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陀的“应该”

佛陀的“应该&rdquo[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The Buddha’s Shouldy Ven. Thanissaro Bhikkhu正定构成了道的核心。圣道的其它要素,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使你入定; 另一个是确保你不滞留在那里。换句话说,定本身是圣道上需要用到的一种“有”的状态。即便你最终要超越一切“有”,如果你不先把握这一个“有”,你就会在其它“有”的状态里漫游,在那里很难看见心的动态。正如佛陀所说,心在定中时,你可以亲见四圣谛如实发生。心不定时,这些东西你看不清。他说,非定是悲苦之道,不通往任何有用的地方。因此定是关键的要素。只有当心稳定、寂止时,它才能真正看见里面在发生什么。为了进入正定,你需要道的其它要素: 从正见,一直到正念。正见的出发点是对业力原则的信任,也就是善业、恶业给出善果、恶果——不仅此生,而且来世——有人从直接经验中真正知道这些事。它不只是一个理论。这里有趣的是,佛陀在引介他的业力教导时,专门讲了两种善业——感恩父母和布施——以强调其重要性。父母生下了你,不仅仅是偶然发生,与个人无关的一组过程。在经受分娩的所有痛苦把你生下来后,父母再把你养大,对此你并非是不欠任何恩情债务的。那里自己的确是欠了债的。他们作了选择,有时是艰难的选择,让你活了下来。 布施是你偿付那笔债的方式之一,也是你与其他众生之间互动的宝贵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和他们都会受益。佛陀对布施的态度很有教育意义。当他告诉你应当做什么时,这个“应当”是基于一个条件[因缘],这一点他是很明确的。毕竟,佛陀并没有创造你。也许你会对他的“应当”生起抵触的想法: “他是谁,告诉我该做什么?&rdquo多年前,我旁听了一堂讲授慈经的课程。慈经的第一句是: “欲达宁静者,应当如此做。” 老师刚开始讲那一句,马上就有一只手举了起来。有个听课的人说: “我以为佛教里没有任何‘应当’。” 于是剩下的那个上午,他们来来 ... 讨论的就是那一个问题。实际上,佛教的确有许多“应当”。你查一下法句经,就会看到里面的“应当”俯拾即是。不过,每一个“应该”都基于一个条件,就像慈经里的第一句那样: “ 欲达宁静者,应当如此做。” 佛陀并没有告诉你,你必须追求宁静,你必须想要真乐。那是你的选择。不过,假如那的确是你想要的,那么这是你应当做的。根据因果性质,这些是你必须遵循的修练。佛陀并不是说: “嗯,这对我是有效的,也许对你也有效,不过我不确定,因此你得去找自己的方式。” 他不会那么说。他会说: “如果你想达到这个目标,有效方式是这个。” 然后由你决定是否想要达到那个目标。如果想要,你就得这么做。在一段经文里,波斯匿王来见佛陀,他的第一个问题是: “一件礼物该送到哪里?” 佛陀答: “凡是你的灵感所至。” 换句话说,除了你自己的灵感——你觉得这件礼物将会被善加利用,或者你只是想赠送——此处没有“应该”。这个布施的动作没有被赋予任何限制。不过,接下来,波斯匿王发出另一问: “一件礼物送到哪里时,结出大果报?” 于是佛陀说: “那是一个不同的问题。” 这就是因果法则进来施加必要条件的地方。 如果你想要礼物结出大果报,你应该赠给一个心纯净[清净]的人,或者修练净化心的一个团体——也就是僧伽。因此,佛陀的教导里是有“应当”的,但是那些“应当”是建立在成就真乐之有效原则基础上的。至于你在自己的生命中想做什么,那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要求。它是你的选择。但是一旦你识得布施原理,懂得它确有价值时,你已经作了选择,开始走上圣道。正如佛陀所说,吝啬的人是不可能证得禅那、证得任何圣成就的。因此,你从布施是好事、你的业举足轻重这个原则出发。等你对业力原则挖掘得再深入一点,就会意识到,你的业当中,关键的是你的动机。这个洞见引生出圣道的下一步: 正志。你希望避开将会使心难以入定的那些动机,因此你想学会如何超越立志于感官欲爱、立志于恶意、立志于伤害——因为所有这些事搅动心,干扰它入定。圣典中有一段经文讲到,胜军王子有一天在森林里步行锻炼,遇见居住在野外小棚里的一位沙弥。他对那位沙弥说: “我听说比丘们真正用功时,可以使心进入一境。这是真的吗?” 沙弥说: “是的。” 王子说: “给我解释一下。” 那位沙弥大概了解王子的名声,就说: “你不会懂的。” 王子答: “也许我会懂。” 于是沙弥答: “如此,我就解释给你听,不过如果你不懂,不要再拿更多的问题来骚扰我,好吧?” 于是王子答应了。可是当沙弥为他解释之后,王子说: “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使心那样入定。” 他起身离去。于是沙弥去见佛陀,告知这件事。佛陀说: “你指望什么? 那个人在感官欲爱中沉浸,在感官狂热中燃烧,被他的感观欲念吞啮: 他怎么会懂得这件事——这需要借着出离才能证得的事?