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朝鲜历史概要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 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ld...
朝鲜历史概要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
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就是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中国典籍中。公元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公元7世纪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史称“统一新罗时代”。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建立王氏高丽,此后定国号“高丽”。并深受中国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政权,请示明朝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李氏朝鲜”。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中协定了清朝承认朝鲜自主,当时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日本扶持建立了临时性、过渡性的大韩帝国傀儡政权。1910年“日韩合并”。不愿被日本统治的大韩民国临时 *** 于1919年4月13日在中国上海成立,并于1940年到达中国重庆,并与国民 *** 协商同意正式确定大韩民国临时 *** 在重庆办公。
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4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因苏美势力范围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并分别建政,北部苏联势力范围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南部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韩民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军支援韩国。1953年,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北朝鲜最终签署停火协议,从此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
朝鲜历史简介典籍中的朝鲜
“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尚书大传》中的“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的东夷部落也陆续迁入朝鲜半岛。《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公元前19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中国典籍中。直到14世纪晚期明朝太祖朱元璋选中朝鲜为该国国号。目前韩国官方采用传说檀君古朝鲜为朝鲜历史开端。但也不否认孔子曾经提及的东方君子国箕子朝鲜。
朝鲜历史简介史前朝鲜
根据考古所得,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朝鲜族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朝鲜族是箕子朝鲜后裔。而箕子朝鲜由中国商周时代的移民与原土著居民组成,原土著居民究竟来自何方则无定论。日本有说法称为居住在日本的早期居民移居形成,而朝鲜(韩国)则自称为阿尔泰人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欧亚大陆迁徙到朝鲜半岛后形成的,并且有部份移民日本,但均属各自的说法,均无有力证据证明。因此存疑,此两种说法现均存于世,以待考证。
朝鲜历史简介传疑时期到公元前2世纪
檀君朝鲜的传说
檀君朝鲜传说首次出现于南宋(1127年—1279年)灭亡后不久高丽僧侣一然所著《三国遗事》中,其书称引《魏书》云:“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但是,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魏志》以及记录元魏的《北魏书》两书中都没有相关的内容,学者或认为其伪托《魏书》。
前2333年(朝韩学者根据《三国遗事》号曰坛君王俭,以唐尧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称朝鲜”推断),即帝释桓因庶子天神桓雄与“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的儿子檀君在辽河和大同江之间的广阔土地上建立檀君朝鲜都阿斯达(“晨曦之国”),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前400年左右,迁都到今朝鲜平壤。《三国遗事》引用《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而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又有记载,檀君首先建都于平壤,后来移去阿斯达。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其真实性目前存在争议。
辰国
辰国也只见于中国古籍中的记载,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而也有观点认为辰国为韩半岛南部受到箕子朝鲜影响的部落。目前人们对辰国的认识很少,典籍中对辰国的记载也很少。
箕子朝鲜
正式史料中记载的古朝鲜国家,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由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的“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王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朝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王,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典籍中最早出现“朝鲜”一词的是《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尚书大传》中记载“西方者何也?鲜方也。”有谓“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卷三十八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卫满朝鲜
