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中国奴隶社会在东周结束,在西周时已经发展到了顶盛。西周社会与夏商在很多制度上存在不同,例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等等。礼乐制度常常作为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规范,而西周时所创立的礼乐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奴隶社会在东周结束,在西周时已经发展到了顶盛。西周社会与夏商在很多制度上存在不同,例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等等。礼乐制度常常作为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规范,而西周时所创立的礼乐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礼乐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文化背景 社会历史因素是任一种制度产生的主要根源,其中礼乐制正是由于西周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奴隶社会在西周已经过夏商几百年的发展,在社会各因素上都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上。 宗法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大变革,它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结构。通过这次改革,王权得到了扩张,各部族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并且出现了部族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社会开始步入封建时代。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道德与法律也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因此一套关于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必不可少。在这样的情况,「 ”周礼”便应运而生。 西周的礼乐同样也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夏朝与商朝,巫术和宗教文化占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人能与神灵对话,宗教意味浓厚。音乐和舞蹈在那时也开始流行,最初是为了表达图腾崇拜和对部落首领功德的赞颂。巫术与宗教文化经过几百年沉淀,开始慢慢出现礼乐,形式也开始变得复杂而多样。 2、时代发展背景 在商朝刚灭亡后的西周,统治阶级需要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从而加强自身的统治。商朝因商王沉迷酒乐而亡,因此音乐等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以用来建立王的权威,以及维护统治,笼络人心。这种附庸于政治的礼乐很快成为了整个阶级社会的行为准则,在整个社会中也拥有了极高的地位。 二、礼乐制度的内容 1、「 ”礼”和「 ”乐” 礼乐制度在西周经过发展而形成了一种严格的制度。传统意义上的礼与现代不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礼仪,甚至涵盖了整个政治和法律制度。章太炎在《检论》中所述:「 ”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 可以看出「 ”礼”在西周时期的涵盖范围之广。「 ”礼”在西周时期是一种条款和规范,而「 ”乐”更多是一种方式和途径。「 ”礼”和「 ”乐”相互关联,相互融合。 「 ”亲亲”和「 ”尊尊”是西周时「 ”礼”的核心内容。「 ”亲亲”指亲其所亲:爱护亲人朋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尊尊”指尊其所尊:服从上级,尊敬上级。 而「 ”尊尊”这一条便说明了在阶级社会和等级制度中,下级对上级的行为规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关系,缓和了社会冲突。舞乐是「 ”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贵族在进行舞乐活动的时候,规模总会与其贵族等级相匹配。 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 ”礼”和「 ”乐”都充满了政治意味和阶级意味。其中「 ”礼”主要强调「 ”异”,而「 ”乐”主要强调「 ”同”。在西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可混淆,尊卑贵贱,长幼亲疏,这是「 ”礼”所重视的;而社会和谐又需要同类感,使万众一心,君臣和睦,这是「 ”乐”所重视的。这二者共同形成了西周社会的文化基础。 2、礼乐制度是对贵族阶级的规范 在西周时期,贵族怎样使用礼乐,都会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带上了阶级色彩的划分使得整个社会层次更加严整,为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资格使用礼乐或受到礼遇。「 ”礼不下庶人”,这也是贵族和平民权力差异的标志。 礼乐制度所涵盖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人们一生中的各种大事,如果婚丧、军役、祭拜、朝拜等。对这些事务,礼乐制度都会给出详细步骤,以及每一步中人们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站立、行走、吃饭、乘车、衣着、见客、谢恩、奏乐等等。这些外在行为的礼仪制度化反映出了统治阶级以「 ”礼教”为手段进行统治的政治目的。 三、礼乐制度的变迁与礼文化 从夏商时期礼乐的出现,到西周时期的发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崩坏,礼乐制度也在进行着长期的变迁。从早期用于人与神灵的沟通方式,到后来被用作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的手段,礼乐制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战火四起,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史称「 ”礼崩乐坏”时期。这是因为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携带着等级色彩和严肃规定的礼乐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形式。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新的礼乐制度开始诞生,例如儒家学说中的礼乐思想。 这种礼乐制度相比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它同样被用作了统治手段,但它更多强调这是每个人的本质属性,使得礼乐思想全民化、社会化,即使普通庶人也要遵循礼乐制度。特别地,孔子所提的礼乐将老百姓容纳了进去,开始了「 ”礼下庶人”的历史新进程。 由此可见,礼崩乐坏并不意味着是礼乐制度甚至礼乐文化的消亡,相反,它以新的姿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儒家文化中继续传承了下去。 四、礼乐制度及礼文化的社会规范意义 社会的稳定需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基础,而礼乐制度,尤其是全民化以后的礼乐制度,告诉了每个人在每个时期或每件事上应该怎么做,遵从怎样的规则,秉持怎样的理念。一直到今天的社会,礼乐制度仍然在影响着社会。现代意义上的礼乐已经与两千年前大为不同,但相同的是,其中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支撑着 ... 的稳定。 参考文献 项阳, & XIANGYang. (2010). 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 音乐艺术(1), 11-20. 方建军, & FANGJianjun. (2007). 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 音乐艺术(1), 41-50. 梅珍生[1]. (2005). 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以庄子礼学观为中心. 江汉论坛(9). 董梅. (2008). 中国礼文化「 ”和”观念探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大学). 张自慧[1]. (2005).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贵州社会科学(3).
本文标签:政治社会文化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