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秦国历代君王_秦国七个最杰出的君王是哪几个

秦国七个最杰出的君王 是 那几个

第一位:秦国开国的君主——秦非子

秦非子,嬴姓,名非子,号秦嬴。其先祖伯益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伯益后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这就是嬴姓、赵氏的由来。

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虽然当时的封地不足五十里,只是一个“附庸”小国,当对于秦国后面的发展,可谓是第一个打开门的人。

第二位:秦国第一次列为诸侯的君主——秦襄公

秦襄公,嬴姓,名开。其父秦庄公去世后,秦襄公将其妹穆嬴嫁与西戎丰王为妻,接着又将都城迁到汧邑,使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刚好西周王朝在荒淫无道的周幽王时期被灭,此时秦襄公找好时机,拥戴周平王。最后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襄公在位时日虽不算很长,但他开创的基业及其雄才大略,为秦国社会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

第三位: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使晋国在晋文公时期称霸,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却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被晋国打败,最后只得转向西发展。

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最终灭掉大部分西方戎人,在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第四位: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的君主——秦孝公

秦孝公,秦孝公求贤纳才,发布求贤令。卫国人商鞅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先后通过两次变法,使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还收复河西之地等,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五位: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嬴姓,名驷,又称秦惠王,有一个可惜的事情是上位之后车裂商鞅,并灭其族。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重用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

秦惠王十三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成为秦国第一王,针对犀首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六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姓,名则,又名稷。他的上位之路可谓是坎坷的,还要感谢赵武灵王的支持和魏冉等人等人的帮助。秦昭襄王任命魏冉为丞相,任命大将白起为元帅,先有伊阙之战打败了魏国和韩国二国联军,大获全胜,斩了24万人,再有长平之战斩 ... 赵军多达45万。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第七位:中华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秦始皇,嬴姓,名政。即位后除掉吕不韦、嫪毐等小人,重用李斯等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 ... ,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秦国的国号来自于地名。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后,仍然以秦为国号。

参考资料: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百度百科

秦国历代君王

列表如下:

1、

2、

3、

4、

5、

扩展资料:

君主资料:

1、秦献公

秦献公嬴师隰(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嬴姓,秦氏,《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2、秦孝公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十九岁即位,是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四十六,谥号为文,葬于公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国君主

找一份秦国历代君王表

第一个是秦国的鼻祖非子,给周人养马得功,封了一块周天子自己都管不了的地给了秦人,可以说非子为秦国争得了一个名分,是一个周朝的附庸国

第二个是秦国的缔造者秦襄公,秦国人在陇西大山和戎狄血战,秦襄公保卫周平王迁都有功封为诸侯,从此成为了一个诸侯国

第三个是秦国的成就者秦穆公,彻底打垮了戎狄,图霸中原,让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之一。

第四个是秦孝公,结束四代乱政,对外采取人才战略,重用商鞅变法,收复被魏国占去的崤山关和函谷关,造咸阳城,使秦国军队成为七大国任何一国单挑无法打赢的国家

第五个是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因为秦国成为了七大国任何一国单挑无法打赢的国家,所以诸侯都害怕了,组成群p,张仪就是靠忽悠和政治攻势完结诸侯群P,保护了秦国

第六个是秦庄襄王,这个时候秦国采用远交近攻,彻底开始蚕食六国,特别是长平之战,把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比划的赵国也打败了,这个时期已经没有什么国家可以正面再和秦国抗衡了

第七个是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势覆灭了六国

扩展资料:

秦国君主,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秦国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5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

其中在位期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共56年;在位最短的是秦孝文王,在位仅3天。

秦国君主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自非子始,止于秦始皇。秦国于公元前770年建国,共经历三十几代君主。在这些君主的经营下,秦国从最初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

其中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使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则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了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使秦国从此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则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灭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国历代君王

大秦帝国历代大王列表

1、秦非子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嬴姓,赵氏 ,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君位。

2、秦侯

秦侯,嬴姓赵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国第二位国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西周时期秦国君主。秦侯之子。仅在位三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其子为秦仲。

4、秦仲

秦仲(前845年—前822),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公伯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令其率军进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即位。

5、秦庄公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嬴姓,赵氏,名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其),秦仲长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 ... ,太子其即位,是为秦庄公。

