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从巩义白河窑看我国北方白瓷的起源中国白瓷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始于北齐,实物最早见于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瓷器。近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巩义白河窑址进行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北魏白瓷窑址,为研究我国北方白瓷起源及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成为目前我国陶瓷史研究的新亮点。此次白河窑北魏白瓷窑址的发现,又将我国烧造白瓷的时间提前约百年。
从巩义白河窑看我国北方白瓷的起源
中国白瓷的起源, 过去一般认为始于北齐, 实物最早见于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瓷器。由于这些文物出自墓葬, 而非窑址, 今天较难进一步了解北方白瓷创烧与发展的具体情况。
近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等单位合作, 对巩义白河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首次发现了北魏白瓷窑址,为研究我国北方白瓷起源及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也成为目前我国陶瓷史研究的新亮点 。
巩义市位于河南中部, 南依中岳, 中贯伊洛,北濒黄河, 虎牢、黑石、轩辕诸关环扼,山海四塞、巩固不拔, 故以巩名, 历代因而不改。西近洛阳, 又史称“东都锁钥” 。史载“河图洛书” 、“太极八卦” , 甚至帝王巡游、祭天及寝陵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遗迹都发生和发现于此。其悠久的历史沉积,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巩义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巩义又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瓷器产地, 其曾以早期青瓷、白瓷、唐三彩、唐青花而闻名于世。此次白河窑北魏白瓷窑址的发现, 又将我国烧造白瓷的时间提前约百年。
白河窑址位于巩义市东南部, 此次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从窑址文化堆积情况看, 其内涵丰富, 延续时间也较长, 文化堆积厚达4—7米,其中北魏和唐代堆积最具代表性。发现的遗迹有窑炉6座, 还有灰坑以及沟、灶等共百余个单位。在该窑址首次发现了北魏时期烧制白釉和青釉瓷器的瓷窑, 另外还发现了唐代青花瓷和三彩马俑等。既获得了考古重大新发现,也使考古工作者对巩义白河窑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发现的北魏瓷窑(IIIY1)残长13.70米, 由工作坑、窑门、火口、火膛、窑室和烟囱组成。工作坑为长方形, 火膛平面呈马蹄形,残高1.10米。火口与窑门残缺严重, 火膛壁都是用耐火砖叠砌,后壁用9层耐火砖砌与窑床相平。窑室保存状况较差, 窑床平面呈长方形, 残长4.70米, 宽3.35米, 窑室壁残存厚度0.22米。护墙和烟囱都多已损坏不存, 火膛内出土大量青釉瓷器, 还有三角形支烧和柱形支烧等窑具, 也有少量的白釉瓷器出土,有的支烧和瓷器烧结在一起。在附近的数座北魏灰坑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和自瓷 。
从以上北魏瓷窑形制看, 仍属于北方系的馒头形窑,与南方龙窑形制有着根本的不同。北方的馒头形窑来源于北方烧制生活用器皿的陶窑, 其形制先是由北方的升焰窑演变而来,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属于露天烧和窑烧共存时期。露天烧即平地堆烧, 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存中发现有就地堆烧的遗迹。窑烧的遗迹见于新郑裴李岗遗址, 为圆形, 直径一般1米左右, 由工作坑、火口、窑道、火膛、窑箅、窑室几部分组成, 但被后代扰沟破坏严重 。之所以称为升焰窑, 是这种窑的火膛在窑室下部, 中间有窑箅相隔,火焰是通过箅孔直接进入窑室,而烧制的器物都是放在箅孔之间, 窑壁为圆形, 似馒头状, 出烟口都当在窑顶中部。这样的窑升温快, 建造方便, 投入低廉。