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代皇家建筑苏式彩画苏式彩画,简称苏画或苏作,采自江南苏杭一带民间建筑彩画传统做法。随着一些艺术工匠进入京城,把苏州式样的彩画带入了皇家建筑宫殿并与北方皇家建筑固有的彩画相融合,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种。◆枋心式苏画枋心式苏画是清代皇家园囿建筑彩画中的主要类别,其主要特征是:主体框架线与官式彩画的另一种类别——旋子彩画是近似的。
清代皇家建筑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简称苏画或苏作,采自江南苏杭一带民间建筑彩画传统做法。江浙自古盛产丝织,图案花锦丰富、多彩。宋《营造法式》画作多采锦纹为饰,后世艳称:“宋锦”、“宋龙”。明清在江南设织造署统理苏松五府织造工业,专为帝王舆服服务。永乐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苏松五府工匠,江南的民间艺术因此流传于北京。随着一些艺术工匠进入京城,把苏州式样的彩画带入了皇家建筑宫殿并与北方皇家建筑固有的彩画相融合,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种。近些年来,有的学者称其为官式苏画。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官式苏画,最早要数清中期乾隆年间的遗物了。如故宫的宁寿宫花园、北海的快雪堂等几座大式建筑及游廊的彩画。清代中期官式苏画题材较多,如: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等。到了清晚期,西洋楼阁、戏出人物杂出其间,渐失苏画原有的特色。这种官式苏画与真正的苏州地区彩画相比,差别很大,原苏画基本形已没有了,不是苏画的式样、苏州的画法,它在题材、构图和装饰手法等方面都别具一格。
官式苏画,主要装饰皇家园林建筑,一般多应用于离宫别馆游憩之所中的亭、阁、轩、榭、垂花门、游廊等建筑。紫禁城内的宁寿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后已烧毁)、慈宁宫花园、御花园等几处园囿的彩画也是如此。后来,宫廷内比较重要的建筑(如故宫皇极殿)及后宫寝殿也广泛施用。除此之外,皇家敕建的某些寺院的生活区、清朝皇帝的行宫及王府的宅院也采用官式苏画。
《清工部工程做法》上列举了三种苏式彩画的类型,如“花锦枋心苏式彩画”即方心式苏画;“福如东海苏式彩画搭袱子”即包袱式苏画;“桁条刷粉三青地仗,海墁花卉”即海墁式苏画。这是发现最早的关于苏式彩画类型的描述。
◆ 枋心式苏画
枋心式苏画是清代皇家园囿建筑彩画中的主要类别,其主要特征是:主体框架线与官式彩画的另一种类别——旋子彩画是近似的。在建筑的每一开间上架大木(檩、垫、枋)构件的两端,画两条大约100毫米宽的带子,称为箍头,两端箍头内侧的画面分三部分即三停,中间带圆弧形头的长方形画框称为枋心,枋心到两端箍头内侧的部位称为找头,找头内大多画锦纹、团花、卡子、聚锦、黑叶子花卉等纹饰,枋心内大多画龙纹、凤纹、西蕃莲等纹饰,在清中期,从卡子的组合上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无卡子枋心式苏画:在梁枋大木的两端箍头内侧的找头部位,不绘卡子纹饰,只装饰锦纹地或素地,其间绘团花、聚锦、黑叶子花卉、博古、海棠盒及开光等图案。枋心部分绘夔龙、夔凤、西番莲、黑叶子花卉等纹式。大开间的梁枋绘两条箍头,箍头之间绘盒子。例如乾隆花园一区的延趣楼、玉粹轩、萃赏楼的外檐彩画、北海快雪堂的澄观堂东配殿外檐彩画。
2、单卡子枋心式苏画:在梁枋大木两端箍头内侧的找头部位,各绘一个软或硬卡子,找头在单色地上绘团花、聚锦、黑叶子花卉、夔龙、寿山福海团、小皮球等纹式。枋心部分基本同无卡子枋心式苏画一样,仍绘夔龙、夔凤、西番莲、金瓜等纹式,最多在其间绘些博古、写生画、窝金地山水。例如:故宫外东路中轴线一区的景琪阁西游廊,宁寿宫花园一区的萃赏楼,延趣楼之间的游廊彩画。