6、秦襄公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去世,秦襄公即位。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 ... 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继位。

7、秦文公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谥号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其孙秦宁公(秦宪公)继位。

8、秦靖公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称秦静公,《史记·秦本纪》作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传。春秋时期秦国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继位便去世。

9、秦宪公

秦宪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记·秦本纪》误作秦宁公,嬴姓,赵氏,名立,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宪公继位,居于西新邑,后迁居平阳。公元前713年,派兵夺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荡社(一作汤杜)。公元前708年,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灭西戎小国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

10、秦出子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秦氏。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宪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11、秦德公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宪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在位2年。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

前677年,秦德公将秦国首都迁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适宜。占卜的结果是:后代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

同年,梁、芮两国国君前来朝见。前676年,初次设立伏祭,在城邑四门 ... 狗祭祀,祛除传播疾病的暑气。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阳,长子秦宣公继位。

12、秦宣公

秦宣公(?—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13、秦成公

秦成公(?―前660年),嬴姓,名载。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记》载成公元年,梁、芮国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继位,是为秦穆公。

14、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为良将;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

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15、秦康公

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秦康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16、秦共公

秦共公(?—前605年),华夏族,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前605年卒。《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6、秦桓公

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汉族,嬴姓,名荣,秦共公之子。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无子,武子刚病时,命其子魏颗将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时又命魏颗将嬖妾殉葬。

武子死后,魏颗嫁掉嬖妾,并说:“这是从父亲头脑清醒时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

17、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赵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18、秦哀公

秦哀公,嬴姓,赵氏,名籍,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于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

19、秦夷公

秦夷公,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详,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也就是说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20、秦惠公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早死,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继位。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这个时期,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

21、秦悼公

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西。

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筑城,死后其子秦厉共公继位。

22、秦厉共公

秦厉共公(?—前443年),嬴姓赵氏。名剌,《史记·秦本纪》作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秦利龚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厉共公十年(周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

23、秦躁公

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次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24、秦怀公

秦怀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赵氏,名封,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是为怀公。

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鼌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 ... 。由于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25、秦灵公

秦灵公(?—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

嬴姓,赵氏,未知其名,一说名肃。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怀公之孙。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

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中国历史上在黄帝陵对轩辕黄帝的公祭起于春秋时期,秦灵公时代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其后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基本上都保持了较高规格。

26、秦简公

秦简公(?─前400年),名悼子,在位15年。 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叔父。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前413年,秦简公出师攻魏,败于郑(今陕西华县西南)。

前409年,简公令官吏带剑以 ... 。这是秦国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带剑。同年,魏伐秦,尽占河西地,筑洛阴、 县两城,秦退守洛水(今陕西境内洛水),为加强防御,保障国内改革,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长城。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又称秦东长城。

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附近,由此趋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今华阴县城东、蒲城县东南,尚有秦长城遗址。

27、秦出公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战国初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赵氏。在位2年。

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 ... 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

自秦厉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28、秦献公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战国时期秦国君主。

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

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29、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0、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 ... 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31、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身高体壮,天生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32、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秦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着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 ,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

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秦昭襄王驾崩一年后,东周国也被其孙秦庄襄王消灭),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4岁。

33、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赵氏,名柱,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行改元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34、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35、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扩展资料:

秦国文化:

崇拜

和周人不一样的是,嬴秦人的“上帝”崇拜多为泛神泛示, 以上帝为代表的诸神,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鸟类都是他们的祭拜物。有人以此认为,当时嬴秦的宗教水平只能是处于一个“低层次上”,“世俗性”很强,“综合地反映了秦文化的混合特质,秦族固有的游牧民族多神教和西戎文化是秦文化的基础”,在《汉书·郊祀志》中,把它和东方的齐鲁分为两大宗教体系。

其实在嬴秦这里,所谓的“世俗性”,正是关注自我的表现,这也正是嬴秦宗教崇拜的一大特征,并且处处体现出日常生活情况,和东方诸国体现的“帝王将相”完全不一样。文献记载中,嬴秦人的多神崇拜还是比较简单的,材料也不是很多,也仅是片言只语。

祭祀

畤祭是嬴秦的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只是由于文献记载不多,前人对于其祭祀过程、祭祀时需要些什么、目的是什么等等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对畤祭研究得不多。 