建造 ... 是就地挖坑, 掏出窑道火膛和窑箅, 再在箅周围用草拌泥叠筑成窑壁, 顶中部留一出烟口。这种陶窑的形制到仰韶文化时期又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 而前者最为常见, 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仰韶文化的陶窑结构仍比较简单。如西安半坡的陶窑, 为横穴窑, 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 剖面呈弓形火道, 进入火膛后分为三条火孔倾斜而上, 火焰由此通过火眼进入窑室。窑室平面略呈椭圆形, 直径1米左右, 窑壁上部往里收缩成馒头状。火眼均匀分布于窑室的四周, 靠火道近的火眼较小, 远的则较大, 显然是为了调节火力的强弱而有意设置的。竖穴窑是一种较横穴窑进步的陶窑, 它是在长期烧陶过程中不断改进而完善的。窑室位于火膛之上, 之间有数股火道与窑室相通, 火门开在火膛的南面, 从这里送进燃料 。点燃后火焰直接通过火道冲出火眼(箅孔) , 进入窑室分散在器坯之间, 余烟不断从顶部的烟口冒出。目前还没有发现烟囱的残留, 推测当时还没有使用烟囱,这可能是受窑室面积小和升温不可太快的限制。这一阶段的陶窑形制比较小, 其结构还不够合理, 技术又不十分完善, 因而在烧窑过程中无法完全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 又是用氧化焰, 因此, 烧出的陶器多以红色为主,而且颜色在一件器物上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还有的因温度分布不均, 或窑温掌控失误, 致使一些器物烧坏变形, 更甚者,也有整窑俱坏的情况。如河南偃师汤泉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窑, 窑内有很多烧变形的陶器,有的器物上产生较多的气泡, 也就将这座窑废弃不用 。
龙山文化时代,竖穴窑进一步改进, 窑室不设在火膛上, 而是设在火膛的一侧, 火焰沿着倾斜的火道进入窑室,窑室底部火道呈“北”字形沟槽状,在这些沟槽状火道的上部挖出多火眼的窑箅。火膛和窑室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火道和火眼的增加,使火眼(箅孔)在窑内分布更为均匀,且火道的远端火眼都相对较大,近端较小, 以使窑内温度保持均衡,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整体窑温。从残破的窑壁看,其上部逐渐收缩也应该是收缩成馒头状,在中心部位留下出烟口, 否则就会不利于空气的注入,掌控适当的窑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前段基本都是氧化焰,所烧陶器多是红色。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开始掌握在陶器烧成末期封闭窑顶,或向窑中渗水来实现还原气氛使之成为灰陶。与此同时,还使用烟熏渗碳技术,使之成为黑陶。此种技术熟练掌握之后,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陶建筑材料、陶生活器皿等延续数千年而不改的基本颜色。这一窑形一直沿用至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代半倒焰窑的出现, 最终完成了对升焰窑的改进, 形制改为长方形,后壁下部设置三个出烟口, 使其成为一种崭新的窑形, 并最先用于铸造作坊中的烘范窑,后来就成为陶窑和瓷窑的基本形制。半倒焰窑也是由工作坑、火门、火膛和抬高起来的窑室和后置的烟口和烟囱组成。
这种窑火膛都建在窑床的前面, 烟囱由窑顶移到窑后,火门、火膛、窑床和烟囱由前到后,按直线排列。即从投柴、燃烧到出烟都在一条直线上。火膛筑在窑床前面, 免去火道和火眼走火过程中使火焰直接在坯件间流动,加快了坯体受热。烟囱从窑顶移至窑后, 可以促成火焰变成半倒焰。这是利用焰气上升的原理, 使火膛中的火焰先窜至窑顶,再利用烟囱的抽力把火焰吸下去, 从而增加坯体热交换的时间, 使窑内各部位的温度更加均匀,并由单烟囱改进成三烟囱,适当加大火焰抽力, 提高烧成温度。此项技术的改进, 使窑室面积扩大成为可能, 窑室从西周以前的2平方米左右,扩展到3—10平方米。不仅窑的装烧量和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而且为后代继续提高窑温打开了技术改新之路。东汉时期出现的成熟瓷器就是这一技术实践成果的具体体现。
