译了大量的经藏,还编写了一本《梵语千字文》,以便僧人到印度次大陆求学。五、阿底峡——中孟文化交流的象征阿底峡是佛教史上一位伟大的圣僧,被奉为佛的化身。1038年,应 ... 地区阿里王的聘请,他前往 ... 传播佛教。佛教是在公元6世纪传入 ... 的。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与藏王松赞干布联姻时,带去了佛经、佛像等物。当时 ... 僧人和印度次大陆,包括现今孟加拉地区的僧人学者交流日渐密切。从那时到阿底峡时期,孟高僧和学者对 ... 佛教的形成和寺庙的规律曾产生过重大影响。阿底峡担任着名的佛教大学维克拉木西拉(Vikramsila)寺的校长时,曾接待过众多来自 ... 的喇嘛,甚至为他们专门修建了住房。可以想象,阿底峡自那时即与 ... 佛教界结下了佛缘。他在 ... 佛教界的声望也一定是在那时树立起来的。阿底峡赴藏时已经56岁了。他在徒弟们的陪同下途经当今的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 ... 。那里海拔甚高,极为艰险,可见阿底峡的毅力。他原计划在 ... 仅作短暂的逗留,然而一去便是17个年头,并于1054年在 ... 圆寂。他协助对 ... 佛教进行了改革,排除了异端邪说,成为 ... 佛教后弘期的先导者,并对后来格鲁派黄教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据说,在藏期间,他曾撰写过200余本关于佛教的书,还在那里传播医学,修建水库,从事翻译。 ... 聂塘寺是他最后的安歇之处,圆寂后,他的骨灰在那里供奉。寺里仍保留着一块他打坐时使用过的石板。孟代表团前往中国迎接阿底峡骨灰1963年,东巴基斯坦佛教代表团访华时向周 ... 提出,希望迎请阿底峡部分骨灰回故乡供奉,得到周 ... 欣然应允。1978年6月,阿底峡骨灰回迁达卡,安放在达玛拉吉卡(Dharmarajika)寺。这无疑是一件体现中孟友谊的大事因缘。六、13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拉近中孟间的距离到了中国的元代(1206—1368),人类的航海技术已达到新的高度。当时,中国航海技术最为先进,可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熟练使用精密的航海图和指南针,其远航贸易进入历史的繁盛期。当时,孟加拉地区正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帝国,经济繁荣,造船和航海业亦相当发达,索纳冈、巴格哈特和吉大港都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和港口。海上交通的发展进一步拉进了中孟两个民族间的距离。双方使节密集互访,孟方给中国带去了孟加拉虎、大象和杪罗木船等礼物。孟加拉这个名字在中国当时出版的书籍中多有出现。对孟加拉描述最精妙的当属大游历家汪大渊,他曾在1330年和1337年两度随中国商船到过南洋和印度洋。汪大渊在他的《岛夷志略》一书中是这样描述“朋加剌”的:“五岭崔嵬,树木拔萃,民环而居之。”这似乎是在吉大港北部的兰格马蒂等山区看到的景象。他对孟农业大加赞扬:“岁以耕植为业,故野无旷土,田畴极美。一岁凡三收收榖,百物皆廉……气候常热。”关于民风,他说:“风俗最为淳厚。男女以细布缠头,穿长衫。”他还告诉我们孟那时就使用塔卡作为货币的名称:“官税以十分中取其二焉。其国铸银钱名唐加……”他对当时孟加拉的总体印象是“民安物泰”、“国富俗厚”。七、郑和曾至少两次到过孟加拉14世纪至17世纪正值中国的明王朝,中孟交往再现 ... 。在当时的中国,有众多文献记载了这段长达近300年的友好交流史。这也是中孟古代交往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当时的交往深度已经不仅限于礼尚往来。永乐皇帝朱棣甚至还应邀派使臣协助孟加拉调解与邻邦的关系。公元1404年,朱棣即位后第二年,孟国王霭牙思丁(Sultan Giyasuddin Azam Shah)即派使节访问中国。自1409年后更是每年有使节造访大明朝廷,有的代表团的规模甚至达到两百多人。朱棣亦派使节回访。1412年霭牙思丁逝世,朱棣派侯显为特使到孟吊唁。话说1414年,发生了一件轰动中国朝野的事情。蔼牙思丁的儿子赛勿丁继位后,派遣使臣把济专程到中国致谢,并送给永乐皇帝一只罕见之物——“麒麟”。所谓“麒麟”,实际上是出自东非的长颈鹿。据记载,这是长颈鹿首次被传入中国。“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而长颈鹿的相貌又恰与“麒麟”有几分相似,比如它尾巴像牛,蹄子如马,头上有角,周身好似披了鳞甲,毛呈五色。传说只有圣人出现,天下太平之时,“麒麟”方会现身,意寓 “麒麟”是盛世的象征。“麒麟”降临明王朝,令朝野兴奋不已,群臣都忙着上表皇帝表示祝贺,他们为此写的赞美诗就有16册之多,大臣沈度更是画了一幅《榜葛剌国贡麒麟图》。尽管这幅画的原作已遗失,但清代临摹图现仍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孟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见证。“麒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外交往史上的盛事。他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中,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每次出航50至60艘船,随行者27000至28000人)七下西洋,与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表达“锐意通四夷”和“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意愿。