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五台山自元代兴始喇嘛教之后,到了明清时期,便发展到了与汉地佛教等量齐观的地位。明清两代的皇帝,都非常崇信佛教,因此,明清时期,五台山汉地佛教一直常盛不衰,喇嘛教更发展到在全国占举足轻重和独占整头的地位。为了笼络蒙藏少数民族,他又十分重视喇嘛教,因此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五台山,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永乐四年,明成祖为了增进同蒙藏少数民族的友好联系,派人到...迎请...地区的名僧哈里麻到京。

五台山自元代兴始喇嘛教之后,到了明清时期,便发展到了与汉地佛教等量齐观的地位。明清两代的皇帝,都非常崇信佛教,因此,明清时期,五台山汉地佛教一直常盛不衰,喇嘛教更发展到在全国占举足轻重和独占整头的地位。 一、五台山明代时期喇嘛寺的发展 明代诸帝对佛教的重视,使五台山的佛教又有了新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身僧侣,自然对佛教怀有特殊的感情;以后诸帝,因其先祖曾做过和尚,便也都笃信佛教。 明成祖朱棣尤其喜欢佛学, ... 万机之余,常恭楷抄写经卷,现在尚存他抄写的《文殊师利菩萨神咒》等佛经四十一种。为了笼络蒙藏少数民族,他又十分重视喇嘛教,因此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五台山,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为了增进同蒙藏少数民族的友好联系,派人到 ... 迎请 ... 地区的名僧哈里麻到京。次年,封为 「 ”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 ”大宝法王”。 哈里麻以「 ”性喜林泉,朝廷之下,恐妨禅业”,不愿留住京城。于是,明成祖 「 ”乃赐銮舆旌幢伞盖之仪,遣使卫送于五台山大显通寺。”同时,又大兴土木,「 ”命太监杨升重修寺宇,并葺育王所置舍利塔(即今塔院寺的大白塔)以饰法王之居”。 哈里麻逝世后,明成想又敇命为哈里麻在显通寺法堂塑像奉祀。哈里麻大宝法王在五台山受到的优渥待遇,表明明代五台山喇嘛教的兴盛。同时,朝廷任命的五台山僧官称「 ”钦依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僧”。这说明明代五台山有「 ”汉僧寺”和「 ”番僧寺(喇嘛寺)”之分,喇嘛寺和汉僧寺同样并重。 二、明代时期五台山的汉寺的发展 明代五台山汉地佛教的情况,可以从明伏高僧憨山大师的一些事迹中瞥之。憨山太师(1546——1623年),与云栖、紫柏、藕益并称为「 ”明代四高僧”。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全椒(今属安徽)人。十九岁时,在金陵栖霞山庄出家。二十八岁, 「 ”春正月,往游五台山,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事甚佳,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喜其秀,默取为号。” 从此,便居五台山钻研《华严经》近十年。万历十年(1582年),憨山已成为华严宗著名高僧。他在五台山显通寺登坛讲说《华严经》, 「 ”净百日之内,常住上牌一千众”,「 ”缁素每日不下万众”。 以上记叙不但记录了憨山讲经会的盛况,同时也说明明代五台山汉地佛教的兴旺。在明代,五台山的寺庙较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据万历年间五台山狮子窝寺镇澄法师编撰的《清凉志》记载, 「 ”台内(台怀地区)佛刹,凡六十四所,台外佛刹,凡三十六所”,共达百所之多。 三、绥柔蒙古 满族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清王朝,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样。也特别笃信佛教。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号圆明居士,非常喜欢禅学,曾从章嘉国师参学,他辑古徳参禅语要,成《御选语录》十九卷,以禅门宗匠自居。乾隆皇帝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自号「 ”长春居士”。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前,其国号称「 ”满洲”。在满语、藏语和蒙语中,「 ”满洲”与「 ”文殊”读音相同,都读作「 ”曼殊”。 「 ”竺兰宝号(文殊菩萨的称号)与清朝朝号相符,用微亿万年无量福祚也”。 因此清朝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怀有非常的感情。从康熙皇帝开始, 「 ”国家绥柔蒙古,特兴黄教。宏启宗门,藉资控驭,是中外乂安,边民享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凉五顶近邻郊圻,岁或再至。怀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带乐利者,典尤巨焉”。 有清一代,国家非常视利用黄教来加强蒙古地区和中央 ... 的联系。鉴于蒙古族非常尊崇文殊菩萨和崇仰五台山,因此清 ... 就用鼓励蒙古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的办法来融洽民族关系。这种做法,史称「 ”以黄教绥柔蒙古”。 同时,从康熙年间至清末,朝廷还让统辖内蒙古、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藏族)住在五台山镇海寺。这样,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一方面是朝圣,同时也参拜了他们自己的宗教首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朝拜五台山的热情,很好地起到了「 ”怀柔”的目的。 朝圣图 四、中华卫藏 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的崇仰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 ”内外蒙古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檀施云集”。「 ”内外蒙古王公台吉,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者,不绝于道”。 在清代,由于朝廷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特别崇奉,加之国家利用五台山佛教「 ”怀柔蒙古”,因此,五台山佛教特别是喇嘛教达到了鼎盛。清圣祖时,为了便于皇帝临幸和蒙古王公贵族朝山拜佛,国家对五台山的大部分佛寺进行了修茸,并破格允许五台山寺庙覆蓋黄琉璃瓦。在清代,一般的寺庙建筑是不能随意覆蓋黄琉璃瓦的,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蓋。康熙二十三年三月,清圣祖敕命 「 ”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职)一员,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守护香火供器”。 金顶琉璃瓦图 这种情况在佛教四大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清世宗雍正时,五台山已有规模宏大的黄庙(喇嘛寺)二十六所,「 ”黄衣僧(喇嘛和喇嘛尼)恒千余人”。嘉庆时,仅菩萨顶一寺就住有喇嘛五百六十ー人。菩萨顶寺最盛时,「 ”内住三千喇嘛”。在清代。五台山的黄教(喇嘛教),在促进汉民族和蒙、藏、满各民族的和陆相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 ”(五台山)黄教为诸藩部倾心信奉,进关朝山顶礼者,接踵不绝。诚中华卫藏也”。 国家把五台山佛教圣地当成了「 ”中华卫藏”,因此,五台山的佛教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有清一代,五台山的黄教声名煊赫,声震华夏,同时,五台山的汉地佛教也仍然非常兴盛。据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清末,全山有青庙(汉地佛教寺庙)七十八所,僧侣人数亦在千人以上。 结语: 明、清两代在五台山大规模兴佛建寺的历史充分表明,五台山佛教的盛衰,是与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主要参考资料: 《明成祖写经》 《新续高僧传四集》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乾隆丙午年(五十一年),五台山菩萨顶《乾隆御制碑》 清雍正:《山西通志》卷81《巡幸记》 〔清〕光绪:《五台新志》卷3 袁希涛:《游五台山记》,见《东方杂志》第17卷第23号 〔清〕光绪:《山西通志》卷171《寺观》 〔清〕董诰等:《西巡盛典》卷9
本文标签:佛教五台山文殊菩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