新石器时代陶窑的烧成温度,据有关专家测定,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陶器烧成温度达95O-1050°C , 到龙山时代仍然在1000°C 左右徘徊。古代的陶器都是用粘土作原料烧制而成, 由于粘土内所含化学元素特性的限制,在烧成温度上最高只能在1000°C 左右, 如果温度过高,窑中的陶器坯胎就会软化变形,甚至会呈现熔融状态。殷代硬陶温度提高到l180°C, 到战国釉陶又提高到l230°C ,烧成温度都已达到了最大的极限。这些硬陶和釉陶仍然是在陶窑中烧制, 而且黄河流域的烧成温度明显高于南方长江流域的900—950°C , 而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为680°C,而晚期则为900一1100°C 。这些差别显然与陶窑结构及制陶原料粘土的化学成分有关 。
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烧陶技术较为先进,发展脉络及其继承关系清楚。各时期窑址的大量发现, 说明从新石器时代出现陶窑并在发展中不断改进, 从而奠定了我国北方古代陶窑的基本形制。由于陶窑结构的不断进步, 烧成温度高达l000°C以上。高温陶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陶器的质量, 而且也导致金属矿物的熔化, 从而为冶金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龙山时代, 铜器铸造技术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的。与此同时, 龙山时代的人们开始用瓷土作原料, 出现了用瓷土素烧的瓷器— — “硬陶” 。到夏商周三代,在窑温接近1200°C的情况下, 瓷土(高岭土)和釉都已相继采用和发明。 “鉴于瓷土内含有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等耐火程度较高的化学元素,其烧成温度可以超过1O00°C 。火候超过1000℃ , 胎质才能达到烧结程度。所以瓷器的胎质坚硬, 具有不吸水或少吸水性,击之可以发出清脆的金石声。” 二里头遗址贵族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盍残片,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 薄胎, 质地致密, 器表施青绿色釉。经中子活化分析显示胎土成分与白陶相近, 成为目前发现最早, 研究由陶向瓷转化过程的重要标本。还有郑州商城出土的多件青釉瓷尊, 都是原始青釉瓷器中的杰作。到西周时期, 瓷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 如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原始青釉瓷豆、瓷簋、瓷莹、瓷瓮和瓷杯等, 从品种到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和提高 。
以上成就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由陶到瓷的发展里程和烧原始瓷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对促进古代文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为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发明瓷器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当时利用烧成末期气氛性质的调节来改变陶器色调的 ... 和经验, 在我国后世的陶瓷工业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瓷器的独特风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影响的结果。夏商周时期,原始瓷上面的石灰釉是后世青瓷釉的鼻祖, 而青瓷釉又是我国白瓷创烧的重要基础与母体。乃至秦汉的釉陶以及历代各窑烧造的青瓷, 在化学组成上和胎、釉外貌特征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并不是纯粹的偶然现象, 它们之间理当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北朝时期的白河窑,窑炉基本保持了秦汉以来的基本形制。虽然也是由窑前工作坑、火门、火膛、窑室和烟囱几部分组成。但面积已大大提高, 扩展至16平方米左右。用耐火材料做成的火膛与窑室壁, 说明当时烧成温度已较高, 一般的陶砖已无法耐抗窑炉的高温, 只有耐火材料才能保障高温下窑炉的正常使用。发掘者“根据该窑的形制与结构,结合出土遗物分析,推定该窑炉是以烧制青釉瓷器和白釉瓷器为主的北魏时期的窑炉。” 