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解缙的故事

  文/林 辉

  解 缙 的 故 事(上)

  解缙,在吉安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官也当得大,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文渊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他更有才学,我们所熟悉的《永乐大典》,就是由他主编的。

  解缙的一生,命运坎坷,生命短暂,47岁就被冤死于雪地。后人对解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打不死的邹元标称解缙:“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民间传说中,更是津津乐道,故事迭出,对解缙褒奖有加。

  下面请听解缙的故事第一讲,江南才子。

  第一讲     江南才子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一个作豆腐的人家。解缙有句诗“严父街前肩担日月,慈母屋里手转干坤”,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解缙从小就非常聪明,有江南才子之称。《明史·解缙列传》记载:“缙幼颖敏”。解缙的自小聪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出口成章,擅长对句,巧于辩理。

  先看“出口成章”。

  传说,解缙四岁才开口说话,五岁就会吟诗作对。

  五岁时,母亲要他扫地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口说:“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讲他“做事就做事,干嘛去念诗”?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

  有人向解缙问路,打听姓董的郎中家住哪里?解缙稚声稚气地回答:“过街往北走,转弯你向东,门前桂花树,便是董郎中。”

  街坊邻居祖先生很喜欢解缙,以“小儿何所爱”为题,要解缙作首诗。解缙说道:“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日出。”又问“小儿何所梦”。解缙又说,“小儿何所梦,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祖先生非常惊喜,没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胸襟如此开阔,气魄如此博大。

  解缙的老师徐先生要解缙以“山、竹、梅、月”四字为诗眼,作五言绝句一首。解缙说道:“云闲山秀丽,风静竹平安;诗兴梅边得,琴清月下弹。”喜得老先生合不拢嘴,把女儿素姣也许配给他。

  十五岁时,有人讥笑解缙小小年纪,就志存高远。解缙笑着回敬道:“为官岂能论齿龄,前人早已有明证。甘罗十二为丞相,臣比甘罗长三春。”甘罗是先秦吕不韦的门生,十二岁时,不费一兵一卒夺得赵国三座城池,被秦王封为上卿,即丞相,在历史上有“少年英雄”之誉。

  有一次,解缙挑着豆腐在街上边走边卖,当时正逢春天下着小雨,路面很滑,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街上一些闲人看见哈哈大笑,解缙便作诗反讥他们说:“春雨贵如油,落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从以上解缙随口说出的诗文中,的确可以看出,解缙从小就聪明绝伦,出口成章。

  再说“擅长对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曾被 *** 主席引用过的对联,就是解缙所作。大家众所周知的一幅门联“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也是解缙小时候写的。

  这里讲一个解缙小时候通过对句戏惩地方恶势力的故事。

  解缙家对门有一户人家,姓曹名萱,是地方上的有钱有势之人,号称曹员外。这员外一词,在古代一般是对地方上有钱有德之士的尊称,可这曹员外却是个有钱而无德之人。曹员外有个儿子叫曹宝,名为曹宝实为草包。曹宝仗着自己老爸有钱,常欺负乡里百姓。

  有一天,解缙同女友素姣,提着竹篮一同去采竹笋,回家时,却看见曹宝骑在马背上,调侃在田里插秧的农夫。

  曹宝趾高气扬地说:“莳田郎,莳田郎,一天能莳几千几百行?”

  农夫们那有闲功夫理他,曹宝乐得哈哈大笑,不停地叫:“绝句!绝句!”

  解缙见他闲得无事,拿农夫开心取笑,愤愤不平,指着曹宝大声说道:“跑马夫,跑马夫,一天能走几千几百步?”

