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二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二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也是整个净土教法的核心,就是说净土教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收摄在这一条愿力里面,它也叫做总持。因此我们学习净土教,学习佛法最主要的用心(集中心力的地方)就是要好好地听闻和理解这一条愿力,这条愿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本愿三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所以这条愿也叫本愿三心之愿;二是乃至十念,这是相;三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一、阿弥陀佛选择念佛一行为往生的正定之业。“乃至十念”的十念是指念佛,显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给我们选择往生净土的方式 ... ,这个 ... 与六度万行,持戒、布施、放生、建寺、禅定这些相比是简单易行的。这个“选择”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在众多的修行方式中选择了“念佛”这一修行方式?古德做了一些比较,认为念佛做为往生的修行方式是最“容易”的,相对于其它的方式来说最能普度众生。这条愿也叫做选择本愿,为什么它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本愿之王呢?这条愿又叫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相对于其他的修行来说,是阿弥陀佛在很多种修行方式中做出的选择,这里面使用的是排除法,阿弥陀佛建设西方极乐世界,他在因地的时候经过五劫思维选取了念佛的这一修行方式,而舍掉其他的修行方式,这就是选择,选择就带有取舍的意思,取了念佛,其它的就舍掉了,因此除了这个念佛的方式能够往生净土,其它的方式不能往生到净土去,这里的净土是指阿弥陀佛真正的净土(报土),这就是选择的意思。这一点对于我们分别心特别重的凡夫来讲是不容易理解,容易产生误会。误会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凡夫特别注重分别、取舍、比较,佛在选择这个方式时也是有取舍和比较的。但是佛的比较和我们的基础不同,我们是凡夫,没有智慧,而佛是“妙观察智”所做的选择,是在平等性中,在法藏菩萨这样的圣位中做的选择。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好多人心里就会想,我光念佛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我可能还要做很多其它的修行,甚至是我念佛不是主要的,我应该多做诵经、布施、供养、持戒等其它的修行,这个选择就变成了我们凡夫的选择,而这与法藏菩萨的选择是不一致的。往生净土的真实修行方式就是念佛,这就是法藏菩萨“妙观察智”所做的选择,其它的修行方式就不是他选择的,因此你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通过这一愿选择的方式,所以这一条愿被称作选择本愿。 大家对念佛方式的理解,存在好多误会。我们首先在方式上要确定一点就是“念佛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佛法是一个整体,需要你整个听进去,然后思考融通。因此你首先确定了念佛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的选择,接下来还要了解这个选择里面的内容。上一节我们说了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和念佛方式之间的关系。称名念佛是相,我们中一些人听别人告诉说念佛可以往生了,这是阿弥陀佛选择的方式,他光知道这个方式了,他就一个人躲起来去念佛了,那他能不能往生呢?这有些不确定。所以你光知道这个方式,你不知道这个方式里面的内容,你还是会有很多的障碍,能否往生是不确定的,所以你要去听明白这个方式,念佛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和目的有关。二、阿弥陀佛建立的西方极乐净土最主要的救度对象是“恶凡夫”净土教以“往生”为果。“设我得佛”是法藏菩萨发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法藏菩萨立誓。那他对着谁立誓呢?他对着“十方众生”来立誓。那这个“十方众生”的范围有多大呢?凡是佛以下的都可以是“十方众生”的范围,他不单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还包括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国土。“十方众生”依无量寿经其它的译本,包括蜎飞蠕动的恶道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还包括人道,天道甚至包括阿罗汉菩萨们,更广的范围是指除了佛以下都包括。净土宗的祖师在解释这个“十方众生”的时候说,这里的“十方众生”主要是指凡夫,凡夫是相对于圣人来说。下面解释一下“凡圣”的界限,圣人的界限是指初果罗汉以上的,称为三乘的圣人,他就是站在真谛那边,初果罗汉以下的就叫做凡夫。凡圣的另一个面是,出轮回的叫做圣人,没有出轮回的叫做凡夫,凡夫就是流转生死,没有出六道轮回,而圣人就是出了六道轮回,或者是虽然现在没出,但是确定是出了六道轮回的,比如初果罗汉他现在还没有出,但是他七返人间天上就可以出离轮回了。那么这个十方众生所指是包括凡夫和圣人,佛下面的弥勒、文殊、普贤也包括在里面。