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流传、真赝和年代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流传、真赝和年代

  据我们所知,最晚从北宋以来,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就已经闻名于世了。它首先被潘师旦摹刻入《绛帖》,历代多有翻刻,流传既久,拓本分布又广,所起的影响就越发深远。

  欧阳询的书法,承继王右军父子的衣钵而有所发展,成为初唐享名最盛的大书法家,甚至名声远播国外。欧阳询的书法,尽管出自王氏父子,却有它本身的特点,历代的评论家对其艺术成就的赞许,可以说美不胜收。《书法钩元》说:“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北宋大书家米芾说:“庄若对越,俊若跳踯。”而元人赵孟頫却以为“欧阳询所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他对米氏的称许,觉得“似未知其神奇”。黄庭坚的赞赏比较实际,不用各种难于捉摸的形容词,专摆事实,可谓别开生面。他说:“唐彦猷得欧阳询所书数行,精思学之,彦猷遂以书名天下。”总之,一千多年来,凡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未有不从各个方面去称道欧阳询书法成就的。

  谈到欧阳询书法的特点,前人讲的也不少,总的说来,郭天锡的跋语,尚能综合前人的一些看法,作出来的判断,较为实际地反映了客观情况。所谓“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戟”这句话,对欧书的特点作了形象的描述,而且基本上能够把它概括进去。根据传世的墨迹和碑刻来看,欧书的特点正是如此。

  《仲尼梦奠帖》墨迹,过去能够见到它的人,想必不会很多,庋藏在南宋内府时,固然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得见的。就是收藏在私家如贾似道诸人处, 也未必很多人都能见到。这件墨迹的流传,较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南宋末年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他不仅认为《仲尼梦奠帖》是真而精的墨迹,还说出了它流传的来龙去脉:原为“勤有堂”故物,后归陈德翁,再后经存甫其人携出,售与周公谨(密)的友人叶森。宋末到元初之际,此帖由叶家流入杨中斋手,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十月,金城郭天锡购自杨中斋家,次年二月九日重新装裱后长题,认为传世的欧阳询行书,以此帖为第一。至元二十九年赵孟頫在郭氏处见到墨迹,为之题识,并用集贤官库所藏有唐开元庋藏过的《劝学帖》与之相较,认为两者笔意相合,断定确系真迹。

  郭天锡约在大德初年去世,他所留下的古代法书,如最为生前所珍重而为历代收藏家所推重的《度尚·曹娥诔辞》和《仲尼梦奠帖》等墨迹,先后为大鉴藏家乔篑成获致到手,视为拱壁。从《度尚·曹娥诔辞》流传的具体情况考察,它在乔氏处的时间并不很久,旋即归澹轩所有(见黄石翁题跋)。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仲尼梦奠帖》在元代后期即已散出,只是落入谁家,尚无确切的材料。到了明初,即为杨士奇家之物,他的题识对此帖评价很高,作了过分的推崇,所谓“真人间绝无仅有希世宝也”。明代中叶,归吴江史明古。史氏也是一位知名的鉴藏家,家藏的珍贵文物很多。在成化末年秋,史氏庭园发生了大火灾,庋藏的名贵书画付之一炬,所幸此帖和褚遂良、赵模法书数卷独免于难。这是此帖一千多年流传过程中所遭到的许多次厄运之一。