&rdquo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你把感官欲爱放到一边,因为它妨碍心入定。它妨碍你哪怕思考入定的可能性。恶意和伤害意也同样如此: 如果你对某人持恶意,如果你想伤害那个人,那么心一旦在当下安定下来,那些想法一定会燃烧起来。它们令你受到困扰。因此佛陀要你立志把它们放到一边。当你想要按照上述诸项正志行动时,这就是正业、正语、正命发挥作用之际。有些人觉得佛陀的戒律严格得难以持守,又有人说它们的内涵不够广泛。说戒律范围不广的人坚持说,我们必须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如果有一条戒 ... 生的戒律,则你不应食肉。如果有一条戒偷盗的戒律,则你不应滥用地球资源。他们把戒律一直引申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以至于不可能成就,大到不可能修练圆满。或者在某些情形下,圆满持守是可能的,但是佛陀说,没有必要走那么远。我们修练戒律,是为了助心入定,那就是为什么它只走那么远。换句话说,你不可按照一个不善巧的动机行动,你不可唆使其他人按照那些动机行动。不过,在你不知情、或并非有意的情形下,是不算破戒的。毕竟,动机是定的重要部分,你要在对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行动[诸业]能够有所掌控的那些地方训练心,使它能够把握它的种种动机。一旦你为修道造起这样一个背景,奉行圣道中直接与正定有关的那些部分就比较容易了。首先是正精进,它的意思是,制造这样的欲求: 弃绝不善巧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诸如五盖等妨碍入定的东西——而后,生起诸如七觉知等善巧的素质。这就是欲求在圣道中起作用的地方。它给你修练心所需要的能量,并且令你意识到,你必须作出种种选择。内心升起的东西有的善巧、有的不善巧,然而正见——从业力原则角度出发的正见——提醒你,不善巧的那些素质将引生不良果报,善巧的素质将引生良好的果报。因此,你不能只坐在那里,完全被动地看着它们升起、消逝,因为那样不会引向定。你必须滋长好的素质,弃绝不善巧素质。圣道的下一步,佛陀把正精进用正念环绕起来——之所以说“环绕”,意思是,你把另外两个素质加入到正精进当中。正如经典中说到,要把三种素质运用到禅思当中: 你必须精勤、警觉、具念。这里的精勤就是正精进。念,意思是在心里保持你的参照框架[念处]——就像我们现在,把气牢记在心。警觉的意思是,看见当下正在发生什么,看见你是否真正与气呆在一起,心是否安顿在气中,当你忘记时,马上逮着。你在这里是在尝试确立一个参照框架[念处],因为这四种参照框架——身、受、心、法[心理素质]——是正定的主题、专题。念的修练和定的修练在佛陀的圣道上是携手并趋的。接下来,随着你试图使心在它的框架里安定下来,你必须开始评估它,看看什么有效,什么无效。随着你的参照框架变地越来越牢固,实际上你就进入了禅那的要素[禅支] 之中。因此,那就是进入禅那当做之事——假如你想要。再一次,佛陀并没有说,你必须修禅那,不过假若你想修,这就是你应该做的。禅那本身不导致苦的终结。有许多经文段落描述了证得不同层次禅那并能够维持在那个层次上的人,但是假若不超越它,死时就会重生于各种梵天世界。然后,当他们从那里跌落时,谁知道会降临到哪里? 有一段经文讲到有人从梵天界跌落下来,做一些极其愚蠢的事。他们久住于禅乐之中,已经忘记自己的业是有后果的,于是在行事时肆无忌惮,草率疏忽。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心牢固确立于禅那,你必须开始再次运用正见。只不过这一次是从四圣谛角度的正见: 寻找你的动作中的苦,看看它来自内心的何处。换句话说,你单单从因果角度、从善巧与不善巧角度,观察心的事件、心的状态。那是四圣谛所代表的基本分类形式。因此,随着我们在这里禅定,要提醒自己,我们在这里追求的,我们在这里专注练 ... ,就是定。道的其它一切要素,目的或者是为了助我们达到这个定,或者是为了确保一旦达到定,我们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这个机会,真正如实观察事件的发生。特别是,我们要看到,心是如何一直在制造所有这些不必要的苦,要看到,如何才能终止它。当然,如果你只想走圣道的一部分,那是你的事。要记得,佛陀从未强迫我们做任何事。不过,假若你想得到最好果报,这就是你必须做的。(根据2008年1月6日开示录音整理,本文来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第四集》)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陀的“应该”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2.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3. 全国唯一不供佛祖的佛寺,被帝王尊崇上千年,门票0元少有人知