那阿弥陀佛最主要的救度对象是谁呢?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到“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指凡夫),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凡夫),急须偏救。岸上之者(圣人),何用济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弥陀佛最主要的救度对象是凡夫,凡夫中还分成善凡夫和恶凡夫,其中“恶凡夫”是阿弥陀佛更主要的救度对象,这就是阿弥陀佛立愿的重心。如果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一个大医院,那阿弥陀佛则是一位大医王,他主要救度什么样的病人呢?他就是专门救度那些得了最严重病的人。所以阿弥陀佛主要不是为了圣者、菩萨们,而是为了救度凡夫,而且更主要的是救度凡夫里面的“恶凡夫”。我们出生在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后2000多年的未法时期,现在人基本上都是恶人,没有什么戒律和德行。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可能有好的,但是按照真正佛法的标准,按照三皈依、五戒、十善的标准,现在的人就多是凡夫中的恶凡夫,所以我们现在最主要的解脱因缘,就只有靠阿弥陀佛的誓愿,因此净土法门在末法时期的当机性就体现出来了。凡夫在不间断地轮回佛法有因果观,成佛和解脱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是出离轮回。圣凡的界限是,凡夫就是轮回,圣人就出离了轮回。佛法圣道都是在追求这个,象禅宗的开悟、密宗即身成佛,都是为了追求脱离轮回,要“了生死”。我们生死的内容就是在无明的引导下,不断地在六道里面流转。表现出来的就是有很多烦恼,行事颠倒。我们以为这辈子做人,下辈子堕地狱,再下辈子可能做饿鬼、畜生什么的,以为这就是轮回。其实有智慧的人就能了解得更细,我们所有的心念,念念之间、前念和后念互为因果,心行不断。我们现在的作为,受过去的影响,所有的行为,它有一个前延后续的力量,当下每一念,都是轮回的因果,每一念的显现,对过去来讲,他是一个果,对未来来讲你就又种下了因,不断在因果中轮回。往生的真正利益是出离轮回那么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出离轮回,这是佛法不同于世间法的地方;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是为了身体好,为了健康,为了感情,为了发财,为了清净,这些都属于世间法,如果为了这些,他们就是对佛法和世间法的界限不太清楚。佛法主要是为了脱离轮回,不是为了轮回中的利益,而出离轮回,不是在死的时候才出离。往生净土决定就意味着你出离轮回决定了,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菩萨说你要是不出离轮回生到我的净土来,我就不成佛。法藏菩萨的誓愿里面是有“自利”和“利他”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是“一体”的关系。为什么说是“一体”的呢?这个取正觉就是他成佛,不取正觉就是他不成佛,不成佛是他的誓言。法藏菩萨说如果我不能够让念佛的众生生到我的净土里面来,那么我就不成佛,这是双重否定。从正面来看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是“自利”,如果他成佛的话,给我们的利益就是我们能够出离轮回,这就是“利他”。所以说我们不往生他就不成佛,我们能往生和他能成佛,这个“自利”和“利他”是摆在一起的一体的关系。如果你现在还有烦恼,那所有烦恼真正的苦本、苦因是什么呢?你并不了解,真正的苦因不是因为贫穷、生病、感情不好、孩子不听话、自己欲望强,真正的苦因是因为“无明,无知”。我们对真理无知,才会有身体不好,感情不好,欲望强的这些“果”。你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你必须要从根上把它切断掉,那么就是说你有无明的存在,发生身口意的三业,你就必定在六道里面轮回,你不会出离这些生死,你现在无论是苦还是乐,你只要是不会出离,你就受苦的时间更多。因为在六道里面,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三恶道,在人道的时间最少,人道是一个中转站,是一个关键时期,其他道都是受报的时间,其他道没有选择“做善,做恶、积福、修积功德”的能力,只有我们在人道的时候才有选择的能力,而人的寿命不长,所以人道是一个关键,如果你的善根好,你就应该知道轮回就是真正的苦,你要对苦因、苦果都有认识,你才能真正发起往生。往生不是死,它叫做“了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就能彻底解除我们的烦恼和痛苦。三、净土法门的往生利益是在活着的时候获得净土法门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往生的利益是在活着的时候获得的。你想往生净土,尽量在活着的时候确定,这意味着你现生就得到了佛法的利益。这个利益是出轮回的大利益,你越早获得越好,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你越年轻就越容易获得,因为年轻的时候追求力量强,容易得到往生决定,人老了身心各方面的力量就衰弱了,想要得到就要难一些。我们要纠正“彿法是度死的”,“往生净土决定要等到死的时候才会获得”,“追求往生那是老人才需要的”,“我现在很年轻,离往生还很远呢”这些错误的观念。这些都是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了解,也就是对“往生”的意思不真正了解,误会了。