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首先,他对子女的学业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这是立身的根本。梁思庄>他一直主张做学问要有“趣味主义”,其中就包括“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探求的精神和勇气。他把这点精神归纳为“无所为”三个字,认为这是“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如果事事“有所为”,一切就变得很无趣了。看来,梁启超寄希望于儿子的,是要他做现代中国建筑界、美术界的李、杜啊。

首先,他对子女的学业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这是立身的根本。他说:“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所以, 他对思成、思永、思忠、思庄这几个大孩子,从选择专业到指导学习,再到毕业后的求职,甚至以后的生计问题,从不敢掉以轻心,总要亲力亲为,尽量作出妥善的安排。他们毕业以后,不说成名成家,至少先求得能在社会上自立,有自己的事业。他向孩子们传授治学的 ... ,强调要细密而踏实,不贪图虚名,也不急于求成。梁启超希望思庄报考生物学,但思庄自己不喜欢,梁启超也不强求,反而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梁思庄 >他一直主张做学问要有“趣味主义”,其中就包括“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探求的精神和勇气。他告诉几个孩子,求学时心里不要总是想着将来如何如何,他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曾国藩)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把这点精神归纳为“无所为”三个字,认为这是“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如果事事“有所为”,一切就变得很无趣了。他不希望孩子把求学当作一块敲门砖,一旦门被敲开了,砖也就成了无用的东西。 >梁启超 >梁思成曾经问他有用与无用的区别,他用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的例子来比较,他们对于国家的贡献谁更多一些呢?他说:“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看来,梁启超寄希望于儿子的,是要他做现代中国建筑界、美术界的李、杜啊。 >梁思成 >( 解玺璋:《梁启超传》,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 萧宸轩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梁启超中国近代史读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