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图/夏王朝版图然而,夏王朝在后世正史时代的一次重新出现,却勾起了广大历史爱好者们的无限遐想。今天,很多人都将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匈奴与夏朝相隔千余年,双方的关系是无稽之谈。然而,匈奴的语言、种族等资料至今仍然是个悬而未解的谜团。令人惊奇的是,位居北方的匈奴却和后世突厥、蒙古的狼文化不同,他们同样有着浓烈的"龙"之信仰。因此,匈奴贵族的名号与大禹很可能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文/王凯迪 夏王朝,是我们从中学历史阶段就开始熟记的中国第一个古代王朝。它的存在,虽然依旧谜云重重(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很大程度上不被认为是一个存在过的王朝),但目前大多数中国学者都认为是豫西晋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王朝存在的依据。 图/夏王朝版图 然而,夏王朝在后世正史时代的一次重新出现,却勾起了广大历史爱好者们的无限遐想。太史公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这寥寥数语为神秘的夏人提供了一个西方神话版的去向,他们在夏朝灭亡后并未消失,而是逃到了遥远的蒙古高原,形成了后来的匈奴部落,成为战国-秦汉时代的北方强敌。今天,很多人都将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匈奴与夏朝相隔千余年,双方的关系是无稽之谈。那么,匈奴与夏朝的关系真是子虚乌有的嘛? 图/匈奴人 01 夏桀去了哪里? 对于夏族人最后去向的研究,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夏桀的结局, 古书多谓奔于南巢。那么南巢何在? 《史记·夏本纪》之《正义》云: "庐州巢县是也。"这也就是学界普遍相信的今天安徽合肥巢湖一带。 图/夏桀 然而,在鸣条之战(山西夏县)败北的夏桀一路南奔过黄河、淮河,跑到当时荒无人烟的巢湖其实是很不合清理的事情。因此,一条唐代的地理史料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太平寰宇记》卷四三晋州襄陵县条有: "巢水源出县东南, 巢山在县北15 里"。这里的晋州襄陵县位于今天临汾市的襄汾县,与鸣条之战发生地同在晋西南,同属于汾水流域,因而更适合夏桀所逃的南巢地区。另外,在今天山西各地山西地面多有大夏、夏墟的名称,春秋时齐桓公"西伐大夏" ,学者多指在山西西北部。秦刻石记功碑也有"北过大夏"语。大与小相对,"小"经常指的是留在故地之人,而"大"则多是迁居新园之人。因此"大夏"很可能是与后来大月氏类似,是指夏人在山西的新家园。 图/传统意义上的鸣条之战 夏王朝本身就在今天的晋地有很强的势力。那么,当夏桀失败之后的第一逃跑路线,应当是沿着汾河流域进入夏人故居,而非南窜。《索隐》引 《括地谱》云:"夏桀无道, 汤放之鸣条, 三年而死, 其子獯粥, 妻桀之众妾, 避居北野, ⋯⋯中国谓之匈奴"。夏桀的后代獯粥以及丧国的夏人部落确实很可能向北进入山西中北部地区。在商代,山西分布着许多如"土方"、"鬼方"等方国部落。学者胡厚宣考证,土即夏, 土方即夏人居处的地方。说明到了公元前 15、14 世纪,夏在北方还是一个强大的方国, 与商人经常处于对抗之中。 图/商朝时期西北的土方 02 夏人的尾音 关于夏人后裔流亡北方的故事,在后来的考古学考察之中也得到了部分印证。在相当于商代早期的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的考古发现中,很多与二里头文化惊人相似的玉石、陶器大量出现。这说明夏王朝的文化随着夏人的北迁逐渐向蒙古高原的南部播撒。被世界历史学家公认为游牧民族青铜文化曙光的"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也称"朱开沟文化",恰恰兴盛于商代中前期,这种突然的兴盛很可能与夏王朝 ... 的北迁有着重要的关系。 