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陀的启示(三)

┌──────────────────┐│第三章 第二圣谛:集谛 ── 苦之生起│ └──────────────────┘---------------------------------------------------------------------------- 第二圣谛──集谛,就是关于苦之生起或根源的真谛。这一圣谛最通俗而为人所熟知的界说,在巴利文原典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到。 “苦的根源,就是‘渴(爱)’。它造成‘来世’与‘后有’;与强烈的贪欲相缠结,随地随处拾取新欢。这‘渴(爱)’有三:(一)感官享受的渴求(欲爱);(二)生与存的渴求(有爱);(三)不再存在的渴求(无有爱)。”﹝注一﹞ 这以各种形式表现的“渴求”、欲望、贪婪、爱着,就是生起一切痛苦及使得生死相续不断的根源。但却不能将它视为最初因,因为按佛法说,一切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这苦之根源的渴(爱),也是依其他的条件而生起的。这条件就是受﹝注二﹞,而受又依触而生起,辗转相依,即构成所谓十二缘起。这在下文再为详论。 由上可知,“渴(爱)”并不是苦之生起的最初或唯一的原因,而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主要与最普遍的事实。﹝注三﹞因此,在巴利文原典的某些地方,集谛的定义中,除了以渴(爱)为主要原因以外,还包括了其他的烦恼不净法。﹝注四﹞本文篇幅有限,无法详论,只请牢记一点:这渴(爱)的核心,就是从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 “渴(爱)”一词的意义,不仅是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与执着,也包括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等的贪求与执着。﹝注五﹞根据佛的分析,世间一切困扰纷争,小至家庭个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与国间的战争,无不由于这自私的“渴(爱)”所引起的。﹝注六﹞从这一观点看,一切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根本,都在这自私的渴爱。大政治家们想仅从经济与政治方面去解决国际 ... ,讨论战争与和平,只触及问题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根本症结之所在。佛就曾告诉罗吒波罗:“世人常感不足,梦寐以求,乃成为‘渴(爱)’的奴隶。” 每一个人都会承认,世间一切恶事都从自私欲生。这并不难懂。但是这“渴(爱)”如何能产生来世与后有,就不是那末容易把握的一个问题了。在这里,我们必须探讨与第一圣谛的哲理相应的第二圣谛中的深奥哲理。我们必须对业与再生的理论有若干的概念。 众生所赖以继续生存的要件“因、缘”共有四种,叫做四食:(一)普通物质的食粮(段食);(二)感官(包括意根)与外境的接触(触食);(三)知觉(识食);(四)思或意志(思食)。﹝注七﹞ 四者中最后一项的思食,就是求生、求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繁衍滋长的意志:。﹝注八﹞它是造成生命延续的根本,以善恶等业使生命向前迈进。﹝注九﹞它就是“思”。﹝注十﹞在前面已经说明过思就是业,这就是佛自己所下的定义。关于刚才提到的“思食”,佛说:“一个人能了解思食的意义,他就能懂得三种‘渴(爱)’的意义。”﹝注十一﹞可知“渴(爱)”、“思”、“思食”及“业”等名词所表诠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都是表示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日益繁衍、滋长、积聚。这就是苦之生起的原因。在构成众生的五蕴中,它是隶属于行蕴的。 在佛教的教义中,这是最重要的精义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记取苦之生起的原因、种子,只在苦的本身之内,而不在外。我们也须同样地记取苦之止息、苦之灭除的种子、原因,也是在苦的本身之内,而不在外。在巴利文原典里,时常可以看到一条人所熟知的公式:“凡是有生的,亦必有灭。”﹝注十二﹞众生、事物、体制,凡其内在的本性是生起的、是从无到有的,其身内亦必含有自行息灭的种子。因此,苦(五蕴)之内,有它自行生起的本质,也就含有它自行息灭的本质。这一点在讨论第三圣谛──灭谛时,还会再谈到。 巴利文 Kamma和梵文 Karma(从字根 Kr 做、作而来),其字义是“活动”、“作为”。但在佛教的“业”的理论中,它具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仅指“有意的行为”,而不指有的行为。有许多人误用或滥用业字来表示业的效应。在佛学术语中,“业”字决没有“业的效应”的意思。业的效应,叫做业果或业报。 意志(思)有相对的善或恶,如同欲望有相对的善或恶一样。所以业也有相对的善或恶。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渴(爱)”、思、业,无论善恶,其结果都能产生一种力量,一种继续向善的或向恶的方向前进的力量。无论善恶,业果也是相对的,而且是存在于轮回之内的。阿罗汉虽然也有活动与作为,却不造业。因为他没有虚妄我执,没有烦恼不净,他已不受后有。 业的理论,不可与“道德的正义”或“奖善惩恶”之说混为一谈。奖善惩恶与道德的正义,是以一个最高的主宰──上帝的观念为出发点的。上帝制造法律,君临众生,裁判是非。所谓“正义”一词,意义含混。使用不当,危险甚大。假彼之名以危害人类者,实较造福为多。业的理论,就是因果的理论、动力与反动力的理论。这是自然律,与正义、奖惩的观念毫不相干。