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看见她,你动心吗?

看见她,你动心吗?>眼前这个美人,她是如此的美丽,以至于我控制不了内心的贪欲,我为她意乱情迷,忧伤、热恼、哀愁、耽恋,自从见到她后,内心难以安宁。美女人见人爱,贪欲不知从何而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贪心从哪里来?最后又去了哪里?看着这个美人,从她的右眼开始,逐渐解剖:首先撕下表皮,割下身肉,再将骨骼节节分开,掏出内脏、各种不净物等,在长长的案板上,从左至右一堆堆摆放。比如,头发、体毛是一堆,手脚、指甲是一堆,三十二颗牙是一堆,全身的表皮为一堆,骨骼是一堆,这样一堆堆地摆放。每一种解剖下来的不净物清清楚楚地摆放在你眼前。然后对每一种不净物都渐次分解,越分越细,一直分到极微尘为止。《清净道论》中说:此身是三百多根骨头的骨聚,一百八十个关节的结合,九百腱的连结,九百块肉所涂,湿人皮所包,外面是表皮所遮,无数大小的孔隙犹如油壶般,上下不断地漏流不净物,这是虫聚的寄生处、种种疾病的住处、一切苦法的根据地。九个疮口就像溃破的老脓疤一样常流不净,眼出眼屎,两耳孔出耳垢,两鼻孔出鼻涕,口里出唾液、痰、血,两个下门出大小便,九万九千个毛孔出不净汗水……。这个看似美丽、令我神魂颠倒的女人,事实上不过是一堆不净物的积聚,我到底贪爱她的哪一部分呢?是她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尘垢、皮肤、肉、骨骼、筋、脉、心脏、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藏、脓、血、热痰、脂肪、膏、肌、骨髓、脑、膜、鼻涕、唾液、眼泪、汗液、屎、尿等等的那一部分呢?按上面的 ... 如实反复地观照,一旦透彻认识身体不净的自性,贪心就自然而然止息了。《大毗婆沙论》中有一则故事: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了许多婆罗门参加婚礼。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佛对阿难说:“现在你随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时,那些婆罗门远远见佛来了,就说:“今天是因儒童结婚的日子,瞿昙他来干什么呢?”佛陀以天耳远远听到后,便对阿难说:“你去婆罗门那里,对他们说:‘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阿难将佛的话转告婆罗门,又说:“因儒童今天决定要随佛出家,看你们谁有办法障碍此事。”那些婆罗门听了,拍掌大笑说:“瞿昙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结婚,怎么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罗门说:“瞿昙的预言很灵,这是有可能的。”这些婆罗门说:“我们婆罗门这么多,大家围绕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么办法让因儒童出家。”不久太阳出来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阳,他立即上房礼拜太阳,磕了几个头之后,只见从太阳那边来了一个人,穿着鹿皮衣,身上挂着金绳子,手里拿着金手杖,从空中飘然而落。因儒童赶紧摆好座位,请他入座,这些婆罗门看了,惊讶地说: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参加他的婚礼。因儒童以为来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头。大梵天王说:“今天你办什么大事,声音这么杂,这么热闹?” 因儒童脸便红了起来,他说:“这是我们人世间的事,我今天结婚。” 大梵天王说:“原来是结婚,那你怎么操办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预备了三万两黄金,其中一万两请婆罗门吃饭,另外一万两准备送给这些婆罗门,剩下的一万两要送给我的未婚妻。”大梵天王说:“你请婆罗门吃饭,又送他们黄金,还是有功德。你送给未婚妻一万两黄金,是要买她吗?” 因儒童想了一下说:“是这个意思。” 梵天王又问:“用这么多钱买未婚妻,她能值那么多钱吗?”因儒童这时沉默不语。大梵天王说:“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钱?”因儒童说:“不值钱。” “她剪下来的指甲值多少钱?” “这也不值钱。”“她剪下来的头发值多少钱?”“也不值钱。”“如果她出汗,这汗能值多少钱?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钱?她的牙齿值多少钱?血淋淋的心脏值多少钱?”这样说了三十六种不净物,越说越污秽,一个也不值钱。说到这里时,因儒童就没有贪欲了。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曾出家做过比丘,当时人寿二万岁,他对界差别观修了一万年。因为过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经大梵天王一问,他往昔熏习界差别观的善根立即现行,当下就消除了贪欲。他再仔细看大梵天王,发现原来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佛坐在那里,身放大光明,并且为他宣说苦集灭道四谛,因儒童当即证得三果阿那含,随佛起身乘空而去。这公案也启发我们,如果对某人的身体生起贪欲,可以反问自己:我是爱他的头发?还是爱他的牙齿?爱他的血肉?我爱他的五脏六腑吗?爱他的骨架吗?爱他的屎尿吗?这样观清楚身体各个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压住贪心。或者想:她的秀发,一丝丝放在可口的饭菜中,自己愿不愿意吃;拔下她洁白的牙齿,放入茶杯中,自己愿不愿喝这杯茶;血淋淋的心脏掏出来,自己愿不愿用手接触;皮肤撕下来挂在墙上,愿不愿用眼睛看;大小肠掏出来,愿不愿用鼻子嗅。这样思惟非常有帮助。根据圣道光辉网—实修引导—色法多体观不净观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看见她,你动心吗?的更多相关文章

