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金漆馆里说雀替金漆艺术博物馆坐落在朝阳区小红门一条僻静的马路旁。步入正门,才望见各种雀替和金漆家具。虽然是金漆艺术馆,馆里也确实有大量精致的金漆家具,但是馆内最珍贵的展品,还是古代建筑构件——雀替。雀替,又称角替。在细述雀替之前,有必要先概括介绍一下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部分的雕刻,最为突出,也是展示建筑雕刻的主要部位。浙江东阳卢宅世雍堂檐下雀替,当地称牛腿。
金漆馆里说雀替
金漆艺术博物馆坐落在朝阳区小红门一条僻静的马路旁。朱红的大门,镏金的题字,气派、肃穆。走进小小的院落,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安静。展厅正门,迎面是一副对联:师法自然真善美,巧夺天工高雅精。步入正门,才望见各种雀替和金漆家具。虽然是金漆艺术馆,馆里也确实有大量精致的金漆家具,但是馆内最珍贵的展品,还是古代建筑构件——雀替。
雀替,又称角替。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精华部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雀替是和传统建筑同生共长,密不可分的。在细述雀替之前,有必要先概括介绍一下中国传统建筑。
木雕,在史前就已出现。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古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了诸多木雕器物。到商周时期,木雕艺术除器皿摆件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装饰。秦汉、唐宋时期,木雕艺术已日趋成熟。
中国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部分的雕刻,最为突出,也是展示建筑雕刻的主要部位。雀替是传统建筑中,位于檐下、柱头与梁枋交搭处的建筑构件,具有支撑和装饰两种功能。据推测,雀替是由拱形替木演变而来,最初是从柱内伸延出来承托额枋,有减少额枋的跨度,增大额枋榫子所受剪力及拉接额枋的作用。一般呈对称形式,就像展开的双翼,附于柱的两侧。
宋代以前,雀替基本上是拱形替木,有两种基本形式:楔头雀替和蝉肚雀替。明以后逐渐运用雕刻工艺,但主要是卷草纹样,造型也相对单一。
到清代,雀替已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清式雀替做法是做半榫插入柱子,上侧楔置在额枋底面,上面雕饰花草、鸟兽以及人物等装饰,装饰作用也由此替代最初的实用功能。这种装饰功能的转变,以及上述的诸种原因,使传统建筑中雀替产生了多种形式。跨度较小的两柱之间,两雀替较长,并对接起来,如山西祁县门楼的雀替,称为“骑马雀替”。园林、民居廊下,玲珑精美的透空格子或花卉装饰,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大式作法建筑中,梁与随梁枋之间,还有隔架斗拱雀替。浙江东阳卢宅世雍堂檐下雀替,当地称牛腿。
由于明清时期,营建制度异常严格,等级森严。皇室大内、达官显贵、布衣平民,在院落和房屋的规模、造型、用料、雕饰、色彩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绝不可越制;又由于中国各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材料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体系。
雀替,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精选材质,相适而用,雕刻技法集深浅浮雕、镂雕、圆雕之大成。形式多种,兼容南北各派,既有宫廷雍容华贵风格,又有江南书卷之气,以及各种民俗风格。简约者而不简单,复杂者而不杂乱,层次丰满而清晰。讲章法,讲布局,路径通明;或写实,或写意,风格多样;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神采飞扬,气象万千。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