  素姣和农夫听解缙把曹宝比作跑马夫,一个个开怀大笑。

  曹宝又羞又恼,打马向前,指着素姣提的小竹篮说:“竹篮提笋母抱儿。”

  素姣听曹宝把自己比作母亲,羞得满面通红。

  解缙怒不可遏,指着田里一把把秧说道:“稻草绑秧父捆子。”

  曹宝还想在素姣身上占便宜,便借指前面的小木桥说:“有木说是桥,无木亦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色迷迷地说,“你做我的娇。”

  解缙好不恼火,回敬道:“有米说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便是娘。”手指素姣说,“她是你的娘。”

  曹宝狼狈不堪,只好拍马回城。

  儿子和解缙对句吃了亏,做父亲的曹员外觉得很没面子,心想:一个穿叉叉裤的毛孩子有什么才?决计要奚落一下解缙。

  吉水县城老街非常窄,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只能容两三个人来往,逢当街这天,热闹的街,就显得更窄。这天,解缙照旧挑着豆腐在街上叫卖。曹员外立马站在街心,解缙往左,左边过不去,往右,右边通不了,便转身往回走。

  曹员外便笑 *** 地说:“小子无才嫌地窄。”

  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员外见解缙身穿绿色衣服,便挖苦道:“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转过身来,指着身穿红袍的曹员外道:“锅里虾公着红袍。”

  占不倒便宜的曹员外恼火了,骂起人来:“两猿断木深山里,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解缙立刻回敬:“一马陷入泥潭中,老畜生岂能出蹄(题)。”骂得曹员外比他儿子还要狼狈。

  最后讲讲解缙的“巧于辩理”。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审鹅”的故事,一个是“辩卷”的故事,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解缙思辨敏捷的才气。

  “审鹅”的故事说:

  曹宝读书不行,他父亲曹员外就想方设法买通关系给他弄了个秀才。儿子中了秀才也是天大的喜事,于是准备大摆宴席,热闹一翻。家里几天前买了两只鹅,还差六只鹅没买到,曹宝便上街抢了六只鹅回来。

  这不明摆着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劫吗?卖鹅的农妇把曹宝告到县衙。

  知县看在曹员外的面子上,做出“由县衙按价还钱给农妇,抢鹅之事不予追究”的处理意见。

  此意见一出,底下是一片哗然。解缙当时也在场,站出来说道:“大人,这不妥。”

  知县见是解缙,就问:“你有什么好主意?”

  解缙说:“起码要罚三倍鹅的价钱,有功名的还要革除功名。”

  知县无法,只得吩咐衙役把曹宝带来问话。

  曹宝哪有那么老实承认,当然是百般抵赖。

  解缙又站出来说:“去把八只鹅牵过来,我要审审那八只鹅。”

  八只鹅牵到县衙,解缙在地上铺上一块白布,让鹅站在上面,吩咐衙役一人按住一只,不要弄错了秩序。

  解缙走进公堂,用手在鹅 *** 上用力一压,八只鹅都先后屙出了一堆屎。

  解缙说:“请验尸官验鹅粪。”

  这还需要验吗?黑白分明啊!白布上,两堆黄屎是曹宝家的鹅屙的,因为他家的鹅喂的是米饭糠屑;六堆绿屎是农妇家的鹅屙的,因为她家的鹅天天放在野外吃的是青草。

  案件真相大白,知县判罚了曹宝,还革除了他的秀才名份。

  “辩卷”的故事说:

  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18岁的解缙来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参加乡试。

  解缙要考取个举人,以他的才学,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可偏偏祸从天降,主考说他的考卷出问题了,诽谤皇上。解缙要求辩卷。

  辨卷非同小可。如考生有错,就得坐牢,甚至杀头。如主考官有错,就要挖去双眼。

  主考官这时心里也慌,但表面还是装着十分镇静,装腔作势地说:“考题是《颂君》,可解缙你却写:‘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哪里是颂君,分明是诽谤。”

  解缙一听,觉得可笑,说:“写的是四字句,你却作三言读。我写的是:‘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句句是颂君,怎么是诽谤呢?”

  主考官睁大眼睛盯着考卷,看了又看,说:“有了,有了,大明江山的大字多了一点,成了犬字,这不是骂君吗?”