3、双卡子枋心式苏画:在梁枋大木两端箍头内侧和枋心头外侧的找头部位,分别绘上两个相对的软或硬卡子,在双卡子之间的找头部位上施绘团花、夔龙团、蝠磬团、聚锦等纹式。枋心部位同样绘夔龙,寿山福海、写生画、窝金地山水等纹式。例如:宁寿宫花园一区的云光楼、旭辉亭,北海快雪堂的玉兰轩彩画。
到了清晚期,枋心式苏画构图发展到只剩下单卡子枋心式类型,双卡子、无卡子枋心式苏画类型基本上不再出现。枋心式苏画的主体轮廓线造型已由清中期的花边形式样,改为圆弧形,楞线大部分改为烟云托状。轮廓线的比例由清中期的比较活跃,枋心长度大于或小于三停(两端箍头之间总长的三分之一),改为清晚期的程式化,枋心长度等于三停。卡子从造型上逐渐由中期的简练变为繁琐。在组合形式和工艺上,清中期的卡子有三种组合方式:①在同一组建筑物的梁枋大木上,同时出现软、硬两种卡子,拶退和片金两种工艺做法的组合。例如:宁寿宫花园一区的古华轩、旭辉亭。②在同一组建筑物的梁枋大木上,出现的一种软卡子,本身具有两种工艺做法,低等级的烟琢墨拶退卡子上用金点缀做法。例如:宁寿宫花园一区的契赏亭斜爬廊、矩亭南游廊、抑斋。③在同一组建筑物的梁枋大木上,同时出现的软或硬卡子是同一种工艺做法(或片金或拶退),这种工艺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晚期。例如宁寿宫花园一区的云光楼。清晚期苏画的箍头从清中期的以素箍头为主、花箍头为辅的做法演变为以万字纹、回纹等花箍头为主,素箍头为辅。找头部分已不再施绘锦纹,而以青底聚锦、绿地黑叶子花卉取而代之。纹饰上打破了清中期以吉祥图案为主的局面,团花图案形纹饰逐渐消失,更多的出现了写生画。有细腻富丽的青绿山水、楼阁界画,带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赋有田园趣味的花果鱼虫,重视绘画中主观意趣的文人水墨竹石,人物画,贴近生活的风俗画和戏文。
◆ 包袱式苏画
包袱式苏画,从构图上把枋心式苏画的枋心部分删去,在其位置上改为一个半圆形的画框,好像一个包袱皮从上面往下搭,盖在梁枋大木构件中部,因其形象酷似一块下垂的圆形花巾,故称“包袱”。即《工部工程做法》里所说的“搭袱子”。找头部分纹饰和枋心式基本一致,包袱内多画“寿山福海”等吉祥图案。清代关于包袱式苏画的文献记有“锦上添花苏式彩画搭袱子”、“搭锦袱”等做法的内容。北京地区,清代中期的包袱式苏画远没有枋心式苏画使用范围广泛,目前仅存三处:北海快雪堂玉兰轩配殿及澄观堂金部、故宫文渊阁、北京柏林寺行宫西配殿(清乾隆22年做画活)。到了清晚期,包袱式苏画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形成了官式苏画以包袱式为主,枋心式为辅的局面。清中期,包袱式苏画从包袱造型上分三种类型:
1、软包袱式(烟云包袱式) 即包袱边(半圆形画框)是由若干段弧线组成的,酷似海水的波纹和浪花,有色晕效果的烟云或烟云筒。清中期的烟云包袱式苏画即包袱边是由没有托的烟云组成,其包袱边每隔一段由三到四个烟云筒均匀的叠落在一起,一般有四种颜色的退烟云(黑、深蓝、绿、紫红),由同一色相进行明度的推移,由浅到深7或9色阶,退晕层次丰富。包袱边上口大于三停,包袱心内平涂单色(石青),上绘“寿山福海”等吉祥纹式,找头部分的画法基本上与枋心式苏画一样。如北海快雪堂玉兰轩配殿“海屋添筹搭袱子苏式彩画”。檩枋找头凡是绿底色上,饰以片金硬卡子和黑叶子花卉;凡是石黄底色上,饰以烟琢墨拶退软卡子和吉祥图案。垫板在章丹底色上绘博古。找头上“青色底配硬卡子,石黄色底配软卡子”的纹饰色彩组合,证明清中期的包袱式苏画色彩搭配是很活跃的,没有形成清晚期的“软青、硬绿”(找头青色地,配软卡子;找头绿色地,配硬卡子)城市化的模式。
烟云包袱式苏画在清晚期成为苏画的主体,一般大部分用在小式建筑(廊、亭、轩)上,其组合方式有两种:
①、整座建筑物每一开间都是包袱式苏画一种类型组成。