根据史记,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宰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称“卫满朝鲜”(在中国大陆又称为“卫氏朝鲜”);而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逃亡三韩地区自称韩王,继续控制朝鲜半岛的南部直至被汉武帝征服。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从海陆两路进攻朝鲜,未成功,又从海陆两路派来增援部队,公元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变投降,朝鲜右渠王(卫满的孙子)被杀,卫满朝鲜灭亡。汉武帝在卫满朝鲜领域内设置汉四郡。
朝鲜历史简介前三国时期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和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着扶余国、高句丽、沃沮、东濊和其它小国家或部落。西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汉四郡。但由于受到当地人的反击,真番、临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转移到辽东。与此同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后,开始逐步统一其周边国家,并在西晋末年(313年)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根据《三国史记》,公元前18年,百济在马韩领地中建立,并逐步将马韩取替。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弁韩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后来又与新罗融合。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铁器的广泛生产和运用。由于铁的应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这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
朝鲜历史简介三国时期
进入4世纪以后乐浪郡被高句丽吞并。同时南部的百济、新罗利用中国势力退出半岛的时机发展自己的势力。百济完全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在公元前后(《三国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中),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三国时期”。
高句丽
在鸭绿江西岸兴起的高句丽很可能是朝鲜半岛最先建立起来的部落国家,历史上有许多都城,在鸭绿江的上游域就有2处都城,最后的定都平壤城。建国初始,国土位于今天的中国的境内,但随着313年侵略乐浪郡并逐渐扩张,延伸至今韩国的部分地区。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强势的实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及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此后,隋唐年间,高句丽不断与中原 *** 交战,开始不断陷落,668年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
百济
传说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因继承问题逃离王国到马韩,大致在今首尔的位置建立了百济王国。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并在4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受到高句丽扩张的进攻,都城被迫迁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迁往泗沘(今扶余郡)。
佛教在384年从高句丽传入百济,受到百济欢迎,此后,百济在传播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许多文化传播至日本,包括汉字和佛教。660年百济为新罗和唐朝的联军所灭。
新罗
据朝鲜史书记载,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从而立国,国号为徐罗伐。《三国史记》称新罗是三国中最先建立的国家,而在其他的记载和考古发现中表明新罗可能是三国中最后一个建立的国家。
503年,王国正式更名新罗。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新罗最初是高句丽的盟友。随着高句丽的南部扩张,新罗改与百济联盟。在从百济抢到汉江流域后,新罗与唐朝联盟。新罗和唐朝的联军征服了百济和高句丽后,新罗又将唐朝的军队赶出了朝鲜半岛,并最终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区。
朝鲜历史简介统一的新罗时代
668年,在唐朝的协助下,新罗在征服伽倻和百济之后灭亡了高句丽,从此朝鲜半岛进入统一新罗时代。随着北朝鲜主体史学和韩国媒体的大肆渲染,认为此段历史为南北国时代,即南部为统一新罗,北部为渤海国。
新罗封建制度的发展
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朝鲜各地业已出现的封建生产关系,从而确立了封建制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687 年,实行禄邑制,国家对文武官吏授予一定数量的收租地,作为禄邑。此外,国家或大贵族还向寺院捐赠大量土地,如693年捐赠柏栗寺的土地多达万顷,这些土地后来都变成了僧俗封建主的私有地。大封建主凭借特权严重影响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和征税。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扩大税源,722年改革土地制度,实行丁田制。国家对16岁以上的良民男女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前者限本人终身使用,不得买卖或转让,后者可由子孙继承传世。领受丁田的农民,必须固着在土地上,以谷物缴纳地租,并以布匹或其他手工业品缴纳贡品,此外还要负担各种徭役。这样,新罗国家就直接控制了全国土地和人民,确立了封建土地国家所有的基本原则。
施行和维护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需要有完善的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治体制。8 世纪中叶,新罗参照唐朝中央集权制度,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中央设置若干府和部,分别执掌内务、财政、司法、军事、土木、手工业、教育和外交等事务。地方行政,全国分为九州(即将原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各分为三州),下设郡、县、乡或部曲。州、郡、县的长官分别称为都督、太守和县令,一律由国家任命。另外,在要地设置五个小京。小京和州都有军队驻防。新罗国家的文武官员一律享受国家的禄邑,即从禄邑取得俸禄。他们是国家的官吏,而不是领主,他们必须忠诚职守,效忠于封建国家,即效忠于专制君主。
