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棕阴纳凉图》《棕阴纳凉图》是吴昌硕后人旧藏,是首度在市场中亮相的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题材作品。画这幅画时,任伯年48岁,吴昌硕44岁,两人都正当盛年。任伯年这位明星级的艺术家,欣喜地为吴昌硕作了《芜青亭长像》以此纪念。谈话间,上海艺苑初现勃兴的势头,令吴昌硕十分向往。在任伯年历年为吴昌硕所作画像中,我们看到他容貌的变化,也见证了任伯年人物画技法的演变。
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棕阴纳凉图》
《棕阴纳凉图》是吴昌硕后人旧藏,是首度在市场中亮相的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题材作品。同时,也是这几幅作品中唯一为吴昌硕家属珍藏,并含吴昌硕自题签条的一件。纵110cm,横55.5cm,设色纸本,几近全品相。画心中,吴昌硕的老师杨见山题跋,称此画:“神情酷肖,尤妙在清风徐徐从纸上生,顿觉心肺一爽,如服清凉散,技至此可谓神矣!”这种“安得解捝大自在,放浪形骸了无碍”的样貌,是开埠后上海文人生活的写照,也能看出任伯年满怀知音的情谊,和他对吴昌硕事业的支持。艺术大师以执着面对艺术理想的坦荡洒脱,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从这幅作品中便可感知。
画这幅画时,任伯年48岁,吴昌硕44岁,两人都正当盛年。画面上,一大片棕榈为背景,浓淡墨勾染并施,棕榈树下,昌硕先生倚书与朱琴,赤膊席地而坐,静静地纳凉,神情自若。他双目远视,若有所思,眉梢略向上,口鼻两旁寿带纹勾起,一股英杰不凡之概,流溢于眉睫之间。任伯年为什么要在他的艺术鼎盛时期,特意捕捉他扇罢小憩如此心闲神畅的一刹那,为吴昌硕画这样一幅很像是家庭留影一样的像,画面背后带出了任伯年、吴昌硕与海上画坛说不完的故事。
如今在上海山西北路,人们仍然能看到—幢砖木结构石库门两层楼,它曾陪护吴昌硕度过晚年的生活。1913年,在海上大画家王一亭帮助下,考虑到几十年来在上海从艺、交友所集聚的人脉,70岁的吴昌硕终于携妻从苏州迁至上海。这位为人谦恭,却穷其毕生精力追求艺术的巅峰的大师,寓居在这三间两厢房中,把海派书画引领进了鼎盛时期,直至去世。在二楼中央的画室,居中临南窗安放有一张大画桌,上面除了放有文房四宝和大师与西泠印社来往的书札信件外,一尊弥勒佛笑迎亲朋同好。这是在几经反复数十年后,吴昌硕才如愿获得这一方天地,回想起来过程不算艰辛却也颇为周折。
早在1883年3月,因为要坐船去天津大沽口,吴昌硕借上海登船的机会,在“颐颐草堂”里拜望了慕名已久的海派书画翘楚任伯年。这是当时和未来海派两位大师级人物的第一次会面。任伯年这位明星级的艺术家,欣喜地为吴昌硕作了《芜青亭长像》以此纪念。谈话间,上海艺苑初现勃兴的势头,令吴昌硕十分向往。不久后,他虽然回到苏州生活,但从他为上海借住之处所题斋名“去住且随缘室”里,多少透露出他萌发了移家海上的念头。
1887年,对于任、吴二人来说都非比寻常。那一年,惊世骇俗的埃菲尔铁塔正式破土动工,巴黎城的现代主义从古典主义中拔地而起,而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到处是煤气电灯、电报 ... ,自来水、洒水车、自鸣钟、跑马场,五光十色,比起周围的战火不断,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金融的发达、贸易的兴盛,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艺术新天地,以它巨大审美创造力和包容性,吸引着各地的书画家们。正如张鸣珂在《寒松阁谈艺琐录》里所说,“当时的上海,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而来,侨居买画,公寿、伯年最为杰出。”任伯年作为第一代海派书画群体的重要人物,当时他早已名扬海外,绘画事业如日中天。也正是那年,在和任伯年等人切磋艺事后不久,感受着水上轻风摇曳和南方冬日暖阳的惬意,吴昌硕正式携全家迁往上海。
初到上海的吴昌硕生活并不理想,一度曾住在吴淞江的小船上。因为要时常到浦东作画办事,来往奔波,作品却乏人问津。摩登的大上海里是群雄逐鹿,画家面临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挑剔的眼光。而这时候任伯年润例之高,据说一张四尺画几乎可以养活一家数口人一个月。哪怕如此高的价格,求画的人依然甚多,任的画案上积稿如山,应接不暇,有的求画者为了能及时取到画件,不惜加价,甚至加倍。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成功的画家,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号召聚集了一批有才华和底气的书画家,他为其他画家撰写荐语,这里面就包括了吴昌硕。有趣的是,1886年,吴昌硕还为任伯年刻过一枚“画奴”大印,边款曰:“伯年先生画得奇趣,求者踵接,无片刻暇,改号‘画奴’,善自比也。”同款“画奴”熨纸石以及大量任伯年画稿也在今年西泠春拍“任伯年遗珍专场”亮相。正是这样,海派书画家整合成了一个群体。海派书画苑这支艺术精英团队,团结同仁,提携后进,扶持学子,襟怀坦荡、高风亮节,画坛内部的优胜劣汰,推动着海派艺术不断成熟,也为日后涌现像吴昌硕这样的大师名家建构了一个平台。
现实有时候会磨砺理想的高韬,这对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最深刻的体验。吴昌硕从26岁离家去苏杭寻师访友,到青年中了秀才,却绝意仕途,立志潜心于艺术。从客居上海“去住且随缘”,到任伯年辞世后,成为海派书画新的领军人物,最终他以雄健郁勃、瑰丽豪放的画韵笔姿,赢得了上海新兴市民的喜爱,也受到了海外艺苑的肯定。作为领袖式的人物,他又参与了海上题襟馆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等社团的组织领导工作,成为海派书画家的一面旗帜,之后在众望之下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在任伯年历年为吴昌硕所作画像中,我们看到他容貌的变化,也见证了任伯年人物画技法的演变。
如今我们依然在谈论人文理想。这是一种持续的冲动,也是一种共有的感动。大师正是怀着一颗虔诚的、谦虚的心才敲开了艺术的大门。对艺术的执著,要耐得住寂寞,但不是与生活疏离,只有将艺术融入生活,才是艺术家最美好的体验。海派书画凸显了鲜明的生活情致、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经济价值,使上海成为当时全国书画创作的中心和最为活跃之地。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中,海派书画的价格远不及京津等派,2011年西泠春拍一幅任伯年所绘《华祝三多图》拍出了1.67亿元,开创了海派书画的亿元先河。这幅《棕阴纳凉图(吴昌硕小像)》更是见证了两位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惺惺相惜,互为对方才情而倾服的莫逆之交。
来源:西泠印社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