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

闽南佛学院一、引言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悟道禅诗,警策之意无非是:大道分明在眼前,迷时却不知不识,心随物转,触途成滞。迷时得来全不费功夫。说明道不远人。贵在自己荐得。修学者的目标,志在成佛。然而古往今来。许多修行者,任由痛下工夫无数,依然徘徊于佛道门外,芒鞋踏破无数双,不知归来在何处,尽管靠近树林,四处梅花仍见不到春,这是什么缘故呢?《楞严经》第一卷中圆满的答案是这样的①:“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此二根本,一是生死,二是菩提(即成佛)。众生如何从生死到达成佛,其过程,《胜鬘经》说:“生死者,依如来藏即佛法身,于众生中隐覆不显……有如来藏,说有生死。”②这里,如来藏道出了与生死密不可分的关系。《菩提等藏经》③亦说:“一切众生,虽在恶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德相具足,与佛无异……信乐此法,专心修学,等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如来藏,即佛的智慧德相,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成正觉时,豁然大悟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的“自觉”简别于人天,“觉他”简别于二乘人,“觉行圆满”简别于菩萨,此最上果与“如来藏”、“智慧德相”等同。如来已成就有为无为等无量清净功果法,智慧广遍无穷际,非是二乘、菩萨所能及得,故称觉行圆满。确切地说,佛的觉行圆满功果法,就是佛不共通于余乘的智慧功德——佛陀十八不共法。学佛,就是佩如来之心印,开自家之宝藏,直入佛境,当下即佛。然而大多修行者都这样认为:佛最上果德高不可攀,一个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想从凡位直接修达至高无上的佛果,太不容易啊,可谓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之就不敢正视和挖掘它。努力研学探究。于是,佛十八不共法便门庭冷落,少人顾及。殊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④只不过,人迷而不觉罢了。若人能依之起行,则当下即佛也。这就是我探究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图。二、各经对佛不共法论述欲修习佛陀十八不共法,首先要对其轮廓有初步的了解。如来功德,为何不共呢?据《地持经》卷八说:它能超胜一切,不与下同。所谓“下”,一是针对凡夫二乘人等有无的不同;二是对菩萨满不满异而说。由此二因,故称不共。诸佛具有无量无边清净功德法。从广义上论:一切功德通名不共;从狭义上讲,即佛不共法唯十八种。由于佛德无量,隐显互举。因此除了十八不共法之外,尚有百四十八不共法暂置一旁,略列与其有瓜葛的别门说。佛十八不共法别门之说1、据《地持经》卷八,谓诸佛法,随德广论,不共无量,今据一门说:百四十法是指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112  四一切种净合116、十力、四无畏130、大悲、不忘法,三念处,三不护、断诸习、一切种智,140共百四十不共法。2、《十住毗婆娑论》卷十中载:菩萨如是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念佛生身已,继而念诸功德法,所谓:“又应以四十,不共法念佛,诸佛是法身,非但肉身故…….汝不应但以色身念佛,当以法观四十不共……。”(此四十法略去不举)。不管是“百四十种不共法”,抑或是四十不共法“,虽然名数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十八不共法的范畴,能相互共相收摄。以“百四十不共”为例:十八不共法中“三业无失,三业随慧行”,由三十不护所摄;十八不共中无异想,三念处收;无不定心,百四十中定力收;无不知已舍,不忘法摄;慧无减、知见无减、慧了达三世,百四十中一切种智收;解脱无减,断诸习收;十八不共中欲、念、精进三无减,百四十中略而不论,百四十中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净、十力、无畏、大悲于十八不共法中隐而不彰。十八不共法,言简意赅,独到好处,便于探研。佛十八不共法独门之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出自于《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现依据一门来论十八。此十八不法即:一、佛身无失。二、佛口无失。