为了培养这样的封建官僚,新罗提倡儒学,68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主要按门第和武功录用官吏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了掌握儒学,许多贵族子弟被派到唐朝留学。国家还将一县之地充作国内全体学生的“奖学金”,这反映了新罗统治者提倡儒学的积极性。
国家的统一和统治机构的完善化,为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7—8世纪,新罗经济发展较快。在河川流域以及西部和南部地区,筑堤开池,扩大水利灌溉工程,大大促进了水田农业的发展。如790年扩建碧骨堤,动员了全州7个郡县的农民,可见工程浩大。旱田作物的种类和产量也有增加,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豆类以及桑、麻等经济作物。
手工业也有显著发展。虽然民间手工业尚未脱离农业,但官营手工业却有很大进步。官营手工业是专为宫廷、贵族和寺院服务的,产品种类很多,技术亦相当高超,如纺织品、衣物、装饰品、家具、马具、皮革、陶瓷、武器以及金银细工等。采矿和冶炼业也很发达,铁主要用来制造农具和武器,金、银、铜等则主要用来制造宫廷和贵族用的奢侈品以及宗教用品,如佛像、佛具等。
商业贸易也很活跃。首都庆州有东、西、南、北四个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五个小京和各州的首府则是地方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当时新罗和唐朝、日本均有贸易往来,尤其和唐朝的贸易十分频繁。输往中国的主要商品是绸缎、麻布、毛皮、金银细工以及人参、牛黄等药材;输入的除书籍和文具外,大都是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新罗商船往来于南海和黄海水域。在中国沿海及内地的一些城市中形成了新罗的商业据点,称为“新罗坊”。其中楚州(今江苏淮安)、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和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地的新罗坊尤其繁盛。随着商业的活跃,都市也发达起来。当时庆州有17万户,有许多华丽的建筑,仅大富豪的住宅——“金入宅”就有35所。但是,都市的主要居民除官僚贵族外,大多是为官府和贵族服务的各种役人和仆从,独立的手工业者极少。而且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是在国家控制下进行的,私人工商业很难发展起来。
新罗王朝的衰亡
9世纪,新罗王朝陷于严重危机之中。主要原因是,大封建主的土地兼并和高利贷的风行,导致丁田制的破坏和广大农民的破产,阶级斗争尖锐化;另方面,则是大贵族争权斗争的激化和中央集权制愈益衰弱。9 世纪以来,饥馑频繁发生,农民饥寒交迫,且往往因传染病蔓延而造成全村人口死亡。流浪的农民激增,走投无路,爆发全国人民大起义。在沙伐州(尚州)有元宗和哀奴起义,竹州(竹山)有箕萱起义,北原(原州)有梁吉起义,全州(完山州)有甄萱起义,西南地区有“赤裤军”起义。其中以梁吉和甄萱的势力最为强大。891 年,梁吉在北原起义后,迅速占领周围十余郡县,得到各地农民的拥护,势力日增。897年,梁吉的部下弓裔,据松岳郡而独立。后来又击败梁吉,夺取了起义军的领导权。904 年,建立摩震国,自立为王。同年迁都铁原,911 年又改国号为泰封。因其在高句丽旧地,故又称后高句丽。
甄萱原来是新罗镇守西南沿海地区的戍将,892 年,乘农民起义和新罗统治权力衰弱之机,在武珍州(全罗道的光州)举起了叛旗。甄萱聚集武珍州附近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并与当地中小地主相结合,于900年占领了完山州(全州)。甄萱以复兴百济作标榜,并实行一些有利于农民的温和政策,受到农民的支持,于是建立后百济,自己登上了王位。
这样,新罗国家就被压缩到东南地区,它和新成立的泰封国、后百济形成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918 年,弓裔的部将王建乘机发动政变,推翻弓裔政权,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翌年迁都松岳(今开城)。此后高丽王朝日益强盛,不断进攻新罗和后百济。935 年,新罗敬顺王向高丽投降,新罗王朝灭亡。第二年,后百济也被高丽消灭,朝鲜半岛重新统一在高丽王朝的治下。
朝鲜历史简介后三国时期
朝鲜后三国时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鲜历史上的时代划分之一。始于892年农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时期新罗王族后裔弓裔亦建立后高句丽导致已衰弱的新罗分裂,终于936年高丽再度统一朝鲜半岛。
朝鲜历史简介高丽王朝的集权统治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实行怀柔政策,把原来每顷6石租税减为2石,并规定3年免税;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竭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高丽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沿用新罗和摩震(泰封)国的旧制,因而有不完备之处。成宗时期(982—997年)实行政治改革,确立了一套新的封建集权统治体制。中央机关设门下省(总管国家各项事务)、尚书省(总管全国官吏)和三司(总管全国财政),尚书省下设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和工部等六部。三省六部是国家的中枢机关。其长官由文职充任,称为文班。地方行政,全国分置十道和十二州,各道由中央派遣的节度使总管军民行政大权。道以下设府、郡、县、村等行政单位,县以上的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村吏则从地方豪绅中选任。此外,还有乡、所、部曲等特别行政单位,这是“贱民”居住区,由国家严格控制。
军事组织是高丽王朝政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丽王朝实行良人农民义务兵制,即府兵制。全国有常备军15万左右,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两部分。地方军队由各道节度使统制,中央军队约5万人,分别属于二军六卫。二军六卫的高级将领称为武班,与文班合称“两班”。但武班的地位低于文班,实行文尊武卑的政策,目的在于防止军事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危害中央集权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成宗时还扩充了作为检察机关的御史台,创设了旨在培养官僚和普及封建思想教育的大学——国子监。同时强化业已实行的科举制,开始实行复试制。此外,成宗时还收集民间的武器,改作农具,以解除农民的武装,并表示鼓励农业的姿态。
