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让刻瓷艺术再放光彩人们对瓷器都很熟悉,包括实用瓷器和观赏瓷器。但要提起“刻瓷艺术”可能有些人就不太了解了。刻瓷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起源于何时,业内人士说法不一。其三,必须在其他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如书法、绘画艺术,这是刻瓷艺术表现的内容。这一切都已具备了产生刻瓷艺术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刻瓷艺术应源于北宋时代。要想搞好刻瓷艺术,绝不是光掌握刻瓷技法,更重要的是“功外之功”。
让刻瓷艺术再放光彩
人们对瓷器都很熟悉,包括实用瓷器和观赏瓷器。但要提起“刻瓷艺术”可能有些人就不太了解了。什么是刻瓷艺术呢?
刻瓷又叫瓷刻,顾名思义,就是在烧好的瓷器上直接雕刻,其内容包括书法、山水、人物、花鸟、动物、人物肖像等。可以说刻瓷艺术是从瓷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独立艺术,是绘画、书法艺术与瓷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用瓷作为载体,用刀錾等工具代笔作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有书法、绘画艺术之美,又保留了瓷质自身之美。
刻瓷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起源于何时,业内人士说法不一。有人说源于秦汉时期的“剥玉”,大约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刻瓷:也有说源于宋、明时代,据说故宫博物院有实物收藏;还有人说源于清代。总之各家说法不同,各抒己见,在这里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不能脱离社会背景.更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科技条件。在没发明电和照相设备之前就不可能有电影艺术;没有电视台和电视机就不可能有电视剧的产生;没发明剪刀和造纸以前,绝对不会有剪纸艺术。刻瓷艺术也是如此,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在瓷器成熟之后,也就是说必须有了质地坚硬细密的瓷质,这是刻瓷艺术的载体和材料。 其二,必须有了比瓷质的硬度更高的工具,这是刻瓷工艺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其三,必须在其他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如书法、绘画艺术,这是刻瓷艺术表现的内容。有了以上的条件才可能产生刻瓷工艺手段,才有刻瓷艺术。
为了弄清刻瓷的起源,必须简要地回顾一下瓷器的发展过程。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器,到3000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魏晋时代有了早期瓷器,但这个时期的瓷器还带有原始性,不成熟,胎、釉的硬度远不如以后成熟的瓷。唐代的青瓷已达到成熟阶段。宋代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及民间瓷,瓷器到了宋代已达到了完全成熟的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刻瓷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金刚钻”即钻石,另一种钢錾 这两种工具的硬度都比瓷质硬,钻石刀可以在瓷面上刻画,钢錾则用锤来錾刻。这些工具在宋代都已具备。
再有书法、绘画艺术到了宋代都发展到极高的水平.特别是工笔花鸟、山水、人物画都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一切都已具备了产生刻瓷艺术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刻瓷艺术应源于北宋时代。说源于秦汉魏晋之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不具备产生刻瓷艺术的条件。
另外,我还查阅到了有具体年代的刻瓷作品的记载。据清代叶昌炽著的《语石》一书上记载:“瓷刻之文有三。一为‘曹调造磁(瓷)盆题字’仅有‘七年’二字,纪年已泐。一为‘郑德兴与宝林三十一娘拾东岳庙莲盆题字’,元丰元年正月。两器皆在福建省垣。一为‘元延祐二年瓷瓮题字’在淄川县高氏” 书中记载的“元丰元年”就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即公元1078元。另一“延祜二年”即公元1315年,是元仁宗的年号 这三件刻瓷作品中的第二件说明北宋时期已产生了刻瓷艺术。
叶昌炽(1849— 1917)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其人治学严谨,《语石》一书是他用20年的心血铸成 是一部对后世研究金石学影响很大、很可靠的依据资料。因此我认为此书中的记载是可信的。
如今, 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搞刻瓷的,如北京、上海、南京、淄博、景德镇、苏州等,但人数不多。
北京的刻瓷业是清朝末年发展起来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o2)顺天府尹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设立“农工学堂”,又称“工艺学堂”。内设各种工艺科,其中有“镌瓷科”, 由南方来京的华约三任教习。后来学堂改为“工艺局”,由原来的官商合办转为官办,“镌瓷科”改为“瓷工科”,有学生20余人。由于学堂体制的改变.部分学生被商人带走,留下者有的感到学习刻瓷艰苦,有的因生活困难,大都改行另谋生路。唯有朱友麟(188l—l964)、陈智光(1889— 1962)始终从事刻瓷。1957年二位艺人被聘为北京市工术研究所研究员,继续从事刻瓷工作。
