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早期城邑的供排水设施大约在公元前2600前2100年间,即龙山文化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出现了人口聚集的域邑,水井和濠沟是城邑形成的基本标志。殷商时期至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反映出这时的城市市政设施有较大的完善。引滮池水"浸彼稻田"不是一般农户能够做到的。"后世论及沟洫制,多有人认为《考工记·匠人》所指的沟洫是排水渠系。

早期城邑的供排水设施 大约在公元前2600前2100年间,即龙山文化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出现了人口聚集的域邑,水井和濠沟是城邑形成的基本标志。水井可以为生活在城内的居民提供有保障的生活水源;濠沟环绕城的外围,具有排水或防护功能。具备这些基本设施的城邑,后世统称"城池",是域市的代名词。 龙山文化遗址中城邑保存较好的河南安阳后岗、登封王城岗、辉县的孟庄、淮阳县的平粮台等处都有这些市政设施存留。 同时期长江流域的城邑也有类似的发现,其中以中游湖南澧县东溪乡域头山遗址和成都古蜀国遗址邦城保存较为完好孟庄遗址位于今河南辉县孟庄镇东部的坡地上,城垣呈正方形,每边长约400米。城墙残高0.2-1.2米不等,部分地段高约2米。主墙顶宽5.5米,底宽8.5米,另在墙内外各加筑宽约10米的夯土。整个城墙用集东木棍夯筑,夯层厚8-15厘米。域墙外面有一周深约5.7米的护城河。平粮台域垣呈正方形,边长185米,域垣用土夯筑,有城门,城内房子均用土坯砌筑,公共区域有陶制排水管道。湖南澧县域头山遗址,城垣略呈不规则圆形,长约310米,四边有城门。域垣坡度内缓外陡,外有宽35-50米的护城河,认为是利用自然河道再加以拓展改建而成。 这些早期的城邑,域墙并不陡直,必须与城濠结合才能起到防卫作用,与战国以来的古城是不一样的。四川成都平原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蜀国城址有新津的龙马三城、温江的鱼凫域、邮县的三道堰古城、都江堰的芒城和崇州的环河古城。这些域的地面都还保存有很好的城垣,其夯筑 ... 同长江中游地区的域址几乎一样。 殷商时期至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反映出这时的城市市政设施有较大的完善。在商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小电)城池依河而建,陶制下水道将城内雨水外排,是很完善的市政设施。到战国时期,在城市中陶制下水管道的应用更普遍,如河北易县的燕下都和秦都成阳等都修建有系统的域市下水管道,这些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城市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 二、沟洫与沟洫制 沟洫是水利中最早出现的工程之ー,它最初应是为排水而开挖。当大禹及其追随者面对经年不消的滞涝时,开沟渠是最容易做到的消除积水、留下生存空间的技术手段。《准南子・原道训》"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寻找洪水通道最好的老师是洪水本身,这也是沟洫规划最早的依据。 相传夏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这是测量技术在沟洫规划与建设中被应用的最早记载。付诸于水利工程实践的测量应是始于西周。与西周的起源同步的是衣业的发生。被后人称为赞禹之绪的后稷是西周始祖,他是洪水既平乃植菽麦的拓荒者。后稷的曾孙公刘则是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农田灌溉的先驱者。在周族定居的泾河平原上,相传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限原,彻田为粮",这段文字包括了水源查、沟洫规划与建设,这是灌溉工程最早的文字描述,证明了在周入的农田中已经有灌溉沟渠。 股商时,具有沟洫的农田是富足的象征,只有王族或少数贵族才可能拥有稳定的灌溉水源和沟洫,因此他们的农田可以有稳定面高产的收获。 《诗经》:"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这是西周时公侯稻田有灌既设施的写照。滮池位于成阳以南润水支流滮水的上源,滮水自南向北注入渭水。池临西周的都城丰城和镐城(今映西西安西南)。引滮池水"浸彼稻田"不是一般农户能够做到的。《诗经》还有对平整耕地,引水灌溉的描写:"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原是高地,隰是洼地,经过平整的耕地和有保证的灌溉水源,这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实际诉求。 公元前7世纪左右,西周统治阶层推行的田制一一井田制,企望将诸侯封地内的人一土地一沟渠(或道路)作为整体来管理。沟洫原为井田的构成,战国时推崇西周政治的知识阶层,将沟洫提升到制度的层面来推行,随即产生了层级分明、功能明确的渠系规划,他们更在理论方面对堰流及明渠水流予以阐释,其概括之精准,后人少有能够超越。 《周礼・遂人》对沟洫系统有最为系统的描述,可谓农田水利及其管理的最早阐释:"遂人,掌邦之野。凡治野,夹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干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遂人,是西周时管理乡野的官人,遂人对治下的公共设施负有管理责任,遂人的属官有管沟和径的夫。夫分十夫、百夫、千夫、万夫,按照沟洫及道路的级别、数量设置。这段对沟和路分级的描述,实际是古代版的衣田水利工程系统阐述。 同样是《周礼》,《稻人》篇所记述的则是更为详细的农田灌溉渠系的布置和管理:"稻人,掌稼下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泄水。"稻人不是官人,而是渠道的管理人员。稻人管的沟、遂、列是渠系不同层级的渠道,类似于今天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稻人》描述了灌溉工程的完整体系。"以潴蓄水,以防止水",存水的陂塘为潴水,止水的防是指堤。而引和排的渠道则有级别或功能的划分:"沟"以引水、输水,是为"荡";"遂"是田间配水渠,用以分水,所谓"均";"列"是停蓄水的田间沟或塘,即为"舍";"浍"为排水沟。 同一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匠人》描述了沟洫形制"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 后世论及沟洫制,多有人认为《考工记·匠人》所指的沟洫是排水渠系。这些沟洫工程体系没有见到实施的记载,或许这只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对沟洫制的理想描绘。
本文标签:诗经北流考古文物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