    佛教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佛教对我国中原王朝影响意义深远,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比如说人们熟悉的梁武帝,只不过他最终的结局不好,王朝也没有成功统一。缙云寺建立之后,受到了历代帝王的封赐。因此在隋朝时期,缙云寺没有受到皇帝的尊崇。

  4. 佛陀之死,学佛是理性的思辨,不是迷信的狂欢

    佛陀认为,认知不同是正常的,关键要探讨求源!佛陀的一生就是辩论的一生,辩倒了无数婆罗门,逼着对方不得不改革自己的宗教。佛陀很伟大,但是也是人,生老病死一样不能少。82岁的佛陀,耗尽了最后的力量。他用一生告诉世人,不要偏执,不要迷信。夜,一颗罗沙树下,佛陀进入了弥留之际,阿难哭了。佛陀所有秘密之言,唯有阿难能知。佛陀的一生,从无神迹,他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帮助世人理解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体系。

  5. 金蝉子为啥被贬下界?你看他以前在灵山干了啥

    虽然说唐僧转世之前的金蝉子确实是风光,身为佛祖的二弟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来巴结,但是不巧,金蝉子因为犯了一个错就被佛祖贬下来了,那么金蝉子为啥就被如来佛祖贬入下界了呢?金蝉子在灵山干了什么呢?

  6. 照片中:火化的佛像和佛像

    精神发现这尊菩萨雕像是260多尊雕像中的一个,被发现埋在火化后的遗骸附近,铭文上写着高达摩佛或者仅仅是佛陀)。火化的遗体火化的人类遗体被发现在这个陶瓷盒子里。偷偷偷看一张陶瓷盒的x光照片显示的是罐子和后来被火化的人类遗骸。一个国王这尊雕像展示了一个被称为“天王”的神。这尊菩萨像高34厘米,一位探索者这尊菩萨像被发现时头部和身体分开,必须重新组合起来。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中国文物》杂志上。

  7. [网上展馆] 木雕神明造像选粹

    民国黄杨木瘦骨罗汉高22厘米清黄杨雕罗汉高18cm清晚期东方朔像高12厘米,座子高3.5厘米。传统木雕神明造像自东汉开始可分三类:一、道教造像。武财神名赵公明,传说是钟馗同乡,陕西终南人氏,后遇张天师而得到。被信徒奉为财神,来自《封神榜》神魔小说。因此,后人将契此塑造成大肚弥勒佛,名扬四海。本期展馆我们特选了数个木雕神明造像,愿与木雕爱好者共赏!