每一个有意的行为,一定有它的效应和结果。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不是正义,不是任何“人”或力量对你的行为加以裁判后所施于你的奖惩,而是因为这些行为的本质如此。这是它们本身的法则。这一点还不难懂。难懂的是:根据“业”的理论,意志行为的效果,即使在人死后,在来生仍能继续呈现。在这里,我们必须依据佛教先解释一下,死倒底是什么? 前文曾说明:众生者,不过是肉体与精神力量(能)的综合。我们叫做死的东西,只是身体机能的全部停止而已。这身体机能停止之后,是否这一切的力量与能也全部停顿了呢?佛教说:“不然!”对于生存、持续、繁衍的意志、愿力、欲望与渴爱,是一股极大的力量,大到足以推动整个生命、整个存在、整个世界。这是世界最大的力量、最大的“能”。根据佛教,这力量并不因身体机能的活动停顿──死亡──而止息。它继续以另一形式呈现,而造成称为再生的后有。 现在又生起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如“自我”、“神我”者,那末这个在死后仍能受有、仍能再生的是什么呢?在进一步讨论死后的生命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现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持续?我们已经一再重复的说过,所谓生命乃是五蕴和合而成,是肉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这些力量时刻在变,没有两个相续的刹那是相同的。每一刹那,它们生起又立刻死亡。“五蕴生起、变坏、死亡的时后,比丘啊!那每一刹那,你也生起、变坏、死亡。”﹝注十三﹞所以在今生一生当中,每一刹那我们都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我依旧继续存在。假使我们能够了解,在今生中,我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如“自我”、“神我”者,而能继续存在,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了解在身体机能的活动停顿之后,这力量仍能不假助于“自我”、“神我”而继续存在呢? 物质的身体不再活动的时后,“能”并不随之消失。它继续形成另外一种形态,就是我们叫做另一生命的东西。儿童的身体与心智机能都非常娇嫩、柔弱,可是其中却含有成长为发育完全的成人的势能。构成所谓众生的身心的能,其中即含有形成新色身、并使之逐渐长成及充份发育的力量。 因为没有永恒不灭的实体,所以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这一刹那度到另一刹那。因而,很明显的,也就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的东西可以从今生投向他生。生命只是刹那变化而相继不断的一个系列。这系列,实在讲起来,只是一连串的运动。它就像一朵彻夜长明的灯焰。(从初夜到天明)它既非同一焰,也不是另一焰。一个小孩成长为六十老翁。当然的,这六十老翁与六十年前的稚子不会一样,可是他也不是另一个人。同样地,一个人在此地死了,在另一个地方又生了下来;这两者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他仍是同一系列的继续。死与生的差别只在一念顷间。此生的最后一念顷,便决定了所谓下一生的最初一念顷。这下一生实际上仍是此生同一系列的延续。就在此生中,亦复如是。此一念顷便是构成下一念顷的要件。因此,从佛教的观点看,生死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大神秘。佛教徒对这问题是素不罣怀的。 只是求生、求存的“渴(爱)”存在一天,生死相续的轮回,就将不停的流转。只有以智慧照见实相、真理、涅盘,将它的动力“渴(爱)”切断了,这轮回才会停止转动。 注释: 一:见一九二二年阿陆葛玛版律藏大品第九页;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 一页及其他各处。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五十一页。三:见《阿毗达摩集论》第四十三页。四:见巴利文学会版《毗崩伽》(分别论)第一零六页以次各页。五: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五十一页;《杂部经》第二集第七十二页;《 毗崩伽》第三八零页。六: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八十六页。七: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四十八页。八:所谓“思食”与现代心理学中之 libido(性本能、生命力的源泉)可成一有趣的 对比。九: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觉音疏第一集第二一零页。十:见同书第二零九页。十一: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二集第一零零页。三种渴(爱)是(一)感官享受的 渴求(欲爱),(二)生与存的渴求(有爱),(三)不再存在的渴求(无有爱)。 前文集谛──苦之生起的定义中,业已列举。十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三集第二八零页;。《杂部经》第四集第四十七页 及一零七页;第五集第四二三页及其他各处。十三:根据《小部经》集觉音疏(巴利文学会版)第七十八页,此语系佛亲口所说。但 着者迄未能查得其原文出处。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陀的启示(三)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译史||高山杉:欧洲人佛书翻译丛谈

