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以上就是土木之变的全过程。李贤亲历土木之变,侥幸逃生,他的说法应该更接近于真实。王振屯驻土木堡实际上是无奈之举。>>实际上土木之变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大明的根基,随后发生的北京保卫战最能说明问题。8月16日,当土木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时,群龙无首的明廷乱成了一锅粥,是站了出来,拯救了危局,筹划北京守城的各项措施。双方的激战随即展开。11月8日,瓦剌军队全部撤出塞外,北京解严。
> 土木之变 > 时期,退回蒙古高原的就出现了裂痕。居于东北的兀良哈部,留在蒙古高原的鞑靼部,还有位于西方的瓦剌部,各自为政。在连续用兵的打击 下,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表示臣服。兀良哈以卫所的形式被纳入了明朝的版图,瓦剌的几个首领也接受了明朝的封号,被纳入了朝贡体系。如马哈木被封为顺宁王、 太平被封为贤义王、把秃勃罗被封为安乐王。> > 但武力征服并未使蒙古人屈服,蒙古草原赋予了蒙古人坚韧顽强的性格,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 息,蒙古人再次崛起于明朝的北方。从宣德年间开始,瓦剌人脱欢(马哈木之子)开始走上了统一蒙古各部的道路。脱欢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先后杀死了太平和把 秃勃罗,统一了瓦剌部。对于劲敌鞑靼部,脱欢也是多次用兵,杀死了其首领阿鲁台。基本上统一了蒙古各部。正统四年(1439)脱欢去世,也先继位。瓦剌部 的强盛更上一层楼。向西控制了哈密、沙州,整个西域地区都成了也先的囊中物,向东击败了兀良哈,降服了东北的女真人,从而建立起元朝灭亡后最大的蒙古帝 国,偌大的蒙古高原又一次在狼图腾下 ... 在一起。蒙古与明朝的战争迫在眉睫了。> >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以明朝侮辱蒙古使者,拒 绝与蒙古和亲等理由,毅然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七月,蒙古铁骑兵分三路进攻明朝,也先帅主力大军直扑大同。明朝将领进行了抵抗,但无奈蒙古风头正劲,败绩 的战报如雪片般涌入了北京。参将吴浩战死,大同守将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阵亡。边关告急!明朝危急!> > 此时的太监王振,刚刚目送曾经 压制自己的张太后,三杨的灵柩一个个地下葬,终于盼到了自己的出头之日。面对也先入侵,读书人出身的王振不禁喜从天降,认为这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于是极 力怂恿英宗亲征。此时的英宗年仅22岁,正是热血方刚之时,也想像太祖、成祖那样扬威于沙场之上。老太监、小皇帝一拍即合,二人不顾群臣的反对毅然决定出 征。英宗以成祖、宣宗亲征为楷模,在边境吃紧的情况下出征,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切都过于草率,简直视战争为儿戏。在命令下达后的第二天,出征的大军就仓促 上路了。几十万的大军根本没有后勤保证,军粮、军服、武器都没有着落。整个大军,只是在出发的前五天,才每个士兵领取了1两白银以及衣物、炒麦等物资。为 了予士兵方便,每3人配1头毛驴来驮运物资。如此少的后勤准备又如何能让官兵心服,如此差的运输工具又如何能保证行进速度。而明军赖以取胜的法宝火 器,则是临时从武库中调出来的,匆忙分发给士兵,士兵根本无法熟练操作。这支大军出征的那一天就已经逃不出失败的命运了。> > 大军出发不 久,由于多年未曾用兵,士卒体质脆弱,加之军内乏粮,未到大同,军中就死亡不断,僵卧路旁的士兵尸体比比皆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战争还未开始, 军心已经不稳。虽然随行的百官力谏退兵,但王振一意孤行,仍然西进不已。直到王振亲眼看到明军惨败的战场,伏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景象,王振才开始害怕起 来,再加上不利的战报,王振终于改变主意,火速传令东归,由原路经宣府(今河北宣化)回京。那知也先的大军已经跟踪而至。忠顺侯吴克忠、成国公朱勇、永顺 伯薛绶等先后阵亡。8月13日,明英宗的大军逃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距离怀来20里的地方。也先从后赶到,将大军团团围住。土木堡地势较高,地无 水草,南面15里处有条河流,早已被瓦剌军队占领。打井二丈多深,也未见一丝水滴。数十万大军就这样在无水的条件下足足被困了两天。15日,当蒙古军队假 意撤离之时,明军人人争先恐后地到河边饮水,阵势大乱。就在此时,早已埋伏在此的瓦剌骑兵伏兵四起,如潮水般涌了过来。一时间明军大乱,将找不到兵,兵找 不到将,根本组织不起有效地防御。四散奔逃的明军纷纷倒在了瓦剌兵的乱刀之中。乱军中,王振被禁军将领樊忠一锤砸碎了脑袋,明英宗则老老实实地成为了也先 的俘虏。而为这场闹剧作殉葬的则是数十万陈尸荒野的明军,“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随军出征的数十名朝中重臣也成了陪葬。英国公张辅,这位曾经立马横 刀于越南的明将,以75岁的高龄死于乱军之中。