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杂项鉴定絮语——牙、角民国以前的杂项并不为大的收藏家所重视,有些现在看来很有价值的品类比如铜镜、钱币、砚台等,在当时部属于小玩意儿,可以很廉价地买到。这就使得虽然“牙、角”并称,而“角”重于“牙”这样一个现实存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角”是一种狭义的指示,仅指犀角而言,不包括其它角质,即使同样贵重的虬角、羚羊角等。不管是表皮还是牙芯,自然的牙纹是鉴定象牙真伪的最直观的依据之一。
杂项鉴定絮语——牙、角
民国以前的杂项并不为大的收藏家所重视,有些现在看来很有价值的品类比如铜镜、钱币、砚台等,在当时部属于小玩意儿,可以很廉价地买到。最受藏家重视的,也是档次最高的,就是老三代青铜器,尤其是鼎、彝、簋、盉之类的重器,更是标志一位收藏家收藏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最带有富贵阔绰气象的品类则是象牙和犀角,象牙制品在当时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没有列入收藏品范畴,使用和陈设多出现在经济生活相对宽裕的中等以上的家庭,当时的象牙筷子、象牙柄刀具、象牙烟嘴、杖首、图章就是很普遍的实用器。至于犀角,由于材质来源不像象牙那样充裕,所以一直都是稀罕昂贵的收藏把玩品,即使阔绰的殷实人家,也不至于用犀角杯对酌共饮。同时,犀角是一味传统中的贵重药材,《本草纲目》: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症。
这就使得虽然“牙、角”并称,而“角”重于“牙”这样一个现实存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角”是一种狭义的指示,仅指犀角而言,不包括其它角质,即使同样贵重的虬角、羚羊角等。
先谈象牙。
象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古玩雕制材料,发展到了清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的工艺水平。这种工艺的创制与完善的时间虽然在清代,但是对于民国以后直至今日的象牙雕刻艺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后代考量牙雕工艺水平的一把永恒的标尺。
象牙的雕制造型很复杂,大到山川人物,小到草虫肖生,无所不臻其极。从一般收藏者常见的品类造型来看,主要集中在人物、菜蔬、肖生、转心球等几个方面。
象牙的主要产地是在东南亚地区与非洲的部分地区,在我国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有象群出现,但象牙的出产量较低,清代、民国时期很少用云南象牙。我们现在所见清代、民国时期的象牙雕件基本上都是外来的象牙。
从雕制工艺的角度来看,象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象牙外部的表皮部分,大多触感光滑,所带有的牙纹呈直线状,二是表皮下面的内芯部分,我们称为“牙芯”。牙芯的主要视觉特征是在横断面处有纵横交织的纹路,细而微密,我们称之为“牙纹”,俗称“萝卜丝纹”。不管是表皮还是牙芯,自然的牙纹是鉴定象牙真伪的最直观的依据之一。