三、佛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身、口、念三无失是指佛无量劫来以戒定慧、慈善修心养身,证得无量智慧辨才及第一义安稳,身、口、意三业离过纯净,没有误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是说佛定心不乱,以无分别智平等普渡众生,自行和他化功德已达炉火纯青;欲、精进无减是赞叹佛陀虽然善法福德无一不俱,却为欲度众生恒行精进,没有退转;念无减是讲佛的智慧相应圆满,没有缺减;解脱、解脱知见无减是说佛无边烦恼已断,得大解脱,知见明了,没有暗障;一切三业随智慧行是针对佛身口意三业,阐明佛先以智慧观察得失,然后再造作三业,不令有过犯;智慧知三世无碍是说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或有情法,无情法,都能通达无碍。三、不共与共的差别佛十八不共法真伪之辨:佛十八不共法,有三种说法,一是如前所说的十八种不共法;二是迦旃延尼子所说;三是有余论师所说。到底哪种为真不共法呢?佛独特妙法是建立在何种特性上?否定非真十八不共法的理由在何处?根据龙树学,龙树立破善巧的采用 ... ,即应成破法,就是破斥敌方的过失来成立自己的观点。他在三种说法中所判的两种“非法不共”是:迦旃延尼子说的十八不共法非真,这十八种法,即如来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否定此说非真理的理由,是因为此十八法并不是释子的说法,而是迦旃延尼子的说。释子决不会有这种说法,既然不是释子的说法,就断然不会是真不共法。唯释子三说才算不共法。况且,佛德如海,无边无垠,为什么不说别的法是不共法,况且,佛德如海,无边无垠,为什么不说别的法是不共法,却偏偏拣择如来十力、四无畏等十八法,以充作佛十八不共法呢?如果非要说十力等功德为不共法的话,那么,罗汉、辟支佛及诸菩萨亦能知是处非是处(十力中初力)了,果真这样,十八不共法反倒成为共通法,决无是事,由此可知此说非真。2、有余论师所说的十八不共法非真。这十八法即:一如来具一切智、所知宽广。二具无量功德。三具大悲心。四智慧自在,所知无碍。五、禅定自在。六、变化自在。七、能授又无量记别。八、所记不虚。九、言无失。十、慧无减,所知不退。十一、常持行舍心。十二、知时非时。十三、念无失。十四、无烦恼习。十五、无能如法出其过失。十六、无能见其顶者。十七、足下柔濡,众生遇者即得受乐。十八、得神通力,转众生心令易化度。否定此说非真的理由:是因为这十八种法并非出自三藏经典,而是声闻和诸论师等,为了要集中抄录经中赞佛功德的言语,才做成这十八种法,又深恐自己的论证不够正确,便从大乘不共法中偏面取用言无失、念无失、智慧无减,常行舍心四种凑合而成。况且,这十八种法中的“无见顶相”“足下柔濡”是佛的相好,如果把它也说为不共法,不共何其多,何止十八法?看来,第一种说才是真十八不共法,余处皆非。真不共之法的特征在于:但说智慧功德,不说自然果报,真假区别即在此处。(二)二乘和菩萨的共分十八不共法有了衡量十八不共的真伪标准,判别共与非共就易如反掌了。除了前两种非不共法外,尚有一种十八法,是如何显示共分?很值得一提。《大品般若波罗密经。初品》中说:“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般若波罗密。”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既然已成其说,被定为二乘菩萨的共分十八法,就当略析:所谓十力:一、即如来是处非是处。二、自业智力。三、定力。四、诸根利利钝智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尽智力。所谓四无畏:是指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能说尽苦道无畏。所谓四无碍智、指义、法、辞、乐说四种无碍智。此十八种法,非在龙树否定的两说之列,却与十八不共法并驾齐躯,共为诸佛无上功德法,然够不上不共的资格,它是二乘与菩萨的共分十八法,主要原因是,在二乘与菩萨中,能了了通达此十八法,不乏其人。1、于佛十力有分者:声闻中舍利弗能够分别诸法,畅演一句,通达无碍。佛曾表示衷心赞叹。说他善通法性;阿泥卢豆在诸阿罗汉中天眼第一;并且二乘菩萨皆能知是处(初力总摄余九力),如是等等不一一举例,知二乘菩萨于佛十力有分。2、于佛四无畏有分者:不惟佛在大众中能做狮子吼。在佛的诸多弟子中,亦能于众中智心不怯,比如宾徒罗叵罗埵逝长老被佛僧团诸比丘一举推为能狮子吼第一:舍利弗也对自发誓云:我七日七夜,能演畅大法一义,令无穷尽,所以并非二乘人等,于佛四无所畏无分。3、于佛四无碍智分别通达者:佛弟子中诸阿罗汉,诸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阿难、迦旃延等,都能够在四分别慧之中,通达无碍,知是义,是名字,是语言,是乐说。说明了于四无碍智能分别通达者非佛一人。可见,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这十八种法,三乘通用,是为共分十八法。四、惟佛独具不共法十八法佛陀十八不共法,处处显示出其殊胜无比,巍巍特有之德不为声闻、辟支佛等所具备。持戒佛无量阿僧只劫持戒清净,离诸烦恼染习,而二乘人等习戒不久,顶多不过六十劫,虽然已断恶源,但烦恼习气并未全弃,这差别表现在三业之中:1、身无失不共。佛作为三界典范,持戒功德具足,身业得无所失。而二乘人,在造作身时有明显的过失。如桥梵波提吐食后,又用舌头往地面 ... 食;摩头盘比丘跳上他人的住宅屋顶及树上嘻戏。2、口无失不共:佛所说教法随众机宜,辨才无碍,口业无失。