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辽代佛像质朴健美的特征辽朝立国的年代大致与北宋一朝相始终,疆域有黄河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例如作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宋初的杭州烟霞洞洞口观音、势至像,雕镂繁缛,气质柔弱,不及辽造像质朴健美有力,而烟霞洞开凿时代恰相当于辽统和年间,相较之下截然可见宋造像风格之差异。佛座平面多呈圆形或六角以至八角形,上举数尊佛座底层又有呈六花状者,很为精美,此种莲座可确认为辽代的典型佛座。
辽代佛像质朴健美的特征
辽朝立国的年代(916-1l25年)大致与北宋一朝相始终,疆域有黄河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当年佛教盛行,高僧辈出,译经刻书,大兴寺塔伽蓝,至今佛教文物遗存尚多。
辽王朝虽是以契丹人为统治者,也信仰佛教,但寺塔建筑、佛像 ... 等仍多出自汉族艺匠之手,因此之故,要想截然分清辽代造像与宋代造像的特点是较难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以南地区的佛像因地域关系所呈现的风格差异。
其特征如下:
造像两肩宽厚,身躯饱满,上半身偏长,给人以凛凛堂堂、伟岸端庄之感,残留着唐造像浓厚遗风,相较于辽宁义县奉国寺胁侍菩萨、河北蓟县独乐寺胁侍菩萨、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造像以及山西应县木塔造像,可以看出这些风格的一致性。反之与南方宋地域的佛像相较,则宋造像显刚阳不足,繁缛细腻。例如作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宋初的杭州烟霞洞洞口观音、势至像,雕镂繁缛,气质柔弱,不及辽造像质朴健美有力,而烟霞洞开凿时代恰相当于辽统和年间(983—1012年),相较之下截然可见宋造像风格之差异。
佛像面型丰圆饱满,肉髻低矮平缓,螺发正中又嵌一髻珠,髻珠偶见于北朝,在唐末五代最为流行,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发现。髻珠不分辽宋都可于此时期见到。这些佛像的脸型与发髻,与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年)的主尊佛像很为相似。若与应县木塔(清宁二年,1056年)第一层西壁壁画主尊佛像相较,那低平的肉髻,宽阔的前额,圆形的脸庞,可看出颇有一致之处。
另外,佛像的莲座也很相似,均为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饱满,舒展自如,花瓣尖端又向外翘起,很为生动。莲座下层或为俯莲瓣或为三层台阶式。
这种盛开的仰莲座隋以前所见似不多,隋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鎏金造像的仰莲座已具此种形式,又唐永昌元年(689年)石造佛坐像也为大仰莲瓣式。但隋唐时的仰莲瓣仍给人以枯瘦单薄之感,花型也较硬直坚挺,及至宋辽,这种大仰莲座最为流行,且花型饱满,呈怒放状。如延安子长钟山北宋石窟佛造像均为仰莲座,大同华严寺及应县木塔的佛像座亦如是,据子长钟山石窟题记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所凿,恰与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始建时间大致相同,可知此种形式的莲座曾广泛流行于宋辽时代。南方地区也大致如此,如浙江金华万佛塔塔基出土五代铜佛像。
佛座平面多呈圆形或六角以至八角形,上举数尊佛座底层又有呈六花状者,很为精美,此种莲座可确认为辽代的典型佛座。
来源:收藏快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