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生活资料与人口梯级:试论古代人口增长隐含的供给瓶颈及结构矛盾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总数目前已经接近14亿,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人口强国。事实上,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农业粮食得到保障以及国家号召民众生育政策的实行,促使了人口数量骤增,短短数十年间,就从建国初(公元1953年)统计的5.42亿增长到如今的14亿。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增长速度并没有建国后那么夸张,呈现的是一种阶梯型的增长模式——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从商周时期起至建国前,中国人口从千万规模发展到民国时期普遍意义上的「 ”四万万”同胞,其过程并非等量增长,中间经历了数次起伏爬升。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梯级是1000万、5000万和1亿等,而造成这种人口梯级性增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除政治、 ... 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外,经济发展因素最为重要。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画像 一、被忽视的「 ”千年徘徊” 英国牧师兼人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其所著《人口论》中,阐述了一个著名理论,他认为人口在无限制条件下,会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前者是「 ”2、4、8、16……”,后者则是「 ”1、2、3、4……”。他还提出,若无任何限制因素,人口总数每25年应该增加一倍,按照这个速度,假定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人口总数为1000万,五百年后的东晋时期(公元五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总数应该会突破1万亿这个天文数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个时期中国的人口总数并无太大差别,而且经过「 ”八王之乱”与「 ”五胡乱华”,东晋时期的人口总数还要略少于西汉末年。事实上,限制人口增长的是生活资料的缓慢增幅,以200年时间为例,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幅比例是256:9,300年则是4096:13,生活资料发展停滞不前,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战国时期的青铜锛(农具之一)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先秦时期中国的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低位徘徊阶段,夏商时期全国人口约为1300万,到战国末期人口总数仍大体保持在这一水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人口总数预估为2000万左右。两千多年过去,人口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幅上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活资料供给的限制——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萌芽阶段,粟、黍等农作物被先民驯化栽培、青铜农具开始代替石质农具,先民初步掌握物候知识与天文历法,农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而这正是仅在中原地区就能养活千万人口的物质基础。不过由于作物品种单一、青铜农具存在诸多缺陷、水利基础设施缺乏保障,以及战乱和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还处于粗放落后阶段,生活资料的增长也就受到了极大制约,人口只能始终维持在相同水平。 ▲今人仿建的汉代街市 二、技术突破背景下的人口梯级 中国第一次人口梯级出现在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总人口数为5900万左右,两汉之际人口锐降,但到东汉初期又快速回升。按照《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全国人口总数仅为3400万,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为4300万,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恢复至5600万。两汉三百余年间,人口总数虽然一直在5000万上下波动,但这与夏商周三代相比,已经有了大幅突破,除天下一统带来的社会稳定与战争减少之外,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农业技术的突破性进步是人口出现梯级上升的最关键原因。 ▲汉代农民耕种场景复原 早在战国末年,铁犁牛耕的农业耕种模式就已出现,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国家的相对稳定使得这种传统小农经济进入形成发展期,农业也由粗放逐步向精细发展,铁犁壁、二人三牛的耦犁、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先进生产工具逐渐涌现,畜力(牛耕)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农业耕作速度与质量大为提高。另一方面,丝绸之路的开辟也让农作物品种更为丰富, ... 对水利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更加重视,更精确的历法逐渐颁布实行……种种发展使得停滞不前两千余年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质的飞跃。 ▲汉代铁犁冠 在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下,农业亩产量得到突破。夏商时粮食亩产量缺少相关文献记载,因此暂不考虑,按照春秋时成书的《管子》记载,「 ”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意即春秋时期的齐鲁之地,粮食亩产为0.2钟,1钟为10石,即亩产2石(约240斤),这个数据在今天看来无疑极为低下。汉代粮食亩产量则得到突破性提高,《前汉纪》记载汉文帝时亩产为「 ”今夫农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即亩产3石;汉武帝时期《史记·河渠书》记载「 ”(五千顷耕地)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5000顷合50万亩,即亩产4石;魏晋时期嵇康所著《养生论》载:「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之也。”1斛即1石,即亩产10石。当然,能够亩产10石的是「 ”良田”,所以这个数据并非当时粮食的普遍产量,但不论如何,汉代粮食单产较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大幅提高。 ▲汉代主要农作物——粟 三、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补偿效应 汉代以后,人口总数又开始停滞徘徊,常年战争虽然导致人口出现起伏变化,但人口总数一直停滞不前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对人口的支撑作用出现瓶颈。魏晋时期国家南北分裂、战乱频繁,人口出现波谷,据《中国人口史》推测,三国时期中国人口总数在1400万到1800万,西晋统一时全国人口总数约为2000万,之后人口缓慢回升,南北朝人口巅峰为4200万,隋朝统一时全国人口总数约为4900万。从汉末至隋初,人口重回至5000万梯级历时长达三百多年,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在于政权南北对峙、战事屠戮频发,政治的不稳定性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制约了人口增长速度。不过也应注意到,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之下,人口总数还能重新回升,显然还有新的推动因素,这便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名士形象 在魏晋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处于北方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虽早已属于华夏,但毕竟地广人稀,许多还是未开化的「 ”蛮夷之地”。汉末,原本人口密集的黄河流域由于战乱衰败,人口开始南移,南方各城市开始兴建。西晋末年,北方胡族大规模南下,王公贵族世家纷纷南迁东渡避难,经济重心随之南移。江南地区虽气候闷热,但土地肥沃,很适合耕种亩产量高的水稻,北方虽开垦已久,但发展潜力达到瓶颈,加之战乱多发,实际产量非常有限。在大量人口南迁之下,南方地区得到了第一次大型开发的机会。据统计,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至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6.9亿亩至8.2亿亩之间,即使统计存在误差,这一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也应该大体保持不变。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全国耕地面积统计数据为19.4亿亩,骤增一倍不止,而增加的这部分大多是长期开发江南获得的,江南开发弥补了数百年战乱所致的生产资料短缺,人口总数才得以在王朝统一时重新回到5000万的梯级。 ▲翠绿的稻田 四、社会繁荣之下的供给结构性矛盾 唐宋时期,社会长久稳定,小农经济与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江南开发也在持续,生活资料开始不断积累,社会总供给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人口总数的上涨。宋朝时,人口总数首次突破1亿的新梯级。在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人口能够突破1亿大关并非易事,而这种奇迹的出现,显然还是得益于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据统计,南宋时仅江西一地人口就已达到1025万,而同期河北仅为466万。江南地区凭借气候亩产优势后来居上,开始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地区,这1亿人口梯级一直持续至清初。除王朝更迭而出现的短期人口骤减外,人口总数基本稳定数百年,这其实也意味着生活资料供给又出现了新的瓶颈。 ▲唐代城市复原模型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所说的「 ”生活资料”并不单指农业。虽然子渊在一直在强调农业对于人口增长的重要性,但农业并非经济结构中的唯一构成,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经济再怎么精耕细作也无法支撑起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国家——宋明时期人口会出现了新的徘徊,与经济结构矛盾日益凸显有着很大关系,由量到质所引发的转变意味着供需矛盾出现变化,而这是小农经济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消费变化一窥究竟。 ▲明代士族夫妇服饰 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迎来春天,人们的消费观逐步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原先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衣食住行逐渐走向商业化与世俗化,这是一种之前历代所没有的「 ”消费升级”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变革有着密切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开始酝酿欧洲的工业革命,传统农业在西方逐渐退出经济主导地位,手工业、服务业在资金的涌入下得到快速发展,这些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巨大变革之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改变。中国虽然也受到了这种潮流的影响,但却没能紧随其上,由于统治者经济政策的保守与失误,明王朝没能处理好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了国家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生产效率没有丝毫提升。据相关学者估算,明王朝两百多年间国家GDP增速平均不到0.3%,经济总供给量严重不足,供给结构性矛盾的突出最终拖垮了这个强大王朝。 ▲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的耕种场景 ​影响中国历代王朝更替频次与方式有许多,如政治好坏、战争胜负以及关键历史人物的出现,但从数千年中国人口增长的几次梯级变化来看,经济因素对于王朝更替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经济增长产生了更多的生活资料,从而促进人口增长、王朝稳定。但经济增长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可能永远持续向前,每次突破过后必然会遇到新的瓶颈,形成新的「 ”供给约束”,而这正是左右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所在,新的「 ”供给约束”往往有着不同内涵,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这是「 ”量”的一面,而影响人口增长的「 ”生活资料”则是「 ”质”的一面。人们改善供给时必须量质兼顾,而这也使得突破「 ”供给约束”难度越来越大,但是每一次成功取得梯级性突破,都会迎来数百年持续不断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人口史》《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生活资料与人口梯级:试论古代人口增长隐含的供给瓶颈及结构矛盾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蝗虫肆虐印度:扒一扒中国历史上的蝗灾防治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会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降低经济效益。掌握病虫害的征兆和发生特点,尽早发现并采取...进行治理,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尤为重要。

