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齐地陶器艺术文化研究二题一齐地考古发现证之,淄博陶器生产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10000年业已开始,在沂源县张家坡镇北桃花坪村北围子山扁扁洞遗址的发掘中出土夹粗砂褐色陶片;在土门镇黄崖村黄崖洞也出土了类似的陶片,其后临淄、张店发掘的后李文化遗址陶器已多有出土,器类有釜、罐、钵、罐等,陶质、器形和制陶工艺技术与沂源扁扁洞所出的陶片类似,文化应为同源。
齐地陶器艺术文化研究二题
一 齐地考古发现证之,淄博陶器生产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10000年业已开始,在沂源县张家坡镇北桃花坪村北围子山扁扁洞遗址的发掘中出土夹粗砂褐色陶片;在土门镇黄崖村黄崖洞也出土了类似的陶片,其后临淄、张店发掘的后李文化遗址陶器已多有出土,器类有釜、罐、钵、罐等,陶质、器形和制陶工艺技术与沂源扁扁洞所出的陶片类似,文化应为同源。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烧制技术已大有提高,在桓台的李寨遗址,出土的陶器不仅器类繁多,且出现专业化生产;出土了成组的礼器、酒器和彩绘陶器,还出土了陶鼓等乐器,是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进人龙山文化时期,专业制陶业分工愈细,制陶技艺更加高超,陶器类型更加齐全,还烧制成功精美礼器——著名的蛋壳陶,出现了在陶器上刻划文字,也出现了陶塑图腾或崇拜物,制陶技术盛达顶峰。在桓台李寨遗址,桐林遗址均有发现。岳石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是高级文明社会,是夏奴隶社会的王国时期,已进入金石并用的青铜时代。岳石文化是夷人地方文化在齐地的延续,桓台史家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遗迹所出土的陶器是今所见最为精制的岳石文化时期陶器,是为岳石文化典型器物群体,代表了岳石文化时期制陶的工艺水平。
商代晚期鲁北地区建立的最大诸侯国是薄姑国,考古调查所见鲁北地区商代遗址多为商代晚期,即殷虚一期以后,其典型陶器商式化程度较高,说明商代晚期鲁北齐地是商朝较稳定的统治区域,此从桓台史家、张店南家诸遗址出土的陶器可见其一斑。
西周初期至西汉时期的l000余年间,淄博地区是齐国的都城所在,当为腹心地区。西周中期的齐献公时期建都临淄,直至汉代作为临淄都城,有专为齐王官建立的窑场,专为王室贵族烧制日用陶器或建筑用陶,当时应是为王宫设立的制陶作坊。西周初年,齐国设“陶正”官,专管制陶生产,并在齐国都城临淄专设制陶作坊,从事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陶官的设置是 ... 加强对陶政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之一, ... 设陶官对陶瓷生产进行管理由来已久。陶正作为负责陶务管理的官员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官职,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列仙传》载:“宁封子为陶正……”《吕氏春秋》云:“昆吾作陶”。商代,负责作陶制瓦的土工居于六工之首。商代灭亡时,周俘虏了许多商人手工业者及其奴隶,其中有索氏、长勺氏、尾勺氏、陶氏、施氏、繁氏、奇氏等。陶氏就是以烧陶为其专业的。《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将“殷民七族”中的陶氏赏赐给康叔。考古材料表明,制陶在商代不仅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且在内部已有了明确的分工。西周时期,周王朝专门设有陶正、车正、工正等职官,对各种手工业进行管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一陶之官,周王以女嫁之并被封为诸侯,可见 ... 对陶瓷生产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制陶手工业分为官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职对官手工业进行管理。临淄齐城的考古的调查和史料记载知,战国时期仅临淄就有十多乡,五十多个里从事制陶业,人员达数百人之多。