  项元汴从史氏那里劫余的《仲尼梦奠帖》购藏于“天籁阁”。他家的藏品尤为丰富,当时不少鉴藏家都看到了这件墨迹,董其昌、汪珂玉诸人认为是欧书真品,《清河书画舫》作者张丑尤其对这件授受有绪的名物大加欣赏,并反驳陈继儒:“品定属宋人书,岂为后人所淆乱邪?”至于张丑著录里所说杨士奇跋到项氏时已经佚去一节,按今天流传的墨迹看,杨士奇原题尚在,可能是明以后补入,或者属于张氏误记,前后两种可能都会发生。不过,根据明人朱存理《铁网珊瑚》记载,当时确未记入杨氏题跋,故以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此帖从项元汴家流传出来,当是明万历以后的事。明末藏于周凤鸣“鉴古斋”,朱应麟题跋认为此帖笔意出自“楔帖”。清初归嘉乐李玺卿家,顾复曾在他家亲眼见到,认为是“丰棱凛凛,题跋最佳”(《平生壮观》语)。随后藏于昆山“传是楼”。康熙年间,高士奇从“传是楼”购得此帖,极为珍视。载之《江村书画目》中,作为传家至宝。高氏著有《江村消夏录》,成于康熙二十二年,此帖未载人,不知是否为成书后所收?不过,据我们所知,高氏所藏书画有两本记载,正式刊行的是《江村消夏录》。而一直作为“私帐”的《江村书画目》,则是在他死后才公诸于世的。从高氏所记文字来看,何者进御,何者珍秘,何者可让,都有所分别,所以它是一本“私帐”的性质。在《江村书画目》中,此帖列入“自题上等手卷”内,还在目录下注有“真迹上上神品”字样。由此推测,尽管《江村书画目》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记的,但藏品的收进有早有晚,所以我们仍然怀疑未把它载入《江村消夏录》就是由于成书后购入,这一点殊可玩味。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名鉴藏家王鸿绪在高士奇死后把此帖买到手里,并亲笔长题,不但肯定是欧书真迹,还有“暮年所书,纷披老笔,殆不可攀”的评论;同时,王氏本人还作了细致的考察,最后说:“细审是帖用笔之意,直于兰亭相似,宜乎唐人评论以欧书居褚河南(遂良)、薛少保(稷)之上,不诬也。”

  从以上流传过程的初步考察中,可以说《仲尼梦奠帖》自南宋迄于清代,大都是授受有绪,可资稽考。再从宋元以来的著录和题跋来看,绝大多数的鉴藏家认为是欧阳询的真品,上面所摘抄的一点材料,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可是在明代中后期,都穆和陈继儒对此帖发生过疑问,都氏“疑是临本”,陈氏以为宋人所书。陈氏之说,已有张丑反驳,引文见前,都氏所疑,虽未明指是何时临本,但以为不是欧书真迹这一点,还是值得研究的。作为学术上的探讨,不能回避从客观事实中提出的问题,更不应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

  这里,我们考察一下《仲尼梦奠帖》是否临本的问题。

  临不同于摹,临本的质量,依临者的技法水平和对所临作品的认识体会程度如何而定。因之,这里有高低之分和似与不似之别,而“似”又分神似和形似之不同。再加上时代风气和临写人的个性等条件,临本不可能与原作丝毫不差,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距离。此外,临本根据的是墨迹还是刻本,是什么时代的刻本,都与效果有关。一句话,临本不可能完全同于原作,这个概念,必须肯定。

  我们对临本的特点有所认识之后,再根据临本的若干特点来考察《仲尼梦奠帖》。这里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肯定现存的欧书究竟哪一件是他的真迹,它的字体、写作时期的先后也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进比较,才能判定是否临本以及临本的质量怎样。

  照都穆和陈继儒两人的说法,似乎还另有一件《仲尼梦奠帖》的真本。但我们从800年流传过程的考察中,尚未发现它的存在。我们只能从别的真迹中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性,用以判断此件是否临本。关于这一点,说来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其实不然。历来公认的欧书,传至今日,墨迹仅有四件。而这四件是否真迹,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至于碑刻所存字迹——当然是通过摹勒后的字迹,还可以见到,然也是有限得很。