传统刻瓷最早是在白瓷器皿包括文具、茶具、瓶、盘、花盆等上面刻字、画,刻好后填墨、颜色。实质上是作为瓷器上的装饰,是瓷器上的附属品。后来发展出在瓷板上雕刻的纯为观赏的刻瓷艺术。
过去的刻瓷.大多是由别人先画好底稿,然后由刻瓷匠师镌刻。刻瓷匠师大多不会书画创作,实际上是文人搞书画创作,刻瓷匠师给人当工具,具体施工 刻瓷匠师是纯“手艺人”称之“刻瓷匠”。在以后的工厂化批量刻瓷生产中也是这样,由少数设计人员画稿,大多数人按图镌刻,然后有人按稿填色流水线式的生产。
现代刻瓷与传统刻瓷的区别在于刻瓷不再是瓷器的附属品,而发展成真正独立的刻瓷艺术。这首先要求刻瓷者要有坚实的绘画、书法基础,能创作能设计,再不是画家的工具。自画自刻,不再是光掌握刻瓷技术的“手艺人”、“刻瓷匠”。
内容也不只限于传统的中国书法、绘画,而出现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装饰画、图案、剪纸、素描、人物肖像等都能用刻瓷表现出来。
材质上也不只限于白釉瓷,出现深色釉瓷的刻瓷作品。
本人从事刻瓷创作研究30年,在创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刻瓷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的是作者本人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要想搞好刻瓷艺术,绝不是光掌握刻瓷技法,更重要的是“功外之功”。也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识,过硬的基本功,包括美术基础、艺术理论、文史知识等,更要有创新意识。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想让这门艺术长久不衰,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创新永远是艺术发展的出路。不创新,不求发展,墨守陈规,一味强调“传统”、“正宗”,或经常打着“师承×(名人)” 、“× × 派传人”是不行的。光指望“保护”、“抢救”、“振兴”也是不会长久的。依靠别人拉你,不如自己迈步前进!
我重视“传统”,继承“传统”,但没被“传统”二字锁住,而是突破传统,发展创新了这门艺术,给它注入的生命力,让它跟上了时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我首创了在深色釉瓷上錾刻,利用深色釉瓷与白色瓷胎之间的颜色反差,以深浅、疏密、点线各种不同的刀法来表现现出所刻对象不同的内容、形态、神韵、质感、明暗、素描关系。打破了近千来传统刻瓷赖以填色的禁锢,创造出一种“硬质素描”的效果。更加强调出“刻”的韵味和金石韵味,表现力比传统刻瓷更加强烈。这种“素描” 和在纸上画素描不同的是:纸是白色,笔是黑色(深色)、灰面、色调是画出来的。亮面、高光是留出来的。这种刻瓷 ... 与在纸上画正好相反.瓷釉是深色的,画面上的暗处是留出来的瓷釉自身的颜色。灰面、亮面是刻出来的,高光部位是刻露出来的白色瓷胎。
另一个与纸上画的不同之处,也以说是难点,就是在纸上画,画错了可以擦了修改。而在瓷上刻就不同了,一錾下去就没有修改的余地,落锤定音。特别是刻人物肖像,要求作者必须有坚实的素描功夫,画谁像谁。要能眼睛看得准,脑子反应得准,下手要准。没有十分的把握,是不能下錾刀的。而且整个作品由画到刻,自始至终只能由作者自己完成。
辛勤的耕耘,汗水的浇灌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我研制的深色釉刻瓷肖像成为我国党和 ... 代表团、领导人出国访问赠送对方国 ... 首、政界要人的国礼。
1984年10月北京市 ... 代表团出访日本.我第一次接受刻制礼品的任务。为日本国首相中曾根康弘、东京都知事铃木俊一、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日航副董事长稻山嘉宽刻肖像,这几件刻瓷肖像都是送给本人的。我凭着自己的基本功,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代表团回国后,外事部门给我送来了中曾根首相高兴地抱着给他刻的肖像瓷盘拍的照片。《人民日报》也报道了当时的情况,当中曾根首相看到自己的刻瓷肖像后,高兴地说:“像,像,不过比我年轻。”
在此之后,我又曾多次为党政代表团出访刻制礼品。我先后刻过日本前首相海布俊树,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法国大巴黎议会前主席吉罗、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保加利亚原 ... ... 日夫科夫,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等很多国家首脑政界要人的肖像。还为国外很多大企业家、知名人士刻过肖像,这些礼品都受到本人喜爱和高度评价。
另外我还创作了很多名人肖像、佛像、菩萨像和动物、花卉、风景等刻瓷。这些作品曾参加过展览,有的入选画册.有的被有关部门和喜爱者收藏。
刻瓷,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种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支绚丽花朵。作为一个专业工艺美术工作者的我,在今后有生之年还要不懈努力,用我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她,让这支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鲜颜美丽。
来源:维普资讯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