仅在齐都城周围就有:邵家圈、王青、督府巷、西石桥、长胡同、刘家、谭家等大型制陶作坊遗址,且多集中在齐故城西部城内外,以便于国家控制和管理,其规模之大,窑址之集中,专业 ... 分工之细实属罕见。齐国制陶除日用陶器外,建筑制陶不仅发达,而且最具特色,多反映民间生活的树木纹双兽瓦当,与秦、燕诸国有别,由此也反映出齐国政治的倡明和民主。仿铜陶器、陶制乐器、彩绘陶器、釉陶、人物、动物俑和房屋、井、圈、灶等模型制陶,反映了汉代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也使制陶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东汉以后我国创烧成功青釉瓷器,历史进入了陶瓷并用时代,后制瓷业逐渐占据了领先和主导地位。考古发掘知淄博地区最早出土的原始青瓷是临淄殉马坑下西周墓出土的两件青釉瓷豆,因无窑址发现,何地生产目前尚不能确定。淄博制瓷历史始于北朝时期,最早是在淄川区寨里镇发现的寨里窑址,该窑址被确认为是我国北方迄今唯一的一处青瓷窑址,据此淄博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1400年左右,之后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淄博地区均有制瓷窑址发现,是谓历史久远一脉相承,连续不断,又极具特色,因而被陶瓷学界确认为古代制瓷名窑——淄博窑。淄博窑制瓷自北宋时期的磁村窑设“磁窑务”,即应为官设瓷器贸易和税收机关,说明北宋时期磁村一带制瓷规模之大,产品之丰富和瓷器之精细状况,且生产的部分瓷器还供官府使用,故具有官办窑场的性质。
二 据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证实,淄博古瓷址分布于淄川区和博山区境内。其中唐代及以前的窑址在淄川区;宋元时期的窑址两区都有分布;明清时期的窑址目前仅发现于博山城区及其周围。淄川区境内发现的主要窑址有寨里镇寨里窑址、磁村镇磁村窑址、岭子乡郝家、巩家坞窑址、西河镇西河村坡地窑址、罗村镇河东村窑址等。博山区境内发现的窑址主要有博山城区大街、海眼镇万山村、八陡镇东顶村、山头镇窑广村等。
上述窑址的分布似与煤矿的分布有一定联系。这些窑址的地下或附近均有煤矿资源,这并非说淄博的古窑址都是用煤作燃料的煤烧窑,1976年磁村窑址的试掘证明,淄博用煤烧瓷的年代主要在金代(1115~1234年),其上限也可能溯至北宋(960~1127年)末期。在此之前的瓷窑却都是柴烧窑,因而古瓷窑址与煤藏的关系,不只是个燃料问题,还应与制瓷原料有关。淄博古瓷窑均就地取材,所用瓷土有红、青、黄、白四色。白色土用于炼制瓷釉。红、青、黄土用于 ... 瓷胎。其中青色瓷土的用量最大,宋代及以前的窑址多用这种瓷土烧制瓷器。青色瓷土是煤藏的伴生物,一般都处在煤的上层,距地面较近,易于露天开采,可塑性较好,宜 ... 各种各样的产品。
窑址的位置多建于靠近山坡、岭地以及原料、燃料、有水和倾倒瓷器垃圾都较为便利之地,以便就地取材和保持窑场的长期持续生产。
依据目前淄博窑发现和发掘的窑址和出土器物特征,我们将其分为九期:
第一期年代为北朝晚期至隋代。窑址位于淄川区寨里镇寨里村南,面积约4万平方米。产品属我国北方早期青釉系统。在调查和发掘中收集的产品釉色分为两类。一类釉色呈淡青褐色,釉层较厚,釉面光洁;另一类为淡青色,透明玻璃体。胎呈灰白色,较坚致。器类较多,有碗、盆、罐、高足盘、盒、瓶、贴花罐等。碗腹较深,器高一般都大于器口的半径,平足或微向内凹,有的碗外壁刻划莲瓣纹。罐为四系,唇部无釉。一种为桥形纽,另一种为泥条盘筑曲纽。其中一件贴花罐饰堆贴花纹,有莲花、宝相花、宝塔等纹饰,安系处饰联珠人面纹。盒为子母口。并刻鳞纹和三角纹。本期瓷器标本盒。玉壶春式瓶、四系罐桥形纽分别与北齐范粹墓、封子恢墓、李云墓所出同类器物类似。所出碗分别与隋仁墓、姬威墓所出同类器型相近,因此本期的年代上限为北齐(550~577年),下限为隋(581~618年)。
第二期年代为唐代初期。窑址位于寨里窑址南部,大张村北侧,系台地。1977年春,在此进行过斌掘,出土了一批瓷器标本。釉呈青褐色和黄褐色,少数为褐色,接近黑釉,釉面厚薄不匀,釉中有铁锈斑点。胎较厚重,呈灰褐色,器类简单。主要器型有碗、盆等。碗数量最多,式样单一,浅腹,器高近于器口半径,平路内凹,沿下有一道弦纹。盆为两类,一类形似碗,方唇,有的内底刻内向连弧纹;另一类为浅腹盆。本期产品与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初唐器物造型类似。与上期相比在产品质量上无显著进步,仍显示出草创时期制瓷工艺不够成熟的特点,原因可能是隋末战乱及唐初经济尚待复苏有关。