兵部尚书邝、户部尚书王佐,阁臣曹鼐,这些力阻英宗亲征的大臣也献出了生命。> > 以上就 是土木之变的全过程。这里尽量用一些客观的词汇去描 ... 实的历史,似乎与我们知道的历史有所不同。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实际上都是文人写出的历史,他 们拥有着文字霸权,对宦官的描述掺杂了大量的主观色彩,往往捕风捉影把一些丑化王振的故事写入正史中。这里并无意为王振翻案,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用一颗平常 心去看待更近于真实的历史。以人数为例,大多数书籍都认为是50多万人。而事实上用三天时间拼凑出的军队主要是由北京的禁军构成的,而正统年间整个禁军的 人数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万,哪里可能会有50万人那么多啊!真实的人数应该如李贤所说的那样,“二十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 尽为胡人所得。”李贤亲历土木之变,侥幸逃生,他的说法应该更接近于真实。而之所以有50万之说,大概是沿用永乐时50万大军亲征的说法而已。之所以以往 的记载尽力夸张人数,是因为以此来说明王振给明朝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 另一条王振的重大罪状是屯驻在缺水的土木堡,而没有及时地退入怀 来县城。之所以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王振等待运输自己财务的辎重车而执意驻兵于此。真实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当明朝撤兵的时候,瓦剌的前锋已经追上了 明军,忠顺侯吴克忠、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等人的阵亡就是为了掩护大部队。而土木堡附近的水源地早已被瓦剌军占据,更能说明瓦剌军已经包围了明军。王振 屯驻土木堡实际上是无奈之举。而那些视土木之变为奇耻大辱的明朝文人,不敢把责任推到英宗的身上,也不忍心把罪名放在那些死于乱军之中的朝廷重臣身上,而 王振成为理想的替罪羊。毕竟他已经罪行累累了,多一条罪状也无所谓了。> > 实际上土木之变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大明的根基,随后发生的北京 保卫战最能说明问题。8月16日,当土木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时,群龙无首的明廷乱成了一锅粥,是站了出来,拯救了危局,筹划北京守城的各项措施。9月 6日,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10月11日,瓦剌的大军就兵临北京城下了。双方的激战随即展开。> > 10月11日,明都督高 礼、毛福寿与瓦剌军交战于彰仪门外,杀敌数百人。虽然明军小胜,但瓦剌的大军并未因此而士气大损,毕竟英宗还是也先的阶下囚。在重整旗鼓后,也先于10月 13日发起了更大规模地进攻, ... 了主力准备强攻德胜门。频繁活动于德胜门外的蒙古侦察兵引起了于谦的警觉,于谦判断这里可能是瓦剌主攻的方向。为此于谦 事先命石亨率精兵埋伏于城外门外的空房中,接着派出小队的骑兵作为诱饵引诱瓦剌军。瓦剌军见状来攻,明军佯装败退,很快瓦剌军就进入了包围圈。石亨率伏兵 陡起,神机营的火器、弓弩齐发,瓦剌军损失惨重。随后的肉搏战,瓦剌军更是溃不成军,石亨和范广率领的明军如虎入羊群一般,所到之处,瓦剌军无不披靡。这 场战斗中,素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弟孛罗与平章毛那孙都先后死于阵前。受挫之后的也先并不甘心,又转攻西直门,再次被石亨、孙镗等人打败。双方苦战了5 天,也先见北京城久攻不下,部下损失惨重,又见明朝各地的援兵纷纷到达,形式越来越不利于己,也先被迫撤退。11月8日,瓦剌军队全部撤出塞外,北京解 严。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 对于北京保卫战,这里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描述,我不想把过多地篇幅留给于谦高大光辉的人格,也 不想浓墨重彩地描写石亨的威猛神勇,更多地是想在这里讨论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的关系。以往的历史学家更多地是把土木之变描写成明朝转折的分水岭,是明朝 由盛转衰的拐点。事实真是如此吗?> > 土木之变中,皇帝被俘对明朝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明朝的精锐部队就因此而丧失殆尽了吗?固然出征的 20多万禁军,其中一半都因为王振和英宗的胡闹而葬身沙场了;但是从土木之变的惨败到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相隔还不到两个月,如果土木之变对于明朝来说是毁 灭性的打击,北京保卫战又何以胜利?两相联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次出征的并不是全部的明朝禁军的主力。即使有十几万的明朝大军被歼灭,但明朝仍然有充 足的力量来与瓦剌对抗。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