高丽王朝建立之初,土地占有和租税征收情况复杂, *** 很难全面掌握。976 年,国家实行土地清查,登记全国耕地和山林,收归国有,然后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和士兵,称为“田柴科”。①文武官员按“人品”(身分)分为79品,最高者得田柴各110结,②最低者得田21结,柴10结。士兵给田15结。田柴科是国家把土地的收租权授予受田者,只限本身,不准世袭。但授予功臣和归顺贵族的“功荫田柴”不在此限。其余绝大部分土地作为公田,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田柴科的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它一方面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专制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生产的发展
高丽王朝初期,积极鼓励农民垦荒,扩大耕地面积。973年(光宗24年)规定,开垦陈田若为私田,第一年的收获全部为耕者所有,从第二年起与地主各分一半;开垦公田,头三年免征租税,后来政策又有所放宽。为了扶持贫苦农民从事耕作,国家还建立了义仓制度,贷给他们种子和耕牛。同时对地方官吏滥征徭役和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给予一定限制。 *** 还鼓励农民从事副业生产,让每家种植15至20株桑树,以发展养蚕业。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许多荒地辟为良田,不仅平原,连山坡地也开垦出来。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首都开城是全国最大的市场,大量的谷物集中于此,城内店铺林立,买卖兴旺。地方行政中心也兴起了乡市,成为地方的交换中心。高丽王朝初期,用以交换的媒介主要是大米和布匹,11世纪后期,货币流通日益普遍。1097年,设立铸币官,铸造金属货币,有三韩通宝、东国通宝、海东通宝等。
高丽的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宋朝是主要贸易对象。输入品主要是绸缎、瓷器、药材、香料以及书籍、纸张、文具、乐器等。输出品有人参、松子、毛皮、金、银、铜、硫磺、花纹席子、折扇等。其中硫磺和铜是从日本输入的转卖品。此外,高丽与日本、契丹、女真甚至遥远的伊朗等也有贸易往来。高丽与各国的贸易大都由国家控制,贸易多以朝贡、交邻等形式进行,但民间贸易也很活跃。
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
田柴科本身存在的矛盾是它只限终身,不准传世,但它是按“人品”授予的,而“人品”却是世袭的。这样,田柴科事实上变为世袭。特别是功荫田柴科,可以传承这一点是与土地国有原则相违背的。这种矛盾发展因两班贵族和寺院不断把公田变为私田而加剧起来。公田减少,使田柴科的授予数额逐渐缩减,到12 世纪初,田柴科已无法继续施行。许多失掉土地的贫苦农民沦为封建贵族的佃户或奴婢, *** 也常把反抗封建压迫的人民整乡整县地贬为部曲(贱民),于是贱民和奴婢阶层迅速扩大,甚至超过新罗时代,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另方面,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频仍,先是外戚李资谦擅权,继则是武人专政,政变频生,动乱不已,社会不宁,终于引起全国人民大起义。
1176年1月爆发的以亡伊、亡所伊为首的南方人民大起义,是无数人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起义者绝大多数是贱民。他们首先在公州鸣鹤所(贱民居住区)起事,然后占领公州,并打败了国王派来镇压起义的3000大军。以后亡伊等又占领礼山,得到散在庆尚和全罗两道的起义农民的支持,势力越发强大。统治阶级不敢再用武力镇压,便施展政治阴谋,把鸣鹤所提升为县,并减轻租税赋役,以麻痹起义的人民。同时一面与亡伊等谈判,一面以武力消灭其他各地的起义者,企图孤立并消灭亡伊起义军。但统治阶级的阴谋被起义者识破,亡伊等继续战斗,连续攻占了镇州(今忠清北道镇川)、骊州(今京畿道骊州郡)和牙州(今忠清南道牙山)等要地,兵锋直逼首都开京。亡伊誓言:“宁死于刀锋下,终不为降虏,必至王京而后已。”后来,统治阶级以“议和”为名,于1177年7月,将亡伊诱捕入狱,失掉了领袖的农民起义军被敌人击溃了。
与南方各道农民起义的同时,西北地区也爆发了城市贫民和农民的起义。起义者以平安道妙香山为根据地,活动在清川江、大宁江流域一带,到处打击两班贵族、地主和寺院。起义者占领西京(平壤),处决留守判官及其他可恶的官吏。朝廷派兵镇压,三易统帅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由于严重缺乏粮食和武器装备,起义者内部产生矛盾,统治阶级乘机进行分化瓦解,起义队伍发生分裂,最后遭致失败。
在全国人民大起义的波涛中,还有一股洪流向高丽王朝的封建堤围猛烈冲击。1198年,首都开京数千名公私奴隶在万积等人的领导下,以“不使三韩再有贱民”为目标,策划起义,准备杀死两班贵族及压迫者,焚毁奴婢文书,消灭良贱有别的身分制度,恢复奴婢和贱民的自由。但由于叛徒告密,他们的起义计划失败了。可是,在南方晋州却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1200年,晋州公私奴隶揭竿而起,很快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袭击乡吏,烧毁他们的宅院,一年之内消灭敌人6400余人,战果辉煌。后来由于阶级异己分子窃取了领导权,导致起义失败。在全国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高丽王朝日趋衰落。
外族入侵与高丽王朝的灭亡
高丽王朝时期,朝鲜曾先后遭受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外族的侵略。契丹和女真都是先后兴起于中国东北部的游牧或半游牧的民族,东邻朝鲜。916 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926年,契丹灭渤海国,以后又征服女真,势力逼近朝鲜半岛。993年,契丹数十万大军进攻高丽。高丽军民在爱国将领徐熙的领导下奋起抵抗,给入侵者以有力的打击。但是怯懦的统治者坚持议和,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承认契丹(辽)为上国,高丽为其属国,每年纳贡六次,并与一向友好的宋朝断绝盟交关系。1011年和1018年,契丹又先后两次入侵高丽,给高丽造成严重损失。
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中心的女真族逐渐摆脱契丹的控制,日益强盛起来。1115年,首领阿骨打称帝,以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为都,建立大金国。1125年灭辽,翌年推翻北宋王朝,接着又威胁高丽。高丽国王被迫以称臣纳贡为条件,得以保持傀儡政权。
13世纪初,蒙古崛起,高丽王朝被迫向蒙古纳贡。1231年,蒙古借口使臣被杀,大举入侵高丽。以崔瑀为首的武人政权,腐败不堪,无力抵抗,敌军长驱直入,很快逼近开京。高丽统治者惊惶失措,赶忙与蒙古侵略者议和,接受屈辱的和约。蒙古除索取大量贡纳外,还在高丽各地设置达鲁花赤(镇守官),以监督高丽军政。1232年,高丽 *** 下令杀死各地的达鲁花赤,然后避难于江华岛,以防蒙古来袭。蒙古对此实行报复,从1232至1259年,先后5次大举侵略朝鲜,兵锋所至,烧杀劫掠,破坏甚烈。高丽王朝统治者避匿于海岛,不但不积极地组织军民进行抵抗,反而一味寻求“议和”。1258年,双方达成“和议”,条件是高丽接受蒙古监督国政,每年向蒙古朝贺进贡,并以王子入质。之后,高丽朝廷由江华岛迁回开京,拆除岛上防御工事,撤走岛上驻军,以示臣服之诚意。