而二乘人于口业有失。如舍利弗率大众回归住所时高声谈话。如此能知佛与声闻等有别。3、念无失不共:佛因持戒功德,能意念清净,无有散乱。而二乘人有此过失。如难陀有贪习而欢喜接近女众,是为意失。定慧1、无异想不共:佛与声闻等于无异想有差别。佛从旷远世以来,视一切众生平等一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无怨亲想,普渡群迷;声闻等断佛法身慧命,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利,不利他人,一视同仁,普利大众更谈不上了。2、无定心不共:佛与声闻等,对此之别是:佛于行住坐卧中,常不离甚深禅定,摄心一切善法中。若从定起,能一心不乱深入欲界定;而声闻等从定起,或入无记心,善心或退入后心,散乱无章无有定律。佛在定中能说法时,化主、化人同时在说。声闻法化人、化主不能兼说于一时;佛一切智满,心力均匀,无烦恼法,对一切法坚定不疑。声闻等对一切法处处怀有疑问,烦恼习气生起时,退法心散。3、无不知已舍不共:佛对一切法能照知方舍,没有不了知而放弃,自行门说每一念都能悉知其粗细深浅,知后便舍;声闻等无有是力,有时错摄心,掉心时亦不会行舍心想,未平等就舍弃。从利生论,佛终究不舍有情事;而声闻等沉空滞寂,中止化城。五分法身1、欲、精进无减不共:佛的福德虽满,世世欲度众生,恒行精进。不知厌倦;声闻等悲智不足,少有善法,知难而退,没有恒常精进之力。如舍利弗过去世曾发大心行布施波罗密,天有欲知其道心(坚固的程度)浅深,化作婆罗门前来试探,向他讨取双目,舍利弗欲满足布施成就,忍痛挖出恭敬献上。不期乞者将目摔置地上,嫌臭踩踢、佛袖而去。舍利弗由此感慨:“大心难发啊!”就此退灭初发之心,不求增进。又如,释迦菩萨以勇猛精进之力。超越九劫,疾速成佛。弥勒菩萨却略逊一筹。所以在欲无减与精进无减中,二乘菩萨与佛有差别。2、念无减不共:佛与声闻等。于此之间的差别在于:佛持念具足,念念中都能分别三相,无有一法徒然错过不念;声闻等因修四念处,念力虽牢却减少,念宿命最多也不过八万劫,并且于见谛道,不能念念分别。况且,佛于宿命智力随念知有力;声闻等却于此无力。由此看出,念无减不共。3、慧无减不共:诸佛如来是具一切智智,于一切法智慧圆融无碍,声闻等虽然亦具足能达普遍法性的总相智,但缺少菩萨的道种种智,更无如来的最微妙智。4、解脱无减不共:佛远离一切执着,智慧最上乘,无有烦恼染习,得六通及解脱,已尽诸漏而解脱无减;声闻等智慧不如佛,烦恼习气未尽解脱有减。故佛与声闻等于解脱无减不共。5、解脱知见无减不共:佛上下根智慧成就,了知诸法念念别相生灭,解脱知见无减;声闻等不得一切智慧,上上根智慧不成就,诸法念念生灭,不知别相分别,故于解脱知见有减,因而有别。(四)智慧一切身、口、意业随慧行不共。此差别在于:佛每时每刻无不在利益众生。在行身口意三业时,以智慧观照,随智而转。诸天及厌恶众生,只要是一闻到佛的气息香味,便能舍弃五欲,发心修善,信力清净;声闻等无有此智为先导,作善时,三业便善。意业有时无记等,如大迦叶闻歌起舞,为身业不随慧行。阿那律师随口 ... ,为口业不随慧行。舍利弗闻佛言其不净食而不复受请赴食,为意业不随慧行。(五)三世无碍智慧知三世无碍不共:佛与声闻等差别在于:佛是一切智人,以甚深智慧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悉知无碍。除佛之外,其他人于三世中智慧皆是有碍,甚至观世音、弥勒、舍利弗等大菩萨、大贤圣,亦于三世中智慧不能尽情舒展,通达无碍,故为不共。五、佛陀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一)辨析佛智慧行的重要性佛十八不共法中,身业无失,身业随慧行即身业;口业无失,口业随慧行即口业;余不共法统归意业范畴。龙树菩萨判定大乘说十八不共,一切皆以智慧为义,智慧为主。十八不共体唯智慧,因此,佛所有的智慧功德法,以依三业起行,以般若为导首告成。它具有指示众生种种不同解脱道的功用。为了更好加强对佛智慧行的般若概念有个整体认识,此处针对有人疑佛三业似不随慧行七个问难中,示举三例,以达到从中体会佛智慧行的必要。1、佛入外道众中说法无人信受:佛因四缘入外道众中说法,并非人信受。一即明知外道顽愚不化,入其众中为令外道种后世因缘;二为止外道误以为佛有傲慢心而入外道众中;三为止外道疑佛无悲愍平等心而入;四为令外道弟子信乐坚固。故此并非佛身业有失,而是随慧而行。2、佛 ... 弟子狂愚人, ... 提婆达多狂人、死人、嗽唾人:佛 ... 弟子并非恶心,因有众生为恶覆而不受佛语,不懂佛之深心,为教令其分别善不善法,拔众生苦难之处,故而 ... 弟子愚人。是为苦切语、为方便对治,才有 ... 言,而非口业有失。佛 ... 调达狂人,是因为调过罪重当入地狱; ... 其是死人,是提婆达多道貌岸然似人却不能集善法; ... 其为死人,是因其贪图利养,妄图夺取教团权位。为了教化之便,佛运用种种“方便智”现苦切语,是故非是口失,而是佛口业随智慧行。3、佛不知阿兰迦兰等先前命终,欲前往为之说法:佛先前曾依阿兰迦兰等出家,为断人疑佛妙法从其处所得,为让人知其未闻妙法而衰亡。又佛只念其是否已死。故佛非不知他人命终,而是悲智之心在起指导作用。非意业不随慧行。从上番答辨,能够看出,佛之智慧行,其实是一种以众生为出发点的善行方便之法,是以菩萨大悲相应平等大悲,远非俗慧可比。佛之般若好比金子,方便如炼熟的金子,可做种种饰物。