据《史记》司马贞“索隐”:“畤,止也,言神灵之所依止也。……谓为坛,以祭天也。”明显的,这是嬴秦的一种祭天的仪式,实际上,在周人的祭祀中,也有祭天的仪式,但是很少看到有畤祭的记载。或者就是没有这种祭祀的仪式。

尚黑

秦国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连朝堂的装修风格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金碧辉煌,而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参考资料:秦国-百度百科

秦国历代国君谁功绩最大

  秦国历代国君谁功绩最大,这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罢了。

  嬴政得益于文臣武将,还有用人之明。然而只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这还得从历史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只用了十年摆平六国,统一天下,都在强调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大趋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动向,包括一个历史的必然和偶然性。这是历史必然有两层含义,一七代明君,二代代重才。这构成了必然。七代没有一个昏君;代代重才,没有一代不重用贤才,这些不简单。这个必然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秦历史上,一共有六百多年三十多君王,最后七代最密切,孝公面临的使命是变法图强,当时并不是最强的国家,必须让自身强大。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的是这个,完成了应该承担的使命。

  惠文王时期,秦国强了,其他六国嫉妒了,六国有识之士想法对付他用合纵策略。惠惠文王是打破六国合纵,就是联横。

  秦武王只有三年,举重砸死了,也有作为,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想看看周天子的王城。这时比较强大了,使命是抓住东进中原。前311年派人率领攻打韩重镇宜阳,陕西通河南的唯一通道。秦武王派使出使魏国,联手攻下宜阳。才能兵出函谷关。这关键。甘茂是有才之人,让副手告诉秦王同意联手了,虽然同意,但不能打,功劳就全归你了。召见甘茂,说了三件事,一曾参 ... 人,这是一个贤人,有一个同姓同名人,曾 ... 人,给母亲报信了,她知道不会,不理;第二个、第三个来,仍报告,逃了。甘茂告诉秦王,隔不住三个人说。我不是秦国人,我来打天下,你想想会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我没有曾参之贤,你也没有母亲那样信任我,那哪能打得下来。二是张仪无功。他主张合纵,没有人认为他有功,都认在王身上。三文侯烧信。魏文侯派一大将乐羊打了中山国三年,灭了,回来高兴不得了,一见魏文侯,把一筐告状信抬出来给他看。魏文侯不告诉他,支持他,他明白这功劳不仅仅是自己的,跪地说,“主君之力也”。如果得不到信任,能干成点什么?讲完三点,我敢打下来吗?一年打不下来,会有多少人说我坏话,我还能活吗?秦王明白了,订盟约,谁我告状我都不信,打了五个月,没打下来,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状信。要求撤兵,回信,增兵,拿下来了。秦军可以兵出函谷关。完成了历史使命。

  第四位昭襄王功劳更大,在位五十六年。占压倒优势,继续东进,为统一奠定基础。先用魏冉,后用白起。白起斩首二十四万,长平活埋四十五万。不断用兵,基本摧毁六国生力军。甚至能灭六国。可惜没听白起的话。

  孝文王在位三天死了,无功无过。

  庄襄王异人,在位三年,时间也短,干了两件大事,重用吕不韦,夺了地建东郡。连接齐国切断南北合纵的通道;利用赵燕矛盾占领赵土,削弱赵国。

  嬴政时期,不失时机地发动六国战争。十年完成使命。

  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七位国君没有一位犯过大错,都有使命感,完成自己的历史重任。这不是有意挑的,根据秦制度,有些是兄终弟及,有些是父死子即。比如,太后与魏冉把昭襄王推上了帝位,这是偶然的。他也能活,安国君也是偶然性。异人继位,也是偶然,不是吕不韦,他也不行。几乎每个都是偶然地当上了。没有一个必然的。但是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昏,都是明君,了不得。贾谊说过,《过秦论》中说,奋六世之余烈。继承了前六世的功业,到第七代连续努力得以统一天下。代代明君,不简单。

  代代用才,这是第二点。都重用了人才。秦孝公用了魏商鞅,这是人尖。武王用了甘茂,楚国人。昭襄王用魏国人范雎。庄襄王用魏人吕不韦。嬴政用楚人李斯。不但是明君也用了当时顶级人才。太了不起。形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