  1. 《突厥语大词典》这么描述中国:中国是3个部分,宋朝仅仅是东部

    提示:弥偶可杜句可汗的名字分明能唤起当年中国北方草原的「”婆罗门”记忆,这也曾经是我们的文化的一种来路,是一种在包容与接纳中不失自我的自信。比郁久闾婆罗门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喀喇汗王朝的一些可汗们,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汗名上加「”桃花石”。读史,至少可以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来路、文化的来路。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汗国、鲜卑汗国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

  2. 揭密!佛陀为啥还会有背脊疼痛之病?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当时的婆罗门力士就是提婆达多,而刹帝利力士则是我,因为起了嗔恚、贪财之心,所以愤而使其断命,之后数千年间皆堕于地狱之中,受烧煮之苦。今日我虽已成佛,烦恼漏尽,但因此业报,仍要尝受背脊疼痛之苦。”

  3. 让自己时刻拥有一颗平实不乱的心

    让自己时刻拥有一颗平实不乱的心从前,有个婆罗门教徒想弄一只野兽作祭品。于是,他们偷偷商量好一个圈套便各自散开,接着先后朝婆罗门教徒走去。第一个骗子过去对这位婆罗门教徒说:“我看你肩上背着的这条狗一定不错,它大概...死了不少凶猛的野兽吧!”这位婆罗门教徒只好将这只准备献祭用的牲畜放在地上,想把事情重新弄弄清楚。

  4. 佛祖和佛教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5. 释迦牟尼佛:甘愿把自己交给怨敌 (图文)

    于是,众大臣抛弃国王,全部投降利红国王。利红便趁机统治了整个国家。当婆罗门醒来后,一心求死,准备到森林深处,在树干上吊死自己。都说大势部天生仁慈,肯定是他自己甘愿捆住自己,才能让婆罗门带走。利红将自己所拥有的军队、财物、宝库全部供养给大势部,在向大势部国王忏悔罪过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6. 果嘎勒嘎比丘——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五)

    复次,众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舍利子日犍连已是罗汉仍受如是诽谤?再愿为说。”“此是他亲口诽谤舍利子和目犍连的果报。”在雪域藏地诸教派共称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7. 释迦牟尼佛传 第二章

    第二章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很多人都以为今日学佛的人,是逃避现实,消极厌世,这实在是误解了学佛的本义。我们如果知道救主释迦牟尼佛住世奋斗的经过,一定就会明白他实在是一位伟大的慈悲的革命者。第二个阶级是剎帝利,这就是与婆罗门同样被尊敬着的王族。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阶级悬殊的社会里,他自己虽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剎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

  8. 月光国王 ——因地果时 同赞布施

    一时,佛在舍卫城,对众比丘赞叹布施的功德说:“诸比丘,我了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若欲界(KamaLoka)众生能象我一样,悉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则他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愿享用的,即便是一口饭,也愿意布施的。只可惜众生不象我那样了知这些功德(Punna)。(译者:如果我们能象佛陀那样了知前世后世,就不会造恶业。现在那些高消费、养尊处优者,若能知道自己前世作了什么而报今生,今生何所作

  9. 释迦牟尼佛传 第七章

    第七章相者的预言净饭大王在夫人与太子的身旁,见到世间上都在变动的情形,一面欢喜,一面又在忧惧。这时有一位在蓝毘尼花园左近的婆罗门相者,博学多闻,高才善辩,他带着欢喜踊跃的心情跑来,口口声声说要为太子相命,而净饭大王正在惊疑不决的时候,就允许他的请求。他先看看安祥而卧的太子,然后又望望且惊且怖的净饭大王。

