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景德辉煌——明代陶瓷的艺术之美明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的城镇都发展成为不同的手工业中心。尽管如此,景德镇在全国的制瓷业中,还不能居于盟主的地位。但是就整个制瓷业来看,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它代表着明代中国的制瓷水平。除受宗教的影响之外,明代的陶瓷艺术还受到当时各种姐妹艺术的影响,如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丝绸生产发展的高峰,产生了许多新的品种。
景德辉煌——明代陶瓷的艺术之美
明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的城镇都发展成为不同的手工业中心。而陶瓷业的发展也一样,在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瓷窑是遍布大江南北的不同地区。唐末至两宋(包括
辽、金)名窑遍布全国,有很多品种,也有各自的市场,很难说哪个窑场的某一品种是最主要的。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一些产地在制造各类不同的陶瓷器,然而在质和量上都无法和景德镇的制品抗衡。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
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而高质量瓷器的独占者宫廷所用的瓷制品,也几乎主要由景德镇供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青花瓷的流行
明代景德镇能一跃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甚至成为世界闻名的瓷都,其实早在元代就打下了基础。元代青花、釉里红新品种的烧制成功,以钴为着色剂的霁蓝和铜红高温色釉的出现,以及描金装饰手法的运用都为明后期彩
瓷和单色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技术条件,尤其是青花瓷的出现,是景德镇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青花瓷出现以前的宋元瓷器,虽然品种丰富,但手法基本上都是在一道釉的基础上进行刻划花、印花、雕花、贴花等,其方
法程序复杂又费时间,当然不如用笔描绘快。虽然磁州窑等地也出现过用笔描绘的铁锈花,但其颜色呈褐色,缺少釉色变化。青花瓷出现后就立即流行和风靡起来,主要是其色彩明丽,加上景德镇晶莹如玉的釉色,使其显得浓
艳清新,很快就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虽然青花瓷没有得到元统治者的欣赏,但却得到了明统治者的青睐,成为明代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的主要产品瓷。
南北方各大窑场的衰落
元代时景德镇的瓷器就远销国内外,同时元 ... 也在景德镇建立浮梁瓷局,以此地为宫廷造瓷的基地,这些都促使了景德镇陶瓷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如此,景德镇在全国的制瓷业中,还不能居于盟主的地位。当时的龙泉窑
、磁州窑和钧窑等各大窑场仍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代后,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景德镇以外的各大窑场都日趋衰落。首先是钧窑系的各种产品全部停止生产。龙泉青釉瓷虽在明初仍继续大量烧造,但后来由于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而且它单一的釉色无法和景德镇的釉下
彩、釉上彩、斗彩以及多种多样的高温色釉相匹敌。加上龙泉窑的地理位置,不能进行大批量的运输,所以在明中期以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器,虽然仍为民间所喜爱,但是和景德镇的青花相比较,在
胎、釉和 ... 工艺上都望尘莫及,最后亦归于没落。还有当时饮茶,一改宋人爱饮末茶的习惯,而流行纯净的煎茶和泡茶。于是,黑褐色的建窑制品受到了冷落,取而代之的则是景德镇青花白瓷的流行。随着各大窑场的衰落,
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自然会向瓷业发达的景德镇集中,使景德镇窑能集全国各窑之大成,也造成了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御器厂在景德镇的建立
景德镇在明代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除了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外,明朝宫廷在当地设立御器厂,承担为官廷、皇家提供优质瓷器的任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御器厂设置后,为了满足宫廷需要,便不惜代价
,使其陶瓷生产向高精度发展,促使景德镇的制瓷不断扩大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也带动了民窑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民窑在扩大市场的基础上,也精益求精,到明中期以后,官窑开始实行“官搭民烧”,也就是宫廷所需