  由于资料的缺少,给鉴别《仲尼梦奠帖》是否临本的问题带来困难,加上事先对资料的本身还须下一番整理工夫,困难更多。

  今天传世的欧书墨迹,据我们所知,仅存的四件是:《卜商帖》、《张翰帖》、《行书千字文》和《仲尼梦奠帖》。这四件都是流传有绪的名迹。

  《卜商帖》和《张翰帖》皆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卜商帖》仍存宣和原装,《张翰帖》已经南宋改裱,后附瘦金书长题,运笔较弱,当如《墨缘汇观》所说,恐非徽宗赵佶所书,而《大观录》则直认“佑陵”(赵佶),不知有何依据。这两件墨迹从两宋以来都被认为欧书真迹,各家著录中从未有人怀疑过。今天就墨迹考察,发现墨色差欠灵活,浓度中难于分辨深浅,看不出运笔轻重和交笔处的痕迹,尽管在形式上惟妙惟肖,总嫌缺少生动的气韵,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它的怀疑。经过与《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原名《万岁通天帖》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卜商帖》和《张翰帖》的若干特点,正与唐摹本不谋而合,勾填的痕迹由此显露了出来。就其效果而论,《卜商帖》勾填的技巧特别精湛,很得欧书的精髓。

  《行书千字文》的风格与《张翰帖》相近,墨色极浓,颇似双勾廓填,但对窗迎光透视,却又笔笔有致,交笔处深浅分明,未便断然肯定其为勾填本,由于极个别的字露了败笔,且总的风貌显得不够结实,也曾怀疑是后人临本。但是,由于它与《张翰帖》的笔意一致,易生疑窦,与《仲尼梦奠帖》同属于具备信笔挥洒的特点,故又不是临本所能办得到的。

  碑铭系经摹勒上石,底稿应当是真迹。但即使唐人刻工技术如何之精,也不可能与原作完全一致。尽管如此,却可以看出欧书的基本面貌。如早期的《皇甫诞碑》和晚年的《九成宫醴泉铭》之间,变化的痕迹和本来的特色是可以看的出来的。将碑铭拓本与上面的几件墨迹对照,它们都具有欧书的一般特征,总的风貌的共同性一望可知,而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也比较显明。我们即应从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上,去了解欧书发展的规律。

  将碑铭和墨迹作了考察和对比,我们得出来的判断是:墨迹《卜商帖》和《张翰帖》是唐人勾填本,《行书千字文》属于欧书早期的作品。并且认为《卜商帖》最得欧书的精髓。米芾所谓“天下真迹一等”,正是道出唐人摹本的特点。所以,如见不到真迹,能够看到唐人根据真迹的摹本,也非常重要。用它来与《仲尼梦奠帖》相较,毫无疑问,比用临本所收的效果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仲尼梦奠帖》用墨淡而不浓,与《卜商帖》、《张翰帖》不同,因而它不可能是勾填本,这一点,都、陈二人是知道的,所以他们一人说临本,一人说出自宋人之手,而不把它说成勾填本。但事实上,即使同时人的临本,在风格上也会存在差异,何况“宋人”所作,当更相去很远,这理由已经在前面谈过了,前人在论临摹时也曾论证及此。而《仲尼梦奠帖》不仅墨色不浓,且秃笔急书,转折自如,无一笔凝滞,似直接从《卜商帖》脱出,上下脉络清晰,这就不是临本所能代替的了。关于使笔的特点,对鉴别欧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环节。可以引用宋代董迪《广川书跋》一段,作为我们论证的另一个根据:“率更(欧阳询)于笔,特未尝择,而皆得佳趣,故当是绝艺,盖其所写者心尔。……虞伯施(世南)谓询不择纸笔,皆得如意,此正纪其实尔。”

  所以说,《仲尼梦奠帖》既不是勾填本,也不可能是临本,宋元诸家判断其为真迹,我们经过各方面的考察之后,认为他们的立论不是没有根据的。值得在此重提一下的是,赵孟頫在鉴定这件墨迹时,是当他看了集贤官所藏的《劝学帖》以后才作出判断的。按《劝学帖》为唐开元内府故物,见《宣和书谱》著录。开元去唐贞观时不过七八十年,中间既未改朝换代,当时宫中和民间的欧书尚多,它的可靠性不能因为我们今天看不见而应有所怀疑,这一点倒应该相信赵氏的鉴别能力。它既然认为《仲尼梦奠帖》的“笔意与此(《劝学帖》)一同”,即用笔和风格一致,那么《劝学帖》肯定是真迹,《仲尼梦奠帖》也必然是真迹了。