其间,他至少曾于1421年和1431年两次到达孟加拉。此外,前面所提及的侯显也曾三次作为使臣到过孟加拉,其间在1420年应孟王的请求,他受命带着永乐皇帝的信件前往孟西边的沼纳朴儿国,调解孟沼两国间的关系。在郑和和侯显访孟其间,他们的随行中有三个极用心的人,即马欢、费信和巩珍。马欢和巩珍分别是郑和的 ... 语翻译和侍从,费信则为郑和和侯显做过翻译。这三人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视角,将下西洋的见闻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三本极具价值的着作。说到乘船前往孟加拉,他们写道:“自苏门答剌国开船……好风行二十日,先到浙地港(今吉大港)泊船,用小船入港,五百余里到地名锁纳儿港(今达卡地区)。”由此再行二、三十站,便到了孟王宫。从吉大港到王宫,“有人马千数迎接”。他们对吉大港到达卡的距离计算之准确,令人吃惊。关于王宫和欢迎场面,他们所用的语言之精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王宫高广,柱皆黄铜色饰,雕琢花兽。左右设长廊,内列明甲马队千余,外列巨汗,明盔甲,执刀剑弓矢,威仪甚壮。丹墀左右,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置象队百余于殿前。王饰八宝冠,箕踞殿上高座,横剑于膝。朝使入,令拄银杖者二人来导,五步一呼,至中则止。又拄金杖者二人,导如初。”明朝使者递交明皇帝书信后,孟王“设绒毯于殿,宴朝使。不饮酒,以蔷薇露和香蜜水饮之,赠使者金盔、金系腰、金瓶、金盆,其副使用银,从者皆有赠。”如此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足见当年中孟关系之密切友好。关于孟风俗,他们写道:“举国皆是 ... 人,民俗淳善”,“国语皆从榜葛里。”男子有的“白布缠头,穿白布长衫”,有的“下围各色阔手巾”,“妇女穿短衫,围色布线锦”。这分明说的是“潘甲比”、“龙基”和“纱丽”。“凡饮食,男女不同处,夫死妻不再嫁,妻丧夫不再娶。若孤寡无倚,一村之家轮养之,不容别村求食,足见义气所尚也。”关于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写道:“其国……物穰民稠”,“田沃丰足,男女勤于耕织”,“富家造船往诸番国经营者颇多,出外佣役者亦多”,“医卜阴阳百工技艺皆有之”。他们还描述了以舞乐为生者,甚至讲到一对夫妻沿街表演训虎术,说男主人“对虎跳跃,拽拳将虎踢打。其虎性发作威,咆哮势若扑人。其人与虎对跌数交毕,又以一臂深入虎口,直至其喉,虎不敢咬。”关于城市街景和商业活动,他们写道:“街道铺店,连楹接栋,聚货甚有。”他们详细描述了各种细布,有的“匀细如粉笺一般”,有的“紧密壮实”,有的“布眼稀匀,皆用此布缠头”有的则“背面皆起绒头,即为兜罗绵也。”有一种白纸“亦是树皮所造,光滑细腻如鹿皮一般。”关于当地的出产,有“细红米、粟、麦、芝麻、各色豆黍、姜、芥、葱、蒜、瓜、茄、蔬菜皆有”,果有“菠萝蜜”、“芭蕉子”、“石榴”、“甘蔗”、“奄摩勒”等,“牛、马、羊、凫、鸭、海鱼之类甚广”,等等。他们还记录了孟的刑禁情况,说:“国法有笞杖徒流等刑。官品衙门印信行移皆有”。从法显、玄奘到马欢、费信和巩珍,通过他们的笔,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蔚为大观的长卷。他们告诉我们,千余年来,两个民族一直保持着友好交往,友谊连绵不绝。他们还告诉我们,千余年来,孟加拉地区应是印度次大陆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昌明、民风最为纯朴的地方之一,非其他许多地方所能及。17世纪后,中孟间续有来往,但呈减少之势。随着殖民者入孟,几近中断。中孟两国当代关系是从周恩来 ...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访问东巴基斯坦开始的。那时,东巴领导人之一穆吉布·拉赫曼也两次访华,同MZD、周恩来、朱德、 ... 等中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为双方于1975年建交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毛主席会见穆吉布八、结束语中孟两个民族皆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又互为邻居,这决定了双方早在2500年前就开始了交流与交融。在两个文明互动的过程中,彼此间共同语言增多,加深了了解与好感,产生了不少共性,形成了和平、和谐的主调。我们学会了相互学习,彼此尊重,兼收并蓄,互通有无。中孟友谊如同雅鲁藏布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一样源远流长,且已深深扎根于两国人民心中。在我们今天庆祝两国建交35周年之际,回顾中孟交往历史,必能使我们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新的期待。愿中孟两个伟大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构筑新的“丝绸之路”。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孟交往的历史与传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僧取经走过的河西走廊,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 ”地理大发现”

