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和珅,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和珅,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前些年,随着《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历史剧的热播,由王刚老师扮演的和珅可谓是深入人心,剧中的和珅贪淫无度、阴险狡诈,并且位极人臣,「 ”和大人”、「 ”和中堂”的名号在大清朝可谓是响彻云霄。 但是,和珅真的是姓和名珅吗? 电视剧跟你开了个玩笑,而历史也欠和珅一个名分。 取自图腾的姓氏 和珅姓「 ”钮祜禄氏”,原名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提到「 ”钮祜禄氏”,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人,没错,她就是乾隆皇帝的生母。 所以说,他的全名应该是叫「 ”钮祜禄·和珅”。而电视剧中的「 ”和大人”、「 ”和中堂”实属谬误,应该叫「 ”钮祜禄中堂”、「 ”钮祜禄大人”,或者至少也应该称「 ”钮中堂”、「 ”钮大人”才对! 而「 ”钮祜禄氏”作为清朝一个很大、很古老的姓氏,其原意取自女真人崇拜的图腾。 「 ”钮祜禄”,在满语里原本的意思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狼”。「 ”狼”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崇拜的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 ”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生在满洲正红旗下 说起八旗制度,很多人可能不太陌生。八旗制度起源于牛录制,牛录制是满洲人外出行军、打猎的行动单元,类似于现在的「 ”旅-营-连”的编制。 一般来说,每个牛录有300人,而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25个牛录,共计7500人,这个只是满洲人早期的编制,随着满洲人入主中原,人数激增,早就超过了这个数目。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 ”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白、红、蓝冠以「 ”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 而和珅生在满洲正红旗下。 八旗本无高下之分。清朝入关以前,宗室亦分八旗,镶黄旗属于皇帝一人统属。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亦归皇帝统属。 代善(清太祖次子)统管正红旗;庄亲王舒尔哈齐(努尔哈赤之弟)的儿子济尔哈朗统管镶蓝旗;清太祖十四子多尔衮与清太祖十二子阿济格统领镶白旗;清太祖十五子多铎统领正白旗;代善长子岳托统领镶红旗;太祖五子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 正蓝旗归皇太极亲统后,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便成了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 ”上三旗”。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顺治初年,多尔衮将当时亲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也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 从此,八旗中就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指:镶黄、正白、正黄三旗;下五旗是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 参考数目:纪连海《和珅:二号人物》 (文:小孟谈古今)
本文标签:和珅历史清朝中国古代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