但是,人民反对屈辱投降,坚持进行抵抗。“三别抄军”(左别抄军、右别抄军和神义军的合称)南下珍岛(今全罗南道),联合西南各地农民义军,据险抗战。他们控制了南海一带,给蒙古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并且破坏了蒙古企图利用南海作为侵略日本前沿根据地的计划。腐朽的高丽王朝不顾民族利益,一再帮助敌人进攻自己的人民。1274 年,它与元朝①联军攻占三别抄军的根据地——济州岛,消灭了人民的抵抗力量。
1368年,中国人民推翻了元朝政权,建立明朝,为高丽摆脱蒙古的压迫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高丽王朝继续依附于蒙古残余势力,并且与明朝对立。1388年,高丽为阻止明朝收复铁岭(今辽宁省)东北的土地,派兵进攻辽东。当高丽军队到达鸭绿江时,右军都统李成桂举行兵变,班师回国,肃清以崔莹为首的亲蒙古派势力,掌握了实权。1392年,李成桂废恭让王自立,1396年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王朝由是灭亡。
朝鲜历史简介 李氏朝鲜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但他却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1443年,世宗国王创立韩文字母“训民正音”1469年,完成《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朝前期朝鲜封建国家的发展
李成桂掌权后,采取各种措施整治和加强专制集权统治。1388 年,实行田制改革,丈量全国公私土地,登记造册,收归国家所有。1391年,实行“科田法”,对两班官僚及其他贵族按等授田,第一科(一等)授田150结,以下递减,第十八科为末等,授田10结。对地方豪族和士兵另授军田,每人5—10结。其余大部分土地为公田,由国家分配给农民,征收租税,作为封建国家的基本财政收入来源。科田法是国家把土地的收租权转让给田者,即受田者只有收租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而且领有科田和军田者还必须向国家缴纳相当于田租1/10的田税,以加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和管理。
科田法的实行,国家不仅掌握了土地,扩大了税源,而且对两班和佛教寺院的土地也加强了控制。科田和军田不但数量有限,而且科田主要限于京畿一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和两班贵族进行地方割据的可能性。另方面,由于领受军田的人大多是中小封建主和上层农民,从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社会基础。
国家对土地支配权的确立,为健全和强化专制集权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1400年,废除私兵制,把原属于大封建主和寺院的武装全部集中于中央 *** 。1413年,普查户口,把所有男壮丁登记,并佩带号牌,以防止农民稳
匿漏税。结果查出了大量稳匿人口,增加了税收。为了控制农民,李朝在农村实行邻保制,即以邻舍的连环保形式强制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保证完纳国家规定的租税和其他各种负担。1469年,又编成《经国大典》,专制集权政治体制臻于完善。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一切国家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独裁专断,不受任何法律或个人的约束。中央设有议 *** ,作为辅佐国王的最高 *** 机关。议 *** 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曹(部),分掌 *** 各项重要行政事务。地方行政区划,除京畿外,全国设忠清、全罗、黄海、江原、平安、灰尚和咸镜七道,道以下设州、府、郡、县,地方各级 *** 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命。
对外政策,李朝一改高丽王朝时期与明朝的敌对状态,实行和平亲善政策,两国经常有使者互访,经济和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李朝还与明朝结成友好同盟共同抵御北方蒙古和女真的侵犯。因此,自14 世纪末叶以来,李朝对女真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开拓了北部疆土。到15 世纪,确立了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的天然国境。李朝对南部的日本,一方面与日本 *** 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一方面对倭寇侵掠沿海地带的活动进行积极斗争。为此,李朝建立海军,1419年征服对马岛,从而根绝倭寇的侵犯。
经济方面,李朝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生产。李朝把高丽末期许多沦为贱民的人解放为良人,同时整顿和没收两班贵族和寺院的私奴婢。通过清理公私奴婢的工作,一方面使许多人在身份上变为良人,另方面扩大了国家公奴婢的人数,15世纪中叶公奴婢达35万多人。李朝公奴婢与农奴近似,他们同良人共同生产,但没有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低下。尽管如此,贱复良和私奴婢之转化为公奴婢,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生产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促进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国家的兵源和税源。李朝初期,还经常派官丈量土地,清查匿田,并积极开垦新田,到15世纪前期,全国土地面积增加到170多万结,比建国初期增加3倍。人口也迅速增加,15世纪初,全国壮丁共有37万余人,30年后增加到70余万人,其中有的是清查出来的漏丁漏户,也有的是自然增殖的人口。世宗(1415—1450 年)时,编成《农事直说》,推广农业技术,对促进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生产技术方面,这时已经废弃休耕法,逐渐普及轮作法。同时秋耕、深耕、小株密植和一年两熟等先进耕作法也得到发展。水田是朝鲜农业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水稻品种增加,先进的插秧法广为利用,水车灌溉逐步推广。麦类的耕作法也有改良。14世纪末,棉花种植法传入朝鲜,到15世纪迅速普及半岛各地。此外,重要经济作物还有大麻、苎麻、桑、楮、莞草、竹及漆树等。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活跃起来。但手工业尚未从农业分离出来,手工业主要是家庭副业,产品有棉布、麻布、夏布、绢绸等纺织品,以及木器、竹器和稻草编织品等。除民间手工业外,更多的是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王室贵族享用的各种奢侈品。官府所属的手工业工匠除向国家提 *** 品外,在得到官府的准许下还可以独立营业,并向国家缴纳捐税。官营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分工,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如中央官营手工业工匠近3000人,分别在129种生产部门中从事生产;地方的官营手工业工匠350多人,分为27个生产部门。官营手工业的工匠不是固定的手工业工人,而是由征调的优秀工匠轮流服役的。主要为王室贵族生产生活消费品,其产品由 *** 直接分配给消费者,而不经过市场流通过程。所以官营手工业的生产,基本上不是商品生产,但对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具有影响。