从牙雕工艺上讲,要想雕制出一件好的牙雕作品,首先要选择相应的材料,这不仅是 ... 工艺的需要,同时也是收藏者鉴别雕件奸坏与判定交易价位高低的需要。在选材上,主要看象牙的表皮是否滑润,牙纹是否清晰,同时还要注意表面是否有糟坑,当然以没有或少有的为佳;第二步是要根据既有的牙料设计雕刻,这里对于收藏者来说,要以图案设计饱满、最大限度充盈牙料的作品为首选,因为这种割肉少的作品可以保存象牙材料的最大量重,牙雕交易价格规定,除了做工:的精细与否外,主要还有重量因素的参与,这一点不能忽视。另外,保料的设计说明牙料的质量高,没有不可利用的赘物;第三步就是打磨上光,这是为雕件穿上—层外衣,雕件外观质量全在这一道工序上面,所以,收藏者对打磨上光要有严格的挑剔眼光。打磨不好,其包浆的质量也不会高,新旧牙雕都是如此。
明代以后各时代牙雕的时代特征都比较明显,基本上不容易混淆:
明代的刀工比较简单而质朴,用料宽大厚重,造型也随之体硕饱满,特点是随形而雕,所雕刻的人物都像佣人一样,奏刀、打磨工艺显得都比较粗糙,但是人物的骨骼解剖相对准确,这是明代牙雕的艺术体现,与这一时期五器的雕琢风格相近。
清代牙雕的特征与这一时期的瓷器、玉器的总体特征基本相同,表现在设计繁缛复杂,刀工精细到雕件的每一个细部,在局部工艺处理上,已经细腻传神到了无懈可击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一座准以企及的巅峰。明、清两代象牙雕件的的时代风格区分很鲜明,只要见过真品,一般都不会发生断代的失误。
民国时期的牙雕与清代相接近,但是有两个区别点:一是民国时的牙雕任细部的用刀远不如清代细腻传神,这种臧否井非今不如昔,所反映的是时代对工艺品的作用力,清代的牙雕工匠基本不存住生计问题,生活安然无虞,表现在作品上没有浮躁的轻率不安: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牙雕作品就会呈现出一种草率和粗粝,这就是表面造型仿清廷造办处作品,而细部的处理不到位,刀工、光工聚神(用心) 不够,所以作品就会有“乏神”的观赏效果;二是工艺造型在明、清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创新出了符合当时时代早美需求的新题材之外,还将着彩、做旧等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鉴定实践中,有一些象牙雕件由于包浆肥厚,有可能断为明、清时期的老雕件,其实就是民国时期的做旧器,欺骗性很大;另外,民国时期的着彩牙雕数量不多,也容易被误断为清中期。至于现住流散于古玩交易厂肆中的一般牙雕,有一些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作品,更多的是近50年的仿品,清中期及其以前的作品藏家多惜售,读者遇到具有这种鉴定意义的作品一定要慎重对待。
在收藏实践中,比较有市场交易价值的,而且有可能够见到的象牙雕件,是明代以后的作品。明代所用的象牙,大部分是外来牙,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了牙雕的地域雕制体系,南方有两大体系,即以广州、扬州各为轴心的“广做”、 “扬做”;北方以北京为轴心,作品称“京做”。
“京做”的特点在于用料宽大,很少用小料拼接,基本上是在一块整料上完成雕刻,这是因为“京做”的 ... 用料风格与宫廷造办处的财大气粗有直接的关系,表现在设计上料源充浴,不计资源成本;在雕琢工艺上,又突出了不计时间成本的非商业操作特征。因此,“京做”象牙雕件在收藏品位与交易价格上,都要高于“广做”、“扬做”。
“广做”、“扬做”的牙雕集中地表现了南方的象牙雕刻水平。南方的牙雕与“京做”的风格不同,主要的一点是南方牙雕造型小巧,用料简约。
“广做”象牙的标志性作品就是象牙球,在一块整料上镂雕球形,层复一层,清人高士奇在《高江村集》中说,自己在皇宫曾见过“雕身百孔,凡九层”的象牙球;乾隆时人任启淑亿《水曹清暇录》有这样的记载:对心四寸许,牙色微黄,共十三层。以银针拨之,层层可转。
传说广雕艺人翁五章是象牙球的创始人,经过几代家传的探索发展,可以将牙球雕到45层之多,代表了象牙雕刻的最高境界。
