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644年,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入关。在结束了统一之战后,清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从康熙时期开始,清朝进入了所谓的「 ”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持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持续时间长达134年。 然而,康乾盛世虽然持续这么久,却并未孵化出工业革命。反而是遥远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变得强大起来,并在1840年第一次 ... 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将中国带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认为,英国之所以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政治基础,二是商业基础,三是阶级基础,四是技术基础。 一、政治基础 从政治基础来看,英国自1688年发生了「 ”光荣革命”之后,就通过《权利法案》等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就意味着,英国虽然存在国王(女王),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极大限制,并不能为所欲为。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保障了英国国内外环境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在中国,不管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都在尽可能地加强中央集权,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他一人手上。乾隆皇帝就曾经不无自豪地宣称:「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在明朝时期,内阁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的无限扩张。但到了清朝,内阁制度沦为摆设。就算是拥有一定权力的军机处,在重大事件上也只是奉旨而行,不能自作主张。 权力空前集中在皇帝手上,并没有为中国带来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三藩之乱、川楚白莲教起义、四川苗民起义、山东王伦起义、台湾省林爽文起义……这些起义此起彼伏,给清朝沉重的打击。此外,还有沙俄入侵以及青海、新疆、 ... 等地的叛乱。可以说,整个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是在不绝于耳的枪炮声中度过。 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产生工业革命呢? 二、商业基础 从市场基础来看,英国在爆发工业革命之前,已经完成了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加上「 ”圈地运动”,迫使相当一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 在中国,康乾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进步,特别是明朝徐光启引进的新大陆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得到广泛种植,使得农作物的收成得到了保证,也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但是,受「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农业生产一直处于「 ”自给自足”状态,没有进入商品交易环节,很难形成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清朝执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此举又将中国与国际市场隔绝开来。 没有市场基础,就没有爆发工业革命的动力。一个深山里的老农民,真的既不需要乘坐火车进城卖菜,也不需要在城里买一块布匹做衣服。 三、阶级基础 从阶级基础来看,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的形式,充分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权益。资产阶级得以完成原始积累,控制工业革命开始的必要条件:资本和人力。 在中国,依然处于等级森严的社会,「 ”士农工商”泾渭分明,商人总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凡有一点追求的人,都会让自己的子女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入仕做官;只有前途暗淡的人,才会拉下面子去经商。 国家对待商人的态度非常让人感到无奈。 江浙一带丝织业比较发达,清朝不是采取各种措施扶持丝织业,而是将他们当作摇钱树,在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府设织造衙门,进行直接管理,收取巨额税收。这些税收没有「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而是输送到内务府,供皇族维系奢侈的生活。 朝廷遇到灾荒或者皇帝生日,则会要求商人「 ”捐纳”财物。据记载,1773—1835年,光是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就向朝廷「 ”捐输”508.5万两银子。这还是账面上的数字,实际捐献的远远不止此数。 在这样的环境下,资产阶级根本就无法完成原始积累,更别说将这些原始积累转化为启动工业革命的资本。另外,当大多数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地参加科举考试时,资产阶级也无法吸收到足够多的人力资源。 资本和人力都没有,工业革命就是一句空话。 四、技术基础 从技术基础来看,英国确立了现代专利制度,使得社会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比如瓦特,愿意投身发明创造,进行技术研究,借此获得各项收益,从而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虽然明清以前,中国在技术水平方面领先于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但到了清朝,受限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缺陷,技术进步的步伐变得缓慢下来。 康熙皇帝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头脑和兴趣的皇帝之一,身边也有一批懂得科学技术的传教士,但康熙皇帝从没想过要把科技在全国推广发展。科技对他而言,只是一种「 ”奇技淫巧”,仅限于他偶尔拿出来在大臣面前炫耀。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也大致相同。 因此,康乾时期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几乎比西方晚了200年。 尤其重要的是,清朝没有制定专利保护方面的法律,那怕有所创新,自己还没获利,模仿者就出现了。结果发明创造的人利益受到侵害,模仿者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即使缔造者得足以偿其所失,未致有折阅之虞,而此后之接踵而起者,其人必多,利权既分,创始者何从大得其益?” 久而久之,能工巧匠不愿意进行发明创造,生产与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工业革命自然缺乏爆发的土壤。 【参考资料:《工业革命》《清史稿》《申报》等】
本文标签:康乾盛世第一次工业革命清朝中国古代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