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前面,飞扬提到懋勤殿事件已经使得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岌岌可危,而伊藤博文的到来,更是点燃了戊戌政变的导火索,加快了戊戌政变的到来。伊藤博文在八月初五觐见光绪皇帝,八月初六慈禧便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清朝戊戌变法时的日本首相伊滕博文为何慈禧反应如此之大?坊间纷纷流传伊藤博文来中国是为了在维新派的帮助下独掌大权,推动变法,一时间传言喧嚣尘上。

提到戊戌变法,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光绪、慈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但实际上,在戊戌变法中有着诸多外国人的参与,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前面,飞扬提到懋勤殿事件已经使得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岌岌可危,而伊藤博文的到来,更是点燃了戊戌政变的导火索,加快了戊戌政变的到来。伊藤博文在八月初五觐见光绪皇帝,八月初六慈禧便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 清朝戊戌变法时的日本首相伊滕博文 为何慈禧反应如此之大?伊藤博文与光绪之间又有了怎样的交集?下面就让飞扬来给你分析这背后的种种事件。 一、伊藤来华与京城传闻 1、伊藤博文来华的传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伊藤博文抵达中国。人未到,传闻已到。坊间纷纷流传伊藤博文来中国是为了在维新派的帮助下独掌大权,推动变法,一时间传言喧嚣尘上。 翰林院编修黄曾源称:「 ”窃臣风闻,道路纷纷,佥谓新政需才,有建议借用日本旧相伊藤者。”有人称:日本退位大臣侯爵伊藤博文此次来华游历,我皇上宜亲考其联日、美阻俄法之道……可否皇上召见数次,察其可用与否。这些传言多是称光绪皇帝要重用伊藤博文。 另有缪润波等传言:伊藤博文来华,实则为康有为、张荫恒密谋招来,并伴有孙文的阴谋。将伊藤博文的到来与康有为、孙文等人关联在一起,这就颇有一些阴谋论的色彩在其中了。 综上看,伊藤博文的到来,确实在当时掀起了一股轩然 ... ,引起了诸多留言,这些流言或多或少会流传到慈禧太后的耳中,对于慈禧太后的判断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2、伊藤博文有无可能真正在华留任? 虽然传言很多,但是在排外气息浓厚的大清中,伊藤博文真的有可能留下任职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当时戊戌变法聘请外国专家的情况。 首先是对于日本技术专家的聘请,根据当时的矿物总局大臣王文韶、张荫恒的电报看,当时清 ... 确实有想要延聘日本技术专家的想法。电报写:弥通矿学之崛田连太郎,现矿务总局拟聘请来华,咨访一切,以备筹勘矿务。 除了矿物专家外,清 ... 还聘请了日本的职业外交家,电报载:「 ”加藤以既就中国聘请,将离本职,倘有改易,恐两误。”此处的加藤为加藤增雄,为日本驻韩国公使,清 ... 聘请加藤来,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外交官的水平,以更好地面对国际事务。 若是按以上的「 ”技术——外交——政治”的演化路径来看,下一步就是聘请专业的政治人才了,从理论上看,伊藤博文进入清王朝权力中心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在实际上,当时清朝的政治权力机关已经饱和,没有办法容纳伊藤博文一个外人,清王朝只能采用「 ”高爵厚禄”来留住伊藤博文,而无法给他「 ”高官”,因此伊藤博文即便留下,手上也没有真正的权力。 综合来说,伊藤博文即便是留下,也没有办法起到太大作用。 二、伊藤到来与维新派的欢迎 1、维新派的热烈欢迎 伊藤博文身为日本首相,因为明治维新之事已经在整个中国闻名。维新派等人对于伊藤博文极度崇拜,康有为称赞他:昔先主得诸葛如鱼得水,苻坚得王猛以为朕之子房……观日主之于伊藤,并可谓知而能任。康有为将伊藤博文比作诸葛亮、王猛、张良一类的人,表现出了康有为对于伊藤博文的极度赞美。 维新派对于伊藤博文极度赞美 伊藤博文抵达中国后,维新派展开了行动。先是康有为亲自到日本使馆拜见了伊藤博文且光绪皇帝对于伊藤博文的到来也感觉「 ”快慰之至”。随后维新派的杨深秀等人齐上奏折,中有:「 ”日本伊藤博文,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后又有宋伯鲁上书,请皇上「 ”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随后,光绪皇帝召见了伊藤博文并与之长谈,并赞扬他:贵国自维新后,成绩咸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景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维新派上下对于伊藤博文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 2、维新派的策略 其实,从维新派的安排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维新派对于推动伊藤博文留华的策略。维新派明白,最后伊藤博文能否留下,取决于光绪皇帝的意见,因此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做通光绪皇帝的工作。 