“广做”牙雕的另一种造型就是象牙船,船舱上的门窗都是活动的,可以打开关闭。艄公人物的眉眼胡须都清晰可辨,动作造型准确逼真,有些细部近乎于微雕。
“广做”比较注重造型刻划上所施用的技法,比如镂空法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加强雕件的艺术效果,同时又可以把被“京做”废弃的一些下角材料,在这里成功地加以使用。如果说“京做”表现的是财大气粗,那么南方的风格则是市场经济下的“惜材如金”。因此,牙雕的南北风格由于 ... 背景不同,导致了 ... 风格的完全不同。
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一件象牙藏品的断代好像并不十分重要——大概在一般的古玩交易场所,用几千块钱的价格,不会买到明代或清中期的象牙雕件,更多的是收 ... 国时期的作品——尽管藏品的价值不如清中期的高,也还算是有了真正百年的象牙藏品。最重要的是象牙的真伪识别。象牙的赝品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1.化学材料仿象牙。这种仿品纯粹是化学原料制成,在民初时就有,以日本的制品最为逼真,经常做成仿象牙质的图章。公平地说,化学仿象牙章料在当时并不是为了蒙骗消费者,而是与水晶、牛角、黄杨木一样,同是戳子(图章)铺里必备的一种中档价位的戳子材料。这种仿制象牙也仿出了象牙的牙纹,但多是直纹,没有纵横交错的“萝卜丝纹”。真品象牙的比重大于化学材料,俗话说的“手头”不一样,可以有所区别。再有象牙的真品具有一定的韧性,用刀雕刻手感不好,粘刀,牙屑起卷;化学仿品流传到现在,基本已经老化,质地发脆。
2.动物牙齿冒充象牙。用其它动物的牙齿冒充象牙,这是纯粹的欺骗与赝品,主要有河马、野猪、海狮、海象等动物的撩牙。这些牙齿都不具备象牙交错的牙纹,这是最直观的一点。有一种海兽的牙过去俗称为“虬角” ,是下象牙一等的牙料,可以制成雕件、牙箸等,最容易与象牙相混淆。
3.动物骨头冒充象牙。在老的象牙藏品中,很可能混杂有用象骨、驼骨等动物骨头制成的仿象牙藏品,这种仿品比较好辨认,一是从手感上看,象牙重,骨制品由于有蜂窝状结构,所以显轻,二是象牙的表面光滑,骨头表面有时会有鬃眼,三是象牙制品表面有一层光泽,骨头的表面没有这层硬光,主要是象牙与骨头的结构密度决定了表面光泽的存在。
在杂项众多的材质中,象牙的真伪辨识相对简单,在20世纪中期以前,具有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一般家庭,即使不是出于收藏,也基本上能辨识出象牙的真伪,因为那时的象牙比较普遍,真品见得多了,化学材料的仿象牙就自然能分辨出来。现在象牙藏品的数量相对稀少,所以更加珍贵了,但鉴定的难度没有变化,只要仔细观察真象牙,就不难判断出仿品晶、赝品。
象牙是杂项中比较重要的一类,随着国际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象牙制品的材料来源已经枯竭,收藏者的惜售造成了现在更多人对象牙了解的肤浅,选择象牙藏品最基本的要观察这样几个方面:
1.对作品所表现的工艺等级加以认定,象牙作品的价值是以 ... 工艺水平最高的时代为价值巅峰,雕工一定以复杂,细腻、传神为主要着眼点,比如广作象牙球,层数多、镂雕复杂的价值最高,象牙船同样如此。而京作的则以料大宽厚,造型栩栩如生为极则,比如上面的那件清中期的象牙臂搁,婴儿放鸢,动态刻划极其传神。具有这样工艺水平的牙雕,无论是什么时代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相反,如果雕刻工艺粗粝,即使是清中期的作品,也属一般。
2.辨识出藏品在象牙整体上的部位,牙尖好于牙身、牙芯好于牙皮。牙尖、牙芯的颜色嫩,血线、牙纹都不明显,是一颗象牙最好的两个部位。