  解缙上前一看,说:“还没有挖掉你的眼晴,你怎么就瞎了。这不是一点墨,是一只绿头苍蝇。”说完,将手一挥,苍蝇飞去。解缙冷笑地说,“一只苍蝇也想玷污我的考卷,真是可笑至极。”

  乡试,解缙得了第一——解元。江南才子,更加誉满江南。这样的一个才子,将会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上万言书的故事。

  第二讲    上万言书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二讲,上万言书。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南京会试,解缙、解缙的哥哥解纶、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一门三进士”。这年解缙才19岁。

  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朱元璋知道后,也引以为荣,便要召见19岁解缙。

  《明史》记载,朱元璋一见解缙就对解缙“甚见爱重”。见解缙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予解缙中书庶吉士,放在身边做秘书。

  有一次,朱元璋来到大庖西室同解缙聊家常,无意间了解到解缙是他老朋友解开的儿子。这下朱元璋赞叹不已,真是天大的巧合啊,也难怪有“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原来你们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于是他感慨地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恩犹父子”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当天,解缙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共有十一条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战斗檄文,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比如:

  批评朱元璋法令多变,刑罚太苛。解缙写道:“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批评朱元璋看一些《说苑》、《韵府》,以及《道德经》、《心经》的闲书。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十七岁时父母相继病殁,贫得无以为葬,不得已落发成佛,乞讨为生,他哪里读了什么书,连“金盘苏合来殊域”的“殊”字都不认识,拆开来读成“歹朱”,成为一世笑话。因此他只看得懂“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之类的书籍。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怎么能只看这种书籍呢?因此解缙自告奋勇,主张编一部巨著作为皇家的必读之书,让统治者读后能以史为鉴,通古达今,更好地实施统治。

  批评朱元璋用人不当。指出朱元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管重轻。”一些悍夫蠢才,早上丢掉刀剑,晚上就穿上官服,左手丢掉竹篮,右手就握着符节。这些人“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官?难怪天下人都说“陛下任喜怒为生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臣下之乏忠良也。”

  批评朱元璋滥征税收。突出表现为:税收起征不公平。不管地好地坏,是丰收还是歉收,所征税收都是一样。税收过多过重。“夏税一也”,“茶椒有粮”,“果丝有税”,而且“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今日之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逼得老百姓卖掉家产来交税,家产没有了而税收还存在。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杀人如麻,仅胡惟庸一案,杀人10万有余。他还大兴文字狱,把一些转弯抹角讥笑他的人统统杀掉,对上书劝谏之人更是处置甚重,解缙这篇 *** 裸的《万言书》送上去,那不是送肉上砧自己找死吗?

  也可能是解缙的《万言书》感动了朱元璋,也可能是“恩犹父子”之情的允诺,也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解缙上《万言书》并没有为当时官宦所猜测的被朱元璋杀头,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这不能不说是解缙万分有幸遇到的奇事。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进一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点。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却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语嫚兵部官员。

  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次到兵部去要几个差役,也就是要几个保镖一同出去办事。可兵部的官员看见解缙那么矮小,便口出污词说:“你个子那么矮还当什么官?跟你出去都跌鼓。”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对骂起来。解缙有首诗:“世人爱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冇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应是这时的作品。

  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抓住不放,加油添醋地把这件事报告皇上。

  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士兵争吵,说话没有分寸,有失体统。但解缙到底年轻,有胆气,有才气,这个初生牛犊还不懂官场潜规则,官场上的潜规则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是要到实践中去摔打,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做官才能游刃有余。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去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为李善长白冤。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胡惟庸做宰相是李善长推荐的。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案事发,五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被罢官,十年后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诛。

  对于李善长的死,当时朝中大臣都觉得冤。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李善长死后一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找到解缙,请解缙代写为李善长 *** 的奏疏。解缙血气方刚,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

  朱元璋看了王国用上奏的《论韩国公冤死状》。大发雷霆,要杀王国用。解缙见状出来应承,说状子是自己写的,王国用才得免于死。

  事后,朱元璋把解缙和皇太子朱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大骂解缙“多事”,并把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丢在地上,要皇太子朱标捡起来。

  皇太子朱标望着父皇丢在地上的棘杖很是纳闷,迟迟不敢动手。

  解缙见状,挺身而出,愿替太子代劳。朱元璋很欣赏解缙对皇太子的忠诚,但他今天非要太子把带刺的棘杖捡起来不可。太子没法,只得俯身去拿,但无论怎样仔细,都躲不过棘杖上的刺。这时,朱元璋拔出宝剑,三下五除二,把棘杖上的刺削得一根不剩,再要太子把棘杖捡起来,太子不费劲地就把棘杖握在手里,并且把玩起来,左瞧瞧右看看,不明其意。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明白父皇的用心了吗?那些有功之臣,功高盖主,将来我死了后,你能把握得住他们吗?更何况,在这些大臣中确实有不少险恶之人,他们都想把大明江山据为己有,这些大臣,就象棘杖上的利刺,我不把他们削掉,你将来怎么坐得稳皇位?怎么保得住大明江山?”