图/具有中原青铜文化特色的鄂尔多斯青铜器 公元14世纪,商王武丁在位时期,商王朝大肆对外扩张。本来安居山西的夏人 ... 难以割据一方,只能继续迁徙。那么,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在哪里呢?历史记载并没有给我们这段空白时间以合理解释。但是,公元前 14 世纪前后开始出现于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沿岸的一种青铜文化——卡拉苏克文化给了我们新的方向。苏联学者吉谢列夫认为,"卡拉苏克文化中,有东南方向中国北部居民带到叶尼塞河沿岸的器物" 。 图/卡拉苏克文化与同时期中国文化的交流关系 这个突然出现在西伯利亚的青铜文化出现了夏王朝的典型圜底形陶器,兵器方面有颇具中国特色的短剑和戈。如此超脱于当地旧有青铜文化水平的文明系统明显与当时神秘消失蒙古高原南缘的夏文明遗存有着某种联系。除了上述出土物品之外,卡拉苏克文化还出土了白玉环、典型中原式的带菱形铤的矛, "商式" 铜箭,如此种种,都冥冥中告诉我们这个所谓的草原文明应当是一支华夏后裔所建立的。公元前14世纪之后,贝加尔湖沿岸、蒙古和中国长城地区, 都有大量卡拉苏克典型形制的器物出土。后来,以广阔西伯利亚与蒙古高原为大本营的匈奴人,恰恰就是分布在卡拉苏克文化的地盘之上。 图/与中原汉地神似的卡拉苏克铜器 03 匈奴源于"华夏" 有人说,匈奴与夏人无论是从语言、种族、 民俗来看,都不可能是同一个民族。然而,匈奴的语言、种族等资料至今仍然是个悬而未解的谜团。而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我们反倒可以看到匈奴与夏人的蛛丝马迹。 首先,龙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夏人的"龙"之信仰更是毋庸置疑。《礼记· 明堂位》载, " 夏后氏以龙勺", "夏后氏之龙 "。二里头夏文化有龙纹饰出土,晋南陶寺文化遗址发现有彩绘蟠龙陶盘。令人惊奇的是,位居北方的匈奴却和后世突厥、蒙古的狼文化不同,他们同样有着浓烈的"龙"之信仰。《汉书· 匈奴传》有匈奴 "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匈奴曾在龙城以西建立龙祠。诺颜山匈奴墓也有数幅龙画像出土。 图/洛阳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形器 另外,匈奴人建立龙城与游牧民族传统逐水草而居的习俗相矛盾,却恰恰反映了他们曾经有过定居生活的经历,他们建立的方形夯土建筑今天依旧存在于蒙古高原上。匈奴专建一城用以祭祀祖先,而建筑风格颇有汉地宗庙的遗风,这也与后来草原上的萨满信仰格格不入,也是他们祖先曾经居住在城池中的象征。 图/蒙古国中部的匈奴龙城遗址 《后汉书· 南匈奴传》载: 匈奴 "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等叛"。近代学者考证共工又简称共,即鲧,禹即是句龙。因此,匈奴贵族的名号与大禹很可能也有着特殊的联系。吕思勉曾考证汉初的平城大战之中,匈奴"西方尽白,东方尽駹(青色),北方尽骊(黑色),南方尽骍(赤色)马,此五行干支之说, 决不能谓为偶合",而五行的说法出自夏朝,因此"匈奴与夏一矣"。 图/匈奴的龙金器 由上述资料可见,匈奴与夏朝人确实存在一定意义上的族属联系。早期的夏朝人经过了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直至南西伯利亚的迁徙,曾经一度安居在北方的寒冷土地上(卡拉苏克文化)。然而,随着公元4-3世纪欧罗巴人种的东侵,他们又重新南下进入与中原 ... 向交界的蒙古高原,遇到了熟悉又陌生的秦人、 ... 。此时的匈奴人或许只是依稀记着他们曾经是这块土地的主人,是曾经的"夏人",无奈草原的磨砺已经让他们曾经的同胞将他们当作异族了。 图/汉代匈奴 参考文献:1. 汉书 2. 陈立柱:《夏文化北播及其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历史研究》。
本文标签:文化考古汉朝夏王桀文物西伯利亚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