商业也有显著发展。先在全罗道,以后在全国各地出现了集市,当时称为场门。汉城和平壤是南北两大商业中心。商品除粮食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各种手工业品,诸如纺织品、纱帽、草履、纸张、陶器、木器,以及水产品和药材等。15世纪初, *** 发行货币,但流通量有限,交换主要手段仍是米、布和金块等实物货币。封建国家对商业严格控制,建立直接为王室贵族服务的御用商业组织,即市廛制度。市廛商人由国家授予专卖特权,垄断重要商业贸易。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输入品主要是王室贵族需要的高级丝绸织品和奢侈品,输出的商品有粮食、棉布、麻布、药材以及各种农副产品。
李朝后期的朝鲜
科田法和田柴科一样,实行一个时期以后,逐渐破坏。科田法最初仅限于京畿一带,后来由于给予功臣贵族的功臣田和赐田不断增加,京畿土地不够,逐渐扩大到忠清、全罗、庆尚各道。另方面,中央和地方贵族利用各种办法兼并公田,扩大私田。在南部肥沃地区,两班贵族都占有大量土地。大贵族韩明浍有功臣田540结,申叔舟有490结。到15世纪中叶,科田法已经无法维持。1466年,实行“职田制”,但仍然无法制止私田的增长。以后土地买卖事实上合法化,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动摇了中央集权制的物质基础,削弱了王权。 *** 为增加税源,开征新税,加重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5世纪后期,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虽然暂时镇压了人民起义,但却无法挽救李朝政权日趋衰落的命运。
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斗争也越演越烈。王室和两班贵族的土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派管家或同族代理人管理田庄,他们自己居住在京城,退官后回到田庄,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这些贵族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往往在田庄设置书院,创办私学,聚集同族和异姓贵族子弟施教。他们一旦入仕发迹后,则互相援引,拉帮结伙,扩大政治势力。于是书院逐渐发展为结党营私和党争的据点。
出身于书院的两班子弟,标榜儒学,形成“士林派”,与在朝的功勋官僚贵族(勋旧派)争权夺势,形成朋党之争。1498年,燕山君依靠勋旧派大杀士林派儒生,是为党争的开端,此后数百年间,党争不绝,政治动乱,国家不安。16世纪后期,士林派得势,对勋旧派肆行报复,捕杀敌党,株连无数。以后士林派分裂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东人党和西人党又各自分裂为南人派和北人派,老论派和少论派四个派别。各派斗争,你攻我伐,无止无休,国无宁日,人民苦难。
在李朝统治阶级内讧之际,日本完成了政治统一,国势日强。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妄图征服朝鲜和明朝,实现其统治东亚的梦想。1592年4月,日本以近16万人的兵力大举入侵朝鲜。李朝由于长期党争,政治腐败,防备松弛,统治者对日本的突然进攻,惊惶失措,不能有力地组织军民进行抵抗。因此,敌人在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不到20天就攻陷首都汉城。国王逃往义州。两个月后,朝鲜半壁河山尽为日军所占。日军所至,肆意烧杀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杀者就达6万人之多。
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遭到了朝中人民的有力打击。朝鲜军民在爱国将领李舜臣的指挥下奋起抗战。李舜臣是全罗左道的水军节度使,长于战略。他把原来的战舰改装成为一种“龟舰”,即把战舰外壳包上铁板,形状如龟,周围插满锥刀,仓内设置火炮。这种龟舰形制灵巧,行动快速敏捷,驶入敌舰阵内不易被敌方击伤,又使敌人无法靠近攀登,仓内火炮则可以随时射击,在抗击日本海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8月,击沉敌舰300余艘,有力地阻止了敌人企图实行水陆并进的侵略计划,为后方组织力量实行反攻争取了时间。
是年7月,明朝应李朝的请求,派兵援朝,但因雨水受阻。年底明朝又派李如松率军4万增援。明军渡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共同抗敌。力挫敌军主力,翌年正月一举收复平壤。日军受挫后侵略气焰低落,向南败逃,中朝军队乘胜追击,一路得胜,收复开城和首都汉城,解放了被占领的广大地区,日军败退到南部沿海一带。
被中朝人民打败了的日本侵略者,改变手法,提议谈判,企图通过谈判争取时间,调整力量,以便卷土重来。谈判期间,日本为拖延时间,坚持无理要求,被朝中方面拒绝。
1597年2月,日本侵略者又以14万军队再次侵入朝鲜。在此以前,朝鲜由于党争,李舜臣已被免职,不能组织力量反击侵略者。因此,日本侵略军很快占领朝鲜海军要塞闲山岛和南方广大地区。在危难之际,李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舜臣。9 月,李舜臣依靠广大军民的积极支持,运用巧妙战术,在鸣梁海峡战斗中以12只战舰,一举击败敌人300多只战舰组成的舰队,击沉敌舰100余只,歼敌4000多人,取得了世界海战史上有名的鸣梁海大捷。这次胜利不仅保全了全罗、忠清两道,并为重建海军赢得了时间。1598年7月,明朝又派邓子龙率海军增援。在中朝军队打击下,日军节节败退,被赶到南部沿海一带狭窄地区。这时日本侵略魁首丰臣秀吉的死耗传来,日本决定撤兵。中朝军队乘胜追击,在露梁海切断敌军归路,一举击沉大小敌舰450只,歼敌15000多人,彻底粉碎了日本的侵略计划。在这次反击战中,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双双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全了朝鲜国家的独立,捍卫了朝鲜民族的尊严,同时也谱写了中朝人民患难与共的战斗友谊。