产生这些误会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跟我们中国净土教的弘扬有关,中国净土教的弘扬一直都特别注重临终接引。所以大多数人学习净土教、念佛都是希望阿弥陀佛临终来接引。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劝导的核心也是在这个地方,当时的太虚大师对此评论说“然尚期命终往生,而无真宗‘信成已生,还化他利’之行,则所短远矣”。这里提出了二个问题,一是弘扬偏在“尚期命终往生”上了,二是无“还化他利”之行。一是弘扬 “尚期命终往生”,这样往生就成了只能等着临终接引,变成了等死,都集中在死的这个环节上面去了,其实往生的目的是要“了生死”,不单是为了“度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里面有三条摄生愿。十八愿是最主要的,被称做愿王,这条愿不是临终接引愿,这条愿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九愿才说“临命终时,与大众现其人前”,而十九愿是次要的,十八愿是最主要的。我们以前净土教的弘扬,把重点落偏了,把往生和死联系在了一起。我往生就是要离开这一世的身体,才会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只是往生的显现.。二是无“还化他利”之行。如果你一生里面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往生了,都在期盼阿弥陀佛临终来接自己,这就缺少了一个“自利利人”的利益。自信教人信,就是我已经得到了佛法的利益,现生能够利益自己,自利之后去利他。如果你一生都没确定,那你就变得相对自私了,因为你需要抓紧时间去念佛,一心期盼阿弥陀佛来接你,这就缺少一个“还相回向”的利益,那这个佛法就不是一个圆满的佛法了。我们的净土教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误会,没有搞清楚。净土教要给你的是现身获得佛法最大利益,就是获得真正信心,见到真正的宝藏,你得到真正的欢喜安乐,这比其他的利益都大得多。过去有善根的人都是在勤求佛法的究竟利益,而现在人不知道生死轮回中的乐是建立在沙子上,是不稳固的,是很暂时的,未来怎么样你不清楚,那你哪有心情去享乐呢?所以只有不太清楚的人才去追求世间的享乐,只管眼前不管将来,这是你自己欺骗自己,这就是善根不行,而真正眼光远的人,他就不是这样,他先要把生死轮回,烦恼,无知解决掉。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就是净土教阿弥陀佛要给我们的真实利益,而且是现生就能获得。你要想获得这个利益,对这个 ... 要了解,我们就只有通过念佛,你才能够往生,因为“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要真正确定自己的往生,就要在这条愿上来确定它。四、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具足闻信上一节我说到这里面的“至心”,全无虚伪的至诚之心,就是真实心。这个真实心在亲鸾大师的著作《教行信证》里面就是本愿三心。对于追求往生的人来说,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佛的国土,是非常高妙的地方,那么通过念佛就能够往生?我们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的愿心,没有信心,不能够往生到净土去。那么这个就跟我们自身因果有关,好多人一听佛法,他不懂什么道理,甚至简单的判断,佛告诉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是那么好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是普通人去不了的,那修两下念佛怎么就能去了呢?这个就是我们的分别见,我们的常识,我们不太相信因果,对事理也不太明白。认为去极乐世间那么好的地方,就象我们上街去买东西,什么东西都不能是白给的,好东西总是要付出更多的钱,凡是得到好结果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好心得好报,虽然不能去做,多数人还是有点相信的。至于说极乐世界这么好的地方,我这个出离轮回、往生,了解佛教常识的人都会认为能够出离轮回那是圣者,我至少要达成圣者的标准,才能出离轮回。极乐世界里面都是阿裨跋致的菩萨,都是大圣者,不是小圣者,到阿弥陀佛的报土就跟佛是一样的,那么这种地方象我们这样的恶凡夫怎么能去呢?这是本能的反映,从轮回的角度看,我们出身在佛灭度后2000多年的末法时期,现在做人还不怎么样,我也不比别人好多少,让我去那么好地方,我念两声佛我就做了好多功德了,就行了,这很不容易相信。法藏比丘发这条愿的时候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条愿叫本愿三心之愿,他发这三种心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我们一直轮回的恶众生,没有真实心,而他这个真实心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它是至心,是指全无虚伪的至诚之心,到底什么是至诚心?而且是一点都没有虚伪的至诚心?亲鸾大师在《教行信证》里面根据汉字原始的意思解释说,至心就是真实心,真实诚重之心。他是相对于什么样的心来说呢?他是相对于我们的心来说,我们的心是什么状况呢?我们是没有至心的,我们的心都是虚伪的,虚伪和至心是相对的,那么至心他是至极的清净之心。这种心是什么性质?他是随顺法性,离虚假,顺二谛,无虚伪颠倒心。什么叫二谛呢?二谛就是指真谛和俗谛。现在是科学时代,多数人只相信科学,而科学又是依靠实验的,是要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明白,用得上,因此我们最相信的是什么?