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专家点评]六朝郑羲上下碑六朝郑羲上碑额“郑羲上下碑”也称“郑文公碑”正书。同一内容刊在二处,均在山东境内。一在平度县天柱山,称作上碑,一在掖县云峰山,称作下碑。北魏刻石笔法大致分作圆笔、方笔、方圆结合三种类型,郑文公碑则是典型的圆笔代表。书法中兼有篆隶笔意,康有为认为此碑为北魏圆笔之宗。康有为则认为《郑文公碑》与《张猛龙碑》均“为隶楷之极则”。
[专家点评] 六朝 郑羲上下碑
六朝 郑羲上碑
额
“郑羲上下碑”也称“郑文公碑”正书。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石。同一内容刊在二处,均在山东境内。一在平度县天柱山,称作上碑,一在掖县云峰山,称作下碑。
北魏刻石笔法大致分作圆笔、方笔、方圆结合三种类型,郑文公碑则是典型的圆笔代表。书法中兼有篆隶笔意,康有为认为此碑为北魏圆笔之宗。
此碑的书者郑道昭字僖伯,北魏著名书法家。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人。官国子祭酒、光州刺史、青州刺史,后入为秘书监,谥文恭。史称其“少而好学、博览群言”。除了郑文公外,书迹刻石还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太基山诗碑》等。
《郑文公碑》是郑道昭为了显扬其父的“政德”,相约父辈的同僚述其父郑羲一生的“崇高德行”而书写镌刻的。此碑也是郑道昭的书法代表作。包慎伯在《艺舟双楫》云“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康有为则认为《郑文公碑》与《张猛龙碑》均“为隶楷之极则”。此碑书法多圆笔,筋骨内含,隐约带有方意。间架开张,起落转折皆落实处,给人以魄力雄强,气象浑穆、意态奇逸、神彩飞动的观感。
另,《郑文公碑》刻于花岗岩石上,由于石质坚硬,故字迹保存尚好。这也使凿刻能较好地传达书意,书、刻相得益彰,这都给《郑文公碑》注入了天趣之美。
点评人:云海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