  8. 释迦牟尼故事(5)

    释迦牟尼的佛法,从此向更广泛的地域传播。释迦牟尼曾答应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自己成道,必先去度他。在当时的古印度,除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之外,还有六个较为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在佛经中将这六个教派称为“六师外道”或“沙门六师”。释迦牟尼到后宫去看望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侯罗。释迦牟尼这次回故乡虽然只住了7天,但由于他宣讲佛法,感召了许多王族的子弟。

  9. 释迦牟尼故事(2)

    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10. 释迦牟尼故事(1)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释迦牟尼故事》画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资料,数十幅形象亲切,色彩绚丽的故事画面,概括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

随机推荐

  1. 厚古薄今是什么意思?

    【拼音】hòugǔbójīn【解释】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例子】【近义词】尊古卑今,是古非今【反义词】厚今薄古,今非昔比【相关】百度“厚古薄今”

  2. 职场打拼的你最应该防著谁?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却不能无,职场中打拼的你,最应该防著谁呢?

  3. 协力同心是什么意思 | 成语大全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4. 梦见眼皮跳梦到眼皮跳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眼皮跳好不好

    做梦梦见眼皮跳好不好?梦见眼皮跳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眼皮跳的详细解说吧。右边上眼皮跳代表有喜事,可能是女性长辈或长官带来的,下眼皮跳则要小心有灾厄,特别是女性晚辈或下属。梦见愤怒发火梦到愤怒发火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愤怒发火好不好眼皮跳的位置不一样,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梦见眼睛充满丝,表示梦者对于某事已感到了疲惫不堪,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5. 唯美心痛的说说 人生中总有几个人,在岁月中被丢失-感人的情话

    再见了,拼命爱着的少年。原来如此对我没有爱只是习惯我的存在。以后会不会习惯我的不存在呢?

  6. 如果我不这么在乎,生活会简单得多-感人的情话

    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桐华《步步惊心》23.如果我不这么在乎,生活会简单得多。这是世间最无奈的聚散。

  7. 被国人遗忘的宋画大师,在日本却备受推崇

    牧溪,已在美术史上长存,然而,他依然是谜一样的人。生卒年不详,据现存的史料,也只能约略判断牧溪出生在南宋,圆寂于入元后的1270至1294年间。其艺术活动主要约在13世纪60—80年代之际。牧溪曾为万年寺一禅师。善画画,生前却颇受冷遇。

  8. 静字开头的诗句

    静坊深院闭婵娟。静言思奋不能飞。20、静无忧扰相煎。

  9. 专家揭示饮食七个误区

    最新一期的美国《预防》杂志邀请专家,披露健康饮食中存在的七个误区。专家揭示饮食七个误区误区1:含有谷物的都是健康食品虽然大量研究都发现,富含谷物的食品能有效抵抗心脏病、癌症以及其他多种疾病。但专家们也表示,只有未经加工的谷物才富含纤维、维生素E和镁等营养物质。误区3:脱水蔬菜远比薯片好脱水蔬菜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从脱水胡萝卜到香菇、洋葱应有尽有。

  10. 很多学者为什么认为“刘文静冤案”是“玄武门之变”的起源?

    而凡事皆有缘起,“玄武门之变”也不例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唐朝初年的“刘文静冤案”是“玄武门之变”的起源。“刘文静冤案”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冤案,背后实际上是李渊与...的权力矛盾。可以说“刘文静冤案”引发了武德太子之争,当然也是“玄武门之变”的起源。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