  10. 世尊对邪淫全方位的开示

    世尊对邪淫全方位的开示怎样对治邪淫?慈悲的佛菩萨们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与佛有缘的众生,佛菩萨们有最了不起的法门,可以断除淫欲,保护我们末法众生。

随机推荐

  1. 带有腻字的成语

    包含有“腻”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靡颜腻理——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雨膏烟腻——指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

  2. 毕士悌是怎么牺牲的?死后手下成为了中将

    >>毕士悌的原名叫金勋,他是...平安北道人,中国工农红军的将领。当时的毕士悌比许多中国将领的资格都要老。毕士悌是1920年左右来到了中国,在1921年的时候考入了云南的讲武堂,三年之后毕业的毕士悌来到了当时的黄埔军校,在这里担任上尉教官,加入了中国...,在黄埔军校,后来很多的高级将领都是他的学生。>>在十九年后,曾经毕士悌的部下韦杰被授予...中将,如果毕士悌没有牺牲的话,他的军衔有多高呢?

  3. 曹操因为什么被人痛 ... 了两千年?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被诗人痛...的原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陈宫被曹操忧国忧民的气魄所征服。但是在和曹阿瞒同行的过程中,曹阿瞒因为多疑,不分事实的将吕伯奢一家人全部KO,二陈宫对曹阿瞒做的这样一件事情非常的失望,从而意识到了曹阿瞒并不是自己想要为其效力的主公。曹阿瞒在这一故事中又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呢?>>第三点,关于曹阿瞒借宿...人的情节中,有着不同的记载。

  4. 成语典故_“井水不犯河水”原指天文现象:三个星座互不干扰

      “我们知道‘井水不犯河水’是用来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这个词从字面上看也很好理解,属地下水的井水和属地表水的河水之间互不相通,自然互不侵犯。   但是,这‘井水’和‘河水’最初可并不是指地上的水而是天上的!”在华少的解读下,似乎又有颠覆“三观”的故事出现,...

  5. 木匠和富人

    从前,有一个木匠和一个富人,门对门住着。有一天,木匠实在忍无可忍,决定好好教训一下富人。>木匠又把窗户拆了,做了一个锅盖,又去问富人还要做什么,富人说:“再做一个砂壶盖。”>这一天,太陽快要落山的时候,木匠拿着鼻烟壶盖对富人说:“我把木料全部用完了。看在我们是好邻居的份上,工钱我就不要了。”木匠说完,把小小的鼻烟盖交给了富人,这才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6. 孝庄与多尔衮的爱情

     孝庄与多尔衮的爱情  “太后下嫁多尔衮”几成历史谜团,引起众多史学专家的兴趣。像这类如此八卦的宫廷秘史,何以引来如此众多的关注呢?窃以为,这一谜团其实跟权力斗争有关。到底是太后了为取悦多尔衮,委曲下嫁,以求自己和儿子的地位稳固;还是多...

  7. 隆中对:诸葛亮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却藏着一个致命的漏洞

    《隆中对》是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名篇,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说理明晰,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并且要求背诵,可谓千古名篇。鲁迅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准确:多智而近妖。

  8. 有关勤俭节约的经典格言-感人的情话

    卡尔12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13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14紧紧手,年年有。李商隐17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培根26节约时间胜过储存金银。(李商隐)3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警言31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丹麦34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39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40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9. 一生一世的爱情,并不是嘴上说说的

    如果只靠感情有用,就不会有那么多背叛。两个人在一起,最后能走下去的...,只有一天天的把日子过好。一生一世的爱情,就是从每一天的思念和守护开始的。把爱挂在嘴边,不如把人放在心上。

  10. 睒的菩萨的心肠

    睒的菩萨的心肠以仁慈悲愍的心教化众生,以孝行感动国王行仁道、奉行佛法,是菩萨的示现。睒对无法承欢膝下感到伤心欲绝,就此倒地不起。一行人依着睒指示的路径找到了他们居住的地方。国王看睒修行的功德感动天神的护助,有感而发,便率领群臣、全国百姓共行十善,并学习睒的孝行,从此国泰民安、富足康乐。昔时的睒孝子即是佛陀的前生,国王是阿难的前生,睒的父母即为佛陀今生之父母,而帝释天即是弥勒菩萨的前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