的御器— —钦限瓷器,实际上是由民窑中的“官古器”户烧造的。
民窑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使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并由此而出现了以民营手工工场和作坊为标志的 ... 萌芽。明代是景德镇官民窑并存的时代,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和互相推动的。
明代日用陶器的主要产地有仪真、瓜州、均州、磁州和曲阳等地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其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宜
兴的紫砂器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福建、广东的外销瓷也有相当的规模。但是就整个制瓷业来看,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它代表着明代中国的制瓷水平。
进入以彩瓷为主流的时代
明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此前中国的陶瓷以素瓷为主。虽然早在宋代磁州窑等窑口就开始生产铁锈花、黑底剔花等彩瓷,元代的青花使中国的彩绘瓷更上一层楼,但一方面这些彩绘瓷颜色品种单一,前
者是以黑白为主,后者则是以青白为主。另外,这些彩绘瓷都不是当时陶瓷发展中的主流,虽然在民间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却不受当时的宫廷和文人士大夫及上层贵族阶层的认同。到明代以后,中国的陶瓷可以说是由一个以生
产素瓷占主流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以生产彩绘瓷占主流的时代。尤其是景德镇,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三彩瓷、红绿彩瓷、金彩瓷、斗彩瓷、五彩瓷等。装饰的纹样、表现的主题、绘制的手段、工艺 ... 的工具和材料等
都空前的丰富。
明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常见的日用器皿有各种瓶尊、碗盏、盘碟、壶罐、缸敦、簏盒、鼎炉、杂具等,其中敦为各式坐敦,景德镇俗语又称凉敦,是当时讲究人家夏天坐的凳子,簏盒则是用瓷做成的各种胭脂盒、粉盒、印
泥盒、颜料盒等,鼎炉,原为古代早期的炊具和盛器,后发展为礼器或陈设器,其中的香炉也常用于焚香,杂具多为玩物或书房中的陈设品,其中有围棋、别棋、屏风、帽筒、笔架、笔筒、砚滴、砚台、笔管、笔洗等。除此之
外还有专供祭祀用的祭器。从这些流行的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陶瓷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在题材上,除还继续保持着大量的传统题材和内容之外,以道教中的道具和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瓷器大为增多。因为当时的道教文化比儒教文化更占上风。同时,因受 ... 教的影响,出现了以书写 ... 文字为装饰的
瓷器,这种手法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更为流行。除受宗教的影响之外,明代的陶瓷艺术还受到当时各种姐妹艺术的影响,如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丝绸生产发展的高峰,产生了许多新的品种。其装饰以
各种带有吉祥含义的花鸟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常见的有团凤、穿花凤、如意连云、大云龙、落花流水、缠枝牡丹、缠枝莲花、折枝花果、锦上添花、延寿菊花、天地宝相、石榴、桃花、芙蓉、蔓草、八宝、八吉、方胜、银锭
、龟背、钱纹等,这些纹饰在当时的陶瓷装饰上也常出现,说明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共同风尚。锦缎不仅在纹饰上和陶瓷装饰互相影响,就是在装饰形式上的相互影响也较大,比如,锦缎中常见的团花(当地艺人习称皮球花)装饰
、重叠式的锦上添花装饰、锦上开光装饰等,这些装饰形式从明中期开始发展到明末直至清代,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装饰的固有特点之一。当时影响到陶瓷艺术风格形成的姐妹艺术中除锦纹之外,还有当时的文人绘画、风俗画。
文人绘画在陶瓷上的影响
在异族统治结束后,明初年统治者致力于恢复汉家风尚,洪武年间追仿宋制,重建画院。由于统治者的倡导,明代的画坛非常活跃,各流派林立,纷繁杂沓。由于 ... 因素的增长,在江南的一些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中,
专业画家与文人画家云集,由于政治、经济、地域、师承等各种客观原因,形成了许多有鲜明特色的画派,如画院派、浙派、吴派、松 ... 、江夏派、修林派等。自从宋代苏轼提出“文人画”的概念后,“文人画”和“工匠画
”的界限就渐渐明确,苏轼所认可的“文人画”是在笔墨技巧之外,还要有诗的境界,这个境界具体地说还不是雄健奔放,而是“萧条淡泊”的宁静、恬适。到明代,这种文人画的风格还是一如既往地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尽
管明中期以后,“极摹人情世态之岐”的市井文艺风头正健,但文人画还仍然是闲云野鹤倘徉于山林秀水之间,意在“寄兴抒怀”,求得“心远忘世”,画家的表现兴趣多专注于大自然,或放情于山水,或寄笔墨于缘情。在绘