  2. 从吃肉来推测古代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这三项是决定古代农民能不能吃上肉和吃多少肉的关键因素。此外,畜牧业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和耕地,在...的大部分地区都早早的被放弃了。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农民,想吃上肉,肯定是相当困难的。

  3. AI+农业:智能农业系统让中国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同时,农业也是人与自然不断斗争进步的产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谁能率先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克服自然条件,谁就能在政权竞争中取得先一步的优势,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几乎都是在围绕着农业在演化变迁。

  4. 汉朝碾压匈奴的背后,是一场领先欧洲千年的「 ”科技革命”在支撑

    总之这一时期,大汉的军旗高高飘扬在苍凉大漠,正是这一时期的强势表现,为日后匈奴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打下了基础。

  5. 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患重于南患?

    南轻北重▼▲校/二氧化碳画/一条人文主义狗图/地缘谷古代中国往往北患重于南患,匈奴远比越南等国有侵略性。在古代,罗马帝国因为气候和地缘形成的莱茵河-多瑙河一线,除了河流之外,无险可守,但中国得天独厚,拥有众多山脉可以作为北方和西方的屏障。东北平原▼因此无论是蒙古高原还是青藏高原,对于关陇地区都有居高临下之势,入侵有很大的优势。

  6.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降水和气温对意大利农业的影响

    意大利农作物分布气候冲击对于农业产出有怎样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干旱和高温等气候对于农业生产力有负面影响。本文所采用的因变量来自1900~2014年意大利7个省的两种粮食的年度数据,以单位面积的产出重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力的指标。横轴为时间,从上到下分别代表米兰、罗马、巴勒莫。图二意大利不同地区的温度。而且农业生产遭到负面冲击之后,回复的速度相当之慢。高降雨量和低温对农业生产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7. 透过古代粮食短缺,看一看袁隆平教授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推动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简简单单两个字:吃饱。而能够使人吃饱,首先需要的就是粮食,众所周知,优秀的粮食作物,可以大力促进人口的增长,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的体质强弱。如小麦这类划时代的农作物,以人人皆宜的口感与稳定优秀的产量,成为农民种植的首选,当小麦在古代中国开始大面积种植后,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双双稳定的环境中,人口曾几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8. 光山东湾村,淮河流域的古树村落

    东湾村是个自然村,位于大别山北麓光山县寨河镇东南6公里处,隶属光山县寨河乡大塘村,地处淮河南岸的一个平畈地带。东湾村原本是个不出名的边远的小村落,自从这些古木对外暴露后,前来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这些古树都是板栗树,村前村后上百棵的板栗树,大多有上千年的历史。

  9. 我们现在能吃饱饭,除了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还得感谢这两个人

    感谢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让我们国家人口数量成倍增长,而不会成为社会负担,因为我们能吃饱肚子了,就会使社会稳定。在感谢袁隆平老爷子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几个人在人口和粮食平衡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他们,杂交水稻不一定能长得那么好,粮食总产量不会增加多少。

  10. 中国古代的两次粮食革命

    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发生过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粮食生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粮食格局,还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随机推荐

  1. 15 深不可测

    15深不可测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三藏法师听后非常惭愧地说:“禅,真是深不可测!”