  最后,我们根据考察过的几件墨迹,就其风格的特殊性排比一下,基本上可以分属于三个时期:《张翰帖》和《行书千字文》结构上基本相同,它们的点、画、波、磔,亦趋一致,这个相同和一致,不是什么偶然现象,却有一定的客观实质内容。从欧书的发展过程推断,这两件书法中个别字尚有不够稳重之处,清秀有余,而气势欠沉毅,应该是属于早期的作品。《卜商帖》运笔从容、气势沉着,“体方”而“笔圆”,妩媚中有刚劲之势,尽管由于勾填的缘故致笔画稍觉肥润,然基本上能看出是盛年以后技法纯熟的代表之作;流传的《滋惠堂法帖》中《史事帖》拓本,就其风格而论,也是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至于《仲尼梦奠帖》确是“纷披老笔”,可知欧书“劲险刻厉”、“矛戟森列”的特点到晚年更为突出,不仅行书如此,楷书亦复如此。从书法艺术发展规律来看,欧书演变的道路,已是与一般的规律同一归趋的。所以肯定:《仲尼梦奠帖》是欧阳询晚年的真迹,相当于贞观初年(627——641年 )的作品,诚属稀世之珍!

  除了以上各项根据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历史事实,进一步证实以上的判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即我国在历史上关于墨的使用,曾经存在过南北异趣的风尚。据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记载:“北墨多用松烟,故色青黑,更经蒸润,则愈青矣。南墨用油烟,故墨纯黑,且有油蜡可辨。”这个风尚,至少在宋代以前仍未有多大的改变。那就是北方多用松烟墨写字,墨色虽然润泽,但不够黝黑;而南方却多以油烟墨书写,墨色特别浓艳。两者相较,泾渭判然。这个历史事实,正好在《仲尼梦奠帖》身上找到答案,同时,也在《行书千字文》中得到印证。

  欧阳询原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从小由南朝陈的尚书令江总所抚养,因之,他早年的活动,在陈首都建康(今南京)的可能性较大。公元589年,即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九年,陈为隋所灭,欧阳询遂到北方,并当上了隋的太常博士。后来又做了唐高祖李渊的给事中。贞观初年,升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得以长期定居北方的长安(今西安市),度过他的晚年。《旧唐书》说他享年八十余,而《新唐书》则确认他卒年85岁,按照他卒于贞观十五年(641年)计算,欧氏人隋的年龄已是五十开外。由此看来,我们不难了解:《仲尼梦奠帖》为什么要用松烟书写,而《行书千字文》却以油烟出之。

  对《仲尼梦奠帖》的考察,我近20年来前后写过几篇短文,发表在有关报刊上,用意在于通过一个辨真伪的问题,希望对我国鉴定科学有所贡献,这也是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负的责任。本文是综合我过去发表了的几篇短文,经过整理,较系统地阐明自己的认识,仍望各方予以指谬。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流传、真赝和年代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6.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7.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8.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9.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10. 忘了入仕初衷 索额图如此从能臣---功臣---权臣蜕变为罪臣

    除了这四人,其他十几位,都在康熙年间极有作为,以治国安邦、收复失地、造福朝野留名史册。通过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传播,人们更多知道了康熙朝重臣索额图的大名和他的故事。

随机推荐

  1. 赫连皇后是什么结局?她是怎么死的

    北魏的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后赫连氏是夏国武烈皇帝赫连勃勃的女儿,也就是夏国的公主了。赫连氏应该是很受宠爱,因为只有宠妃才有铸金人成为皇后的资格。>没有任何明显的证据表明赫连皇后参与了宦官宗爱的阴谋,宦官宗爱只是矫诏骗天下,于是文成帝拓跋濬不追究赫连皇后的责任,还尊赫连皇后为太皇太后,当然他还加封他的奶妈常氏为皇太后。>不过作为一个后宫的女人,赫连皇后的命运已经不错。

