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出伏了就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已经入秋,紧跟着出伏的,随即到了处暑节气。

出伏了就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已经入秋,紧跟着出伏的,随即到了处暑节气。处暑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明「 ”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天气逐渐转凉。但是盛夏「 ”余威”仍在,暑气未退,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 处暑节气,时下季节交替,但暑气未尽,天气比较炎热。「 ”处”含有终止之意,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此时昼热夜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开始由「 ”生长”向「 ”收藏”转变,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禾乃登”的「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的意思。 「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也意味着人们终于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天,秋意冉冉,从而开始一年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新秋时的景色虽美,但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少,气候干燥,也是这个时节的气候特点。 老中医提醒大家,要当心「 ”秋燥”伤人,在增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少吃或不吃生冷辛辣的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莲藕、蜂蜜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 ”秋燥”是一种季节病,因为秋季空气湿度发散过快,容易使人体脱水,进而引发口干、舌燥、喉痛、皮裂、便秘、痔疮等一系列「 ”上火”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秋对于肺,在志为悲,悲易伤肺,肺为情志所伤,导致人体的免疫力降低,对于外邪的耐受性下降。秋天以「 ”燥”为特点,而肺为「 ”娇脏”,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更易被秋燥所伤。因此,秋季养生要以养阴、润肺为先。同时,在养肺的基础上要兼顾对肝脏、心脏及脾胃的养护,使机体达到一个平衡,中医所谓「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秋季养生之生活方式 【 起居 】 早睡早起 起居应当早睡早起,保养秋收之气。由于昼暖夜凉,还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感冒和关节受损。 多伸懒腰解乏 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工作学习时间长了,伸个懒腰,马上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舒服自在。 【 饮食 】 健脾、清热、利湿 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白开水,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冬瓜、黄瓜、空心菜、藕、鲜莲子等。 【运动】 慢跑、爬山、散步 处暑可适当选择慢跑、爬山、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处暑时节,暑气渐止,天地始肃。 早晚凉风袭,南庭落叶沙。泡一碗浓茶,剥一剥菱角,向着院子一坐,开始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处暑养生中医养生健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