画中有许多表现仙人高僧及文人隐士的题材,画面中的文人、隐士们或在松林荒郊及茅合庭院中弹琴、饮茶、论道、吟诗,或骑着马,后面跟着书童,行走在丘壑泉石、烟云竹树中。这类画面在明中期的陶瓷绘画中得到了部分
的表现。
在明中期以前,陶瓷装饰基本都是以图案装饰为主。当然在元代的青花中,也有一些表现人物故事场景的绘画性装饰,但那是一种单线平涂的表现方式,明中期以后,把以水墨形式表现的文人绘画直接搬到陶瓷装饰中还是
第一次。而且由于青花是釉下彩,使用毛笔饱蘸青花料水直接画在未烧的、具有吸水性的坯胎上,完全可以表现出文人画所追求的水墨淋漓的晕染效果。这些画面中的人物,或行于流云,或悠闲自得,或超凡脱俗、潇洒自如,
表现当时文人隐士(这些文人隐士,被工匠们称为高士,所以描绘他们生活的图画又被统称为“高士图”)优游闲适的生活情趣。这些画面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讲究笔墨与意境,而不以形似为目标,所绘的人物往往是寥寥数笔
,略加点染,概括出人物的神情风貌即可,人物往往与疏朗空灵的背景融为一体。另外,还有许多表现仙人道士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人物神情飞扬,气势豪爽,背景楼阁耸立,檐台接应,青山碧水,仙云缭绕。常见的画面如
:明景泰“南极老人纹”碗、青花“高士图”罐、“八仙庆寿图”罐;明天顺的青花“八仙渡海”碗、“携琴访友”梅瓶、“仙人”梅瓶;明成化的“楼阁人物图”罐、青花“庭院对弈图”盖罐;明弘治青花“高士图”盖罐、
“骑马人物”三足炉、“拜月图”香炉、“高士图”香炉;明正德“楼阁人物”套盒、“庭院宴乐图”诸葛亮碗等。除青花瓷外,这一类的题材也出现在当时红绿彩瓷上,具有代表性的有:明天顺红绿彩“八仙人物”连坐香筒
,明成化红绿彩“人物骑马图”碗等。
明中期的青花瓷上的人物绘画和元代青花瓷上的人物绘画的区别在于,从画法上,元青花人物受当时版画影响,因此画风工整严谨;从题材上,元青花人物所表现的题材大多来自当时的元曲或小说,所表现的画面基本都是
人物故事的情节,具有较浓厚的市井气。而明中期的青花人物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画风潇洒自如;在题材上,所表现的也大多是文人的生活和仙人道士,充满文人所追求的情趣和意境,具有较浓厚的文人气。
从明中期开始,苏杭、南京一代文人们的绘画就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当时院体风格的浙派和文人风格的吴派。到明末,虽是社会动荡不安,明朝面临灭亡的危险,而生活在江浙一代的部分文人仍
然悠游不迫,从容闲适,追求表面的放达自在与内心的自我解脱。王民阳心学与晚明禅学之兴盛,使“闲”、“净”、“空”、“寂”的传统价值观念在明末文人画中体现得越加明显。许多士大夫画家沉湎于禅宗的心性修养工
夫,以求断尽烦恼、完美身心。继承了吴派风格的松江画派这时是明末画坛上的主流,其中的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赵左等都是当时较有影响力的画家。这一时期,由于雕版印刷的进步,这些画家的绘画得以刊印成画册,
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将这些文人画家的画册作为摹本,搬到瓷器上,生产一些能符合这类文人或画家口味的产品。
因此,在天启、崇祯时期生产的一些青花笔筒、笔洗、香炉等文人们常用的器皿上,就常常装饰着这些文人们的绘画。在这些画面上,以轻松古淡的笔法,用大笔混水而成。这些画面的题材都是当时文人画中常见的,如李
白醉酒、王羲之观鹅、苏东坡爱砚、周敦颐爱莲、陶渊明赏菊、松下独坐、老人垂钓、携琴访友等,在这些画面中,和明中期所表现的人物画比较起来,背景中的各种灵芝状和如意状的云纹消失了,即使还有云纹,也只是非常
浅显的、呈括号形的,混了淡淡青花料色的流云。这样画面显得更空灵,更文人气了。而且,这一类的器皿也许是为了满足文人们追求淡远荒疏的意境,打破了长期以来青花瓷在颈部、肩部及底部装饰各种边饰图案的传统,整
个器物仅以绘画装饰。有时为了避免单调,便在边脚上刻一道暗花图案。这些器物除人物画之外,还有当时文人画中盛行的各种花卉,山水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一方面艺人们尽力模仿当时文人画中湿墨淡彩,淋漓疏爽的表
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肆意发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明代版画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明代版画的盛行也给当时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许多新的养分。中国早期的版画(唐代),多为佛经的插图,那时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五代两宋时期版画的应用范围渐广,特别是宋代,图书出版业的兴旺和
印刷技术的改革,使版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到元代,戏曲文学、小说、话本都很发达,并且是最富现实意义的普及艺术形式,为版画艺术的全面发展打开了局面。明万历至清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
