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卧薪尝胆”的真相:一场上千年的误会衍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个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作。后一句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他卧在柴禾上尝苦胆,以此来告诫自己不得贪图享乐,必须时刻励精图治一心复国,后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卧在柴禾上尝苦胆,最终演变成「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故事是个好故事,成语也是个好成语,但这是真的吗? 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这是肯定的。不过,真的有必要卧薪尝胆,做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事吗?除非是故意要做给别人看。 事实上,专门记载春秋史事的《左传》和《国语》中都没有关于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一事。无论是《左传》的「 ”定公”及「 ”哀公”两部分,还是《国语》的「 ”吴语”和「 ”越语”,都没有卧薪尝胆的记载。 直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才找到「 ”卧薪尝胆”的蜘丝马迹——「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注意,即便在《史记》中也只说「 ”尝胆”,没说「 ”卧薪”。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勾践在温暖软和的丝绸棉被上「 ”尝胆”,也是可以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光有「 ”尝胆”而没有「 ”卧薪”,这种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似乎就要打一个折扣了。 到东汉时,赵晔写的《吴越春秋》仍然继承了司马迁的说法「 ”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也只有「 ”尝胆”,没有提到「 ”卧薪”。 那么,何时勾践才「 ”被”卧薪的呢?至少要到宋朝。 北宋学者王洙说越王勾践「 ”出则尝胆,卧则枕戈”。戈是古代一种兵器,勾践枕着戈,倒很符合一个要复国的君王的气质。但也没说是卧在干柴上。 卧薪尝胆被连起来使用的第一人大概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苏轼在诗文《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写道「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不过,这是苏轼虚构的孙权卧薪尝胆,没越王勾践什么事。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他「 ”发明”的词汇总能被人们所追捧,于是「 ”卧薪尝胆”得以广泛流传开来。 到南宋时,「 ”卧薪尝胆”更是被文人墨客们广泛使用。因为他们怀念被夺去的另一半壁江山,希望皇帝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像勾践一样最终复国,灭掉敌人。这是南宋人集体的殷切希望,「 ”卧薪尝胆”和越王勾践也就这样结合起来了。 没有人会深究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重要的是发扬他这种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从南宋以后,卧薪尝胆和越王勾践几乎成了「 ”配套设施”,他们常常一起出现。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史学家将「 ”卧薪尝胆”一事挂在吴王夫差名下,当然这不是主流意见。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越王勾践卧的不是干柴,而是一种蓼菜。他们认为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疲倦不堪眼皮都睁不开了,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 ... 眼睛,从而打消睡意。跟头悬梁锥刺股有得一拼。 这些都是关于「 ”卧薪尝胆”的一些边缘说法。 到乾隆时期,「 ”卧薪尝胆”的说法终于定于一尊,盖棺定论。蔡元放修订的《东周列国志》,说越王勾践「 ”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 我们现在流传的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按照乾隆时期的「 ”最终版本”。 「 ”卧薪尝胆”的故事,经过上千年的衍变或许早已不是本来的面目。人们需要这样励志的故事,至于究竟是不是真的,究竟发生在谁身上,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 ”卧薪尝胆”的真相:一场上千年的误会衍变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错就错,误当赤壁又何妨?苏轼转而想到了曹操,想到了周瑜,想到了他们之间发生的那场大战,于是借题发挥,即兴填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好在苏轼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一位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大宿敌,有的一出生就注定是宿敌

    宿敌是长期的敌人,天生的对手,命中注定的竞争者。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大宿敌都有谁?所谓水火不相容,正好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所以这两位注定要成为一对宿敌,照理说,水应该是克火的,可是这场水火大战,偏偏以火神祝融的胜利结束,共工火了,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3. 卧薪尝胆成就春秋五霸,越王勾践是怎样走向巅峰又踏入深渊?

    提起春秋五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就目前来说有两个版本,而被大众所推崇的是《荀子,王霸》中认定的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五霸中最后一位,也是血统最为源远流长的越王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整顿国力,每顿都食糟糠之饭只为提醒自己报仇,他的妻子也亲自带领妇人种桑织布发展生产。

  4. 沈括为何死后无人给他写墓志铭?他亲眼看见「 ”飞碟”,你相信吗?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人。弱冠之年就承父荫当了个沭阳主簿的小官,在任上显示了其出众的水利才能。二十三岁中进士。沈括科技能力一流.天文、历法、农桑、水利、医学、...工程、地质、数理化,无一不懂,属于不世出的通才。

  5. 苏轼与王弗:人生路上没有了你,几多坎坷几多风雨

    据说,宋神宗曾问他的大臣:「”当朝人物,哪一位可以跟李白比呢?”一个大臣回答说:「”苏轼跟李白差不多”。我们不去评论到底是李白还是苏轼更好些,但凭此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确是个卓越之才。苏轼生活于政局变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为,但人生征程起伏曲折,「”崎岖世味尝应遍”。尽管如此,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道尽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坦然超脱的情怀。

  6. 苏轼过惶恐滩,因为「 ”二毛人”而想当水手,二毛人是谁?