日本的侵略给朝鲜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战后朝鲜耕地只相当于战前一道的耕地,在籍人口比战前减少了5/6。战后的朝鲜亟待恢复战争创伤,整肃政治,恢复生产。但是腐朽透顶的李朝统治者却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继续进行无休止的党争。他们不但不积极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休养生息,反而变本加厉地盘剥人民。战时为军饷而征收的“三手米”,战后变成经常的赋税,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徭役。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衰弱不堪。
16世纪末,满洲崛起于中国东北。1616年,努尔哈赤,建大金国(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是年满洲贵族侵略朝鲜,李朝统治者投降,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直到19世纪末。
朝鲜历史简介 大韩帝国
1897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基,成立大韩帝国,从此韩国进入官方称呼。
1904年,日俄战争。日韩议定书。第一次日韩协约。
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第二次日韩协约。
1906年,日本在汉城(今首尔)设立“统监府”。
1907年,海牙密使事件。第三次日韩协约。
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安重根刺死。
朝鲜历史简介 日本统治时期
日韩合并
日本于1910年8月与韩国 *** 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逼迫高宗退位,册立纯宗。从此时至1945年,日本统治朝鲜半岛。
朝鲜历史简介 大韩民国临时 ***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对日本统治者的反抗,并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 *** 。最后,三处临时 *** 合并于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 *** ”。临时 *** 获得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 *** 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 *** 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 *** 帮助下,韩国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 *** 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 *** 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 *** 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朝鲜 *** 武装抗日
从1932年起,朝鲜 *** 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苏联的支持下于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半岛北部的普天堡镇,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朝鲜历史简介 独立后的内战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三八线)为界,分别由苏联红军和美国陆军接收。三八线以南成立了美国军政厅,以北则由苏联军事 *** 统治。因此,1947年秋,美国在联合国提出朝鲜半岛问题,联合国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朝鲜半岛举行自由大选,选出 *** 后,占领军撤军。1948年,选举仅在南部举行。在选举结果的基础上,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布成立。北部反应迅速。9月9日,在苏联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在苏联的支持下,金日成部队发动了针对大韩民国 *** 的朝鲜战争,朝鲜人民军刚开始一路胜利,将韩国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协商后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帮助朝鲜向南发动战争。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联军”与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
朝鲜历史简介 南北分治
1953年7月27日韩朝双方在板门店签订休战协议后,双方不时都有小 *** ,而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亦迥异,至今仍然处于分治状态。
朝鲜历史简介 朝鲜文化
新罗在朝鲜半岛东南,发展较迟。它统一辰韩、弁韩的各部落之后,开始与文化较发达的高句丽、百济有了频繁的往来,于是它的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统一朝鲜半岛以后,在高句丽、百济摄取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中国先进文化,为创造和发展朝鲜统一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早在4世纪,高句丽就设立太学,教授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新罗统一后更积极提倡儒学,682 年在首都庆州设立国学(大学校),并且不断地向中国(唐朝)派遣留学生以及求法僧。840 年,一年之内回国的留学生就有150人之多,这些留学生在沟通中朝文化交流和建设朝鲜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代朝鲜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书面记录使用汉字,不易普及民族文化。薛聪利用汉字作朝鲜音符,将儒家经典编制成“吏读式”朝鲜文字,为朝鲜人学习汉文典籍,提高民族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汉文学早就流行于贵族之间,唐朝留学生又使汉文学进一步普及。金大问著有《高僧传》、《花郎世记》、《乐本》、《汉山记》等,可惜这些著述都未能留传至今。只有崔致远的《桂花笔耕》(20卷)是留传至今的最优秀的文集。崔致远在唐留学20多年,以文章家而著称,他是许多留学生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从前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这时也由文人收集、整理起来,为后来《三国遗事》和《三国史记》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在封建中央集权化过程中,新罗统治者一方面提倡儒学,另一方面还积极提倡佛教,以为自己的政权服务。由于儒、佛思想的广泛传播,对朝鲜文化思想和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学说的根本思想是以“仁义道德”观念来固定君、臣、民的封建身份,教导臣、民无条件地为君主效忠。忠谈的《安民歌》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反映,充满了对君、臣、民封建关系的理想化和对儒家思想的赞扬。
