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接上文苏联海军二战表现如何?而这种合同作战规模之大,是战前苏联海军理论所没有预料到的。在战前苏联海军理论中,海军防守基地和濒海地域的任务主要是抗击敌人从海上和空中对基地的袭击,基地的陆上防御应归陆军负责。

接上文苏联海军二战表现如何?答案在于这个理论,它既是创新也是束缚 卫国战争中,由于陆上作战接连失利,使得战前苏联海军学术经受了严峻考验。战前制定的原作战计划未能实现,海军支援陆军最常见的是从海上撤出或向战区运送濒海各陆军兵力集团。而这种合同作战规模之大,是战前苏联海军理论所没有预料到的。此外,战前理论未想象到的在陆上方向扼守各海军基地的课题,十分迫切地摆到了海军面前。与此同时,如何保护海上交通线的畅通,需要海军兵力付出很大的力量与努力。 海军舰艇进行火力支援 由于战前没有预见到利用北方开阔海区与盟国或者中立国联系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外海交通线的问题几乎没有提及,但是战争期间,保卫外海交通线成为了北方舰队的最主要任务。 战前赋予波罗的海舰队任务是防御性的,主要保证芬兰湾和里加湾成为无敌烦扰的自由海湾,并且预计舰队将在波罗的海进行海上破交作战。然而战争开始后,舰队主要任务是在濒海方向上支援陆军作战。 战前预计黑海舰队将有积极的海上行动,然而战争爆发后,舰队行动同样是在濒海方向上支援陆军作战。 战前黑海舰队МБР-2飞机与Г-5鱼雷艇演习 由于卫国战争是一场大陆战争,陆战场的进退胜负决定着这场战争的结局,因而从战争一开始,苏联海军就以主要力量执行配合陆军作战这一最主要的任务。在这个前提下,战略防御阶段中,海军主要采用与陆军共同防守海军基地和濒海地域的样式。在战略进攻阶段,主要形式改为以炮火支援陆军作战,配合陆军实施登陆等。 在战前苏联海军理论中,海军防守基地和濒海地域的任务主要是抗击敌人从海上和空中对基地的袭击,基地的陆上防御应归陆军负责。而且战前苏军 ... 理论过分强调战略进攻,认为己方在战争伊始就能将 ... 行动推向敌方国土,因此认为敌人从陆上方向夺取基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战前,本来应由陆军负责的海军基地的陆上防御正面,基本没有进行工程方面的构筑。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战争爆发后,由于陆上战场不稳定,陆上方向成为了基地防御的重点。海军基地防御对于整个战场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德军在陆上战场不断推进,各海军基地都面临着来自陆上攻占的危险。有的海军基地(例如利耶帕亚),由于缺乏陆上防御组织准备,只防守了短短几天就被攻破,这无疑加快了德军在陆上的推进速度。有的海军基地(例如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等),在陆海军协同下,坚守了较长时间,使得陆上战线相对稳定。具体样式表现在 -用舰炮或岸炮对参加防御的陆军实施经常性的支援 -海军人员上岸与陆军一起参加地面作战 -海军航空兵根据参加防御作战的陆军需要采取行动 -保障被敌人从陆上包围的海军基地的海上交通线畅通,并用作战舰艇为参加防御的陆军部队输送加强兵力兵器与补给,后送基地内的伤员和居民 巴黎公社号战列舰主炮 由于有了上述几方面的发展,使海军基地防御改变了战前苏联海军理论认为的那种只是抗击敌方从海上方向入侵基地的概念。应该说,在一系列海军基地防御作战中,「 ”苏联海军显示出自己是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能够迅速改变陆军濒海作战区域的局势,极大改善了陆军完成各种战役、战略任务的条件”。 在战略进攻阶段,支援濒海陆军集团仍是海军主要任务之一,只是行动样式有了一些变化。主要包括:用航空兵、远射炮兵和海军岸上部队参加突破德军封锁的作战;遣送陆军部队登陆;以炮火和航空兵支援陆军部队的濒海侧翼;从海上拦截企图从各基地后撤的德军。 在整个战争期间,海军使用军舰和各种登陆工具,共输送登陆部队25万余人,派出40多万官兵到陆地前线,组成了40多个海军步兵旅、6个独立团和大量独立营。 海军步兵岸滩战斗 战前,苏联海军理论比较重视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的研究,而对如何保护己方的海上交通线虽有研究但不完善。对于破交行动,战前理论认为既可在敌海上交通线采取封锁形式,也可采取个别临时性战役或系统战役形式,或者综合使用上述诸形式。对于保交行动,战前理论认为战争中主要运输将靠陆上交通,而海上运输只有次要意义。战前理论还预料一旦战争爆发,可能除了同邻国保持联系外,同海外各国的海上交通线将要中断。