首先是前期康有为等人对于伊藤博文的不遗余力的夸奖与赞美,给光绪皇帝留下了一个初步的对于伊藤博文的良好印象;然后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的身份去到日本会馆探一下伊藤博文的口风;然后再由杨深秀等人上奏,加深皇帝对于伊藤博文精明能干的印象;再由宋伯鲁上书,派李鸿章等人与伊藤博文进一步交涉;最终光绪皇帝在充满了对伊藤博文好感的情况下面见伊藤博文,便可以把伊藤博文留下,为变法效力。 光绪帝认为伊藤博文很强 可以说,这一次康有为等人的计策一气呵成,从前期的宣传造势,到中期的上书,到后期的会谈。然而,慈禧太后面对这种情景,往往会出来作对,后党的反击,也将展开。这一次反击,将是后党最凶猛的一次反击,也是最后一次反击。 三、慈禧的反击与戊戌政变 1、 杨崇伊的奏折 在伊藤博文来华不久后,杨崇伊给慈禧太后上了一封奏折,上面提议慈禧太后取代光绪,进行训政。其中提到了「 ”四大罪”: 第一罪是文廷式,罪名为提倡甲午用兵,以致割地赔款,并且勾结康有为与孙文;第二罪是康有为,罪名是组织强学会等,蛊惑人心;第三罪是孙文,罪名是勾结康有为、文廷式,密谋谋反;最后一罪便是伊藤博文。 在这其中,文廷式已被革员,无威胁力;康有为被派到上海办报纸,远离中央权利中枢;孙文因起义失败流亡海外。因此真正具有威胁力的,只有伊藤博文一人。 在杨崇伊的奏折中,他认为伊藤博文的罪名是:「 ”将专权柄,如藤果用,则祖宗所传天下,不啻拱手让人。”在杨崇伊看来,倘若伊藤博文掌权,大清的天下就会拱手让人。 慈禧太后准备开始反击 慈禧太后听到这种言论后,迅速回到了西苑之中,准备开始自身反击。 2、 戊戌政变 在光绪皇帝接见完伊藤博文的第二天,慈禧便发动了戊戌政变,在瀛台囚禁了光绪皇帝,并派后党重臣荣禄调兵封锁北京城,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后康梁等人侥幸逃脱,谭嗣同等六人被 ... ,数十名大臣被罢免,全部新政被废,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可以说,戊戌政变的加速到来与伊藤博文脱不开关系,在《清朝戊戌朝变记》中有记载: 「 ”八月之变,幽禁皇上,株连新党,翻改新政,蓄此心因非一日,而借口发难,实由于伊藤之来也……伊藤在津日,又值皇上电询,可否在津多留几日?伊藤答曰两礼拜,守旧者皆惶惶不安。” 因此,伊藤博文的到来,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立即采取雷霆手段,发动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就此终结。 3、 杨崇伊奏折的合理性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伊藤博文来华,即便是担任维新变法的顾问,他也肯定不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考量,而是为了日本的利益考量。从这个角度看,伊藤博文来华的目的是什么? 这就要从当时的国际大背景说起,当时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占据了辽东半岛,这便与俄国人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如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所说:日本完全占领旅顺口所在地的半岛,由我国利益来看,这种占领是最不惬意的事情。随后俄国人亦出兵东北,日俄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甲午战争清朝惨败,但东北仍有日俄争端 后党是亲俄的,做着「 ”以夷制夷”的大梦,因此伊藤博文出于「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 则,便来联合帝党。因此杨崇伊的奏折其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伊藤博文的到来,确实是出于日本在东三省的利益而来的。 四、总结 康有为等人将中国改革与富强的希望放于伊藤博文的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因为伊藤博文永远只会站在日本的立场上,而不会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中国真正想富强,只能靠自强,培养自己的人才,壮大自己的科技,才能实现自身的富强,而不是被外人所控制。 正如之前「 ”华为事件”,一直以来很多国人都为国外物美价廉的芯片而感到沾沾自喜,为自己国内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工业而骄傲自满,殊不知,没有自身的「 ”自强”,富强只是一句空话,一旦断了你的供应链,你便要垮墙。在诸多手机产业中,只有华为做到了「 ”自强”,可以摆脱国外的控制,这恰恰是说明,富强应自强。 参考文献: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陈恭禄《中国近代史》,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 文│飞扬 图│网络与 ... 我是飞扬,一个爱读历史的理工男,愿以史为鉴、思考当下,关注我,让我们在思考 ... 成长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若需转载,敬请私信联系 飞扬系列作品,风云近代史,细说戊戌变法: 戊戌人物传:少年梁启超,天才与灵气,新会县城录 权力的游戏:从两套制度看慈禧与光绪皇帝的权力分割格局 光绪帝的夺权与慈禧太后的反击,开懋勤殿事件背后的帝后之争
本文标签:伊藤博文戊戌变法康有为慈禧中国近代史清朝光绪帝历史日本首相明治维新清朝历史甲午战争启蒙运动八国联军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