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佛教有「”普度眾生”的思想,歷來都是很正面的形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傳播的是正能量”,然而,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其中一次就發生在唐武宗在位期間。可能有人會問:「”這是有多大的仇恨?”這也是我讀到這一事件時的第一反應,其實,很多人被「”滅佛”的字眼誤導了,因為雖然是滅佛,但是其真正意圖卻不是迫害佛家子弟,其根本原因也不是為了滅了佛教,而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出現了「”錢荒”,也就是通貨
佛教有「 ”普度眾生”的思想,歷來都是很正面的形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 ”傳播的是正能量”,然而,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的「 ”滅佛”事件,其中一次就發生在唐武宗在位期間。可能有人會問:「 ”這是有多大的仇恨?”這也是我讀到這一事件時的第一反應,其實,很多人被「 ”滅佛”的字眼誤導了,因為雖然是滅佛,但是其真正意圖卻不是迫害佛家子弟,其根本原因也不是為了滅了佛教,而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出現了「 ”錢荒”,也就是通貨緊縮,說白了就是太缺錢(幣)了。
唐武宗像
「 ”錢荒”的具體體現:錢少了,錢貴了!
「 ”錢荒”一詞在宋代才正式出現,但是這一現象卻是自唐朝中期就開始顯現的,幾乎貫穿了唐朝中後期,並一直在宋朝延續。宋人給錢荒下的定義是:「 ”兩浙累年以來,大乏泉貨(貨幣),民間謂之錢荒。”也就是說可流通的貨幣太少了。
對於唐朝的錢荒現象,說得最透徹的就是李翱了,李翱在唐德宗時考中進士,歷經唐德宗、唐憲宗、唐文宗、唐武宗,幾朝的老臣,也是唐朝「 ”錢荒”現象最直接的見證者。他在一次奏疏中寫道:
「 ”自建中元年初定【兩稅】,至今四十年矣。當時絹一匹為錢四千,米一斗為錢二百,稅戶之輸十千者為絹二匹半而足矣。【今稅額如故而粟帛日賤,錢益加重】。絹一匹價不過八百,米一斗不過五十,稅戶之輸十千者為絹十有二匹然後可。況又督其錢,使之賤賣者耶?……是比建中之初為稅加三倍矣。”
【兩稅】指的是「 ”兩稅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執行,兩稅法中有一條極其關鍵的細則,即要求「 ”一切稅收,全用銅錢”。而唐代的貨幣制度是錢帛兼行(「 ”錢”是銅錢),因此表示物價的尺度通常是用錢幣或絹帛,占主導的銅錢。然而,稅收全部用銅錢的話,一些人納稅自然需要用絹帛兌換銅錢,銅錢緊缺。於是,如李翱所說「 ”錢益加重”,而絹帛就不值錢了。在兩稅法制定之初,一匹絹可以換四千(銅)錢,而四十年後,一匹絹只可以換八百錢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樣的影響會是方方面面的。
就拿現在的豬肉價來說,以前一百塊能買大概6斤,現在只能買3斤,豬肉價格上漲了,錢就不值錢了。而唐朝時是「 ”錢貴了”。並且,對於現代人來說,豬肉價高,可以不吃,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於經歷了兩稅法的唐朝人來說,納稅是必須的。但唐朝 ... 征收的稅額是固定的,並沒有因此而下調,這樣對於百姓來說,自然是賦稅加重了。
所以,可以說錢荒是伴隨着兩稅法產生的。流通中的貨幣嚴重不足。需求遠遠大於供給。這就是唐中後期的錢荒。
為什么會出現流通貨幣嚴重不足的現象?
一般來說,普遍認為唐朝是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所以,怎么也不能把它與錢荒聯想到一起。其實,正是因為唐朝商品經濟的繁榮,導致貨幣需求量急劇增加,但是官方鑄幣的數量卻沒有增加。從下表的統計中可以看出,官方鑄幣的數量在中後期是遠遠少於前期的。為什么官方鑄幣會少這么多?
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佛教的大肆盛行。唐會昌五年全國佛寺有四千六百余座。查看唐史,可以看到許多諸如佛教用度太過奢靡,所聚財富太過甚至超過國庫之類的諫言。如武則天時期,狄仁傑就曾上書:「 ”今之珈藍,制過宮闕,窮奢極壯,畫績盡工,寶珠殫於綴飾。”唐中宗時期又有人上奏:「 ”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陛下何有之矣!”到了唐武宗時期,唐武宗本人:「 ”窮吾天下,佛也。”
佛教寺院修建的壯麗,裝飾華麗,鑄銅像金身,法器也用金銀銅,甚至有寺院用銅鑄瓦。可見當時佛教耗銅量之大,而社會上的銅資源是有限的。
此外,唐朝時生活用銅量也明顯增加。「 ”銷錢為器”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是因為,正是因為社會上缺銅,不單無銅鑄錢,也無銅鑄銅器,但鑄銅為器獲利遠遠高於鑄錢,銅千錢需銅六斤,若鑄成銅器,每斤銅可以獲得六百錢,獲利是翻倍的。所以,雖然官府嚴禁百姓毀錢鑄器,但是面對高額的利潤,並不能真正禁止銷錢為器的現象。
同時,正是由於流通的銅錢少了,社會上的銅料少了,也引發了富人的蓄錢之風。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因為要納稅,無錢納稅的就只能賣地,土地兼並的現象也十分嚴重。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更加的凸顯了。各種因素相互作用,錢荒的現象日益加劇。簡直就像是社會上的一顆毒瘤,到了唐武宗時期,愈演愈烈,已經到了不得不拔除的地步。當時官方甚至規定嚴禁百姓挾錢出境,可見錢荒現象已經到了怎樣的地步。
傳為唐武宗時期被毀佛像
再者,唐武宗本身信奉道教。加之佛道兩家的爭斗以及一些政治因素,唐武宗最終選擇拿佛家「 ”開刀”。所以,除了「 ”滅佛斂銅”,唐武宗還大規模的搗毀寺院,勒令許多僧尼還俗,這便是出於他的私心了。但就如何解決當時的錢荒問題來說,滅佛斂銅確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手段過於極端了。但最終從佛教寺院所獲的銅料數量確實是驚人的。「 ”開元通寶”與「 ”周元通寶”兩種錢幣(也叫「 ”會昌開元”)就是用滅佛所得銅料鑄造的錢幣。起初「 ”鑄錢監”甚至不能一下子消化這么多的銅料,便准許地方鑄造。
會昌開元銅錢
綜上,對於唐武宗滅佛這一事件,不能單純的看作是統治者對佛教的排斥。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上的「 ”錢荒”問題,社會上流通的貨幣數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貨幣需求,這必然會影響當時的商品經濟。財富掌握在一部分人的手中,更會激化社會矛盾。而唐武宗所采取的應對手段無疑是激進的,並且治標不治本!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