  解缙听了朱元璋的这番话,很不自在,如坐针毡,知道这分明也是在教训他啊。这时他觉得为王国用写辩冤状是太草率了。

  第三件事:弹劾御史袁泰。

  解缙来到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他并不去理会这是朱元璋在贬他,他想,有一个到地方来接受实际工作磨练的机会,应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年轻的解缙在洪都尽职尽责的做他的御史。

  监察御史是个九品官,官衔不高,但权力很大,有权对地方官员的行政、品行进行监视纠察,而且“御史纠弹,皆承密旨”,监察御史直属朝廷,可将各级官员的情况面呈皇上。应该说把解缙放到洪都做监察御史,朱元璋还是“甚爱”解缙的。

  督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是解缙的上司,可袁泰却是个奸黠小人,经常窃听、画图告密,诬害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吏,连同事下属也不放过。一次上朝,朱元璋问御史夏长文,昨晚为何长叹?有何不满?夏长文大汗淋漓,只得将昨晚与妻子口角,独坐饮酒叹息之事照实禀告。朱元璋见说的与告密的画像相符,才未加罪。

  御史夏长文将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缙,解缙甚是生气,于是代夏长文草疏《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朱元璋见奏疏激昂,调查核实后,把袁泰作了调职处罚。

  朱元璋后来得知弹劾奏疏又是解缙所为,觉得解缙过于锋芒,城府不深,容易被人利用,做出些不该做的事,有必要再给他焠焠火,让他反思反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将朝中近臣的父母接到南京,办了个千叟宴,解缙的父亲解开也在邀请之列。解缙的父亲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了,这次来京,自然要单独聊聊。俩人在谈到解缙时,朱元璋说:“解缙才学好,可性格太直,容易吃亏。不如你带他回去,令他好好读书,工资照发,就算带职进修。这孩子大器晚成,十年后再来朝廷,到时大用未晚。”

  就这样,一个朝气勃勃的解缙,一个血气方刚的解缙,一个充满政治幻想的解缙,一个刚正不阿的解缙,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解缙,随老父亲回到了吉水老家。十年后的解缙会是怎么样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在河州做卫吏的故事。

  第三讲   河州卫吏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三讲,河州卫吏。

  解缙回到吉水老家,心中虽有不平,但远离是非之地——朝廷,能静下心来读书,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他有首诗这样写道:“微凉正好课书篇,熟读千回见昔贤。七略五车都阅遍,此心高解欲无言。”这是解缙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这一消息对于解缙来讲,不亚于晴天劈雷。从政治上讲,朱元璋许下了解缙带薪进修十年后必有重用的诺言,怎么兑现?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还会重用解缙这位前朝宠臣吗?从这层意义上讲解缙希望朱元璋再多活两年。从伦理关系上讲,解缙的母亲去世一年,还未安葬,服孝期未满。父亲也已九十高龄,自己能离开家去凭吊死去的朱元璋吗?古代当官的就怕父母去逝,父母去逝后,做子女的要辞官在家守孝三年。三年后,要等到有这个位缺,才能继续为官,否则终身难以为官。

  解缙为这事左右为难,但他还是决定赴京奔国丧。理由有二:一是朱元璋的遗诏中有令,“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解缙应该出来工作,辅佐新的天子。二是朱元璋曾经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夫子”。世上哪有父亲去世,儿子不去吊孝之理?因此,阔别八年后的解缙赶赴南京。

  袁泰这位曾被解缙弹劾之人,的确是官场老手,很有政治手腕,虽被解缙弹劾,但只受到调离督察院工作的处分。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他又官复原职,还深得朱允炆的信任。此时听说解缙又要回京,忙对朱允炆说:“解缙母亲新丧未厝,服丧未满就离家远行,这是不孝;太祖在世,曾令解缙回乡攻读,十年后才得进京,现今在家只呆了八年就上京,违了诏旨,这是不忠。”要置解缙这“不忠不孝”之人于死地。