    北宋大文豪苏轼虽然弱冠之年就高中进士,开始出仕,但宦海浮沉,几乎没有多少顺的日子。王安石变法时,他因反对新法,被视为守旧派,受到变法派的打击。

  7. 高风亮节——文人与竹的互相成就

    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榜上有名,可见竹子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子笔直挺拔,婆娑有致,青翠不惊寒,自有一种虚怀若谷之气,象征着坚韧挺拔,虚心有节等品格。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竹的喜爱,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的共性之一。千百年来,在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下,竹子由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变成

  8. 苏轼调侃好友怕老婆,还写了首诗嘲笑他,其中一成语流传至今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9. 天才苏轼一生坎坷,都是因为没管住自己的嘴?

    苏洵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并不会因为他的美好愿望而改变。苏辙形象苏轼克制了一段时间,却终究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御史形象经过一百三十多天的"审理",御史台查找到批评新政的"讥刺诗"一百多首,以及其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嘲笑程颐,引来强力反击有所反省并不等于认同,特别是反省的结果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与自己的性格不符,苏轼断然否定了这种反省。

  10. 欧阳修在扬州建平山堂,苏轼为何在此大发感慨?

    北宋的欧阳修与苏轼很有缘分。

随机推荐

  1. 梦见老公不管我了

    周公解梦梦见老公不管我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老公不管我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梦见燃烧的火

    周公解梦梦见燃烧的火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燃烧的火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善恶有报!看各地城隍庙对联如何教化世人

    「”城隍庙”的渊源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

  4. 齐桓公分沟礼燕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大举进犯燕国。接到燕国的求救信,齐桓公是亦忧亦喜。对于齐桓公这位救命恩人,燕庄公是感恩戴德,恨不得掏出自己的心来回报他。见齐桓公要走,燕庄公就组织了盛大的欢送酒宴为他送行,并提出要亲自送他一程。>其他诸侯国听说齐桓公如此礼遇燕国,纷纷表态要跟从齐国,齐桓公的声望因此大幅攀升。

  5. 企盼,有一天,春暖花开,阳光底下

    企盼,有一天,春暖花开,阳光底下,一定有两张傻傻的笑脸。当我们老了,我就牵着你的手,坐在林边,数着岁月留下来的皱纹,品此生的百般滋味。我就安静的拥你入怀里,坦然的闭上我的双眸,留一抹浅浅的微笑挂于唇边,倾诉着我对你的眷念,此生,定是因有你的陪伴,而满足。

  6. 李白对句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由于嫉恨李白之才,总想伺机奚落他一番。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第>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弄得十分尴尬。

  7. 被功臣拥立的汉文帝为何没有成为傀儡?他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明君之一,他在位二十三年时间内稳定了汉朝政权,并开创了为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但是从以下两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帝即位之初的形势对他是非常不利的:1、汉文帝在朝中缺乏根基。他的母亲薄太后在「”一幸生男”后「”希见高祖”。而他最初被刘邦所封的代国不仅远离国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而且是抵御匈奴的前线。由此可见薄太后与代王刘恒都不受汉高祖刘邦的宠幸,他们在朝中自然缺乏有

  8. ... 和 ... 的《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1946年1月13日晚24时前后,...和...的《停战协定》正式生效。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43天艰苦、复杂的谈判,终于签订了《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1月5日双方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于1月10日正式签字,同时,分别下达"停战令"。协议规定从1月13日起双方停止一切战斗行动。

  9. 梦见别人吃面条

    梦到吃面条,预示著身体健康,好事即来。梦见吃通心面,预示著身体健康,身体免疫力增强。梦见吃阳春面,意味着异...友方面运势会上升。梦见掉牙好不好女人吃面条,意味着夫妻感情会很融洽。犯人梦见吃面条,会很快获得自由。

  10. 宋朝皇帝宋仁宗赵祯出生

    1010年5月12日,宋仁宗赵祯出生,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天禧二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庆历三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网络配图嘉祐八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