②、整座建筑物由包袱式和枋心式两种类型相间组成,檩、枋箍头设色凡是上青下绿的开间是包袱式苏画;檩、枋箍头设色凡是上绿下青的开间是枋心式苏画。例如:储秀宫一区的游廊彩画。
用在大式建筑上的包袱式苏画,根据大木构件的宽窄变化,斗拱的繁与简的变化,每一开间都由包袱式和枋心式两种类型组成,其组合方式有两种:
①、是一斗三升斗拱的梁枋大木,檩、枋构件的高度差距不大,包袱心即可在檩上,也可在额枋上。包袱式苏画一般与绿箍头相匹配,明间檩枋箍头设色为上青下绿,檩子为枋心式苏画,额枋为包袱式苏画,次间反之。例如:西六宫的储秀宫、丽景轩。翊坤宫、体和殿及配殿。
②、是多踩斗拱的梁枋大木,檩、枋构件的高度差距太大,包袱心只能在大额枋上,整座建筑物每一开间的大额方都是包袱式苏画,挑檐檩及小额枋都是枋心式苏画。例如:外东路皇极殿外檐清晚期苏画,现已重做和玺彩画。清晚期的烟云包袱式苏画,包袱边是有烟云托的烟云组成,包袱边很宽,与中期比较起来,更具有突出主题,装饰边框的效果。
包袱边的烟云筒由两个一组对称组合排列,一般有四种颜色的退烟云[黑、深蓝(青)、绿、紫红],由同一色相进行明度的推移,由浅到深5或7色阶,晕色层次为单数。如果建筑物的每一开间都是包袱式苏画,包袱边的设色规律有两种变化:
①、檐部横向排列关系,明间包袱边为黑烟云退晕,次间为青色烟云退晕,稍间即为紫色烟云退晕。
②、檐部与金部纵向排列关系,金部的包袱边颜色与檐部相颠倒,明间为青色烟云退晕,次间为黑烟云退晕。包袱式苏画包袱边的烟云与托子颜色匹配关系一般是:黑色烟云配红色托子,青色烟云配黄色、章丹色、香色托子,紫色烟云配绿色托子。其中黑色烟云配红色托子效果最好,与梁枋大木构件上的主色(青、绿)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包袱心内主题纹式。
清晚期烟云包袱式苏画最突出的变化是,包袱心、聚锦内纹饰已由中期的图案画为主,演变为以写生画为主,即所谓的“白活”。大部分写生画底色不是单色,而是同一种色相的颜色进行明度推移,由深蓝至浅蓝退晕,彩画匠叫“接天地”做法。这种做法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手法,发展了清中期单色平涂底色较死板的做法,并丰富了包袱心内容的表现形式。“白活”有三种画法:
①、落墨山水(纯写意画),如长春宫游廊的文入画“四儒八爱”、“竹林七贤”等,表现了清代文人画家的清高与理想,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②、小写意(兼工代写),有描写吉祥寓意的“一统万年青”、“玉堂富贵”。有描写祝寿题材的风俗画“麒麟蝙蝠”、“寿山福海”等。在养性殿前抱厦包袱心内画《五轮图》,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等级关系。在漱芳斋东配殿后檐三间抱厦的聚锦里出现了戏文“武松打虎”,在养性殿前抱厦的聚锦里出现了“三言二拍”、“今古奇观”等戏文。
③、工整细腻的界画“线法”。清晚期,苏画大大发展了,它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了,图案变得更加活泼,更加自然。清晚期的包袱式苏画的卡子造型也变得更加繁琐,组合方式是一组建筑物上一种做法,即:软硬卡子同一种做法,或片金或拶退。找头纹饰颜色的搭配已形成固定的模式,“硬青软绿”,青地找头配硬卡子和聚锦,绿地找头配软卡子和黑叶子花卉。
2、硬包袱式 顾名思义,用直线组成的硬包袱边的苏画称为硬包袱式苏画,目前清中期硬包袱式苏画仅存两处,如故宫文渊阁、北海快雪堂一区的澄观堂金部彩画。
硬包袱式苏画一种用在小式建筑上,如北海快雪堂一区的澄观堂金部彩画。整个包袱覆盖梁枋大木三件。包袱边是由弯曲的直线组成,上环绕着卷草纹。包袱心的上口尺寸大于三停,包袱心内青色底上饰以绿叶子花卉。找头部分基本是在素(单)色底或锦纹底上画聚锦、夔龙团和博古,檐檩、额枋找头没有卡子,只在章丹底色的垫板上绘有一拶退硬卡子。与青地包袱心相匹配的檩子底色是绿色,枋子底色是石黄色,找头的颜色搭配是很活跃的,没有形成清晚期的青绿搭配固定模式。