  这时,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董伦出来为解缙说话。论私,董伦和解缙也是个老乡,董伦是抚州乐安流坑人氏,在未设永丰县之前,乐安流坑归吉水县管辖。流坑的那条河流过永丰,汇入恩江流到吉水,解缙和他都是喝着恩江水长大的。论公,太祖驾崩,解缙能置家事于不顾,来京祭奠,遵旨进京辅政,实属难能可贵。因此,董伦就向朱允炆进言:“解缙不能杀。”

  朱允炆听董伦这么一说,觉得也对,但又迫于袁泰的压力,就把解缙派到河州去作了个卫吏。

  河州在哪里?在今天的甘肃省的西北,那时的边防线上。卫吏是什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连部文书。

  诗人常用“枯藤、老树、昏鸦”来衬托断肠人的情绪,此时的解缙心中岂止是“枯藤、老树、昏鸦” ,他心中充满着大漠的荒芜,北国的严寒,当然还有呜呜怪叫的风沙,萎靡不振的骆驼。解缙就这样面对苍天,泪流满面,风餐露宿,步履匆匆地来到了河州。

  可怜解缙,一个南方人那赖得起北方的寒冷,又要和士兵一起操练,真是无法忍受,不久便水土不服,高烧不退,一病不起。

  在病中,无可奈何的解缙想起了在朝中的老乡董伦,就给董伦写了封长信,要求调回京城或回南方老家。

  董伦收到解缙的书信,对解缙在河州九死一生的遭遇,甚是同情,就把解缙写给他的书信给朱允炆看。朱允炆此时正在为他的九个叔叔伤脑筋,看到解缙写的“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濞之虞。”这正合朱允炆全力削藩的意图,于是他又卖了董伦一个面子,把解缙召为翰林待诏。

  这样,解缙才告别了生活整整三年的河洲,于公元1042年4月奉召回到南京。此时的南京正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中,6月,朱棣的“靖难之师”攻克南京,把朱允炆赶下皇位。

  在这场叔侄争夺皇位的游戏中,解缙站在了叔叔朱棣一边,因此,有人认为解缙是个不忠之臣。

  而真正让人们对解缙产生误解的有两件事,一是拿解缙与王艮作比,二是拿解缙与方孝孺作比。

  王艮也是吉水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殿试高中榜眼。王艮在殿试中,策论考了第一名,状元本来是他的,但建文帝嫌他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让给了胡广,他只得了个第二名,官授修撰。

  王艮是个才子,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在“靖难之军”攻陷南京城的前夜,王艮“独流涕不言”,与妻子儿女告别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即饮鸩而亡。

  解缙对朱允炆没什么好感。他觉得朱允炆心慈耳软,遇事无定见,听信谗言,奸忠不分,朝令夕改,缺乏魄力,不是个办大事,一统天下的好皇帝。于是,在朱棣攻陷南京城的前夜,解缙“陈说大义”,连夜“驰谒”,“成祖(朱棣)甚喜”。

  我们能据此说解缙不忠吗?非也。王艮能以死明志,当然也算得是一代忠臣,但忠于某一个人,某一个君主与忠于社会,忠于人民,忠于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两回事,后者是大忠,更有历史意义。

  方孝孺在建文帝时官至文学博士,国家大政方针都要向他咨询,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檄文都是出于他的手笔,在建文帝时期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姚广孝即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靖难”的策划者,曾告诉朱棣不要杀方孝孺,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儒竟是这么一位被自己的敌人崇拜的人物。

  朱棣占领南京,方孝孺没有投降,朱棣记住“军师”的警告,对方孝孺不敢怠慢,“降榻劳曰”,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但遭到拒绝,方孝孺说:“诛我十族,诏不可草。”这下朱棣开了大杀戒,破了杀人的历史记录,不但灭了九族,还将方孝孺的朋友、学生也杀了,灭了十族。

  方孝孺是个书生,但此人有气节,死时46岁,对于他的死,后人确实敬佩,在建文忠臣录中,他排名第二。

  最后这个“开国诏书”是谁写的呢?是解缙。解缙接下了这门子生意,却招来了一片非议,看人家方孝孺宁可灭十族都不写这个诏书,在这么个文学博士大忠臣面前,写诏书的解缙不就成了一个叛臣反贼,一个大大的不忠之臣吗?