该窑虽然已不完整, 但其发现意义仍然是十分重大的。从窑的基本形制看, 北朝瓷窑来源于战国以来的半倒焰陶窑是显而易见的。它又是在汉代陶窑的基础上提高窑温而用于烧造瓷器。其规模、形制结构都与汉代陶窑十分接近,火口、窑门、火膛和窑室的布局由前到后都在一条线上, 火膛低于窑室, 烟囱位于后壁, 本窑的烟囱无存,参考汉代陶窑的烟囱情况, 作为长方形窑室多是用三烟囱, 即后壁中间和左右两侧各一烟囱出口 。这种使用三烟囱的情况最早出现于战国,到汉代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形制用于烧制陶器以后的数百年间, 多数都是中间烟囱相对较大,左右两侧烟囱略小的形制。所以, 北魏的瓷窑烟囱大体也应为此种形制, 可能是根据拨火抽烟和控温的需要, 大小、高低或多少有所损益变化而已。
北朝白河瓷窑的烧成温度,从火膛和窑壁都普遍使用耐火砖的情况推测,温度高于陶窑则是毫无问题的。另根据青釉和白釉的瓷化程度观察, 白河窑的烧成温度大体应与南方龙窑相当, 当不下于1300°C。从出土的白瓷碗和白瓷杯胎釉情况分析, 均为白胎器内施满釉, 器表施釉至下腹部,器心多有积釉, 器表腹下垂釉者也占一定比例。满釉近低足和半釉者均有之。多数施釉均匀, 仅个别器物有施釉不匀的现象, 碗、杯饼状足足沿斜削一周,均为直口,杯为侈口。个别碗与盘沿下, 饰凹弦纹一周 。器物内底常见有三支钉痕, 有的支钉与碗、洗或杯足烧结而不能分离, 成为残次品。这些瓷器还没用匣钵和化妆土,应都是用明火裸烧, 但又很少见有烟熏现象, 说明这时北方的窑工在烧成技术方面已有很大的提高。白瓷釉泛青色者居多, 说明北朝的白釉是在青釉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工艺而烧成的。其胎坚致,含铁杂质非常少。胎与釉结合较紧密, 尚未见有脱釉现象。这应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 胎体表面洁净,釉面薄而透明, 有一定的光泽。只是白瓷的洁净度尚待改进, 但仍应属于古代的成熟瓷。
北魏时期的白瓷来源于汉代的青瓷。 “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 胎土中含铁量都比较高, 所以在还原焰中烧成时, 胎呈现淡灰或灰白色调, 在氧化焰中烧成时, 胎则呈现砖红或土黄色, 当时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 氧化钙的含量比较高, 所以釉的高温粘度降低,流动性较大, 虽有较好的透明度, 但也容易造成蜡泪痕和积釉现象。当时窑工们完全是依赖经验进行生产, 铁的成分和烧成气氛较难准确控制, 所以原始瓷的釉色颇不一致,或作青绿色, 或青中泛黄, 或为黄褐色。同时由于釉料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钛, 在还原焰中有部分转变为缺氧结构,使釉呈现灰的色调。白河窑白瓷仍能看出某些类汉代青釉瓷器的个别特征。
白河窑的北魏白瓷原料虽经过淘洗, 但仍有一定量的铁成份, 故氧化钙的含量仍未降至适量的水平。这些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 由于淘洗不净, 白瓷仍泛出黄或青等深浅不一的色调特征,而达不到标准白瓷的程度。很显然它是在对秦汉青瓷烧制技术继承基础上, 陶瓷匠师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进行技术改新, 使制瓷工艺获得了迅速的提高,才创烧出白瓷,此成果实是来之不易,也为北朝以后白瓷的进一步发展和隋唐白瓷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可见, 从青瓷到白瓷是制瓷工人在烧青瓷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才可以克服铁的呈色干扰,使青瓷呈现白色,进而发明了白瓷,这标志着制瓷手工业的又一飞跃,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新的里程碑。
以前南北方主要都生产青瓷, 北方的白瓷出现时代稍晚。从出土实物所知,2O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首次发现 。这一发现, 把已知白瓷产生的年代上推到又一历史时期。范粹墓白瓷的特点:胎料经过淘练, 比较细自,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有细小纹片,但仍普遍泛青或泛黄,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 表现出白瓷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如果拿它和隋代的白瓷相比,表明它仍属于白瓷初创后不久的早期产品。但较之白河窑的产品,与其工艺技术比较接近,质量差异性则较小。