    法王路易十四在一六八七年到一六八八年间曾派拉·洛贝尔出使暹罗。

  2. 佛陀的启示(二)

    佛献身说法四十五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这也是佛教的基础。正业的目的是提倡合乎道义、荣誉而和平的行为。从这一条可见佛教是强烈反对任何战争的。八正道中这三条构成合乎伦理的行为(戒学)。须知佛教的伦理与道德的行为,是以增进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和谐快乐为目的的。这种道德的行为,是所有精神方面的高度成就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此包括了八正道的另外三条:正勤、正念与正定。

  3. 佛陀的启示(一)

    有一天晚上,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一棵树下,乔达摩证了正觉,那时他才三十五岁。证了正觉之後,乔达摩佛陀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为他的一群老同修——五个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说法。佛陀在八十岁时,逝於拘尸那罗。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数已超过五亿。第一章佛教的宗教态度在所有的宗教创始人中,佛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导师。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

  4. 佛陀的启示(四)

    要想彻底袪除苦的根本──渴(爱)。语文是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号。不过如果用正面的文词来表诠涅盘,我们立刻就会产生一项与这语词有关的意念而执着它,结果可能与原意适相违反。涅盘即是绝对的真理,从《分别六界经》里可以略窥其端倪。佛将六者予以分析,结论是六者中没有一样是“我的”、“我”或“我自己”。无所罣碍故,心得澈底完全的平静。

  5. 佛陀的启示(六)

    在人类的思想史中,佛教是独一无二不承认这灵魂、自我或神我的存在者。佛的教诫不但不助长这愚昧、怯懦、恐惧与贪欲,反从釜底抽新将这些(劣根性)连根芟除,以使人类得到正觉为目的。既然整个的存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为依存的,我们何能单独自由?这就是佛教的无我论或称灵魂非有论。

  6. 佛陀的启示(三)

    ﹝注五﹞根据佛的分析,世间一切困扰纷争,小至家庭个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与国间的战争,无不由于这自私的“渴(爱)”所引起的。关于刚才提到的“思食”,佛说:“一个人能了解思食的意义,他就能懂得三种‘渴(爱)’的意义。”在佛教的教义中,这是最重要的精义之一。假彼之名以危害人类者,实较造福为多。根据佛教,这力量并不因身体机能的活动停顿──死亡──而止息。

  7. 佛陀的啟示(一)

    有一天晚上,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一棵树下,乔达摩证了正觉,那时他才三十五岁。证了正觉之後,乔达摩佛陀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为他的一群老同修——五个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说法。佛陀在八十岁时,逝於拘尸那罗。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数已超过五亿。第一章佛教的宗教态度在所有的宗教创始人中,佛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导师。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

  8. 佛陀的啟示(二)