第三期年代为唐代中期。窑址位于磁村华严寺东侧苹果园区。器物釉色以黑釉为多,其次是青釉、酱色釉和茶末釉等。施釉工艺较唐初成熟,但仍有部分:无光釉,可能是受热不匀所致。胎分缸红胎、白胎、灰胎等。器类较为简单,主要器型有碗、盆、罐、盘等。碗、盆皆敞口、浅腹、平足。足部及近足处无釉。胎壁渐薄,造型趋于轻巧,但与宋代瓷器比较,仍显厚重, ... 工艺也较为原始。碗的造型分别与西安何家村唐代中期窑藏银碗和永素公主三彩折棱碗相似,年代也是应大致相同。
第四期年代为唐代晚期。窑址位于磁村窑址东部。釉色以黑釉为主,其次是青釉、酱釉和茶叶末釉等,釉色光亮纯正。胎骨以灰胎为主,其次是灰白胎、红胎、白胎等,较为坚致。器类显著增多,器型主要有碗、罐、钵、瓶、注子、杯托、灯、碟和各类动物形玩具等。
第五期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早期。窑址位置与第四期相同。产品釉色以白釉为主,有少量青釉。白釉产品均施护胎釉,但白度不高,呈乳黄色或白中泛灰。胎以红胎为主,灰胎次之,白胎较少。器型以碗为主,其次是钵、罐、瓶等。碗斜腹较浅、壁形足。装饰技法盛行白釉加绿点彩的作法,一般施于碗的内壁近口处或敛口钵的外口沿处,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第六期的年代为北宋中晚期。本期窑址较多。在淄川区有磁村、岭子、巩家坞、郝家、坡地等;博山区有城区大街和万山村等地。其中磁村窑址规模最大,面积约1O万平方米。产品釉色以白釉为主,黑釉次之。白釉产品白度较第五期显著提高,釉色纯正。胎以白胎为主,有少量灰胎:器型主要有碗、罐、碟、瓶和灯等。其中碗的数量最多。碗斜腹较深,敞口,内底平坦,圈足。装饰技法出现划花和剔花,有的在黑釉碗口沿处饰一周白釉带。
第七期的年代为北宋末期至金代。本期窑址数量与分布位置与第六期大致相同,其中以磁村窑址和博山城内大街窑址最富特色。
磁村窑址产品釉色以白釉为主,黑釉、酱釉、黄釉等次之。白釉白度很高,釉面光洁。瓷胎自而坚致,胎薄而匀, ... 规整。器型主要有碗、罐、盘、碟、盆、钵、杯、灯、俑和各类玩具等。其中以碗的数量为最多。碗斜腹较浅、敞口、圈足,内底涩圈。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黑釉粉杠、白釉粉杠、白釉黑边、纹胎等。
博山城区大街窑址所出的同期器物较磁村窑址更为丰富。釉色以青釉为主,白釉、黑釉、油滴釉、酱釉和三彩釉等次之。器型主要有碗、罐、盆、瓶、灯、炉、盒、钵、盂、杯、枕及各类动物造型玩具和陶瓷工艺美术品等。白釉、黑釉等器型基本承袭了第六期的特征,器型、装饰等无明显变化。青釉产品和三彩釉产品变化显著,器类增多,装饰技法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划花、剔花、雕塑、模制和纹胎等工艺。纹饰有缠枝牡丹、菊花及鱼龙等,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繁荣局面。
第八期的年代为元代。窑址数量较第七期略少。最具代表性的窑址是坡地窑址和东顶村窑址。
坡地窑址第二期的年代为元代。本期产品除白釉、黑釉和酱釉产品承袭了第七期同类产品的某些特征外,值得注目的是白地黑花产品大量兴起,其数量众多,纹饰粗放,造型优美,代表了本期器物的主要特色。主要器型有碗、盆、瓶、盘、器盖等。胎以白胎为主,灰胎、灰白胎次之。纹饰题材有花卉、水波、浪花、草叶、鱼纹、弦纹和变体莲瓣纹等,常在一件器物上多种纹样并饰。在器物上题写草字也是本期器物的一种装饰技法,字体豪放,刚劲流畅,表现了窑工们的熟练技巧和艺术水平。
东项村窑址生产青釉、白釉、黑釉和酱釉等产品,尤以生产刻花青瓷最富特色。青釉莹润而纯正,施釉工艺与第一期青釉产品已有显著不同,装饰技法主要是釉下刻花,即施釉前在瓷胎上刻划出花纹图案,然后遍饰青釉。由于所施青釉薄匀而透明,故釉下刻花仍清晰可见。纹饰题材主要有水波、浪花、卷花、卷云、鱼龙和草叶等,纹饰简洁呈图案化形式。器型以碗、罐为主,碗、盆等次之。多为白胎和灰白胎,灰胎次之,均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
第九期为明清时期。窑址的数量与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已发现的窑址均集中于博山区境内,主要有福山、北岭、山头、务店、窑广、八陡等。釉色以黑釉为主,酱釉次之,白釉数量较少。主要器类有碗、碟、瓶、罐、缸、瓮等。装饰技法比较单调,多为素面,有少量白地黑花产品,但纹饰简单草率,呈衰落局面。
来源:管子学刊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