就相信五欲,相信我们的身体,相信我们这个心的感受,我们吃的酸甜苦辣,感情上面的好坏,爱恨情愁,我们只相信这样一种真实。如果说要相信佛,你就是要相信极乐世界,信佛的解脱乐。我们大多数人的信佛是什么样呢?我们好多人虽然信佛,但是认为佛的乐也和我的欲乐差不多,我能体会到最乐,那佛就是那种乐,这就没有佛法二谛,就只有一个俗谛。我们更多是只相信自己的身心觉受,不相信有什么圣者,其实这个状态你就不信佛了,虽然口头上表达是信佛,但是实际上是不信佛,你的语言表达和你的心里真正认知不是一回事。这就不顺二谛。那顺二谛,信佛教,信极乐是什么样呢?就是要同时相信有二个标准,即相信我们的五欲之乐,还要相信有佛菩萨的解脱乐。你看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相信佛,相信观世音菩萨,从某种角度来讲跟相信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正报,一个是依报,它跟我们是相对的。不顺二谛,你就不是真正的信佛,就不是正信,因此现在正信的人很少。信佛要有清净、安乐、解脱的内容。我们只相信自己感受到的乐,你就只感受到轮回的乐,你就不能相信还有解脱轮回的乐,你就不相信还有佛和菩萨的存在,因为轮回里面还是有穷人、富人、当官、乞丐,是有差别的,那我就只在轮回里面追求好的,这就是不相信佛,这是我们自己内心存在着一个局限,也是没有“至心”的主要原因。这里面的“至心”是至极的清净心,而我们的心由于五欲六尘,所以一直以来就是杂染、虚假不实的。你没有见到佛菩萨们,大菩萨们真实的清净安乐心,所以我们的心都是颠倒的,我们是没有至心的。所以《教行信证》信卷里面说,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到今时到当下,我们的心是秽恶(很脏),染污,没有清净心,而且是虚假、谄伪,没有真实心。因为你都没有见到,你不相信净土,不相信佛的解脱安乐,就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受到东西,象这样的身心结构是虚假的, ... 的,而佛菩萨是金刚不坏的。因为我们的心是虚伪不实,不清净的,所以是会生病,要轮回。法藏菩萨清楚得看到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一直以来都没有这种清净心,所以他就要在这条愿中把这种我们没有的真实心和清净心,也就是佛的心,回向给我们。因为我们是凡夫,而且还是恶凡夫,我们没有这个心,所以法藏菩萨选择了“乃至十念”的这个方式。你光有修行这个样子,但是内在的没有这种真实心,你就不可能得到这个真正的利益。因为在因果里面,不单是有身业,还有心业,心业还更主要一些,你这个心业不清净,光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是得不到往生的利益。所以你往生净土出离轮回,你没有这种真实的清净心,那是不行的。阿弥陀佛在选择这个方式的同时发现我们众生缺少这个条件,所以在十七愿里面,他让十方的诸佛来称扬赞叹他的名字。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字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就是他体性,他体性的本质就是至心,至心以名号为体性。所以我们追求往生,必须通过好好的听闻,好好的接受,(就是念佛)因为你通过听闻,听闻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也就是名号的功德,阿弥陀佛国土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本愿业力所成就的正定业。这个“正定业”里面就包含这个清净心。我们没有这个清净心,就要通过聆听,所以重点在闻听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净土不可思议功德,(就是念佛,闻念不二)。所以“念佛”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不是要你自己去“息虑凝心”,我自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你就搞错了,你要去接受,去听闻,去听闻什么呢?去听闻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功德力,他这里面有真实、清净的心,那么你通过听闻、信受,成为你的心。你本来没有这个心,但是阿弥陀佛让十方诸佛称赞他的不可思议功德,就是把他的这个真实清净心转给我们。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要通过念佛,念佛主要就是听闻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名号的功德,他的名号就是佛体,阿弥陀佛他的存在是一个“有”,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他这里面就有清净心、真实心,你信受了你就有了。因为阿弥陀佛他本来是有了,他要把这个“有”转给我们,我们通过信受他,他的“有”就转给我们了。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自己去修清净心、真实心,你自己是修不成的,你必须要通过佛的“回向”而来,阿弥陀佛的本愿里面,阿弥陀佛的修行,他就是一个回向心,所以我们念佛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回向”,得到阿弥陀佛给我们的至心,你就有了这个真实清净的,信乐欲生的心,这样才能够有内在的信心,外在的自然体现出相续的念佛,这样就决定往生,你就出离轮回了,所以这个是核心的内容。南无阿弥陀佛。纯祥法师录音整理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二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情人节最受欢迎的男生告白短信