一步繁荣,世俗化的消遣性的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活跃。各种戏曲小说大量产生,雕版印刷业、插图艺术也随之发展。这是中国版画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作品产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艺术性之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当时,各种戏曲小说,话本评传,都配有作为说明故事内容的插图版画,这些插图版画使故事的情节更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性和可视性,使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这些插图版画,不仅促进了戏曲小说的发展,同时也成
为当时最有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许多的画家也热情地参与了插图版画的创作,如唐寅、仇英、陈洪绶、丁云鹏等。在雕版艺术中也出现了大批的能工巧匠, ... 版画的刻坊书肆遍布各地,主要有徽州、金陵、建安、杭州、北京等。其中徽州的版画冠绝群
伦,是当时版画艺术中成就最高派,在版画史上享有盛名,曾产生过很多技艺精湛的雕版能手。黄、汪两姓的刻工,人才济济,世代相传。其中黄子立雕版的陈洪绶的《水浒》、《西厢记》、黄一楷的(《北厢记》 、《琵琶记
》等,可谓穷工极巧,精细莫可名状。画家与刻工密切配合,在描绘上,处处交待清楚,让刻工尽量发挥雕刻技巧,细如游丝,密如雨点,转折顿挫,甚至蹭笔飞白等各种复杂笔法,都能在刻工的刀下显示出来。当时,徽派的
木刻插图,可以代表明代版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这些刻印精美的木刻版画,对当时的陶瓷工匠们来说,真是打开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图画世界。因此,万历以后无论是青花瓷还是五彩瓷,在表现风格上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变,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们把版画严谨的造型,讲
究的排线,用点和线的疏密组合来表现对象的阴面和阳面的手法等,运用在当时的五彩瓷和青花瓷中。有的青花瓷甚至采用白描版画的手法,即只用青花料勾出线条,并不混水,纯粹用线的排列而不用色来表现画面,最多只在
下面铺上青花的底色,而主体绘画保持白描的效果。木刻版绘对当时景德镇民窑瓷影响不仅表现在装饰手段上,也表现在装饰题材上,当时的木刻版画的内容不仅来自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话本评传,还有各种史书、地方志及
著名画家的画册、画谱等。这些木刻版画的内容,可以说涉及到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题材的表现和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正是这些内容丰富、表现手段又非常精致的木刻版画,使明末的五彩瓷、青花瓷得到了
长足的发展,并为清康熙五彩瓷、青花瓷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打下了基础。
海外贸易对陶瓷艺术风格的影响
对陶瓷艺术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外来艺术和文化的影响。随着隆庆年“海禁令”的解除,欧洲海运的开通,各国贸易往来的频繁,中国的陶瓷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不仅有了一个更加宽阔的市场
,也有了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它吸纳着更多新的营养和新的审美思想。大量的海外人士到景德镇来定购瓷器,一方面,他们接受当时景德镇艺人们精彩的陶瓷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按照本国人的文化习俗和欣赏习惯
来对景德镇艺人们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带来已设计好的样品,这些外来的艺术爱好和装饰方式,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陶瓷艺人们的创作方式,以至于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形式 如为了迎合日本市场,嘉靖年间开始,艺人
们在陶瓷上使用金彩加工, 此前,虽然也出现过在瓷器上描绘金彩,但终是少数,至此之后一直影响到清代,在瓷器加工上大量运用黄金,以达到一种镂金错彩的华丽效果。同时受欧洲文化的影响,规整繁缛的图案装饰更加风
行,一直发展到清代达到高峰。也就是说,由于 ... 因素的出现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其审美趣味受到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审美开始世俗化、市民化。在追求上开始由素洁朝艳丽过渡,由追求“天道”到追求“人
道”,由追求自然天成到追求人工雕琢。明代的陶瓷艺术从历史阶段上来讲,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的重要时刻,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风格上来讲,也是一个由中国传统文人意境的主流, 向近代世俗文化的主流转变
的重要阶段。
来源:文化长廊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