  就是这两个原因导致国家蒸蒸日上。

  杜牧曾给过答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与六国有没有关系呢?偶然性包括六国犯错误和秦的偶然性。六国犯的错误帮了秦的忙。六国犯了什么错误呢?三家分晋,强大统一的晋分成了韩赵魏,不出函谷关就压根不会统一。分裂了,给秦国提供了多大方便呀。要是三家分秦,会统一吗?正当秦苦苦挣扎时,一分为三,这是天助秦。

  第二,赵国盛衰,赵国本特别强大,赵武灵王甚至想灭秦,但前明后暗,想一分为二,导致沙丘政变。自己饿死了,这样的人没出现在秦,而在赵,中反间计,废廉颇用赵括,后 ... 李牧,那么多错误,秦得到许多机会。帮了秦的大忙。

  再说韩的悲剧在韩非出生得晚,亡国时才出生,早点比商鞅厉害,法家集大成者。韩王重用他,他强大起来就封死秦国。魏呢?历史偏爱过他,但自己错过了。李悝变法,第一个强大,两次战败,顶级人才吴起孙膑,商鞅,都是顶级人才,全走了,剩一个信陵君率领大败秦军在前247年,这是秦始皇即位,如果还活下来,够秦始皇吃的。竟然被罢职,沉迷酒色而死。假如活下来,秦不容易。历史给了魏机会,却错过了。再也没有了。

  燕国,微不足道,但可是第一充分享受远交近攻的所有好处,秦不打他,但他弱齐五年,齐弱了,秦对手被燕折腾了。疲赵,不让他休息,赵撑不住了。无事生非最后该他死了。

  楚国,不思变法,政治 ... ,庞大国土亡国了。

  齐国,也可惜。愍王灭宋,滥用武力又不用武力,国策错误。

  六国出了多少错呀,没一国不犯致命错误,所以六国都无可奈何了。六国都是秦N倍,都一一被灭,当犯错误时就是给对手最好的礼物,秦始皇统一是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秦代代明君代代用才,一个是六代代犯错误。所以说,秦统一是历史必然。

秦朝历代君王名

1、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西周犬丘人。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君位。

2、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为犬戎所 ... ,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国君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3、秦穆公(前683-前621)一作秦缪公,嬴姓,名任好,秦德公少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谥号穆,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

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4、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是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 ,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5、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

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国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因此战国时期的秦国国主应该经历过公元前475年的秦国国主算起。

  秦厉共公 嬴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嬴肃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悼子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师隰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嬴驷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嬴荡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嬴稷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嬴柱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嬴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嬴政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

秦国君主列表

根据我改写的秦国君主列表

秦国

秦文王苻健(890年~953年)

(922年~953年在位)

秦庄王苻生(913年~976年)

(953年~976年在位)

秦僖王苻坚(936年~1001年)

(976年~1001年在位)

秦惠王苻丕(秦太祖)(959年~1024年)

(1001年~1024年在位)

秦威王苻登(秦景祖)(982年~1045年)

(1024年~1045年在位)

秦王苻崇(秦高祖)(1005年~1065年)

(1045年~1050年在位)

大秦历代君王与王后

秦朝历代国君都有谁

前891年西周孝王封嬴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君主 姓名 生卒 在位

  秦非子 前900年~前846年 在位54年

  秦公伯 前846年~前844年 在位2年

  嬴仲 前845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敬仲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 早逝

  秦宁公 竫公 前715年~前698年 在位18年

  秦出公 谋 ...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嬴罃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嬴和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嬴荣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嬴后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 嬴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嬴肃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悼子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师隰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嬴驷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嬴荡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嬴稷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嬴柱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嬴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嬴政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

  秦三世 嬴子婴 前206年 在位47天。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历代君王_秦国七个最杰出的君王是哪几个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谁说正宫娘娘不吃香?这几位都是最受宠皇后

    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4.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5.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6.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7.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8.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9.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10.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谁可称为真正的英雄?不多,只有三位

    《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一直以来都是被正面歌颂的对象,他们锄强扶弱,扶危济困,替天行道,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好汉之歌。孙二娘暗害过路头陀只能算好汉,而称不上英雄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松。武松血洗都监府如果连武松这样的好汉都无法入选英雄之列,那梁山好汉中又有谁可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呢?真正的英雄,一定能够忍辱负重。林冲被发配沧州之际,林娘子前来送行,夫妻两人感情深厚,难分难舍。