因此,对于如何保护外海海上交通,战前理论从未涉及到。然而战争爆发后,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成为海军最重要任务之一,在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行动中,保护外海海上交通线的行动成了十分迫切的任务。 战争期间,破交行动主要海区在北方海区与波罗的海,在这些海域德军的海上运输最为频繁且有着重要的 ... 和经济意义。战争中海军对敌方破交行动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使用了海军各种兵力,其中最主要是潜艇和航空兵,其次是水面舰艇和水雷。 给Щ-406潜艇装载鱼雷 初期,对于潜艇使用效果不佳,主要因为缺乏各种保障且战术使用失当。之后随着作战 ... 不断改进以及各种保障措施不断完善,潜艇得以成为破交作战主要兵力之一。航空兵在初期因为大量用于支援陆上方向,无力顾及破交行动。此后随着陆上战场形势的变化以及飞机数量的增多,被广泛用于破交行动中。水面舰艇破交行动,大量使用鱼雷艇用于近岸海区,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苏联海军结合本国海区特点,在濒海海上交通枢纽、港口接近地和狭窄海区的航道上密集使用水雷以及用各种类型水雷混合布放,起到了较好的打击效果。 可以看出,苏联海军的破交行动在兵力使用上,经过了由单一兵种突击到海军诸兵种协同作战过程;在突击目标上,从打击执行日常运输任务的单舰逐步发展到歼灭一个或者几个护航运输队的集群作战。这些大大丰富了战前关于破交行动的理论。 满载炸弹的MTБ-2 飞机 具有突破性的是保交行动。战争伊始,由于理论不足,海军保交行动遇到很大困难。主要是能用于保交的兵力兵器不足,技术和战术水平较差,而且需要保护的都是老式的型号不同的低速船只,也给行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战争过程中海军使用了各种兵力保护海上交通,主要是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对水面舰艇兵力运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核心问题就是组成护航运输队最合适的运输船数量和最合理的组织警戒 ... 。实践中,苏联海军否定了组织大型护航运输队的 ... ,因为这会给敌方潜艇与航空兵提供实施集中突击的机会。根据经验,总结出组织小型直达的护航运输队,一般情况下用10艘运输船组成运输队,再根据具体情况配备成比例的警戒兵力。由于存在对潜观察和对空防御两大弱点,决定了苏联海军保交行动大部分只能在沿岸航线即在岸基飞机有效作战半径内实施。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苏联海军努力通过改善护航体系,使航行警戒更具有通用型,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由两层警戒幕构成的环形警戒配系。 区舰队的Д型装甲艇 应该说,「 ”小规模战争理论”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一次考验。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有其适应战争需要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 首先,这个理论是防御性的,也是战前苏联 ... 理论对海军的要求。应该说,战争期间证明这个理论顺应了战争的实际需要,使得海军没有像陆军那样经历理论指导的 ... 动。 其次,这场战争是一场大陆战争,陆战场决定着最终战争的结局。海军主要任务是与陆军协同作战,扼守和解放濒海地区。在这个大前提下,采用基地防御、登陆与抗登陆、炮火支援陆军等方式,正是这个理论所坚持的作战 ... 。可以说,这个理论在战争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然而,这个理论十分强调对海上方向入侵之敌的防御,其兵力的配置、作战样式以及战术指导均已如何歼灭海上之敌为出发点。然而战争实际却是海军要以很大力量协同陆军扼守濒海要地,抵御陆上敌人的入侵,这是战前理论所未曾预计到的。 再有,理论对于到较远海区作战的思想准备不足,致使海军作战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1945年6月24日接受检阅的海军
本文标签:海军陆军苏联海军军事历史武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