  2. 梦见老鼠会飞

    周公解梦梦见老鼠会飞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老鼠会飞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农民军领袖写出豪迈诗歌,读完之后,让人想笑又想哭

    从表面上看,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梁朝后,唐朝就终结了。实际上,毁掉唐朝的,应该算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就是他引领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沉重打击了唐帝国,这才让中央朝廷再也无法控制诸侯,这才让唐朝走到了它的终点。其实,唐帝国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延缓这一劫难的。黄巢本是曹州冤句人,世代都是私盐贩子,积累了不少财富,也不愿意让后代从事这项刀口...血的营生。于是,黄巢作为全家人的希望,

  4. 一清如水是什么意思?

    【拼音】yīqīngrúshuǐ【解释】形容为官廉洁,不...、不受贿。也形容十分清洁。【出处】【例子】【相关】百度“一清如水”

  5. 美丽的天后朱诺

    朱诺是萨图恩的女儿,也是天公朱庇特的妹妹。当朱庇特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后,向朱诺表达了自己的爱意。随后,朱庇特与朱诺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在奥林匹斯山上,美丽的朱诺走到哪里都受到众神的尊重。当她翩翩走入宫殿时,众神纷纷问候,如果天公朱庇特不在,众神们也会与天后朱诺商议些天宫里的事情。一天,天后朱诺和天公朱庇特大哭大闹之后来到了她第一次和天公约会的地方埃维厄岛。

  6. 萧淑妃是谁?萧淑妃有多少后人?

    萧淑妃是谁?萧淑妃有多少后人?  西汉的吕后将戚夫人制成人彘的故事流传了数千年,吕后的残忍世人有目共睹。女帝武则天是个手腕不输吕后的人物,她想出来的折磨仇人的法子,比之吕后有过之而无不及。  吕后的人彘残忍,武则天的骨醉狠毒。  武则天是谁,想必大家都知道,作为中国正史...

  7. 商康祖康丁简介 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一定的胜利

    康丁,姓子名康丁,一名嚣,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是中国商朝第27位国王。祖甲之子,前任国王廪辛之弟,廪辛死后,于前1155年继位,8年后死亡,葬于殷。廪辛死后,于前1148年继位,在位仅1年,死,葬于殷。庚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危及王权。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康丁时抗击羌方的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成为隐患。

  8. 照片中:2017年美国最佳海滩

    KapaluaBayBeach,Maui,HawaiiHawaiianBeach是前10名海滩的常年竞争者,它来自美国大约600个公共海滩。他于1718年在那里阵亡。他死于1718的战斗中。据莱瑟曼说,前佛罗里达州州长鲍勃格雷厄姆把这里列为他最喜欢的海滩。根据Leatherman的名单,这个未开发的地方是2008年最好的海滩。

  9. 梦见抱着别人哭

    周公解梦梦见抱着别人哭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抱着别人哭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梦见风雨中行走_周公解梦梦到风雨中行走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风雨中行走好不好

    梦见风雨中行走意味着什么?已婚者梦见风雨中行走预兆有机会旅行,吉,但要防止节外生枝。梦见风雨中行走意味着,虽然是个周末日子但好像没有什么活动欲望。梦见溜下坡_周公解梦梦到溜下坡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溜下坡好不好历史新知关于"风雨中行走"的数理吉凶宜忌分析:梦见风雨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梦见风雨中行走的吉凶:基础运及成功运皆佳,且身心健全,而可稳达成功发展成富或扬名美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