  2. 约翰夫人的遗产

    约翰夫人在杜曼街628-632号留下的遗产通常被认为是法国殖民地建筑中现存最好的例子之一,尽管现存的建筑直到1788年才建成。该地段是在17世纪20年代开发的,在1788年的“耶稣受难日之火”中,该地的一座建筑被烧毁。在失修后,现存的建筑于1947年捐赠给路易斯安那州立博物馆,至今仍是一座博物馆。这座建筑的名字来源于乔治·华盛顿·凯布尔著名的短篇小说《蒂特·普莱特》,凯布尔故事中的“约翰夫人”是虚

  3. 收山出煞的原则是什么?_风水知识

    旺生之山星宜见山,不宜见水,谓之收山;退死煞之山星方宜见水、不宜见山,谓之出煞;旺生之向星方宜见水,不宜见山,谓之收水;退死煞之向星方宜见山,不宜见水,谓之出煞。玄空风水的几个概念_风水知识

  4. 梦见吃瘦肉

    周公解梦梦见吃瘦肉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吃瘦肉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狼、狐狸和兔子

    一天,狼、狐狸和兔子结为朋友,计议同去打劫一些财物。货郎哥听了确实很惊疑,因为这声音太动听了,尤其出自兔子之口,简直是天下的奇事。货郎哥就又忘记一切地朝兔子飞一般地追去。狼听出狐狸的意思是叫他合谋霸占了这担东西,不分给兔子,狼当然满意。结果,贪婪的恶狼、狡猾的狐狸、阴险的兔子,谁也没有享受到这些东西。

  6. 诱人的体质你有哪些_看相大全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诱人的体质你有哪些?诱人的体质你有哪些面有笑窝外向热情面有笑窝的人,性格外向,喜欢走动旅行,为人又热情,因而在旅行时特别容易发展外地情缘。桃花眼女人最有吸引力这类女人的眼神中常常是含情默默,电压很高,水灵秀气,水汪汪,美丽动人,只一双眼睛就会迷倒万人。鸭蛋脸脸型与容貌美丑关系极大,理想的脸型能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在我国,历来认为卵圆形脸型即俗称的瓜子脸或鸭蛋脸是最理想的。

  7. 历史上赫梯人出现在什么时候?

    赫梯人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即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的冶金技术长时间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赫梯人是最为著名的战车设计家。赫梯战车上的基本配置是载乘三名作战人员,而古埃及战车只能装两人。依靠其战车优势,赫梯人一度垄断了近东的贸易通道和自然资源。他们将感染了兔热病的绵羊放入敌方城市或阵营,导致敌方人员感染上这种致命疾病。赫梯人创造的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此也被湮没。

  8. 泰西封:经历千年东西方冲突的波斯旧都

    今天的泰西封遗址,是考古学家才会光顾的沙漠化废墟。但若时光倒退1000多年,这里却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核心。不仅贵为波斯帝国的都城,还是西方地中海文明向东方传递的口岸。整座城市的潮起潮落,不仅是两河与波斯文化的健康晴雨表,更象征了古典地中海世界的前进和后退。亚历山大远征将地中海世界推进到亚洲腹地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远征就打破了整个世界文明的旧秩序。尽管不断东来的希腊裔士兵数量很少,却成为

  9. 起啥名字易遭小人陷害

    在生活上感情中遭遇第三者、招惹烂桃花,出现家庭破坏者,工作上遭遇打小报告,经商骗人者,不慎择友等都属于犯小人范畴。小人的阶段性较强,造成的影响往往比预料的严重,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要谨慎,纵使有万般才华盈身,遭嫉妒陷害,也是很难避免的。那么下面来看一下,啥名字易招小人。名字总格为27:此数理半凶半吉,足智多谋,先苦后甜,自信心过强,多受小人诽谤。

  10. 刘师亮两书巧联

    刘师亮是民国时期成都的进步文人,他常以对联为武器,对......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在...统治区,伪...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弄得人民缺衣少食,怨声载道;而蒋介石政权还总是高呼“民国万岁”,高唱“天下太平”。刘师亮激于义愤,挥毫作联:>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此联巧借谐音双关,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刘师亮不顾个人安危,在某法院门口又题了一联:>有条有理;>无法无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