3.区分出“活牙”与“死牙”,所谓“活牙”是指在活象或者刚死未久象牙上取的象牙,活牙的特征是质地有光泽、颜色鲜活、血线清晰,“死牙”是指长时间死亡大象的象牙,特征与活牙相反,颜色没有光泽、直观不漂亮。
4.有些象牙藏品出现了明显的裂璺,俗称“笑”。带笑象牙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是牙皮,也可能是保管问题,还有可能是象牙的时间太长导致没有脂性。不管什么原因,象牙雕件一旦笑了,价值就会降低。所以象牙收藏,时间不是价值的决定因素,雕工、品相起决定作用。
这里顺便再谈淡虬角。
虬角,京津两地的老收藏音又读成“秋厥”。这样的读音没有文字意义上的特殊理解,因为“角”又读“jué”,所以产生了异读。
提起虬角,很多年轻的杂项收藏者不知为何物,一些有关杂项的书也疏于介绍,所以有时在交易中,虬角,与象牙往往容易混淆,尤其是清代民国时期的藏品,上面钉了一层厚厚的包浆,更是不容易分辨,没有经验的收藏者往往容易用象牙的价钱买回虬角的藏品。
虬角是一种海兽的长牙,究竟是什么海兽,笔者也说不清楚,有人说是海象,有人说是海狮,只要我们的判断是倚靠传统的目鉴,而不是在仪器下面进行,海象、海狮都无关紧要。虬角的质地特征与象牙最近似,但是价格却远远低于象牙,所以在清晚期经常被闲来制成鼻烟壶、烟嘴、印章、扇子把、筷子等实用具,有些草虫葫芦上镶的“牙口牙盖”,就是用虬角制成的。虬角还被雕饰成装饰品佩戴,如勒子、项珠、手串等,多为素器,很少有带雕工,这是因为虬角的纹路较粗,被表面的—层珐琅质包裹,珐琅质脆而坚硬,不如象牙具有—定的粘度,奏刀费力而容易出现崩碴,如果赋予类似于象牙雕那样的雕工,共特点就是用刀比较浅,放大镜下刀口显得很硬,不排除两侧出现由于崩碴而表现出的不平。
在收藏的实际操作中,虬角很容易与象牙相混淆,因为这两种材质的相似点比较明显,比如都呈相白色闪黄,材料都是牙质,雕琢后的造刮都—样等,如果没有辨别的经验,或者不仔细观察,一定会将这两种材质混为一体。辨识虬角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眼:
1.虬角无大料。这是说虬角的原始角材的体积要远远小于象牙,可以想象就算是一只躯体很大的海兽,也不可能长出大象那样粗壮的牙齿。我们前面讲了,牙雕中的京作是以用料大而整为特征,所以具有“京做”特征的作品一般不用虬角来代替,而具有“广做”风格的一些小型雕饰简单的牙件,有时会混入虬角构材质。
2.虬角的纹路比象牙粗。
3.虬角的硬度要高于象牙,所以手头分量也要重于象牙。
4.虬角多染色,除象牙白色以外,还往往被染成很沉稳的墨绿色;象牙也有染色,只是多在作品的局部,为了还原局部雕饰的颜色,比如在白菜上雕一只草虫。草虫就会罩染成草绿色。用来为整个牙黄作品提神。
5.不管虬角怎样染成与象牙相接近的颜色,都与象牙存住一个最直观的差别,那就是没有象牙特有的牙纹,也就是俗称的“萝卜丝纹”;同时,也没有表面的鬃眼,这又可以区别于—般的兽骨雕件。
6.虬角的外皮有一层珐琅质,比象牙硬,刀感带有一定的脆性,这是与象牙的最大的区别。
清末的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写出了他对虬角的认识概括:
象牙为伪者,为海马牙;,京市呼为“虬角”,其价值三与二之比,但虬角之佳者尚高于劣牙,故伪制并不太多。且牙质细密温润,虬角纹祖而糠。极易分别也。
这里记录了好的虬角在清末民初时的市场的交易价格,虬角制品比象牙价低1/3,而且当时的虬角雕也是名正言顺的一种工艺品,好的虬角交易价格要高于劣质的象牙,用虬角赝充象牙的伪品并不多见,好像是后来比较多见。现在有用虬角充象牙,用多块虬角拼装成的中型的象牙雕件也经常可以见到,所以对有拼接痕迹的象牙雕件要格外注意。