    【图说:河西走廊的美景下,也蕴藏着凶险】真实的玄奘,绝不是《西游记》中有猴子保护的唐僧公元六百二十七年,28岁的玄奘法师终于逃离了「”被软禁”多时的长安城。此时,距大唐立国才九年,唐太宗...统治大唐才一年,还远不是日后的盛世气象。北边的边疆,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铁骑经常南下,正对新生的帝国虎视眈眈。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大唐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梦想着去往佛教发源地寻求佛法真谛的

  4.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5.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6. 丝绸之路上卖出去丝绸茶叶和瓷器,却收回了白银和 ...

    在远古时候,丝绸成为东西方之间交易的第一座桥梁。

  7.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8.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9.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10.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随机推荐

  1. 荆棘与贪瞋

    我昔曾闻有一人与行路侧小苦行。若有人时,卧荆棘上;若无人时,别居余处。

  2. 申侯简介

    申侯简介  西周末年西申国之君,姜姓,相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间。  当幽王即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 *** 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又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繁,周朝统治内外交困。  这时,幽王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

  3. 梦见送给别人糖果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糖果,预示生活称心如意,爱情甜蜜,家庭幸福。梦见送给别人糖果,要被提拔,也可能预示你的一段单恋即将结束。女人梦见制造糖果,会陷入困境。病人梦见吃糖果,会长期卧床不起。未婚男子梦见吃糖果,婚礼会办得十分隆重、豪华。犯人梦见糖果,会受到亲友的接梦见。梦见自己参加考试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4. 时尚婚礼上的歌曲介绍 浪漫婚礼从音乐开始

    婚礼开始前婚礼开始前,是来宾陆续进场入座的时候。下面是时尚婚礼上的歌曲介绍,来看看吧!为人们熟知的《婚礼进行曲》共有两首,分别为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作品。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配乐。一般常被教堂婚礼选用为新娘进场时的曲目。在非教堂婚礼中,更为普遍使用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

  5. 梦见松柏梦到松柏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松柏好不好

    梦见松柏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松柏的详细解说吧。常青树是长生不老和万物复苏的象征。梦见松柏这样的常青树,通常预示你健康长寿,生活和事业称心如意。梦见木耳梦到木耳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木耳好不好原版周公解梦梦砍去松柏,主父母弃养。《周公解梦》梦见松柏的案例分析梦境描述:在林区长大的我,常常会回想起爸爸教导我的话,做人应像松柏一样正直、顽强。

  6. 【龙骖】的意思是什么?【龙骖】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龙骖lóngcān1.龙驾车。

  7.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相爱的痛

    中国佛教故事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相爱的痛>女儿还没有生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打来...,小心翼翼地试探我:安安,让你姐姐给你看孩子好不好,她没有工作,还要供女儿读书……我那时已经听不进什么话了,撕心裂肺的疼痛让我极力地想要抓住什么东西,且有一种将同样的疼痛转移到什么地方去的欲望。我听见有个声音说:安安,抓住我的手。

  8. 唐突厥战争 重要关口唐突厥战争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1)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626年)、定襄之战(639年)、(640年)、庭州之战(651年)、(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

  9. 12星座最易忽略的好习惯

    是自己擅长的,也有这个经验,就不要太犹豫了,果断出击抓住机会,就是金牛最易忽略的好习惯,把握机会,勇气很重要。要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自己真正的优势,也就是双子最易忽略的好习惯。“做所爱之事”就是摩羯最易忽略的简单好习惯。心动就要行动是双鱼最易忽略的好习惯,不是一定要从很大的梦想开始,就从那些小梦想开始,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从小事做起,美梦才是可能成真的。

  10. 中国古代的“运动遗产”竟然这么有趣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古人都是终日吟诗作画弹琴饮酒的形象,而女子似乎永远难出闺门,只会刺绣女工。但其实古人不光  重视精神世界的培养,更是看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体育”虽是舶来词,但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活动相当丰富多样,如马球、摔跤、举重、射箭、马术等等,古已有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