    佛献身说法四十五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这也是佛教的基础。正业的目的是提倡合乎道义、荣誉而和平的行为。从这一条可见佛教是强烈反对任何战争的。八正道中这三条构成合乎伦理的行为(戒学)。须知佛教的伦理与道德的行为,是以增进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和谐快乐为目的的。这种道德的行为,是所有精神方面的高度成就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此包括了八正道的另外三条:正勤、正念与正定。

随机推荐

  1. 口臭能喝咖啡吗

    口臭这件事儿一直困扰着很多人,一旦出现口臭的情况,那么我们就不能吃辛辣...的食物了,因为那些食物会导致口臭加重。口臭能喝咖啡吗口臭最好不要喝咖啡,因为咖啡饮用完之后,还是有味道残留在口腔上,使得口腔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口臭。从上文可以知晓,当口腔出现异味的时候最好不要饮用咖啡,而且尽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2. 讨女朋友喜欢的甜言蜜语

    痴痴缠缠真爱一回,欢欢喜喜与你相约,日日夜夜甜蜜相伴,生生世世永不分散,长长久久恩爱缠绵,永永远远携手期盼,幸福共度一生无憾!甜言蜜语一个人的时候自由却孤单,一个人的时候潇洒却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快乐却无人分享…只有想念你的时候才会觉得甜蜜温馨,亲爱的我想念你了,我更加爱你!啊,只要我思念着你,我的心便坠入了蜜的海洋。

  3. 者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者”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者”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绿衣使者——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

  4. 梦见白粥

    周公解梦梦见白粥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白粥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姓名与命理”的统一_姓名测试

    “姓名与命理”的统一有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名叫张一凡,该名出于教师的妈妈。鉴于坤造火炽偏激,独金无救的倾向,尚须通过良好的姓名纠偏补正,佑导坤造平和命理:我看姓名学_姓名测试“金”是坤造中的鉆石用神,金得用可生印身,可遏制伤獗。被策划出的土、金用神,流畅在该名之中,形成土生金,金生水,水生身的循环关系,与坤造珠联璧合,形同一体,实质性解决了姓名与命理的统一。

  6. 见佛迴车的童女

    当时,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正骑着自己心爱的玩具车,朝着花园的方向缓缓前进。当她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小女孩发现路上远远迎来一位气宇不凡的出家人。于是,小女孩努力地将爱车驶向马路边,好让对方能够顺利走到目的地,别被游戏中的自己给挡着了路。后来,小女孩寿命已尽,便投生至忉利天上,成为一位相貌庄严的天女。佛陀法音宣流,天女闻法心开意解,当下证得初果圣位。

  7. 「抗战夫人」于立群:郭沫若病逝8个月后自缢身亡

    就在这项工作中郭沫若认识了青年演员黎明健。仔细一问,原来黎明健本名叫于立群,她的姐姐于立忱,就是郭沫若在日本时过从甚密的朋友。此后,郭沫若对于立群呵护有加,关怀备至。为了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力量,郭沫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到广州恢复出版《救亡日报》,并邀请于立群参与此项工作。1939年元旦,郭沫若与于立群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于立群被称为郭沫若的「抗战夫人」,在1978年郭沫若病逝八个月后自缢身亡。

  8. 重阳节微信祝福语

    重阳节微信祝福语1、为你赶走忧伤,为你带来欢乐,为你驱散寒冷,为你送去温暖,为你送上最美好的祝福,老朋友重阳节快乐。重阳节里歌声放,祝福飞来心飞扬。

  9. 常吃煎蛋的最大危害

    糖化蛋白破坏胶原蛋白大家都知道,煎炸的食物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而专家介绍,常吃煎蛋对人体的危害还远不止此。研究发现,糖化蛋白与人体衰老和多脏器的损害关系密切。而近来的研究表明,糖化蛋白含量过高的食物会对人体造成一些伤害。营养师提醒,由于蔬菜、水果等食材中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抑制体内及体外糖化蛋白的产生,因此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对健康大有好处。

  10. 城濮之战:晋国与楚国的终极一战,晋国霸业的崛起之路

    城濮之战的胜利拉开了晋国百年霸业的序幕,自此以后晋国长期活跃在了中原舞台的中央,直到三家分晋之前晋国仍然是诸侯列国中无可争议的超级霸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