随机推荐

  1. 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病逝

    1885年7月23日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病逝尤利西斯·格兰特[Grant,UlyssesSimpson,1822.4.27—1885.7.23]>>格兰特,美国军事家、政治家,美国内战后期联邦军总司令,第18任总统、陆军上将。同年4月在复洛会战中重创南军。1864年3月任联邦军总司令,领陆军中将衔。1865年4月2日率部攻占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迫使南军于4月9日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1869—1877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政绩平平。著有《U.S.格兰特的个人回忆录》。

  2. 刘伯温在明建立中功劳不大 晚年曾屡遭挫折

    但事实上,刘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基,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刘基晚年屡遭挫折,郁郁而终,但还算是全身而退。

  3. 林则徐临摹欧体《皇甫诞碑》,比欧阳询更加浩然大气

    写过欧体的人都知道,欧阳询的字方圆兼济,以方为主,结构精绝,笔画工整,一手《九成宫》冠绝一时,成为临摹最多的碑贴。而他的《皇甫诞碑》骨气劲峭,法度严整,比其余碑更为险劲。

  4. 妲己发明一样东西,流传了3千多年,家家户户都在用

    说到历史遗留下的民间智慧精粹,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四大发明”。实际上,不只是四大发明,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古代先辈发明的物品,如伞、锯齿、碗……,传统智慧的传承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如若将历史上素有妖名之称的妲己和发明者这一身份联系起来,你是否会感到不可置信?而据传著名的妖妃妲己娘娘发明出了一件,流传至今且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东西。妲己是冀州侯之女,自小貌美,颇得家中宠爱,幼时妲己就有钻研精神

  5. 梦见女人被迫结婚

    周公解梦梦见女人被迫结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女人被迫结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古代太监竟然这样服侍后宫娘娘,成后宫潜规则

    古代皇帝侍寝,就是俗话所说的皇宫中嫔妃们侍候帝王睡觉。景帝喝得酩酊大醉,真假莫辩,以为唐儿就是程姬,一番恩受缠倦之后,便使唐儿怀孕了。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性和宫嫔制度的非人道性。因为这个关系,敬事房的太监就可以对这些女性下手,当然处女除外。如此一来,太监自然会乐此不疲,那么他们就会娶妻法定了。

  7. 商人与明星

    一商人爱上了一位女明星,但是他又不太十分清楚女友的背景。他不希望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前途,于是,雇了一个私家侦探去调查她的底细。但是他并未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透露给这名私家侦探。>>不久,私家侦探给他发来调查结果:“该女士洁身自爱,身世清白,以往结交者皆良善之人,且无不良嗜好。唯一遗憾,就是近日不知何故,竟与一个声誉不佳的商界人士某某来往甚密。”高尚的人拥有崇高的思想,卑鄙者的灵魂也是丑陋的。

  8. 带有蚍字的成语

    包含有“蚍”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蚍蜉撼树——蚂蚁想摇动大树。蚍蜉戴盆——比喻能力低而承担的任务极重。撼树蚍蜉——撼:摇动。

  9. 本是乱党反贼,却在中国国难之际毅然站出来,守护中国七省直到死

    后来云南爆发沙定洲之乱,大西将军们认为这是一个借黔国公之名占领云南的好时机,于是决定出兵。李定国东出湖南。不过就算李定国再有打仗的本事,也架不住内部的混乱,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军功还曾要加害李定国,造成大西内讧,清朝有了可乘之机。不过缅甸早就想好要交出永历了,李定国因此悍然进攻缅甸,缅甸虽然打不过李定国,但是拖一拖还是可以的。其气度壮烈,让蔡锷都为之感慨。

  10. 观察文史侃|古代小吏的大能耐

    因为包拯是清官,眼里揉不得沙子,所以在他眼皮子底下干活,没几个敢放肆的。有一回,一个平民犯了法,按律应该处以杖刑,这个平民想要少受点罪,就让家人四处活动,但不敢去求包拯,因为包拯是出了名的黑脸判官,这家人便转弯抹角地找到了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这个小吏恰好是在朝堂上负责行刑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