范粹墓出土的白瓷种类,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造型与北朝的青瓷器大致相同。而白河窑的产品就目前的发现比较单一,仅有碗、杯、盘、洗数种。不同的是因白河窑窑址另出土有支烧窑具。范墓中的白釉绿彩三系罐的莲瓣与河北平山县崔昂墓的莲瓣罐很相似 。由肩至腹堆塑成宽肥的莲瓣, 挂釉不到底,露胎处呈淡黄褐色。从外貌观察,这些白釉器物内含铁量仍然偏高,用火温度也偏低。另外范墓中还出土有白釉的四系罐和白釉绿彩的长颈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白釉绿彩三系罐和白釉绿彩长颈瓶等彩瓷, 首开我国彩瓷之先河, 成为我国彩瓷的开山之作。从范粹墓和崔昂墓的器物胎、釉等特征观察, 在年代上北齐墓的产品晚于白河窑, 品种质量也都与白河窑有同有异, 推测他们当不是同一窑口, 故认为安阳与河北的同类出土物应另有窑口生产。以前也曾有学者把范粹墓认定为安阳相州窑的产品, 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在相州窑发现同类的产品,似还需要今后的新发现来证实 。
2009年春夏之际, 考古工作者曾对河北省临漳县曹村窑址进行调查, 采集到一批与范粹墓出土物相近似的瓷器标本与白河窑大体相同的三角形支烧窑具 。所采集到的北朝器物标本, 釉色有青釉、酱釉、青黄釉、白釉等。器形属青釉和白釉器的有碗、盘、杯、豆、瓶等日常生活用器。其胎釉特征, 青釉略泛黄, 白釉略泛青或黄, 常见有细小纹片。器内积釉泛青白、青褐或黄绿色。碗口沿有脱釉现象,胎灰白坚致。碗分直口和敛口两类, 器内施满釉, 器表施半釉, 常见有垂釉现象。饼状足稍撇微凹, 足沿外侧多斜削一周。口沿下常饰有一周细凹弦纹。内底有细小支钉痕迹。窑具, 除有三角形支烧外,还有空心支具等。
白河和曹村两窑址出土的支烧窑具, 是坯体入窑叠烧的有力见证,他可以使窑容量的利用更为充分, 提高产量。特别是三角形支钉, 还能是碗底仅留三个小的支钉疤痕, 增加产品的美观性。它是用扁平形瓷泥条由中间作“Y”形岔开, 前端转折成直角, 作为支点, 轻巧省料, 又能减少叠器的烧结率。这类窑具在中原地区出现的比较早。战国时期就用于陶器的生产。新郑郑韩故城曾有较多的出土。是用陶泥做成圆形浅杯状坯, 再用刀斜削出三个缺口, 形成三个支钉, 成为最早的支钉窑具,足见陶窑具与瓷窑具渊源之深。
2009年, 河北省磁县文物保管所在讲武城抢救性发掘清理一座古墓葬,出土墓志盖上篆刻有“齐” 的字样。遗物中有一件陶俑左耳贴金,还有红胎酱釉及点缀绿、黄彩的陶瓷器物。他们为了搞清楚曹村窑与范粹墓出土“白瓷” 、“白釉绿彩”及讲武城墓葬出土同类器物的关系, 邀请专家对以上三地出土瓷器标本进行比对, 认为: “范粹墓出土‘白瓷’ 、 ‘白釉绿彩’及讲武城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与曹村窑址青黄釉标本之间的共性大于差异, 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应属同一类器物”。
鉴于以上安阳范粹墓、临漳曹村窑和磁县讲武城等地出土物属同时代, 同地域和同品类的共同特点,两处墓葬又与东魏、北齐皇陵或北朝贵族有关, 曹村窑址距邺城又仅有约数公里之遥。所以他们认为以上器物很可能是曹村窑或同类窑窑口烧制,而且窑口也当属官营性质, 这一认识显然是非常有见地的。公元577年,北周攻破邺城灭齐, 周武帝下诏拆毁北齐宫殿。公元580年, 杨坚、韦孝宽在战争中彻底焚烧邺城居邑, 从此结束了邺城作为都城的历史。曹村窑址原本应是一座官营作坊, 在北朝末年战争中遭到破坏,从此国亡而窑毁。
这些发现表明白河北魏窑与北朝曹村窑的产品有着时代上的一致性。如器内底积釉,外壁常有垂釉, 碗多为直口、饼状足外沿斜削一周, 胎质坚致,用三角支钉和柱状窑具, 白釉微泛黄或泛青色等。其差异性是曹村窑器口有脱釉现象,有的器物烧成温度相对较低, 说明胎釉结合还不够成熟, 而白河窑烧成温度较高, 胎釉结合较好, 无脱釉现象。曹村窑器类品种较多,有碗、盘、杯、豆、瓶等, 而白河窑只有碗、杯、洗、盘诸种。曹村窑除青、白釉外, 出现了酱釉和绿、黄釉彩斑; 而白河窑是以青、白釉和黑釉瓷为主要品种,而不见有彩斑和酱釉。通过对比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豫西巩义的白河窑与冀南的曹村窑都当是北方白瓷的两大发源地, 白河窑和曹村窑年代前后接近, 但又是两个不同的北方青瓷和白瓷窑口。