正象《大智度论》所言:“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这句话说是说;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以权宜之法利济群生。此智从二乘身口意三业尚且寻觅不到,何况凡夫?所以唯有佛之身口意三业能处处随智慧而行。经曰:“五度如盲,般若为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性,不是落于凡外,便堕于小乘,但也不是以为有般若,其余五度就可以不要了。必须依靠布施、持戒等众行的配合,使修行不致发生错误,才称名随智慧行。般若也有层次之分。《大智度论》说:“般若甚深,智不足称。”佛所觉证的十八不共法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所能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和大乘学者的相似慧,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正确觉悟,声闻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证得。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虽称为般若,但不是真般若;菩萨虽了知无分别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时般若还没究竟圆满,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领,于是不入涅盘,趣入佛果菩提。因此。菩萨虽能普遍证得,但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的智慧,如十五月夜,皎洁圆满。因此,我们不贪求凡夫的俗智俗慧,外道的邪智邪慧,二乘的遍智遍慧,唯依大乘般若进趣佛果。般若与菩提,本非二事。鸠摩罗什说:“菩提是老般若。”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在修行时,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到证得究竟圆满,即名无上菩提。故经常有三乘的层次差别。《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证智浅深而说有差别。有此三名,实即一般若。如年幼为孩童,读书名学生,长大成教授的道理一样。可见,佛正觉现澄的般若智慧,本来无二无别,是故“般若本无二,随机说成异。”《心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菩提萨垂,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声闻的涅盘德、不共二乘的菩提德,都是依此无与伦比的圣智,才能圆满诸功德。所以佛智慧行相当重要,是佛甚深宝藏。如学佛不进修此门,不正是如入宝山而空回吗?如此则不难体会从佛陀身口意三业之中流出大乘般若的深刻含义了。(二)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六祖慧能大师曾在《坛经》中开示说:“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身心……吾示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凡夫与圣者,本来同样具足“有让之身”。只因凡夫愚痴,以无明为业,系缚在生死之中不得自在。而圣人因修持而得净智,解脱了生死系缚。凡圣之别,就在一心。佛的知见正是为使生死凡愚悟入佛的境界,因此,要开发佛的智慧,首先应对佛法树立根深蒂固的信念。佛法的真实意义就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得如来果。只要对所进修甚深宝藏——佛十八不共法坚信不疑,就能达问最高佛趣。龙树菩萨说:“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智唯能度。”如以凡夫之见衡量一切,认为自已没有净智,无有神通,不是圣者,如是无信,就不能如法起修更得不到般若智火的熏炼,就堵绝成道之路了。光有信念还不够,须立大愿,经云:“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顾力最胜。”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大士的十二愿。若无坚定不移的愿力,是无法成就目标的。所以要了生死、得解脱、度众生、成佛道,无一不凭籍愿力。有了真切愿望的支持、向着佛道迈进时,就不会懈怠而退,百折不挠,到达终点。有了信愿,还要观行。大乘般若修学法则以正见为发端,推广到六度,都以般若作为导首和目的。佛十八不共法在实践过程中,即因即果,从无漏八正道的观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先由正见的生起引发正思惟,因闻慧、思慧,而修得解脱知见无减,解脱无减和慧无减,慧知三世无碍;经过正思惟后起行正语、正业和正命。