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我们常看到古装电视剧中,很多百姓围着官府的通缉告示指指点点,而告示上的画像,简直不忍直视,顶多也就有个人脸轮廓,恐怕就是逃犯亲娘看了,也认不出来吧,更何况稍作易容,官府缉拿逃犯简直比登天都难。古代难道就靠这个抓人,可笑至极!

我们常看到古装电视剧中,很多百姓围着官府的通缉告示指指点点,而告示上的画像,简直不忍直视,顶多也就有个人脸轮廓,恐怕就是逃犯亲娘看了,也认不出来吧,更何况稍作易容,官府缉拿逃犯简直比登天都难。古代难道就靠这个抓人,可笑至极! 海捕文书,是中国封建时代官府通令各地衙门捕获逃犯的公文,犹如现在的通缉令,简称「 ”海捕”,一般指面向全国范围内的追捕。当有逃犯时,官府衙门便开具「 ”海捕文书”,捕快凭借海捕文书来通缉抓人,上面除了写有逃犯的姓名、年龄、籍贯外,往往还配有逃犯的画像,即「 ”画影图形”以便官民辨识和缉拿。据史书记载:春秋末期,楚平王为了追 ... 伍子胥,命人 ... 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通缉文书。 其实在古代不是主要靠画像来抓捕逃犯的,主要是几种方式: 首先,是身份证明文件。就是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这种身份证明制度在中国古代名字各有不同,最早出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 ”照身贴”,而商鞅恰恰因没带这种身份证件而被拒绝住店、出关,弄得寸步难行,无奈只得返回封地,最终车裂而死。历朝历代都逐步完善身份证明制度,后来包括僧侣也有专门的身份证「 ”度牒”,出门在外时有专门的「 ”路引”。 其次,是保甲连坐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最本质特征是以「 ”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连坐就是指一人犯罪,整个乡邻都会受到牵连。因此,在古代如果乡邻有人犯罪,大家都要被问责,要是窝藏包庇更是罪加一等,大家发现外乡陌生人,只要说不清来由,都会被直接举报送官的。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悬赏制度。如果大家细看海捕文书或缉查令上都会写着一句话,上面清楚写明赏金几百两白银,多的时候千两、万两也有,童叟无欺。试想一下,在古代十两银子可够一户普通人家一年开销啊,清朝时期的一品官一年俸禄才几百两而已。那些逃犯,在百姓眼中俨然成了会行走的宝藏,如果能侥幸举报成功一名逃犯,简直是八辈子修来横福,比中巨额彩票还要激动人心!碰到嫌疑人等,管他是不是逃犯,先举报收押再说,万一中奖呢!另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也催生很多以此为职业的线人,有点儿像西方的「 ”赏金猎人”,专门四处寻觅逃犯。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几种 ... ,哪怕画得再不像,也不会逃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怪不得很多梁山好汉没有选择匿名远遁他乡,反而铤而走险,落草为寇,实在不行就出家,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赏金的驱使下,人民的热情是无穷的,你能躲到哪里去? 以上为个人浅见,与诸君分享,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标签:中国古代史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