现在的象牙藏品很贵重.其实优质的虬角也很难得到。如果从生存数量上比较,大象是濒危动物,在全世界各国共同保护下,大象的生存数量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缓慢上升,而提供虬角的海兽则没有那么幸运,在我们视野所及的海狮、海象中,妤像还没有见到大小足以代替象牙雕刻的牙齿,至少我们看到的这些海中动物的牙齿长度,都没有筷子那样长。因此,对于古代的虬角藏品不应该轻易放弃,因为虬角的存世数量未必一定高于象牙的存世数量。2007年北京保利的秋拍,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虬角质海上仙山摆件,估价8—12万元人民币,最后成交价50.4万元,充分说明了虬角雕件只要出身好,品相好,完全可以达到象牙收藏价值与交易价格。
最后说说犀角。
上面讲了,犀角是一种非常贵重的药材,在收藏实际操作中,偶然遇到了清代或民国时期的犀角雕件如酒樽、牌饰,圆雕等,不说带有工艺和年份的价值因素,仅仅是犀角的材质价值,就相当可观。笔者以为,犀角对于收藏者来说,不同的经济实力,他的鉴定关注点是有很大差别的:收藏实力殷实或投资类型的人,应该关注干对犀角制品 ... 时代的断代,以明代的亚洲角酒樽为最高收藏档次,清代、民国渐次;而对于一般实力的收藏者来说,千万不要奢望能收藏到明、清时期亚洲犀雕的重器,能够买到一件有百年历史的广角小雕件,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这就是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同,导致了收藏品档次的不同。收藏家对鉴定技术的关注在于断代一件明代犀角樽与一件清代犀角樽的收藏价值差别有时会很大,如果能够断代清楚 ... 年代,基本上就不存在来自材质上的欺骗:而一般实力的收藏爱好者,其关注点则应该放在真品与赝品的区别,因为不管是什么时代的制品,只要买到真的犀角,就算成功收藏,具体到是清晚期还是民国,那是价值上下浮动的问题,不可否认,现在有不少收藏者珍藏的都是赝品。
明、清时期所使用的部是产于泰国,印度、缅甸,越南、印尼与尼泊尔等国的亚洲犀角,其中质量最好的是印度犀角。清代晚期以后,由于亚洲犀角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就开始从非洲购买非洲犀角,通过亚州口岸运向内地。广州的象牙雕刻在清代以细腻严谨、小料拼接而出名,形成了“广作”的独特风格。大量非洲犀角在广州登陆后,广州雕刻匠人近水楼台,截留了大量的非洲犀角,根据京津等地遗老寓公的把玩习惯,雕制成各种精美的雕件,销往内地。这种晚清时期在广州雕制的非洲犀角制品,俗称为“广角”。
犀角的收藏,至少要弄清两个判断,才能保证至少不会上当:一是对犀角产地的判断,二是对犀角真伪的判断。
一、对犀角产地的判断
1.亚洲犀角。亚洲犀角纤维相对较粗,纹路呈直线型,清晰可见,俗称“甘蔗纹”。在直线的顶端——也就是犀角的底郎常见有极其细小的鬃眼,俗称“鱼籽纹”。犀角甘蔗纹的纵深发展为平行状态,这是与普通牛角的最直观的区别。亚洲犀角的材质体积小,据说最大的印度犀角长度也就约30厘米左右,而印尼犀牛角大概最长的不过20厘米,凡是件头较大的犀雕,一般都不是亚洲犀角。虽然亚洲犀角的甘蔗纹明显可辨,但是质地华润细腻而有柔韧性,适合于雕制各种复杂的纹饰,颜色黑黄相间,透明度偏低。
2.非洲犀角。非洲犀角的特点是纤维纹路较亚洲犀角细,材质的体积大,最大的可以达到1米左右,直径粗硕,可以雕制大件的犀雕作品。非洲犀角个大、质脆而易裂,各种质量标准都逊于亚洲犀角。在北方比较干燥的气候下,非洲犀角容易开裂。
如果对两种犀角做一下最简单的特征对比,可以得到这样鲜明的区别:
a.亚洲角的甘蔗纹明显;非洲角不明显。
b.亚洲角个头小,雕件没有太大的;非洲角大,雕件可大可小。按照价值论,同一个时代、同一类雕件、同一品相,价格高低不决定于雕件的大小,件小的亚洲犀的价值要高于非洲犀角。
c.亚洲角质地细腻,非洲角质脆易裂。
d.亚洲角的雕件壁薄显通透;广作的非洲角骸厚显敦实。