因净戒精严,修得身口意三业无失,身口意三业无失,身口意三业随慧行;尔后发大勇猛正精进心,因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得欲、精进两种无减;依精进力,由净妙戒行生正定和正念。因定心无所散乱,修得无[定心、无异想、无不知已舍。不过,佛十八不共法不管是从因上修,还定果上得,皆以大乘般若般若指引,才是佛十八不共法的实践意义所在。佛十八不共法仅是无漏八正道的真实写照,同时还总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是大乘佛法修学核心。十八不共法中,佛陀设立身口意三业无失,三业随智慧行诸净戒,是为了对治烦恼,烦恼静则得清凉,防犯三业的过失。待聚足资粮,以不可动摇的决定胜解作为方便(加行),随趋而入无定心、无异想,无不知已舍三种定中,排除一切散乱、掉举等,调练悲愍心的功能,以达随心所欲地使用。有了实相的整个体认和通达,依定发慧,重修解脱知见、解脱、智慧三无减、慧知三世无碍这六道地(修道位),圆满大智大慧;观行的结果,无所得一切种智,无上(究竟),由此推之,佛十八不共法又是五位次第修学法门,可见,三乘教法之所以有异名之分,是因为观行有深和浅的差别。(三)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意蕴佛十八不共法,只是一种导悟媒体,目的在于适应众生对甚深义理不能信受,为了随顺众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导,令得佛法功德而方便说。黄糵祖师说:“为有贪瞋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蔫用菩提。“诸修行人本来希望得道成果,却在中途停滞在化城,就是因为迷真执似。对于义理,厌有着空,不达法空,患见魔障,便全障了佛的知见,故此,正由于有众生种种生死妄执之相,才安立十八不共法以显真。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尊宿语录》卷三)一般人听到如来藏或佛的智慧功德,只记得成就佛果,而忽略了生死轮回妄本这一面。因此,不能听到佛十八不共法这一名词,就执着有这一真实的无上法。慎之,慎之!佛之第一义谛绝不能用言说文字形容。能说出来的,都是变了质的佛法。第一义的契入在于悟。悟是一种非概念、非逻辑、超感觉、超智识的纯碎经验,是一种直觉。迷与悟之间只在一念,所谓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禅师用“如人饮水、冷暧必须自己喝上一口,才能用直觉感受到它是冷是暧,你的感觉与水的冷暧合一,不分能感与所感。也就是说,第一认不许思量与拟议。所以佛对闻道者的期望是善于义。无奈凡夫对佛所说法产生种种遍计执着,不知蓦然回首,由言悟义。不少修行者总是围绕着什么是佛法大意等问题纠缠不清,而屡遭禅师们的棒喝。黄糵大师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常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 ... 名言,踪迹对待,当体即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边无际,不可测度。”(《古尊宿语录》卷三)这说明人人都是佛,只因十八不共功德智慧深埋在五蕴山内,误入见闻觉知分别心见,迷不自觉。如果根尘脱离,狂心即歇、深具十八不共法之藏,即如日升于虚空,照天鉴天,十方世界更无障碍。《菩萨戒经》云“我本已自性清净。”这表明了人的生理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它德相妙用的体现。所以六祖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而即佛是凡夫,后念悟而即凡夫是佛。前念取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既然人的体性是佛,那么,我们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体性般若妙用的显露,一切视听言动,无一而非殊胜的佛行。只要深深通达这一真相,则一切如来十八不共法的功德,无不现成,不假修学,即得受用。所谓“色声浩浩地,佛法只如是,拟议及思量,白云千万里。”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5.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6.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7.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8.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9.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10.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机推荐

