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而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良渚文化。两年后,以良渚地名命名的良渚文化开始被世人所知晓。这些文物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极为发达的手工业体系。这两种猜测虽然归宿并不相同,但从其结果上来看,都代表着良渚文化在事实上的消亡和衰退。这样事关生死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良渚文化的消亡或者衰退。

四大文明古国之说由来已久,然而事实上,如果仅仅从时间的维度上进行考量,那么至今存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并非其中最年长者:古印度,诞生于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而古埃及更是在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滥觞,并于公元前3100年建立所谓的第一王朝。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时间的跨度上并无任何可以自傲的资本。 然而,就想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中华文明毕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体系,这已经足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了。不过,这样的说辞随着这些年里频繁的重复,似乎让我们产生了审美疲劳,事实上,对于人类来说,绵延五千年抑或一万年的文明,皆是超过其日常理解范畴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文明延续的曲折,才会对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这一事实产生更为深刻的感受。 因此,本文就以我国文明早期曾经形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为例,向大家展现文明延续和发展之艰难。 一、诞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早期文明 良渚玉器 本文所指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囊括了如今我国安徽、苏州两省在内大片长江沿岸地带,这一片区域还包括了上海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在遥远的古代,这里的气候曾经比如今更加温暖,亚热带海风的吹拂下,这片宜居之地,也成了人类早起文明的摇篮。 事实上,早在两万年以前,这里就已经诞生了早期文明的雏形,近些年来,在溧水、巢湖、汤山等地,相继发现了原始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些痕迹表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篝火,曾经在这里被点亮。 而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良渚文化。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时代的文物。两年后,以良渚地名命名的良渚文化开始被世人所知晓。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考古学家对于这一时期文明空白的记录,而同时,这些文明的遗址,同样让这些学者为之震惊,在良渚文化遗址发掘过程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诞生于此地的良渚文化,已经形成了极为完备的文明雏形:陶器、石器甚至在石器时代极为罕见的金属器和玉器,在这一地区的挖掘过程中都有不少斩获。这些文物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极为发达的手工业体系。 另外,依托于城市建立的建筑群落也是良渚文明有别于其余早期文明的特点,而那些渐次出现又保存良好的祭祀祭坛,也表明在这一时期这一文明已经开始了较为复杂的宗教活动,相比于之后在同一地带诞生的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前者表现出的成熟程度已经接近同一时期的中原文明。 正因如此,这样的发掘工作除了带给人们以惊喜以外,还带来了一丝沉重的气息:如此先进的文明雏形,为何会在之后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以至于如今的人们,只能从遗迹出土的文物中一窥当时的景象。事实上,这样的疑问,也是我们需要探究的课题。 二、良渚文化消亡的现实猜测 事实上,由于良渚文明诞生于三千多年之前,考古学家根本无法从历史文献中对这一文明进行探寻。因此,在这之后,所有的工作通过研究遗迹本身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本身就相当于对于历史的一次重现。 当时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有不少表现出良渚文明后期特征的玉器,这些用于祭祀的玉器,本应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表现出良渚文明对于神灵的尊崇,然而事实上,这些玉器非但没有在雕琢工艺上有所进步,相反,其纹饰的繁复程度上更是有所下降。这样的下降并非文明成熟之后,对艺术品删繁就简的新理解和新追求,而是一种处于无奈现实的妥协。 而良渚文化的消亡还体现在墓葬数量的多寡上,晚期良渚文化的墓葬数量,要远远低于良渚文明中期的墓葬数。这两点均体现了良渚人当时的困境:这些良渚人,已经没有精力和财力,继续支撑其侍奉神灵或者敬奉先人的举措了。 而考古学家们,在对良渚文明遗迹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后,最终对于其结局有了两种较为合乎常理的猜测。其一:良渚文化发展为之后的马乔文化;其二:良渚文化逐渐与其余文化相同化。这两种猜测虽然归宿并不相同,但从其结果上来看,都代表着良渚文化在事实上的消亡和衰退。 那么,良渚文化究竟是因何消亡的呢?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三。 三、良渚文化消亡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技术红利的衰竭 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稻作农业的兴起。事实上,有不少学者认为,良渚文化最为璀璨和耀眼之初,就在于其演化和发展出的先进稻作技术。在良渚遗迹当中,人们曾经在陶片容器中,发现了稻壳存在的证据。在文明早期,虽然有居民捡拾稻谷作为食物的先例,然而在这片遗址中发现的痕迹之多,世所罕见。 这样的发现使考古学家相信,当时的良渚居民,已经在事实上掌握了稻作的关键技术。而这样的猜测也可在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遗迹中有所印证,比如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就曾经发现过稻谷和稻壳的存在。 