e.亚洲角底部呈椭圆形;非洲角呈圆形或长方形。这个区别往蹲、圆雕人物造型上可以得到观察。
对犀牛角产地的判断是决定你藏品质量和价值的重要一步。这两种不同产地的犀角,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有效的价格比较,而不能任重量、品相、年代等条件都不一样的前提下去进行比较价格。在实际收藏中,明白了两种产地犀角的差别,有时可能有“漏”可捡。
二、对犀角真伪的判断
—般收藏爱好者收藏犀角雕,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是明、是清、还是民国的断代,而是雕件本身是真犀角,还是牛角的代替品。如果我们用一件亚洲角的价钱买回厂一件广角,尽管价位高了些,但毕竟买回的还是犀角;如果即使用广角的价钱,买回的却是一件个角,那么就算彻底打眼了。因此,能否正确辨识犀角与牛角,是这一项收藏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基本功。犀角与牛角的区别其实并不复杂,最基础的常以有这样几点:
1.犀角的外表 ... 着甘蔗纹,之所以取名“甘蔗纹”,就是因为外观极像撕开皮的甘蔗,粗纤维直上直下,尽管纤维的粗细不均,但是排列却平行有序,不可能出现纵横交叉。在甘蔗纹直通的横断面上,可以见到像束起的头发端面一样,有点点圆形的鬃眼,俗称“鱼子纹”成“栗眼”;牛角没有甘蔗纹,也没有鱼子纹,有些赝品 ... 出了甘蔗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排列的粗细缺少很自然的变化,或者有纤维横竖搭按的现象。同时,端面上的鱼子纹排列比较理性,不天然,比较容易识别。
2.原始犀角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即“天沟”和“地岗”,分别指犀角上正背面昕具有的凹槽和凸起。在雕制时,工匠惜材如金,绝不会将凸起的地岗削平,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犀角樽,人部分都是利用大沟为流,将地岗处理为柄。地岗的凸起是牛角所不具备的,如果—只牛角樽的樽体与柄是天然连接的,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牛角原材料。所以,观察雕件的凸起有没有连接痕迹,是鉴别真假犀角的办法之—。
3.在手掌上呵气,使手掌微有潮润,用雕件在上面摩擦发热,就能够区分出犀角与牛角的味道区别。我们先不去描述真正犀角的所谓“香酥”、“腥而不臭”的味道,可以用这种 ... 到市场上去闻半角的味道,牛角摩擦后的味道是腥臭的,而犀牛角摩擦后因为同样是角质,所以有腥味但是不臭,腥味中央带着一丝淡淡的香味。现在的牛角通过各种手段注入了香味,用来遮盖本来的腥臭,这种味道的特点就是很浓很冲。明清时期的老犀角,在经历了几百年的使用把玩之后,质地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表面的味道挥发殆尽,摩擦后只有程度很轻的味道。由于现在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部不允许捕 ... 犀牛,所以新犀角雕件绝少见到,在通过味道鉴真假别时,凡是散发有较浓重的香味的,一定要小心回避。
犀角是一种很珍贵的材质,可是有时在一些小摊上,却能够遇到诸如牌子,佩饰之类的小雕件,摊主未必能够一眼洞穿,如果识货就可以捡漏,只是不要指望着买到犀角博、圆雕等大件,能捡到小件犀角雕,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也是莫大的成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