硬包袱式苏画另一种用在大式建筑上,如故宫的文渊阁。整座建筑物每一开间的大额方都是硬包袱式苏画,包袱边由弯曲的直线组成,造型近似回纹,包袱边内海浪纹饰全部是绿色底上开墨线的做法。包袱心内在青色底上绘似“海屋添筹”的图案,把蝙蝠、仙鹤去掉,换上千里之马驼着书籍,行龙在天空中飞舞。挑檐檩和额方的找头上在银珠底色上绘古书,挑檐檩的中部用云纹阔出一近似枋心的部位,内绘云海行龙,整个彩画表现了文渊阁的建筑使用功能——皇家藏书之地。硬包袱式苏画到了清晚期就已不再出现了,民国以后,硬烟云苏画才渐渐产生。
3、死包袱式 主要用在小式建筑上,在梁枋大木三件中覆盖上一个半圆形的画框,画框的边线是由两条半圆形线组合的宽边,没有起伏变化,里面画吉祥图案。例如白塔寺西跨院。死包袱式苏画是包袱式苏画里类别较低的一种,到清晚期基本没有了。
4、包袱式和海墁式相结合 与其它三种包袱式彩画不同的是,在梁枋大木三件中包袱的两端,即找头部位,绘制海墁万蝠流云四方连续纹式,而不用卡子、聚锦、团花等几个单独纹式组成。例如百林寺西配殿。
◆ 海墁式苏画
《工程做法》上写道“流云仙鹤五彩,洋青地仗”,“海墁葡萄米色地仗”,“百蝶梅洋青地仗”,“冰裂梅青粉地仗”。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历史痕迹相互印证,推断出,很可能就是海墁式苏画最早的记载。海墁式苏画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大面积绘制,在整座建筑物的所有 ... 的木构件上(包括连檐、椽望、上架大木、下架大木及装修),满绘一类(斑竹纹)四方连续图案的彩画。例如故宫的绛雪轩。第二种是在整座建筑物每一开间的梁枋大木两端,只保留箍头纹饰,不设枋心、包袱、找头、池子、燕尾等大框线,箍头内侧满绘(卷草纹、黑叶子花卉、万福流云、梅花、桃花等)散点透视图案的彩画。例如宁寿宫花园的梵华楼和佛日楼之间的穿廊、碧螺亭。第三种是在梁枋大木的局部构件上绘制,用在枋心式苏画的垫板上,包袱式苏画的找头上、游廊的脊部、亭子的抹角梁、廊内的抱头梁等处,绘一类(万福流云、黑叶子花卉等)四方连续图案。例如宁寿宫花园的矩亭南游廊脊枋。清中期海墁式苏画在故宫仅存两处,一处是宁寿宫花园的碧螺亭,在青、绿底色上满画梅花、桃花。另一处是梵华楼和佛日楼之间的穿廊,青色底上画飞蝠流云,绿色底上画黑叶子花卉的做法。海墁式苏画在清中期从卡子的组合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无卡子式海墁式苏画 在梁枋大木两端箍头之间不设卡子,满绘万蝠流云、黑叶子花卉、梅花、桃花等纹饰,作为一个整体画面。例如宁寿宫花园的碧螺亭、梵华楼与佛日楼之间穿廊。
2、双卡子式海墁式苏画 在梁枋大木两端箍头内侧,各绘一卡子,两卡子之间遍施花卉。例如东单宁郡王府西跨院北房。米色地上中间遍施团花,两边画仙鹤团图案。
3、四卡子式海墁式苏画 在梁枋大木垫板的两端箍头内侧,设两组相对的四个卡子,两个卡子之间画博古。例如北海玉兰轩檐垫板。
4、六卡子式海墁式苏画 在梁枋大木垫板的两端箍头内侧,设三组相对的六个卡子,两个卡子之间画博古。如宁寿宫花园的旭辉亭金部垫板、北海快雪堂一区的玉兰轩东西配殿檐枋。
5、掐池子海墁式苏画 主要用在小式建筑的垫板上或檐枋底面,由几个池子和燕尾组成,它的变化主要在燕尾上。例如宁寿宫花园的养和精舍(云光楼)和萃赏楼之间的穿廊,燕尾是章丹地 ... 卷草,云光楼擎檐部下枋底面燕尾是流云,池子里是花卉。
六卡子、无卡子式海墁式苏画,只在清中期出现过,到了清晚期就基本消失了。四卡子、双卡子式海墁式苏画一直延续到清晚期。海墁式苏画到了清晚期,大量出现了流云纹和爬蔓花卉,并以流云纹和黑叶子花卉为主要题材。
(摘自:《收藏家》2005.05)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