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考”和「”高考”堪称现代决定命运的两大考,其实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就我国就已经出现类似规模的大型考试,而且形式更像是这两种考试的结合版,这就是唐朝「”科举制”。为什么说是「”科举制”而不是「”科举考试”呢?其实考试只是科举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而「”科举制”是一套完整、系统的选拔体系。科举考试就像一面筛子,通过的都是些幸运儿或有真才实学的文人,而通不过的更不在少数。虽说一个参加考试的考生已经历了多

「 ”公考”和「 ”高考”堪称现代决定命运的两大考,其实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就我国就已经出现类似规模的大型考试,而且形式更像是这两种考试的结合版,这就是唐朝「 ”科举制”。 为什么说是「 ”科举制”而不是「 ”科举考试”呢?其实考试只是科举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而「 ”科举制”是一套完整、系统的选拔体系。科举考试就像一面筛子,通过的都是些幸运儿或有真才实学的文人,而通不过的更不在少数。虽说一个参加考试的考生已经历了多年苦读,饱尝苦楚,但他们仍对这场选拔考试抱有期望。 隋炀帝以前,并没有「 ”考试”的说法,那个时候官吏是「 ”代代相传”的,选拔官员主要靠内部推荐。朝廷来了新人,大伙基本都认识:「 ”嘿,这不某大人的公子吗?”真正老百姓当官的几率很低,能入仕的基本都是有关系或干脆「 ”拼爹”的。 公元602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提倡用考试的方式筛选良才。现代人都抨击古代科举考试昏庸 ... ,那是因为现在的考试比封建时期更加公平公正。在隋炀帝以前,老百姓家的孩子基本没机会当官,而正是科举的出现,让知识分子们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往往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学习阶段,古代人也一样,他们也有学校。古代的最多的学校就是个人开办的私塾,教书先生的水平良莠不齐,私塾不同教育进度也不一样,可能这家的老师先教《论语》,而那家的老师先教《三字经》,全看私塾先生心情。 更高端的一种学校被称为书院,书院分为官方和私立两种。书院的规模通常比私塾大,书院的先生水平相对更高。而更厉害的就是国子监了,这是国家开办的学校,不是一般学生能进去的。 经历了漫漫的求学生涯,等待古代学生的还有遥遥无期的考试生涯。当然,如果古代学生有幸进入国子监学习,那么在毕业后就能以监生的身份被保送到乡试,明朝初期人才稀缺,监生甚至可以直接入仕当官。而普通的学生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们得从童、县、府、乡、会、殿一级一级考。 大多数学生都能考上秀才,算是现在的高中毕业,不算稀罕。而若能高中举人,这就是值得庆祝的事了,明清时期举人就已有入仕的资格,只要某个小官职有空缺会让举人补漏。古代学生若能考上进士,当官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如果有幸高中进士榜上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那可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喜事。 先前我们提到考试只是唐朝科举的一部分,是因为唐朝初期规定考生必须由地方引荐,否则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也就是说想要进京会考,考生在家乡必须找好靠山,否则根本没资格考试。古代的录取率不高,通常参加考试的有几十万考生,而录取的只有几百人。当然,由于录取率低,这几百人都会平步青云,受到朝廷的重用。
本文标签:古代文人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