  其实,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地去看,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方孝孺与解缙有着本质的区别,方孝孺起草了这个诏书,那才是真正的叛臣反贼,在朱允炆被赶下政治舞台后,方孝孺这个削藩的始作俑者是只能死不能活的。而解缙不同,解缙是洪武时的大臣,是朱元璋的宠臣,解缙更忠于朱元璋,对朱允炆所推行的一套政治主张本身并不认同,而对朱棣的一套更接近于朱元璋的政治做法,他更能接受,所以,他来起草这个诏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永乐皇帝朱棣使用的文臣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建文帝时用过的旧臣,我们难道要苛刻的要求前朝的每个大臣都“效忠”去死吗?为什么同为前朝过来的旧臣没有说他们不忠的,却要把“不忠”的这顶帽子硬扣到解缙头上呢?

  解缙拟完诏书后,被封为侍读。侍读官阶七品,从待诏到侍读,解缙这次一跃升官四级。

  是不是解缙为朱棣拟了个开国诏书,就被提拔为侍读呢?否!这样就小瞧了朱棣皇帝。事实绝对没有如此简单。用现在的话说,解缙是通过了朱棣多次面试,过关斩将,千挑万选,才脱颖而出,受到朱棣的欣赏。

  下面看几则解缙“参加面试”的答题情况。

  第一则:有一次,朱棣和解缙在花园游玩,朱棣突然对解缙说:“昨夜宫中有喜事,你就吟首诗吧。”解缙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后生孩子了,便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岂料朱棣却说:“生的是个女孩。”解缙一转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叹息说;“可惜刚出生就夭折了。”解缙顺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又说:“已将尸体扔到池塘里去了。”解缙转口又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见解缙对答如流,反应如此敏捷,心中暗自高兴,便又指着花园中的鸡冠花要解缙以鸡冠花为题作诗。解缙略一思索,起句道:“鸡冠本是胭脂染。”永乐却摘下一朵白色的鸡冠花说:“是白的。”解缙随机应变,又吟道:“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第二则:朱棣拿了两把扇子,命解缙在纸扇上各题一首诗词,要求诗出古人,却不能照抄古人。解缙略一思考,在一纸扇上题:“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纸扇上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首词,前首出自王之焕的《凉州词》,只是少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后首出自杜牧的《清明》,只是漏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行”字。这样删掉一个字,改变断句,便成了两首好词。朱棣看了很是满意。

  第三则:这次朱棣在大殿上考解缙。朱棣对解缙说:“左边的大臣说一句真话,右边的大臣说一句假话,你把这两句话组成一句假话如何?”说完,左边的大臣说:“皇帝坐在龙椅上。”右边的大臣说:“老鼠捉猫。”解缙立即说道:“皇帝坐在龙椅上看老鼠捉猫。”朱棣见解缙组合得如此之妙,又说:“你再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真话吧。”解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皇帝坐在龙椅上讲老鼠捉猫。”朱棣对解缙如此的回答很是满意。接着他又说:“ 我看到《论语·为政》篇中有‘色难’一词,觉得颇难对句,你给对对看。”解缙回答:“容易。”朱棣说:“容易你就快对出来啊。”解缙又说:“容易。”朱棣和群臣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容易”就是“色难”的绝妙对句。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试,朱棣大夸解缙是奇才,说解缙是上天赐与我的宝贝。从这时起,解缙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政治 *** 期,也是他事业的辉煌时期。在永乐的前五年,解缙做出了哪些永垂青史的功勋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监修大典的故事。

解缙的故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2.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3.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4.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5.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都会封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君臣。而且这些造反的人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封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费聚。在他学成以后,正好遇到朱元璋在为自己的队伍招兵买马,所以他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看在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情分下,就同意了。

  9. 历史上的今天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交给朱允炆?