  1. 会说话的猫

    康康以为大花猫是外星人,所以才会说话。响了十一下,康康才邀请大花猫和他一起睡。康康谈学校的点滴,大花猫则讲它流浪时发生的故事。>康康去公园玩的时候,捡到了一只会说话的大花猫。康康被吓呆了,不知道该怎么说祝福的话。有一天夜里,康康接到一只...,居然是大花猫打来的耶!>又过了一个月,康康没有大花猫的任何消息。康康现在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小孩!

  2. 2017伤感爱情说说心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世间女子,最终求的,不过是如此。而我们的爱情是两朵不攀附的花朵,沉默的只剩下聆听。精选个性心情短语。

  3. DARPA的生物技术主管说,2017年将“打击我们的思想”

    DARPA,或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希望能有一些大的回报。DARPA经常在没有公开很多项目的情况下运作,至少直到工作完成。这是奥巴马总统为我们国家提出挑战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像DARPA这样的组织能够发展神经技术来做到这一点是如此重要。我认为我们现在真的在大踏步前进,我认为我们在2017年将看到的那种事情和发展真的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4. 宫廷中的女官到底是干什么的?满足皇帝的任意要求,大多结局悲惨

    说白了女官就是高级的宫女,她们可以管理宫女。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唐朝的上官婉儿了,她作为女官,最高的官职是内舍人,深得武则天的宠幸,即使是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上官婉儿也是被唐中宗临幸后,后来被封为昭容。包括上官婉儿最后也因为参与宫廷政变,被唐玄宗李隆基...了。

  5. 刘据简介 刘据怎么死的

    刘据简介卫太子刘据,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兄。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刘据怎么死的刘据,汉武帝和卫皇后之子,获立为太子,在巫蛊之乱中被奸臣迫害,举兵反抗,兵败逃亡,后来...。太子纠集了数万人,与丞相军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刘据之孙刘询在十多年后登上帝位,是为宣帝,即位后谥刘据曰“戾”,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

  6. 梦见私奔 梦见私奔什么意思

    梦见私奔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私奔的详细解说吧。《历史新知》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私奔惹祸。

  7. 梦见猪身上好多虱子

    周公解梦梦见猪身上好多虱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猪身上好多虱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穷人和法官的故事

    到了公堂,见了法官,穷人跪在法官面前喊道:“寃枉啊!我的青天大老爷。请你秉公明断,分淸黑白。我是路过那里,根本就没偷东西。”穷人又往法官桌前跪了跪,说:“小的委实寃枉,还望大老爷明断。”就在穷人说话时,法官觉察到脚背上有一个沉甸甸的包,心想,可能是送给他的金元宝,估计至少也有五十两重。放走穷人后,法官喝令退堂。

  9. 梦见厕所里有老鼠

    周公解梦梦见厕所里有老鼠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厕所里有老鼠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高中生励志名言

    高中生励志名言   一: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刻最不费力。   二:不好轻言放下,否则对不起自我!——程培昌高二()班   三:弱者选取安逸,强者勇往直前。——王春阳高二()班   四:善于利用时刻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刻。——梅剑高三()班   ...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