更直接的证据其实与良渚文化的石器有关,在出土文物当中,除了样式各异的精美玉器以外,石质的石犁、石刀、耘田器等物都表明,这时良渚居民已经对与农耕有了一定的需求。 距今已经五千多年的良渚居民,已经依靠稻作技术,开始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这样的技术能力足以媲美同一时期的中原地区。 然而,这些令今人赞叹不已的石器,到了良渚文化末期,却呈现出一种令人错愕的态势,原先逐渐迭代的功能性石器,样式逐渐固化。这表明,在这一段时间内,良渚石器的技术进步已经宣告结束。而这种技术的停滞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 根据马斯洛人口增长理论所说,人类人口的增加是指数级递增的状态,而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资增长则是算数级增加。因此,在大多数时候,人们会一直受到人口递增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粮食压力。 事实上,这样的人口理论,虽然在上世纪中叶就屡遭质疑,但是以此公式套用到早起人类社会的粮食困境上,却无往不利。人们猜测,正是因为持续发生于良渚文化早中期的农业技术进步不再出现,良渚文化晚期也不得不承受人口激增带来的物资缺口或者说粮食缺口。这样事关生死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良渚文化的消亡或者衰退。 (二)祭祀典礼的失衡引发的体制动荡 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是人类文明长期遭受的恶性疾病。而这一疾病在文明早期更为常见,事实上,即使是以民主为标榜的古希腊城邦文明,其所建立的民主也不过只是一种孤立的、少数人的民主制度。困居于希腊城内的奴隶一定不认为这样的民主对其有任何益处。 而良渚文化面临的社会矛盾,正是这种不平等结构带来的问题之一。考古学家的猜测同样是以遗址为根据进行的。在良渚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人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遗址所形成的人群聚落一共有四处,分别为「 ”余杭—德清聚落群、嘉兴聚落群、苏南—沪西聚落群、武进—江阴聚落群”。这些人群聚落的形式往往遵循一种既定的规律,人们猜测,其中面积最大的余杭—德清聚落群就是其类似于王城的地段,而其余三处,则是其逐渐延伸出的扩张地带。 而这些聚落本身也有着各自的核心地带存在,比如如今被人们称之为「 ”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遗址,就有着众多不同于其余遗址的建筑物存在。这些建筑中尤其以祭祀用的祭坛工程量最为巨大,虽然这座祭坛的建筑主体已然消失不见,但人们通过研究其中保留下来的残损陶片,认定这块面积将近30万平方米的巨大土丘,是一栋人工建造的建筑。 以良渚时代的技术论,想要建造这样一座建筑,先不论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庞大计算量,仅仅说需要运送出去的土方,就高达50万立方米左右。而由此可能带来的人力损失更是难以计算。可以想象,若非酋长或祭祀以威权压服部众,又有何人可以动员良渚人建造这样一种仅仅可以用于祭祀的建筑。 (三)三百年的气候异常带来的人地关系失衡 就想前面所说的那样,稻作农业的兴起是良渚文化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然而这样的发展建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优异的气候环境下,从宏观层面上看去,处于「 ”全新世”早期的良渚文明似乎不需要为气候的变化而忧虑。然而事实上,这种判断仅仅只是一种大势的分析。与前面的判断完全相反,根据气象学家的论证和计算,在良渚文化末期,中国曾经经历了一场长达三百年之久的气候异常时期。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表现是南涝北旱,这次自然灾害曾经给中原文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有人认为这便是「 ”大禹治水”故事的由来,比如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就曾经说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而《尚书》中也记载过这一事件「 ”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 前面的这些文献记载,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相比之下,缺少记录并湮灭于史海的良渚文化仍然只能通过其遗迹诉说这段历史:良渚文化晚期遗址中,人们发现迥异于早期遗址的淤泥层,这些淤泥厚度多达两米左右,事实上,它们正是那场灭世洪水的最后见证。 洪水的肆意泛滥,给文明的存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今的我们虽然只能通过春秋时代的史料领略当时华夏民族遭遇的苦难,但相比于良渚文化的居民而言,中原文明毕竟最终挺过了这次滔天之灾。而极度依赖环境进行稻种的良渚人,则成为洪水之中的首个牺牲。 四、结语:文明的传承是一条遍布荆棘的道路 诞生于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曾经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建筑业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然而,农业技术革新红利的消失、祭祀活动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那猝然而至的滔天洪水,最终让良渚文化衰退甚至消亡,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得不感叹文明延续之不易。 事实上,自上世纪末,原先秉持「 ”中原文明一脉相承”这一历史观点的学者们,逐渐接受了苏秉琦老先生对于中华文化来源的「 ”满天星斗”新猜想。 在这种猜想中,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皆是中华文化的发源。而事实上,「 ”满天星斗”之中,除了那些曾经璀璨夺目照耀一世或一时的文化和文明以外,类似良渚文明这样曾经光耀一地却又最终泯灭无闻的文化又有多少? 若是对这一认知加以深入,我们就该明白,文明的传承道路绝非我们想象中那般是一条笔直的通天大路,相反,因为种种原因而消亡,才是大多数文明最终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余杭玉架山遗址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组成的 良渚文化完整聚落》 2、费国平:《浙江余杭良者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 3、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 4、张之恒:《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5、周膺、杨晶:《中国 5000 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
本文标签:良渚文化华夏文明考古文物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