    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10.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随机推荐

  1. 关心外地好友牵挂短信

    Morefrommysite对老师感恩的短信早上给女孩发的短信鼓励女孩子的短信饭店开业短信给同事的除夕

  2. 裕仁太子周游列国

    大正天皇因为患脑血栓病,在1921年11月正式让权养病,由裕仁皇太子担任摄政;5年后大正天皇病逝,裕仁皇太子登基,成为第124代昭和天皇。83岁的元老重臣山县有朋支持年轻的皇太子,并且认为裕仁皇太子的访问会有利于日本与英国的友好。由于大正天皇身体不好,裕仁太子代表他的父亲接待外国大使,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而且医生曾经明确地告诉他,大正天皇已没有恢复健康的可能了。

  3. 梦见牙疼_周公解梦梦到牙疼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牙疼好不好

    做梦梦见牙疼好不好?梦见牙疼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牙疼的详细解说吧。梦见牙疼,预兆其一定能发大财,是发财的预兆。商人梦见牙疼,预示着生意会获利。梦见蛀牙疼痛,暗示与朋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梦见别人牙疼,意味着近期烦心的事多。梦见牙痛,健康状况良好。稍有不适也不至于危害健康。

  4. 梦见药剂师_周公解梦梦到药剂师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药剂师好不好

    做梦梦见药剂师好不好?梦见药剂师正是梦者自身的构成部分,它主管着梦者的健康和自身痊愈。梦中见到药师更多地指示著精神性的提炼。梦见药剂师在制药室里配制药品这是健康状况有异常的信号。梦见药剂师的相关解梦梦见药店,吉兆,预示著所有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病人梦见吃药,则预示病情会好转。

  5. 的卢妨主,为何却救了刘备害了庞统?砖家:刘备跟谁混谁就得死

    的卢马是指额头上有斑点的白马,古人认为这种马妨主。伯乐《相马经》说: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的卢马真的妨主吗?演义中描写这个情节究竟有何深意?历史上真实的战马是怎么样的?刘备献的卢马且听我细细道来。在《三国演义》中,此马原为刘表手下降将张武所有。后来张武造反,刘备请缨出征。

  6. 惠姓女孩起名大全_姓名测试

    惠翠媛惠瑶林惠梓婧惠瑞媛惠沁玉惠银娟惠倩倩惠润冉惠瑛瑛惠树颖惠国梅惠佩玲惠秀娜惠媛露惠钰洁惠焕萍惠雅蓉惠谣芳惠妍林惠沛茹惠贻婧惠美玲惠静洁惠雨红惠玲芬惠蓉宸惠永萍惠沈燕惠庆冉惠英惠慧茹惠利妹惠佳婵惠若文惠星梅惠佳倩惠蕴倩惠唯娜惠昔倩惠铁燕惠庆婵惠婷璇惠齐雪惠芷怡惠紫婷惠广美惠知燕惠宛琼惠媛淑惠辛妹惠瑞蓉惠广瑛惠芯悦惠伟娜惠双英惠诗琴惠澜花惠敏燕惠林婷惠若瑶惠小娅惠夕瑶惠威娜惠伍花惠凯怡惠之瑶惠雨洁

  7. 梦见打架砸酒瓶子

    周公解梦梦见打架砸酒瓶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打架砸酒瓶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张少村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侯马作为黄河流域的商贸驿站,来往客商川流不息。因为老汉姓张,为了怕泄露秘密不让其再回来,所以后人就管这个村子叫张少村,予以提醒。没过几年,张少村年年有人金榜题名,不少还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从那后村子里的百姓就争相种植西瓜,希望能在找到打开紫金山的钥匙,一直流传至今,这也许就是张少村西瓜好吃、出名的原因吧。

  9. 杨奎松说张学良: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

    张学良与蒋介石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张学良想联合苏联时代周报:苏联在西安事变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央和红军留下来。张学良扣押蒋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西安事变会引起全国各界那样强烈的反感。

  10.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曹操身边的五大谋士都是谁?

    三国时期,三位大将各据一方,曹操的地域最为广泛,他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域,最重要的是身边的谋士较多。那么曹操身边的五大谋士是谁呢?曹操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从《三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