    情人节有多少人欢笑?世界上最笨的人,就是爱一个人爱得都不知道如何是好,第一范文网为你收集了最全的情人节祝福语。让你的ta过个终身难忘的情人节。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理想的爱情,但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在最初的时刻打动了我,而且越来越深沉的打动。最爱的人是,遗憾的是我传错人了。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羨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2. 梦见大块肉片

    周公解梦梦见大块肉片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大块肉片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法师奉献给大家的鬼神知识!!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想向大家讲一下我知道一点鬼神知识: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分为六个道次,天道、修罗道、人道、旁生道(畜生)、饿鬼道和地狱道。从人死后到他进入轮回的这段时间叫[中阴],这时的[神识]叫[中阴身]。有时有的人死亡的原因很冤屈或是很突然,那他的[中阴身]就会受到怨气、憎恨的影响而停留在人道中不肯去投入轮回中,如果能化解他的怨气和憎恨就可以用特殊的...超度他使他从入轮回。

  4. 猎 ... 闹鬼:南非的鬼魂、食尸鬼和灵魂

    ,像这个预告,想继续读下去吗?加入我们,看看你错过了什么!!

  5. 盘石桑苞是什么意思?

    【拼音】pánshísāngbāo【解释】盘石:大石;桑苞:即苞桑,根深柢固的桑树。比喻安稳牢固。【出处】《易·否》:“系于苞桑。”孔颖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桑之为物,其根众也,众则牢固之义。”【例子】盖惩于鬼方之叛殷,莱夷之争齐,而早为盘石桑苞之固也。清·方苞《周公论》【相关】百度“盘石桑苞”

  6. 梦见舞蹈老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 周公解梦

    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那么,梦见舞蹈老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梦到舞蹈老师,从周公解梦来说,暗示你会去追逐轻浮的快乐,而忽视了重要事情。年轻女性梦到她的情人是位舞蹈老师,表示她会有一个理想的男朋友。梦见自己很幸运是好事梦见幸运的含义–周公解梦

  7. 梦见别人盖大房子_周公解梦梦到别人盖大房子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别人盖大房子好不好

    做梦梦见别人盖大房子好不好?梦见别人盖大房子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别人盖大房子的详细解说吧。中老年人梦见别人盖大房子,预示著身体健康状况一般,不过要当心别因为风寒而感冒,也要多留意关节方面,避免扭伤。男人梦见别人盖大房子,预示著最近会有机会旅行,途中会结交到新的朋友,但是要谨慎,避免上当受骗。

  8. 2015美好的母亲节祝福语

    为此,我们祝福天底下每一位母亲——母亲节快乐!我的美好祝福浓得化不开;我的美好祝福深得抹不去;我的美好祝福只献给你—我最亲最爱的父亲母亲!远方的母亲,你是我唯一的牵挂!轻轻一声问安,将我心中的祝福化作阳光般的温暖,永恒地留在您眼中、您心中。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的为你祈祷,祝你健康快乐!亲情总是让生活充溢着一份份平平常常却恒久的温暖,亲情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依伴。

  9. 梦见螺丝

    周公解梦梦见螺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螺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發現了諸葛亮的墓地,解開重重機關後,墓中只有一把羽扇

    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過許多有名的謀士,但是有一個人不得不承認他的智慧,他就是諸葛亮。在我國諸葛亮就是智慧的代名詞,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諸葛亮幾乎已經是神了。雖然有點言過其實。而在後世的許多文人墨客的筆中諸葛亮的傳說也是經常出現,但是直到諸葛亮的墓被發現後這些傳說才得以被揭開,專家直言:他沒騙我們。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發現了諸葛亮的墓地,但是專家面對如何進入墓地的機關一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