如果说曹村窑可能是东魏和北齐的官窑陶瓷窑址, 那么巩义白河窑则可能与北魏时期的“洛京窑” 有关。“此次白河窑出土大量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与洛阳汉魏故城内出土的北魏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在造型工艺和 ... 工艺等方面完全一致, 从而为北魏皇室白釉和青釉瓷器找到了产地, 或许可为文献中记载的‘洛京窑’ 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 民不聊生。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 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 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并实行均田制, 使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从而为手工业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巩义在京畿近地, 瓷器生产又是为北魏皇室和贵族所享用, 故而质量要求相对较高, 又有皇室财力的支持, 所以有充裕的财力对瓷料质量不断改进与创新。曹村窑与白河窑之所以能在当时烧制出高质量的精美瓷器, 创烧出白釉瓷器, 甚至绿彩和黄彩彩釉器的出现, 当与其背后都有皇室的支持和更高需求这一背景有关。
结语
综上所述, 巩义白河北魏白瓷窑址的发现, 在我国陶瓷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窑烧技术看, 我国的瓷窑烧造技术,是在陶窑烧造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是经过数千年对陶窑的不断改进, 而逐步实现的。这一过程是从升焰再到半倒焰窑, 又由氧化焰再到还原焰, 烧成温度从680°C 提高至950°C 一步提高, 可达到1180°C, 终于使原始瓷器出现。战国釉陶已达到1230°C , 秦汉以后随着窑炉的进一步改进, 成熟青釉瓷器的窑温已达到1300°C 之高。烧瓷工匠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才能够克服铁的呈色干扰, 使青瓷呈现白色, 从而不断改进淘洗工艺, 使瓷料中的含铁量降低, 最终发明了白瓷。白瓷脱胎于青瓷, 而且可与青瓷同窑烧制。这一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与进步, 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 促成了“南青北白” 两大系统的形成。北魏白釉瓷器白色中泛青及垂釉、积釉等现象, 反映出北方青瓷窑口向白瓷转化阶段的过程与趋势, 它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依据。1050°C , 到夏商时期温度又进一步改进, 成熟青釉瓷器的窑温已达到1300°C 之高。烧瓷工匠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才能够克服铁的呈色干扰, 使青瓷呈现白色, 从而不断改进淘洗工艺, 使瓷料中的含铁量降低, 最终发明了白瓷。白瓷脱胎于青瓷, 而且可与青瓷同窑烧制。这一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与进步, 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 促成了“南青北白” 两大系统的形成。北魏白釉瓷器白色中泛青及垂釉、积釉等现象, 反映出北方青瓷窑口向白瓷转化阶段的过程与趋势, 它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依据。
白河窑北魏白瓷的出现, 也为北方出土的北朝其他白瓷确定窑口, 认识窑口性质,提供了有力地佐证。它与新近发现的河北曹村窑都在京畿近地, 应属官窑性质, 由于两窑都有皇室与贵族们的财力支持, 所以可以投入足够的财力不断改进制瓷工艺, 使之创烧出白釉瓷器和白釉彩斑瓷器。所以白瓷的出现,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白瓷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白瓷, 就不会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白瓷的出现, 为我国制瓷工艺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白河窑与曹村窑的发现, 同时也填补了北朝白瓷窑口缺失的空白。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