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大多都特别注重修宅建园的风水。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都特别注重修宅建园的风水。一座处在 「 ”月牙河绕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的龙脉上,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称作「 ”半部清代史”,曾先后作为乾隆朝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宠臣和珅、「 ”不爱江山爱豪宅”的嘉庆皇帝的弟弟庆亲王永璘和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䜣的私邸,甚至被某些红学家认为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的顶级王府——恭王府,其最早的主人却是15世纪大明王朝弘治年间的一位太监——李广。 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沉湎于游乐,权臣、阉宦弄权,朝政日趋 ... 。虽说弘治皇帝朱祐樘初政时是个「 ”另类”,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史称「 ”孝宗时朝廷清暇、海内小康”,并把他和宋仁宗相比拟,说:「 ”宋仁宗时,国未尝无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孝宗初政亦略似之。”然而没过几年,朱祐樘流露出了朱氏帝王常有的本性,经常上朝迟到,沉迷于道教。他一度信奉道家神仙之说,意欲撰道教的「 ”三清乐章”,在朝中供奉三清大帝,设坛炼丹。因此,作为近侍的太监李广得以有机会以祠祀之事蛊惑皇帝。 明朝是个宦官专权的时代。宦官原本在政治地位上微不足道,但是因为他们有了「 ”皇帝家臣”的身份,皇权就成了他们耀武扬威的保护伞。明朝宦官有24个衙门,涉及朝政、 ... 、司法、经济等各个方面,太监几乎就是天子的代表。明朝太监人数之多,创了历史记录,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史》记载,有明一朝,太监人数最高峰时有10万多人,直到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覆灭,宫中的太监仍有7万之众。这也使得明朝成为了历史上阉宦之祸为害最烈、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的朝代。尤其在明代中后期,皇帝即位的年龄越来越小,这就造成了太监专权的现象。 那些传说中锦衣玉食的太监都是宫中的大太监,最高领袖是宫中司礼监掌印太监和提督东厂太监。再往下,就是司礼监的各位秉笔、随堂太监,各监、司、局等处的掌印太监,还有在皇帝周围直接照顾皇帝生活的高级太监,但是这些人在数万太监中总共不过数十人。而李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皇帝喜欢封建迷信,太监就会装神弄鬼。据《万历野获编》中记载,「 ”中官李广以烧炼斋醮宠”。借着皇帝对养生术的迷恋,李广脱下太监的制服,一身道袍的晃来晃去,要么外出结交道友,要么给皇帝张罗法事,成天摆道场、炼丹药、画道符,忙得不亦乐乎。他迷惑皇帝说,如按照道家斋醮的做法,可使大明王朝江山永保;服了道家烧炼的金丹,可以长生不死。因为皇帝相信他的符箓,也相信他的祷祀,李广得借此为奸,矫旨授人为传奉官出卖官职。所谓「 ”传奉官”,就是没有经过吏部考察,直接由皇帝任命的官职,这个和唐朝的「 ”斜封官”有些类似。《明史本传》称「 ”驸马、贵戚事之如父,总兵、镇守呼之为公”,可谓是「 ”权倾朝野,纵恣无度”。 明代的很多规定,在现在看来很有意思。其中有一项就是,明代的公主们不能嫁给皇家子弟,更不能嫁给王宫大臣,只能寻找平民之家下嫁。明代的驸马都是出身普通人家的平民。更要命的是,明代公主是不能改嫁的,选定了驸马就没法再改,驸马死了只能守寡。当然,也并不是谁都可以娶公主的。主要是要求相貌英俊、并有一定的财产,品行端正的人。当时有个人叫袁相,家中很是有钱,但此人相貌丑陋,品行也极其不端。他大肆贿赂李广,给了李广数以万计的白银。李广到弘治皇帝面前多次进言,最终使得弘治同意把自己的爱女德清公主嫁给袁相。幸得大臣发现猫腻,上奏弹劾。才没有将公主「 ”卖”了。 李广通过卖官鬻爵,又侵占京畿附近的民田,控制朝廷食盐专卖权,成了富豪。有了钱当然要享受,于是他在京城「 ”起大第,引玉泉山水前后绕之”,造了一所极讲究的园林,至今犹存的黎光桥就是其遗迹。黎光桥即李广桥,又名李公桥,在什刹后海以南。关于李广桥的由来,曾有讹传说是西汉时期「 ”射石搏虎”的名将「 ”飞将军”李广有次大败匈奴凯旋,由德胜门经过来到这座桥,故而得名李广桥。李广桥的东面有两座极有名的王府,东面三座桥以北、大小翔凤胡同之间是恭王府,再往东到什刹前后海之间的银锭桥有醇王府。醇王府是康熙朝权相明珠的旧邸;而恭王府的历史,由奕䜣一直往前推,就是李广所起的「 ”大第”。 弘治11年(1498年),李广劝皇帝在景山上建一个亭子,名叫「 ”毓秀亭”,钟灵毓秀,这当然是因为皇嗣不广,在风水上想花样,哪知亭子建成,皇子未生,倒死了一个小公主。不久,清宁宫又遭祝融之灾。有人趁此攻击李广,说他所建的亭子冲犯了值年太岁。那时皇帝的祖母还在世,对皇帝很生气:「 ”今天李广,明天李广,果然祸事来了!” 皇帝是极孝顺的,所以李广听说老太后生气,怕皇帝听了祖母的话,治他的罪,再加上一些朝臣 ... 尽力劝谏,例举了唐宪宗偏信术士却服丹而亡,宋徽宗极宠道教以致亡国的事实。还用龙虎山上道观曾被毁弃的旧事,提醒皇帝,斋醮连道家根基尚且不保,何能保大明江山。因此李广就 ... 了。 李广 ... 后,弘治皇帝要求给李广祭祀并修建祠堂,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使他不得不取消对李广的祭祀。但他还是对李广念念不忘,他觉得李广好方术之学,家中一定藏有很多奇异的图书,可以帮助他修道之用,所以命锦衣卫去查抄,目的是寻找「 ”秘籍”。锦衣卫使面受机宜之后,在查抄的过程当然特别重视各种「 ”秘籍”,并呈送到皇帝前。只见所查抄出的一个本子上记载着,某某文武大员进给李广黄米、白米几白、几千担。皇帝问道:「 ”李广有多大食量,要吃这么多米?”并说,自己去过李广家,根本没见到有那么多的米。左右人回答道:「 ”黄米是金子,白米是银子,这是隐语。送多少黄米就等于送多少金子。”皇帝大为惊讶。他下令查撤那些行贿的官员。然而行贿的官员实在太多了,包括公、侯、伯、总兵、都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京官和地方官,要是都裁撤的话,朝廷就立刻空了,剩不下几个人,才使得这些行贿的官员们不了了之。李广案件牵扯面太大了,最后只能把事情压下来内部处理。但自此以后,给当时的北京留下了一句隐语,如果索贿者要得太多,就说:「 ”此人饭量比李广还大”。
本文标签:太监李广中国古代史明朝历史中国历史清朝弘治西汉恭王府明朝历史汉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