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

《左传》中说:「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 ”夏”,「 ”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 ”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 ”夏”当作族名,把「 ”华”当作国名。「 ”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 ”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 ”夏”就有了「 ”中国”的意思,「 ”夏人”也就成了「 ”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 ”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 ”华”,「 ”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 ”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所谓「 ”九州”也是战国以前的就有的说法。齐侯镈钟:「 ”成唐(汤)有严在帝所,专受天命……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传:「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 一般来说九州是指: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博学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论有「 ”五德始终说”和「 ”大九洲说”。原著已经失传,仅在《史记》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论的简要记载。 他先罗列了中国九州(即大禹设定的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同、物产差别、禽兽异类等可以获得验证的事物。然后推论:既然中国的九州各不相同,那么中国以外还有小九州,都为小海所环绕,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 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为大海所环绕,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 ”赤县神州 一、「 ”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 ”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 ”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 ”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 ”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 ”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 ”中国”自居?缦时叭私?⒌谋蔽鹤猿啤爸泄?保??铣?凶鳌暗阂摹保欢??焙鹤褰?⒌哪铣?淙磺ɡ肓酥性??砸浴爸泄?弊跃樱?票背??八髀病薄⒈蔽何?拔郝病薄S秩缭谒未??捎氡彼巍⒔鹩肽纤伪舜硕甲猿啤爸泄?保?一ゲ怀腥隙苑绞恰爸泄?薄? 二、「 ”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 ”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 ”中国”了,「 ”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 ”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 ”中国”,「 ”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 ”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 ”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 ”中国”)。至此,「 ”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 ”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 ”中国”一词别名考 「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 ”华夏”外,还有「 ”中华”、「 ”九州”、「 ”四海”、「 ”神州”等称呼。「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 ”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 ”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 ”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 ”中华”与「 ”外国”对举。所以,「 ”中国”也简称「 ”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 ”华侨”。 「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 ”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 ”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 ”九州”的范围。所以「 ”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 ”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 ”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 ”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 ”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 ”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 ”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 ”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 ”丝绸”的「 ”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 ”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 ”茶”。
本文标签:天下九州华夏民族华夏历史汉朝甲骨文周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