佛教早在4世纪就传入高句丽,新罗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提倡而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罗不仅兴建寺院,发展佛教,并且向中国派遣求法僧,从而造就了一些有学问的高僧。7世纪,元晓根据佛教“三界唯识,方法唯心”的基本思想,著述了《十门和诤论》,宣扬主观唯心论。义湘在唐研究华严宗,并把它传入新罗,他认为“佛法平等,无贵贱高下”,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对贵族社会的不满情绪。但佛教不主张斗争而寄望于“来世报应”,所以这种思想不仅对统治者无害,反而能引导民众逃避现实斗争,成为麻痹民众的思想武器。另一位高僧慧超曾留学于唐朝,8 世纪初,他离开长安,经南海到印度,巡礼北印度五国佛迹,727 年经中亚回到长安,后老死于五台山。著有《往天竺五国传》,记述旅行见闻。这部书于20世纪初在我国敦煌的一个石窟里发现,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佛教的流行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8 世纪建造的庆州石窟座落在吐含山麓,是用花岗岩造成的。它由四面见方的前厅和走廊、八角形石柱的大门和拱形顶棚的圆形大厅构成。石窟里面有13面石壁,壁上饰有浮雕,大厅左右排列着40尊雕像,中间莲台上是高达3米的释迦坐像。整个石窟布局协调,造型生动,反映了新罗时代佛教艺术高度成就。此外,在建筑和雕刻上表现出色的作品还有许多宝塔和石雕,其中最优秀的首推佛国寺的多宝塔和释迦塔。
高丽王朝继承新罗政策,继续输入中国(宋朝)文化,从而进一步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朝鲜民族文化。
高丽王朝统治者从儒学中得到了许多巩固封建统治所必要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弘扬儒学,创办学校,培养封建官僚就成为高丽国家极为关心的事情。太祖王建及其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大都注意提倡儒学。光宗9年(958年)高丽首次实行科举制。景宗(976—981年)开始向宋朝派遣留学生。成宗11年(992年)设立了太学国子监,选拔各地优秀子弟入学深造。这些措施进一步 *** 了贵族子弟攻读儒学的积极性。国子监按身份差别分成四个层次:三品以上的两班子弟入国子学;五品以上的两班子弟入太学;七品以上的两班子弟入四门学;八品以上的两班子弟和平民良人子弟只能学习律令、书法、历算之类的庶务技术。其中国子监和太学是培养高级官吏的部门。
与以国子监为中心的官学发展的同时,私学也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两班高级官吏退官后私设学院,聚集宗族及异姓贵族子弟施教。仅开京一地就有私学12个,其中以崔冲的九斋学堂的声望最大。私学的兴起意味着地方两班势力的抬头,也反映出中央集权开始衰落。
高丽时期,科学技术也有出色的发展。11世纪下半叶,用雕版印出了大藏经4740卷。13世纪,又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印刷,比欧洲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早200年。高丽瓷器驰名世界,最突出的是高丽青瓷,它的特点是色彩清雅柔和,图样与花纹奇巧优美,引人入胜。高丽时期编成《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是研究古代朝鲜历史和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
李朝前期,朝鲜封建文化发展达于鼎盛。这个时期朝鲜文化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创造了新的朝鲜文字——训民正音。15世纪,朝鲜学者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根据朝鲜语音,参照汉字音韵制定一种音标文字,由17 个子音和11个元音组成。于1443年公诸于世,一直使用到今天。训民正音对于普及和提高朝鲜民族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朝鲜文字创制以后,朝鲜文书籍和翻译汉文的书籍大量出版,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这个时期,在天文、历算、农学、医药、历史、音乐、工艺以及手工业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农业生产需要正确测定季节的变化,这就促进了天文和历算的发展。早在8世纪,朝鲜就创制了天文观测仪和漏刻器,15世纪又发明了用水力计时的自击漏,不仅计时准确,而且还有报时装置。1442年,朝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它比意大利贝·伽斯泰利在1639年发明的测雨器要早近两个世纪。医学方面,在整理国内医药学的基础上编成《医方类聚》和《新增乡药集成方》,这些都是开辟新领域的重要科学成果。
李朝时期还修成《高丽史》(郑麟趾撰)139卷,《国朝宝鉴》90卷和《东国通鉴》以及《八道地理志》等史地著作。文学著作有《壬辰录》、《洪吉童传》等,前者是描写1592—1598年反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时期朝鲜人民爱国主义的故事,后者是著名文学家许筠(1569—1618年)撰写的朝鲜第一部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群众的感情。
李朝时期不断改进和提高印刷技术,仅世宗时期就四次改铸活字,因而使活字更加精巧,出版技术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出版的书籍,其活字之精巧与印刷之鲜明,不仅比过去突出,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艺术方面,由于李朝采取崇儒抑佛政策,佛教艺术发展不如过去那样显著,但世俗的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却有了新的发展。《梦游桃园图》(安坚绘)和平壤的大同门就是这个时期绘画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大同门建立在霓虹色花岗岩砌成的高台上,为两层木结构的门楼,每层都有栏杆和楼台板。整个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华丽的大门与波光闪烁的大同江相对映,恰似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